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第二章--国际分工教学讲义ppt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பைடு நூலகம்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一)萌芽阶段(16~18世纪中叶)
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生产力 水平低下,社会分工尚不发达。
11世纪欧洲城市兴起,手工业和农业进一步分离,商 品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
15世纪末至16世纪上半期,手工业向工场手工业过渡。 “地理大发现”,是社会分工向国际分工转化的重要 标志。此后,资本主义进入原始积累时期,西欧国家 推行殖民政策,采用暴力、非经济手段在亚非拉各国 进行掠夺,掠夺原材料,加工后出口。国际分工进入 萌芽阶段。
⑤区域性经济集团内部分工加强。(贸易的集团化)
经贸集团通过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深化集团内部的分工。
⑥国际服务分工逐步形成。 (服务贸易比重日益升高)
国际分工逐步从有形商品向服务业领域扩展,并相互结合、相互渗 透。
⑦国际分工的范围不断扩大,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参与了国 际分工,且格局多层次。
二战后,原有的殖民地、附属国及落后国家纷纷独立,且实行自主 的经济政策,参与国际分工。
利益的根源:国际分工,各国生产自己最具优势的产品。因此, 贸易的利益源于生产领域而非流通领域。(与重商主义比较之三)
思考:世界市场交换价格是否有范围约束? 注:在上表中,两国实现完全分工,即只生产自己最具优势的产
中国:25W=50C 亦即 1C=0.5W 或 1W=2C
美国农民:在本国市场1W只可以换0.4C,而若到中国市场可以换得2C, 因此他有将小麦与中国布交换的利益驱使。
中国布商:在本国市场1C只可以换0.5W,而若到美国市场可换得2.5W, 因此他也有将布与美国小麦交换的利益驱使。
因此,贸易会在两国自愿发生。(与重商主义比较之一)
B. 贸易所得
斯密认为,贸易会实现双赢,那利益从何而来?是否真正互利?
贸 易
中国
美国

生产能力
50C 或 25W
100W 或 40C
生 前
国内交换价格
1C=0.5W
1C=2.5W

产出(两种产品)
20C+15W
12C+70W
分 工
世界产出
32C+85W

世界消费
32C+85W

中国
美国
易 发
专业化生产后的产出
显著特征:宗主国与殖民地国家之间的分工。
水平型国际分工:指经济发展水平大体相同的国家之间的生产专业 化与协作。它是发达国家之间分工协作的重要分工形式。
混合型国际分工:是指由垂直型和水平型两者相结合的分工形式。 发达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形式多属于此类型,与发达国家为水平型国 际分工,与发展中国家为垂直型国际分工。
作用。
2.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是影响国际分工的重要因素。
自然条件如资源禀赋,社会条件如国内市场容量等都对国际分工 产生较大影响。
3.国际生产关系影响国际分工的性质和作用(P62)
各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它们在国际分配、交换和消费中的各 种关系影响国际分工的性质。
4.国家干预可以促进或延缓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同 时各国的比较优势又决定了它们对外的经贸政策。
理论阐述: A.贸易的发生
假设:两国投入单一要素(劳动)产两种商品 投入单位劳动的产出如下:
美国
中国
小麦
100
25
(Wheat)

40
50
(Cloth)
两国的优势比较:
显然美国在生产小 麦上具有优势;
而中国在生产布上 具有优势 。
美国:100W=40C 亦即 1C=2.5W 或 1W=0.4C
国际贸易的目的由15世纪的以互通有无为主,变为十七、八世 纪的以积累货币财富为主。重商主义兴起,它积极主张国家干预 贸易,鼓励输出,盲目追求顺差。
重商主义错误认为:国际贸易是“零和游戏”,一方得益必以另 一方受损为代价。出口国从贸易中获得财富,进口国则因此受损。 因此,贸易不会在两个国家自愿发生,必然是一国强加于另一国 的。
冷战后,前苏联东欧解体,中国实行市场经济制度,国际分工一步 深化。并形成了多层次格局。
第二节 国际分工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国际分工的因素(P58)
1.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国际分工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才有国际分工的产生; 一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该国的国际分工的地位;世界生产力
发展水平影响国际分工的内容与结构; 总之,生产力的发展对国际分工的形式、广度和深度起决定性的
第二章--国际分工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含义与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与作用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
定历史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而形成的国家之间 的分工。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国际贸易是国际分工的表现形式。 (二)国际分工的作用 1. 是一种优势互补,促进生产率、生产水平的提高。 2. 可使各国从事其具有相对优势的部门,从而实现规模效益。 3. 国际分工使竞争较国内更激烈,成为技术革新的推动力。 4. 国际分工、国际贸易与世界市场,使得生产要素在全球实现最有 效的配置。 ——国际分工可以促进世界生产力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促进生 产现代化和人类社会的进步。
第三节 西方国际分工的基础理论
一、绝对成本论(Absolute Advantage Theory)
(一)背景理论:重商主义
对国际贸易的系统研究,始于重商主义经济学时代(14C18C),时值资本主义经济的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西欧国家资本 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是:对内掠夺国内农民,对外实行海外掠夺 与国际贸易。
其错误根源:财富即金银,没有把交换所得的商品计入财富范畴, 故而把双方的等价交换视为一得一失。
(二)斯密的绝对成本论
提出背景:18世纪60年代,英国兴起产业革命。其后,工业
化大生产要求突破重商主义鼓吹的保护贸易的禁锢,要求实现自 由资本主义。亚当·斯密于1776年发表《国民财富性质和原因的 研究》,提出“绝对成本论”。
50C
100W

假定世界市场交换价格
1C=1W

交换内容
20C=20W

贸易后各国消费
30C+20W 20C +80W
专 业
分工前各国产出与消费
20C+15W 12C+70W

分工前后比较(增量)
10C+5W
8C+10W

整个世界的产出与消费
50C+100W

分工前后比较(增量)
18C+15W
从上表分析可知:国际贸易是“非零和”的,可以实现“双赢” 与“互利” 。(与重商主义比较之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