高二语文选修专题整合:专题7+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唐诗宋词选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专题七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专题整合苏教版选修

《唐诗宋词选读》

词,亦称“乐府”、“长短句”、“诗余”、“琴趣”等,是我国古代诗歌园地中的一朵奇葩。约始于南朝,定形于中晚唐,盛行于宋代。原指合乐歌唱的歌词,故又称为“曲”或“曲子词”等。后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称“倚声”。再后,则依前人作品的字数、句数、声律、韵律而填定。自此,方与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故称为“诗余”。

词有“令”、“引”、“近”、“慢”等。“令”一般较短,“引”、“近”一般较长,“慢”又比“引”、“近”长。根据字数又分为“小令”、“中调”、“长调”:小令,限58字以内;中调,指59字至90字;长调,指91字以上者。

词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区别:单调的词往往是一首小令;双调就是把一首词分为前后两阕,有的是小令,有的是中调或长调;三叠就是三阕,四叠就是四阕,一般三叠、四叠词很少见。

词的格律,即词律,其特征是:①字数一定。每一词调都规定一定字数。短的如《十六字令》只有16个字,长的如《莺啼序》有240字。②讲究平仄。③句式参差不齐。少的为一字句,多到十几字句,各种句式都有。④押韵的位置各个词调不同。有上下句押,有隔一句押,有隔二句押,有隔三句押,还有句中押;有一韵到底的,也有中间换韵的。

古诗中的修辞

一、理论讲解

本专题诗歌中《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中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十分典型,它属于高考中“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考点范畴。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它要求语言精炼而形象,音调和谐而有鲜明的节奏和韵律。诗人在写作时感情特别强烈,想像特别丰富,所有这些,都依靠修辞手法。因此,掌握常用的修辞手法,明确其作用,对理解和鉴赏古代诗歌是很有帮助的。

下面来介绍一下古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方法(修辞格):

1.比喻

诗歌中常称之为“比”。“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做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例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词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例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上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上看,意义集中含蓄。例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可感觉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5.比拟

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做物来描写或把此物当成彼物来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的作用。例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6.排比

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例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7.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例如:“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8.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例如:“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

卷土来?”(王石安《题乌江亭》)诗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9.起兴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例如:“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锦瑟》)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10.互文

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其类型有:

(1)同句互文。即在同一个句子里出现的互文。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主人下马客在船”。

(2)邻句互文。即在相邻的句子里出现互文。例如:“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孔雀东南飞〈并序〉》)

11.用典

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表达上增强艺术感染力。“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陈亮《贺新郎》),这里用了三个典故:“汗血”(一种千里马,流汗如血),“盐车”(据《战国策·楚策》,骏马拉着盐车上路,久行不歇,结果“蹄申膝折”,大汗淋漓,浑身伤痕累累,伯乐路上遇见,怜惜不已,抱头而哭,骏马“俯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千里空收骏骨”(源于《战国策·燕策》,燕昭王即位后广招贤能,郭隗就讲了一个古代君王以千金求千里马的故事,说涓人去找千里马,三个月才找到,可千里马已死,于是用五百金买了马头。君王大怒,涓人说,死马尚且花五百金买来,何况买活马呢,人们一定欣赏君王爱千里马的。果然,不出一年,来了很多千里马)。词人连用典故明志抒情,很好地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情怀,抒发了郁积心头而不便明言的不平之鸣。

12.反复

是指相同的词语或句子多次出现。有一唱三叹,增强诗歌的节奏感和音韵美,前后呼应,加深主题的作用。例如:“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诗经·秦风·无衣》)

二、真题剖析

阅读下面的诗,然后回答问题。

海棠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注],香雾空濛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