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风俗习惯调查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彝族风俗习惯调查报告

计科系08级3 班XX 摘要:在放寒假期间我参加了西川乡踏地坪村的二项调查活动,在调查期间让我真切感受到彝人的文明世界和欢乐的节日。凉山彝族人民有两大传统节日,一个是“都宰”,即火把节;一个是“库史”即彝族年。彝族年是凉山彝族人民的传统年节,正如汉族过春节,彝族有与众不同的婚礼习俗,毕摩文化和服饰。我通过访问几位得高望重的老人,在调查期间我主要得到了一下的彝族风俗习惯。关键字: 彝族火把节彝族过年彝族的婚礼习俗毕摩文化服饰

1. 火把节

彝族的火把节一般要连续过三天。第一天打牛杀猪宰羊准备丰盛食物,晚上耍火把游山绕地,这时青年们聚集一起玩火把,唱“都格啦”(即火把节到了,快来玩耍。)的火把节歌。第二天是节日的高潮,热闹而隆重,活动内容众多。届时,举行传统的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年轻女子则跳起欢乐的节日舞“都荷舞”。第三天,继续过节,不过活动不如头两天热烈、隆重。

火把节丰富多彩、五彩缤纷的民俗活动令人目不暇接,充满着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娱体育活动妙趣横生、多姿多彩,色彩斑斓的民族服饰,使整个节日似乎成了人人参加的大型彝族服装展示会,使节日充满了热烈、欢乐的气氛。

火把节的习俗,彝族各地区各支系过节的内容和形式可能因不同的习惯而不同。有些地方还比较完整地保留着古老的习俗,有些地方则其内容和

形式都有所演变发展。例如:凉山彝族圣乍地区和所地地

区过火把节时有些细节就不一样。所地地区的妇女火把节时在野外过节的场所必须举行“都荷舞”,圣乍地区就没有这种边歌边走的活动形式。凉山地区和云南、贵州地区差别就更大。例如:云南双柏县者柯盲村彝族火把节习俗是,先由毕摩唱彝族先民迁徙词,唱完后由一草人(即身披草衣的人)高举象征男性生殖器的模型来到人群聚集的地方唱《哭母调》。唱词内容包括母亲生儿育女的功德及对母亲的怀念等,全部《哭母调)要唱一整天,草人边唱边做性交、怀孕、生产的模拟动作,表演小孩向母亲要食物及得到食物后表示感谢的动作。屋子外面,长老也唱《哭母调》,长老领唱,群众合唱,一边挥舞火把一边唱,唱一句,舞一下火把。

唱完《哭母调》就举行驱鬼仪式,将蒸熟的鬼头馒头丢给大家。然后持火把上山,到半山腰烧一堆火,大家围着火跳舞,青年男女对唱山歌。

到达山顶,举行烧草人仪式,草人代表始祖,彝语叫“一博”,“一”意为天,“博”意为地。毕摩说“一”代表“天父”,“博” 代表“地母”。所以“一博”就是祖先。烧草人的用意是“火化归天”,“火化返祖”,意即草人火化之后,便又重新回到祖先那里。烧草人必须在太阳未落时烧,过去是烧真人,草衣未必就烧死,现在是假托,扮草人的人烧掉草衣,在草堆点燃前从草堆中钻出,人们看不出人已经跑掉,现在的烧草人实际只是一种象征行为。

烧掉草人之后,人们即从火堆上跳来跳去,表示驱邪。彝族火把节中的“焚人”与丧葬习俗中的“火化”虽然焚烧的

对象一个是活着的祖先,一个是死者的遗体,但其目的相同,都是“火化归祖”。

凉山彝谚说:“火把节是眼睛的节日,彝族年是嘴巴的节日。” 所以,要了解凉山彝族年,不能不了解彝族的饮食文化,而彝族年的饮食文化又包

含着彝族浓厚的传统宗教习俗、朴素的道德观念、待客礼仪和饮食禁忌。

2. 彝族年

凉山彝族过年都在秋收后的农历十月,按传统择吉日进行,时间不统一。彝语称过年为“库石” ,是“新年”之意。过年的饮食有许多传统的习俗,并很有讲究。杀过年猪彝族人过年,家家户户都要宰杀过年猪,一般不兴杀其他的牲畜。而过年猪的选择是有讲究的,如不带任何残疾和缺陷,不用老母猪,不要尾巴短小,总之要形象完美无缺,没有其他异兆。一个村寨宰杀过年猪在时间上要有一定的秩序,辈分高者先杀猪,辈分低者后杀猪。杀年猪时,要先喝“杀猪酒”,每个参加杀年猪的壮汉都得喝上一口。然后用烧红了的石块、金丝竹、清水同放一木瓢或木钵中,以纯洁的蒸气进行净化,以除去年猪身上的所有邪气,这表示对祖先神灵的诚心敬奉。彝族喜欢用高山上的干蕨草烧肉,因为蕨草为吉物,也易燃而且味香。用蕨草将年猪的毛烧尽并烤黄猪皮后,再用炭灰和水涂抹刮净,这样的猪肉没有水气,鲜嫩而味美。

烧肉敬祖灵这才算过年的开始。首先,用年猪各部位有代表性的肉切成块,在火塘里烧烤,然后盛入木盘中,放上盐,插上竹签,中间放上一杯酒,由主人家的男人在内屋的灵台前和屋檐下念经敬奉祖先。烧肉敬祖灵完毕后,先由男主人喝上第一口年酒、吃上第一口年肉,然后由家人一一品尝。过年猪肉,除第一天晚饭食用部分外,以整体(内脏、眼脚除外)臵于内屋灵台上祭祖,三天之内不能随便翻动。祭祖过后,全家聚在一起开始

吃年饭。如果发现邻居没宰杀年猪,男主人就在祭祖之后给邻居送去砣砣肉,并致新年祝福。彝族吃年饭,要体现富有、安乐、庄严,既要有规矩、庄重,又要活跃、愉快。第二天过年的第二天便可以串门喝年酒,男人们相互邀约,成群结队,弹着月琴、唱着年歌,在这家喝,在那家闹,制造节日的欢乐气氛。一直玩闹到酒足饭饱,甚至酩酊大醉。整个山寨沉浸在新年节日的喜庆中。

第三天过年第三天五更公鸡尚未开叫前,各家都早早起床举行送祖灵仪式,彝语叫“阿普波支” 。这种仪式,必须在黎明的万簌俱静之时,表示对祖先神灵的尊重和祈求子孙后代的安康和睦。送祖灵,要做三块苦荞麦饼,在铁锅中烙烧。然后在灵台上取下猪舌、猪喉管、部分带骨肉砍成块水煮。待熟后,由男主人一手端肉一手端荞饼,插上一至三支马勺,面对灵台念经为祖先神灵送行。念完辞行祝辞后,由全家人共同食用。送年祭祖是彝族年最后一次年饭。白天,女人和小孩们还集中在村外的路口或山坡草坝举行“玩年猪尾巴”活动。

拜年过年三天以后,便开始了拜年活动。彝族人最讲究拜年,是孝敬长辈的集中体现。拜年,是彝族人饮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交流感情的需要,是尊老爱幼的传统礼俗。喝了拜年酒,吃了拜年肉,视为一种福气、一种礼遇、一种享受。来拜年的人越多,主人越高兴、越体面,人丁兴旺,幸福绵长。

3. 彝族毕摩文化

毕摩文化包含,人类社会学、语言文学、天文地理、历史、生物、哲学、宗教、科技、伦理、医学、民间文学、音乐舞蹈艺术、民间工艺、民风民俗等。毕摩文化,是以仪式和经书为载体,以万物崇拜和鬼神信仰的祭祀活动为主要形式,创造和传承彝族文化遗产,丰富彝族群众的文化生活和宗教文化。毕摩文化,区别于一般的口传文化和文字文化,既有口传的形式和内容,也有文字的传承,其经文是别具一格的彝民族的百科全书。毕摩,是彝族传统文化大师,造文字,传承传统文化,记载历史,编造文字典籍,主持宗教,祭奠,各种礼仪仪式,预测未来祸福吉凶,测算天文地理,驱逐鬼神,驱除病痛,医治各种疾病。所以,在凉山彝族人民的心目中,毕摩是神圣的,毕摩受到普遍的尊重。凉山彝族的毕摩是世袭制,有血统,祖传,而且传男不传女,有严格的父子连名制。凉山现在祖传的毕摩有上万人,但毕摩最多的是美姑县,美姑县是毕摩之乡。毕摩文化,具有深远的历史性,精深的文化性,知识的渊博性,宗教的神秘性,广泛的群众性。毕摩做法事,祭祖,超度神灵,插神枝念经,可以通宵达旦三天

三夜,最长的可达七天七夜。毕摩精彩的法力表演,能使死鸡魔术般的按照毕摩的旨意走路,能在烧红的钢铁上边踩、舔、摸,能用手在滚烫的油锅里随意捞取东西,能让你失去理智无休止的跳神……这些表演,让人心跳不已,眼花缭乱,这既不是迷信,也不是法术,这就是神秘的毕摩文化。毕摩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是彝族文化的宝库,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民族文化资源。

4. 彝族服饰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