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第十八章第四讲安徽乡土地理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皖江城市带在区位优势、资源要素、产业基础、环境承 载、内需拉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安徽襟江带淮, 吴头楚尾,承东启西,是长江三角洲地区无缝对接的纵深 腹地。基于各区域资源分布的不同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 平衡,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存在差异性。多年来工业 化、城镇化、市场化的加快推进,经济地理的内容较过去 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工业强省、东向发展、融入长三 角等等,促进了安徽经济地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适度调 整,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重新定位。
[例2] (2012·安徽省城名校联考)下表为两个年份 安徽省三次产业结构所占比重。读表回答(1)~(2)题。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78
47.2
35.5
17.3
2008
16
46.6
37.4
(1)表格数据变化说明
()
A.城镇化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来自百度文库
B.人均GDP将迅速增加
C.农业产值将有所下降
在“长三角”产业转移之际,安徽各地采取了对接举措, 提出各自的战略口号,沿江经济带的马芜铜等沿江四市 进入“长三角”的区域产业分工体系;合肥市作为省会 经济圈,实行东向发展战略,积极参与承接来自“长三 角”地区的产业等等。
3.皖江城市带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批复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 示范区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为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 移而专门制订的战略规划,是国家促进产业转移、加速中部崛 起、协调区域发展的重大举措。此规划站在国家区域发展总体 战略的高度,明确了示范区建设的总体要求,就是立足安徽, 依托皖江,融入长三角,联结中西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不 断探索科学发展新途径,努力构建区域分工合作、互动发展新 格局,加快建设长三角拓展发展空间的优选区、长江经济带协 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引领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
胡锦涛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安徽要 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 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不断加强同兄弟省份的横向经 济联合和协作。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为呼应浦东开发,皖 江经济带作为“长三角”的辐射地区和腹地,成为安徽省融 入“长三角”经济的前沿地带。安徽区位优势在中部地区最 强,在中部省份中是最靠东部,并且位于大“长三角”区界 内,加之相对较好的土地、资源、环境、劳动力等承载力, 因而成为“长三角”产业向外扩散的首选地。
3.发展状况 安徽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粮食作物以水 稻、小麦为主,豆类、玉米、高粱、甘薯等次之,农业 经济较为发达。家电、电子、纺织、烟酒、日用化工为 支柱的轻工业生产体系逐渐形成,一些名牌产品、一批 骨干企业、工业城市正在兴起,几十个各级以吸引外商 投资为主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速技术开发区、旅游开 发区发展迅猛。
[例3] 下图阴影区域是我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 移示范区,据此回答(1)~(2)题。
(1)关于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示范区的优势在科技与管理方面 B.临江的芜湖城市等级高于合肥,承接能力更强 C.皖江城市带水能资源丰富,有利于高耗能企业转入 D.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立促进了区域城市 发展
三、皖江开发和融入长三角 1.基础和条件 安徽经济发展有良好的社会背景,徽商是长三角兴起的 重要力量之一,两地往来密切,有合作的历史基础和广阔的 前景。1992~2000年,安徽提出“呼应浦东,迎接辐射”; 2000~2007年,融入沪苏浙,东向发展;皖江城市20世纪初 逐步融入南京经济圈,形成马鞍山——南京“同城效应”。 安徽是长三角地区经济西移的前沿,是产业转移的理想地, 两地之间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实现“无缝对接”。
中央给予了安徽融入长三角的政策;在地理位置上,安徽位于 中国华东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具发展活力的长江三角洲的腹地, 东临江苏、浙江,是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的 前沿地带,区位优势最为明显。安徽与长三角交通设施的全面 对接不断加快,路网运输与沪宁杭地区自然对接、浑然天成。 在长三角的生产要素、环境容量、发展空间已经相当紧张的情 况下,安徽却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资源、电力资源、劳动 力资源等,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坚实基础;随着工业化进程的 加快,安徽已经形成汽车、钢铁、有色金属、家电、化工、煤 电、建材、工程机械等一批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已颇具影响的 产业,与沿海地区的产业互补性极强。
皖江城市带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 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 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土地面积7.6万平方公里, 人口3 058万人。《规划》确立了以长江一线为“发展 轴”、合肥和芜湖为“双核”、滁州和宣城为“两翼” 的“一轴双核两翼”产业布局,其中长江一线发展轴包 括安庆产业组团、铜池枞产业组团、马芜巢产业组团三 大产业组团。重点承接装备制造业,原材料产业,轻纺 产业,高技术产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 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真正在承接中调 整产业结构,在转移中发挥示范作用。
考纲下载
考纲解读
1.安徽省自然地理 总体特征。
2.安徽省人口、 资源、环境与 发展。
1.识记:安徽省基本地理特征。 2.理解:安徽省自然地理特征对
人文特征的影响。 3.应用:运用自然地理原理或人
文地理理论分析安徽省省情及 变化、发展。
一、安徽自然地理概况 1.地理位置 安徽省位于中国东部内陆地区,东部省界距离海岸线 约400公里。中国最著名的河流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安徽南 部,是安徽的出海通道。安徽省东部与经济较发达的江 苏省、浙江省为邻,西部与人口稠密的河南省、湖北省 接壤,是中国东部与中部地区的衔接过渡地带。
D.经济增长依赖于就业结构的变动
(2)安徽省与山东省农业发展条件相比,优势条件是( )
A.土壤条件
B.社会经济条件
C.光照条件
D.热量条件
————————[获取和解读信息]——————— 由上表可知,安徽省2008年与1978年相比第一产业 所占比例明显降低,第二、三产业所占比例上升。 ————————————————————————
2.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前沿阵地 长三角地区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已经导致土地、淡水、 人力、能源等资源的供给紧张,房、地、电、煤、运、原材 料、消费品以及用工等价格普遍上扬。与安徽等中部地区相 比,长三角地区的生产成本大约高出30~40%。土地资源匮 乏,其中浙江的工业用地已接近用完。而按照“十一五”产 业发展规划,上海的工业用地缺口将达7.4万亩。近几年, 沿海地区许多劳动密集型和出口导向型企业,由于受到出口 需求大幅回落的影响,急需向内地市场进行拓展。这些是长 三角进行产业转移的内在需求。
2.区位优势 安徽省紧靠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临 江近海的内陆省份。在中国发展战略重心由东部沿海向中 西部转移过程中,安徽省具有独特的承东启西、连南接北 的区位优势。水陆空立体交通网利于客商将其产品和技术 输往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铁路陇海线亦称欧亚大陆桥和 长江通道,分别横贯安徽北部和南部,向西可以挺进中西 部腹部开拓市场,向东则可以从芜湖、铜陵、马鞍山、安 庆港经数小时到达上海,便捷地进入海外市场。
安徽省产业转移与经济联系
皖江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皖江城市带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 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 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由于紧邻我国最具活力的 长三角地区,主要城市都在长三角经济区的辐射半径内, 因此,皖江城市带又被称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桥 头堡”。
长三角地区正在发生着两个新变化:由“小长三角”向 “大长三角”的扩容,长三角必然要“泛化”,“泛长三 角”从学术界的概念层面转向政府的操作层面;长三角地 区区域规划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地区、亚太地 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我国率 先跻身世界级城市群地区的功能转型,离不开安徽与长三 角的“互动”和“共进”。
[解析] 第(1)题,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 GDP将提高,但是人均GDP增长速度还要取决于人口增长 状况,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并不意味着第一产业产值一定 下降;就业结构的变动依赖于经济增长,第二产业和第 三产业比重提高,将带动城市化的发展。第(2)题,安徽 省纬度要比山东省纬度低,热量充足。
[答案] (1)A (2)D
(2)从产品生命周期及其生产环节来看,下列产业最可能 由长三角地区转移到皖江城市带的产业或环节是( ) A.处于研发初期产业 B.处于成熟期产业 C.处于产品设计环节 D.处于产品销售环节
安徽省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内,南北跨度广,淮河横穿安 徽北部,为中国1月份0℃等温线的东段,是温带季风气候 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其以南和以北具有季节景观 的极大差异,所以气候上存在着南北的差异,一河之隔存 在着过渡性特征:以南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以北为温带 落叶阔叶林;以南冬季不结冰、不下雪,以北冬季结冰、 飘雪。地形上安徽省北部为华北平原的一部分,平坦开阔; 向南逐渐变为江淮丘陵、江南低山丘陵等。
————————[获取和解读信息]———————— 由图可知安徽省大部分区域2011年5月降水距平偏低, 尤其是南部地区普遍在-50以下。
————————————————————————
[解析] 第(1)题,根据图形可知2011年安徽省5月降 水普遍偏少,以沿江最为严重。第(2)题,5月正是安徽沿 江地区早稻育秧季节,水分过少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例1] 读“安徽省2011年5月降水距平百分率图(5 月降水量与5月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差除以5月多年平均降 水量)”,完成(1)~(2)题。
(1)数据表明,我省2011年5月降水( ) A.南方多,北方少 B.山地多,平原少 C.长江沿岸平原严重偏少 D.全省大部分地区偏多
(2)图示降水特点可能严重影响我省( ) A.长江沿岸平原水稻育秧 B.淮北平原小麦播种 C.山地丘陵地区的茶叶生长 D.平原地区油菜成熟
2.地形地貌 安徽省地形地貌呈现多样性,长江和淮河自西向东横 贯全境,将全省分为淮北、江淮、江南三大自然区。淮河 以北地势坦荡辽阔,为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中部江淮之 间,山地岗丘逶迤曲折,丘波起伏,岗冲相间;长江两岸 和巢湖周围地势低平,属于著名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南部 以山地、丘陵为主。全省大致可分为五个自然区域:淮北 平原、江淮丘陵、皖西大别山区、沿江平原、皖南山区。 主要山脉有大别山、黄山、九华山、天目山,最高峰黄山 莲花峰海拔1 860米。
二、安徽省经济社会状况及发展 1.概况 安徽省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物产资源,具有发展经 济明显的资源基础。安徽省自然条件较好,农产品产量较 高,为本省居民生活和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充足的资源。 安徽省依托资源的产业电力、冶金、建材、纺织、化工原 料、食品加工占有较大比重;汽车、机械制造、家用电器、 电子等行业近10年来发展较快,已成为安徽省新兴的支柱 产业。服务业持续增长,第三产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 的比重逐年提高。
[答案] (1)C (2)A
安徽省紧靠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临江近 海的内陆省份。在中国发展战略重心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 转移过程中,安徽省具有独特的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 位优势。水陆空立体交通网利于客商将其产品和技术输往 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铁路陇海线亦称欧亚大陆桥和长江 通道,分别横贯安徽北部和南部,向西可以挺进中西部腹 部开拓市场,向东则可以从芜湖、铜陵、马鞍山、安庆港 经数小时到达上海,便捷地进入海外市场。
3.气候 安徽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气候温暖湿润, 四季分明。但气候条件分布差异明显,天气多变,降水年 际变化大,常有旱涝等自然灾害发生。全省年平均气温在 14~17℃之间,平均日照1800~2500小时,平均无霜期 200~250天,平均降水量800~1800毫米。 4.自然资源 全省耕地面积433万公顷,土地肥沃,适宜各种农作物 生长。水资源、动植物资源总量丰富。煤、铁、铜、硫、 明矾石为五大优势矿产,分布集中,便于规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