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商业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问题

探析商业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问题
探析商业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问题

探析商业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问题

摘要:目前,道德风险已经成为阻碍我国医疗保险发展的罪魁祸首。本文从医疗服务机构、投保人两个角度分析了存在于我国商业医疗保险领域中的道德风险问题,并相应提出了防范道德风险的几点粗浅建议。

关键词:商业医疗保险;道德风险;防范

一、商业医疗保险的特殊性

相对于一般的保险产品而言,商业医疗保险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表现为保险服务过程涉及到保险人、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医疗机构三方。投保人(被保险人)通过向保险人缴纳保险费而获得医疗机构提供的服务,保险人通过向投保人收取保险费对医疗机构进行补偿,医疗机构则通过向被保险人提供医疗服务而获得保险人的补偿。保险人、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医疗机构处于同一个医疗服务和保险运行系统当中。一方面,保险人、医疗机构均以保障被保险人(病人)的医疗需求为社会目标;另一方面,又要维持各自的生存与发展,以利润(或价值)最大化为内在的经济目标,产生相互利益制约。商业医疗保险独特的市场关系,使得保险人除与被保险人关系紧密外,与医疗机构的关系也非常紧密。

在保险公司没有介入之前,医患矛盾可谓由来已久。在医疗机构和医生的收入与其所提供的医疗服务数量相的情况下,由于利益的驱动,医生给患者开大处方、小病大医的情况司空见惯。一方面,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医生和病人在医疗过程中处于不同的信息层面上。病人对医疗诊断和治疗,与医生相比显然知之甚少,而医疗是人命关天的大事,病人不可能冒生命危险对医生的诊断治疗方案提出质疑。从表面上看病人可以自由选择医生、医院以及医疗处理方案。而事实上,病人在就诊时往往只能任医生摆布。另一方面,医生既是患者的顾问又是医疗服务提供者,这种双重角色是一个矛盾。医生不可能完全从患者利益出发提供治疗方案,医生在决定提供哪种治疗方案上存在经济利益。当病人缺乏医疗知识时,医生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很可能利用其特殊身份,创造医疗服务的额外需求。

医疗保险的介入,改变了医疗服务供需双方的关系,切断了医患双方直接的经济,大大化解了两者之间的矛盾。患者不太在乎医疗费用的多少,医院也没有了财路变窄的危机,患者和医院都皆大欢喜。可事实上矛盾并没有消失,而是将大部分转移到了保险公司。保险公司的介入使得医疗服务双方的直接经济关系消失或退居次要地位,而保险人和医疗机构、被保险人的经济关系上升到了主导

地位。此时保险公司作为医疗卫生领域的外行,作为支付医疗服务费用的第三方,

不仅要控制医疗机构的过度服务行为,而且还要面对众多的被保险人在投保之后滥用医疗服务的现实,以及医患双方合谋骗取保险赔偿的可能。所以,保险公司介入医疗保险领域,表面上是解决了医患双方的矛盾,而事实上只是把原来的双方交易关系演变成了保险公司-被保险人-医疗机构的三方关系,这只是矛盾存在的另一种形式而已。

二、商业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

(一)投保人(被保险人)的道德风险

投保人的道德风险可以分为事前道德风险和事后道德风险,事前道德风险是指投保后,被保险人受伤或生病之前,他们可能会以一种更为危险的方式生活。例如,被保险人将更有可能抽烟,或者继续保持更易患病或受伤的生活方式。当然这种道德风险在医疗保险领域并不是特别明显,毕竟人的身体(或生命)是无法用货币来衡量的。一个理性的人是不会因为投保而不在乎自己的健康的,因此,本文将事前道德风险忽略不计。事后道德风险是指被保险人患病或受伤以后,对医疗服务的过度利用。事后道德风险在医疗保险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服务付费方式下的医疗保险意味着投保人患病时基本不承担医疗费用。结果,在不需要特别关注成本的情况下,投保人倾向于要求更多的医疗服务,使得医疗费用极度膨胀。

来自被保险人的事后道德风险主要表现为:(1)医疗服务消费的选择性问题。一般来说,疾病发生之后,使患者恢复健康的治疗方案可以有多种选择,这要取决于医生的偏好和患者个人的意愿,就患者个人而言,当然都希望在医疗保险的赔付限额之内享受尽可能多的医疗服务,而且我国有不少投保人有“如果缴了费,用不完赔付额度就吃亏”的想法。所以被保险人往往放弃“便宜”的治疗方案而选择“昂贵”的治疗方案。事实上,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并非越贵越好。这种形式的道德风险对于医疗费用的影响非常大。(2)被保险人的保险欺诈行为。在商业医疗保险领域,保险欺诈率一直居高不下,被保险人故意制造假门诊、假住院来骗取保险公司的赔付,给保险公司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在我国,商业保险公司在理赔的时候不易得到医疗机构的配合,取证调查困难,难以制止被保险人

骗取保险赔付的行为。

(二)医疗机构的道德风险

来自医疗机构的道德风险表现为医疗机构的“过度供给”行为,也就是

“小病大医”和“开大处方”等随意加大医疗费用的行为。从经济利益驱动分析, 医疗机构和保险人的目标是不一致的。在传统的按实际服务收费制度下,医疗机构的收入与它提供服务的多少成正比,为了追求更多的经济利益,医疗机构自然

愿意提供更多、更昂贵的医疗服务。很显然,这和保险人控制被保险人过多的滥用医疗花费的目标是不一致的。来自医疗机构的道德风险在很大程度上与“第三方支付”的制度设计有关,也就是医疗服务的费用不是由被保险人直接支付,而是由保险人来买单。从心理上来讲,患者(被保险人)和医生在交易过程中的感受都是“免费的”。从被保险人的角度来看,在保险赔付额度范围之内,接受医疗服务都是免费的;从医疗机构的角度来看,在被保险人出现过度消费的同时,医生及其所在医疗机构都能够得到更多的经济利益。因此,在这样的机制下,被保险人的过度消费和医疗机构的过度供给都是一种必然。在“第三方支付”制度下,医生事实上既是被保险人的代理人,也是保险人的代理人,在这复杂的三角的委托一代理关系中,由于信息不对称,保险人根本无法全面掌握被保险人的健康信息和医疗机构的医疗信息,加上医疗服务的特殊性,保险人很难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医疗机构的过度供给行为。

三、商业医疗保险中道德风险的防范

(一)投保人道德风险的防范

遏制投保人道德风险较为有效的方式是建立医疗服务费用的共付制。当参保者分担了部分医疗费用后,相应也加强了其医疗费用成本意识,促使其关注医疗费用,合理有效地使用医疗服务。而且,参保者对医疗服务的理性消费客观上也形成了一种对医疗机构道德风险的制约机制。具体操作上可采用免赔条款、共保条款和保单限额等方法。通过医疗服务费用的共付制将风险在投保人与保险人之间进行合理分担,可以有效降低投保人产生道德风险的程度。

(二)医疗机构的道德风险防范

目前,医疗费用的控制已经是世界性的难题,而在所有导致医疗费用上涨的因素中,医疗机构的道德风险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因素。医疗保险费用的支付方式从付费的时间上来看,可分为预付制和后付制。虽然预付制可以降低医疗服务机构的道德风险,但也有不足。另外保险公司通过对医疗机构提供给病人的医疗服务的审查,可以减少保险公司与医疗机构二者之间的

信息不对称程度,增加对医疗服务机构提供医疗服务全过程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医疗服务机构道德风险的产生。

在医疗机构道德风险防范体系的构建上,笔者认为最为根本的问题在于借鉴国外的经验,改变我国目前的买单式医疗保险模式,建立和发展管理型医疗保险模式。买单式医疗保险模式是我国商业医疗保险目前采用的经营模式。所谓买单式医疗保险就是投保人向保险公司缴纳保险费后被保险人到医疗服务提供者那里接受医疗服务,医疗服务提供者按照提供的医疗服务收费,被保险人付费后

用付费凭据到保险公司那里报销索赔,保险公司间接地按照医疗服务提供者的服务进行付费。买单式医疗保险模式导致医疗服务和保险服务是两个独立的过程,保险公司作为支付医疗费用的第三方,仅仅参与了保险服务,没有介入医疗服务,导致道德风险的控制无法得到医疗机构的配合。因此,现有的买单式医疗保险模式是导致保险公司难以控制道德风险的根本原因。管理型医疗是把医疗服务的提供与提供医疗服务所需资金的供给结合起来的一种系统,通过保险公司参股医院或投资医院及医疗费用包干模式将保险公司和医疗机构形成利益共同体,就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被保险人被动受制于医院、医院与被保险人合谋的道德风险。管理型医疗保险是一种集医疗服务提供和经费管理为一体的医疗保险模式,具体做法是将投保人交纳给保险公司的保费的一定比例预先支付给医院,然后由医院完全承担被保险人的健康风险,医疗费用超支的部分由医院自己承担,赢余归医院所有,从而达到控制医疗费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李飞,商业医疗保险领域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谢刘洋,浅析商业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问题,百家论坛,

20XX (6)。

罗敏,商业医疗保险的逆选择风险和道德风险控制问题研究,

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文在线:S://

--商业银行道德风险及其防范措施

我国商业银行道德风险及其防范措施 学号:200901002306班别:09工本3班姓名:秦照国 摘要: 2003年中国进入WTO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给世界呈现一个新中国。银行作为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样也得稳定快速健康的发展,同时,外资银行和外国资本进入中国,中国银行业面临巨大的挑战,在这之中,由于竞争性加强,各种风险降临: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战略风险和道德风险等都存在并影响着中国这个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市场主体。 本文将着重展开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道德风险和其防范措施做详细的研究,为我国商业银行有效避免或者降低道德风险,实现快速并且可持续发展略尽绵薄之力,希望中国商业银行尽快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关键字:商业银行道德风险防范措施 总则: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商业银行业务开始交叉并逐渐变为全方位的竞争格局,商业化的驱动和对利润的追逐使这种竞争变得更加残酷。在全球经融危机没有有效复苏的背景下,职业道德越来越开始考验着众多职业经理人和银行从业者的底线,因为利益,人变得不可信任,唯利是图,尔虞尔诈,甚至出卖国家利益已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这一切都需要改变。 一、我国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 职业道德作为我国公民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如今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变得尤其重要,什么是职业道德呢?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素质修养。这句话就是职业道德的全部内涵,从这个角度出发,我国商业银行的从业人员现阶段具有哪些道德风险呢? 1、从整个商业银行企业的角度来看,一些商业银行存在欺诈,财务造假的行为以诱骗股东或者股民,不诚信经营,更无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只说。有的只是想尽办法不是为用户创造利益而是追求用户费用最大化以牟取银行本身利益的最大化,造成客户信任的缺失。① 2、从个人角度出发,存在以下道德风险: (1)从业人员盗取用户数据,用之商用,对用户造成损失,折损银行信用。例如2012年的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所暴露出来的:银行工作人员兜售客户个人信息。 (2)管理者(职业经理人)的职业变换或者调动,容易泄露银行的用户情况,不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3)从业人员不尽职尽责,敷衍了事,利益驱使,给钱办事。造成贪污腐败,恶性循环,给银行长远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商业银行信贷道德风险

商业银行信贷道德风险 一、视角比较:制度论、环境论与主体论 一般而言,所谓制度是指约束与准则及制定约束与准则的活动。1它 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 方面的准则体系和特定群体、行业、部门根据其具体情况制定的、要 求大家公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程序,包括宪法、法律等正式法规和社 会伦理道德、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非正式约束。二是指人们制定、 完善并执行准则、规章的活动即制度建设。在“制度论”的意义上, 制度主要是指法规制度及其建设活动。制度具有群体性、他律性、强 制性等特点,对行政主体的行为有着普遍的约束力。制度作为一种 “底线伦理”,它为行政人员规定了最基本、最起码的义务,通过社 会权力机构和其它措施强制行政人员遵照执行。没有制度化、形式化 的力量的约束,即便是个体真正崇高的德性也难以长久坚持。应当说,在公共行政领域,依靠制度性的强制力量来建立和维系符合社会道德 要求的公共秩序,是公共道德区别于私人道德的一个根本特征。特别 是在社会变革时期,各种新旧观念相互冲突,善恶是非界限十分模糊,这就需要以制度的形式建立一系列明确的公共行政道德规范,让行政 人员知道什么是应当做和什么是不应当做的,引导行政人员确立准确 的行政伦理观。 不过,“制度论”者基于对道德良心的怀疑甚至恐惧,为了防止可预 期的“恶”,总是将有限的理性认识制度化为行为戒律、自由底线, 但往往因为凸现由法规制度所规定的底线伦理而排斥行政人员的德性,不可避免地陷入责任困境之中:“我们实际上奉行着某种法制主义的 逻辑,企图利用法律之圆圈住行政人,殊不知圆圈越大圆周线越长, 理性所触知的圈外之不可预测就越多。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行政 制度持续地繁杂、细密,而我们却感到行政自由裁量权越来越大,越 来越不可控制的缘故。似乎冥冥之中有某种东西在与我们作对。理性 总想追杀这种幽灵,却无异于与自己的影子搏斗。”2在制度主义者看来,行政人员不过是代议民主制下政治家们的执行工具而已,它要求

商业银行员工道德风险防范

浅议商业银行员工道德风险防范银行员工职业道德是指同银行工作人员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银行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既是对银行员工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要求,又是银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和义务。而银行职业道德风险则是指银行员工在工作中,故意或出于某种目的而违反了该职业道德规范,已经或潜在的造成了经济损失或不良社会影响。 银行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其经营货币与信用的特殊属性,决定其具有很强的社会性,银行员工的职业道德问题也成为社会公众比较关注的问题。近年来,由银行员工职业道德风险引发的案件不断发生,不仅给银行本身带来了经济损失和声誉影响,严重的还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引发社会矛盾。因此,分析研究银行员工职业道德风险,强化职业道德风险的治理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银行员工职业道德风险的特点及主要表现形式 银行员工职业道德风险的特点,一是不确定性。风险发生的个体、时间、业务领域和环节都是不确定的。二是主观故意性。道德风险与操作风险不同之处,在于操作风险往往是由于业务不熟悉或粗心大意造成,而道德风险则为员工的主观意识所致,明知不能为却率性为之,其发生也没有规律性。三是偶发性。银行员工职业道德风险并不是从员工进入银行开始就产生的,也不是说凡银行员工就一定会产生职业道德风险,往往是由于一时思想发生偏差,或因一些突发事件,如家庭变故、炒股、赌博等致个人心理或经济上受到恶劣影响,而使银行员工突发邪念,丧失职业道德做出不当行为。四是贪利性。银行员工职业道德风险背后往往隐藏着一定的目的,其中最主要的是贪图利益和物质享受。五是后果不可预知性。银行员工职业道德风险的后果是不可预料的,可能只是一个轻微的损失,也可能是无法弥补的。比如英国巴林银行事件,最终导致了巴林银行的倒闭。 银行员工职业道德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道德风险分析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评审表 题目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道德风险分析 姓名谢志祥教育层次本科 学号1044101206901省级电大中央电大专业金融分校金融学院 指导教师李日新教学点广东省金融学院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评审表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终稿(由学生填写): 提要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信贷道德风险比较严重,信贷道德风险管理水平急需加强。本文是在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率比较高,风险管理水平较低,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商业银行发展的背景下展开的,具体的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道德风险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来描述与解释我国当前商业银行信贷道德风险存在的问题,与形成道德风险的原因,并提出切实的解决防范对策。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信贷风险现状;第二部分分析了信贷道德风险,包括定义、重要性、现状;第三部分从四个方面对信贷道德风险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提出防范信贷道德风险的四个建议; 关键词:信贷;道德风险;防范对策 学生(签名): 年月日

Abstract At present,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face the risk of more serious moral credit, the credit risk of moral hazard level of the urgent need to strengthen management. This paper is in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saw their bad loan ratio is relatively high, a lower level of risk management and, to some extent hinder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mercial banks start background and specific analysis of China's commercial bank credit risk of moral hazard problems.This paper attempts by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mpirical analysis to describe and explain my current commercial bank credit existence of moral hazard problems, the risk of moral reasons, and put forward practical solutions countermeasures. The full text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outlines the credit risk status quo; second part of the credit risk of moral hazard, including the definit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the status quo; third part of credit from four aspects of the causes of moral hazard analysis; section four-part credit to prevent moral hazard of the four proposals is the fifth part of the full text of the summary. Key words:Credit;Morals risk; Countermeasures

浅谈银行员工职业道德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及治理措施

浅谈银行员工职业道德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及治理措施 蒋敦荣(建设银行重庆市分行纪检监察部重庆市 400010)银行员工职业道德是指同银行工作人员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银行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既是对银行员工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要求,又是银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和义务。而银行职业道德风险则是指银行员工在工作中,故意或出于某种目的而违反了该职业道德规范,已经或潜在的造成了经济损失或不良社会影响。 银行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其经营货币与信用的特殊属性,决定其具有很强的社会性,银行员工的职业道德问题也成为社会公众比较关注的问题。近年来,由银行员工职业道德风险引发的案件不断发生,不仅给银行本身带来了经济损失和声誉影响,严重的还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引发社会矛盾。因此,分析研究银行员工职业道德风险,强化职业道德风险的治理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银行员工职业道德风险的特点及主要表现形式 银行员工职业道德风险的特点,一是不确定性。风险发生的个体、时间、业务领域和环节都是不确定的。二是主观故意性。道德风险与操作风险不同之处,在于操作风险往往是由于业务不熟悉或粗心大意造成,而道德风险则为员工的主观意识所致,明知不能为却率性为之,其发生也没有规律性。三是偶发性。银行员工职业道德风险并不是从员工进入银行开始就产生的,也不是说凡银行员工就一定会产生职业道德风险,往往是由于一时思想发生偏差,或因一些突发事件,如家庭变故、炒股、赌博等致个人心理或经济上受到恶劣影响,而使银行员工突发邪念,丧失职业道德做出不当行为。四是贪利性。银行员工职业道德风险背后往往隐藏着一定的目的,其中最主要的是贪图利益和物质享受。五是后果不可预知性。银行员工职业道德风险的后果是不

商业银行风险成因及防范

摘要商业银行风险关系国家经济稳定和金融安全。股份制改革背景下,特别在外资银行介入中国金融业加剧中国金融行业的竞争后,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问题尤为值得关注。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的成因,从而提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建议。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成因风险防范2005年,中国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派出检查组15 280次,检查金融机构68 360个。处罚违规金融机构1 205个,处理金融机构违规人员6 826人,取消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325人。银监会通过现场检查共查出金融机构违规金额7 671亿元,比上年增加1 671亿元。在金融领域竞争加剧,金融风险趋于多样化和复杂化情况下,这一系列沉甸甸的数字,警示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必要性。我们必须彻底认清银行风险的成因,才能从源头上有效的防范金融风险。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已经成为中国银行业风险的主要问题。1 商业银行风险的成因1.1 政府部门对银行业的隐含担保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银行业与政府部门之间联系紧密。对于银行的经营行为,政府部门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一定的保护。1998年国家注资2 700亿元,用于补充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资本金;1999年国家成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用于专门处理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计划剥离1996年前国有商业银行形成的不良贷款13 000亿元;2000年国家核销1.4万亿元的不良资产;2004年国家又注资450亿美元,并且批准中行、建行两家用自有资本近3 000亿元核销其不良资产。如此一连串的举措充分说明了我国政府对金融行业的特别保护。另外,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一直由地方政府控制,其经营决策一般都是地方政府左右,一旦其经营出现问题也是由地方政府买单。这种隐含的担保使我们形成了一种偏颇的认识:有困难政府会解决,很容易造就企业的道德风险,长此以往,也会滋生银行的道德风险。因为有政府的保护,银行就很有可能从事风险较大的经营活动,从而导致银行的经营风险。1.2 缺乏强效有力的监督制约机制随着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金融犯罪的手段也更加诡秘,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金融风险点,比如虚假个人消费贷款案、关联企业骗贷案、票据欺诈案等等。近年来出现的骗贷大案,都有一个共同的现象,就是都有银行的内部人员的参与,而骗贷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银企内外勾结。究其根本原因则是银行内部对员工违规行为缺乏有效地监督约束机制,某些职员甚至游离于内部控制制度之外,无约无束。由于缺乏强效有力的监督机制,让违规人员的违规行为屡次得逞,从而给银行造成了更大的损失。从银监会近些年通报的部分案件看,其背后也都有犯罪分子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反复违规违章违法操作的现象。海南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两家分行同时被骗贷,说明银行风险内控机制亟待进一步完善。1.3 银行从业人员道德素质较弱前面的数据显示,2004年,银监会及处理金融机构违规人员4 294人,依法取消各类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244人;2005年,银监会处理违规人员6 826人,取消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325人。如此多的违规操作行为,一方面是由于内控制度的不健全;另一个原因是银行从业人员道德素质的薄弱。在众多的金融风险中,造成损失程度最严重、最难控制的就是从业人员的道德风险。道德风险既包括显规则下产生的道德风险,如贪污、受贿等,也包括潜规则下产生的道德风险,如为追求部门利益、短期利益而发生的违规操作等。近年频繁出现的金融案件,不管是挪用银行资金或者携款外逃,还是骗贷或者票据欺诈,无不与银行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有关。[!--empirenews.page--]1.4 信贷体制存在缺陷一是信贷管理体制不完善。前文的骗贷案中,银行信贷人员对该案涉嫌犯罪公司提供的贷款材料没有严格审核,对贷款人、保证人以及担保人的真实性和履约能力没有进行贷前调查,也没有按照银行方面规定的先抵押后贷款的程序,就直接给该公司办理了贷款手续,并将贷款直接划拨到该公司账户上。2 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的途径2.1 拓展业务范围,强化抵御风险能力除了经营信贷业务外,商业银行还下大力气开发中间业务。服务费收入、结算收入、保险业务收入已逐步成为四大银行的重要利润来源。一是全力推进国际业务的发展。加入WTO以后,我国经济金融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商业银行必须抓住机遇,加大国际业务发展的力度,促进国际业务快速发展。二是多元化地推动收费业务发展。银行业属于服务行业,对自己提

我国金融机构道德风险的现状和识别

我国金融机构道德风险的表现和识别 康龙 (西北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127)摘要:在我国商业银行所面对的诸多风险中,道德风险无疑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部分,它给银行的经营管理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本篇论文就基于此事实,具体阐述了我国商业银行道德风险的表现并且比较详细的分类解释了商业银行应该如何去识别它所面对的道德风险。 关键词:商业银行;道德风险;识别 近年来, 英国巴林银行的倒闭、东南亚金融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等金融事件, 引起社会对道德风险问题的广泛关注。商业银行由于道德风险, 诱发不良资产, 滋生金融腐败, 甚至引发银行危机, 严重影响着银行稳健经营和持续发展。2009年金融稳定理事会提出一整套“降低大型复杂金融机构道德风险”的工作方案,将银行等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道德风险的关注度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几个重要概念的解释、定义与说明。 (一)关于道德风险 1、历史中经济学家们对道德风险的解释或定义 早在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1759)中就已清楚表明道德风险的存在。从信息经济学角度看,道德风险属于代理人问题。在委托一代理关系中,由于不确定性或其它原因,当事人双方所掌握的信息具有不对称性,从而导致了道德风险,代理人在契约达成后可能采取一些损害委托人利益的行为。从经济伦理学的角度看,道德风险属于“经济人”伦理道德沦丧的问题。 2、基于经济学家关于道德风险的论述与定义,我将我国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分为以下两种: (1)商业银行内部的道德风险:根据委托代理理论,商业银行内部道德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各级机构及其各类代理人(决策层、管理层和一般工作人员)在不完全承担风险后果时, 为最大限度增进自身效用而做出不利于他人行动的可能性。 (2)商业银行外部的道德风险:是指在契约达成后,也就是在合同实施中,

商业银行信贷道德风险

商业银行信贷道德风险的成因及防范 摘要:商业银行信贷道德风险已成为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之一,它不仅影响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发展,而且会对整个社会带来负面作用。本文从影响商业银行信贷道德风险形成的角度出发,提出防范这种风险的措施。 关键词:银行道德风险成因防范 正文: 近来,道德风险问题屡见不鲜,经常被人们所提及,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风险之一。道德风险是最早在保险业中被发现的一种现象,即一个人购买保险之后,就会产生一种依赖心理或思想上的麻痹大意,以至于降低了买保人防范风险的努力;或投保人不诚实行为、不良企图或敲诈行为对保险公司利益带来损失的可能。经济学家由此把涉及到契约或合同的其它经济领域本质相同的问题归结为“道德风险”问题。而道德风险问题中的信贷道德风险对社会的影响较大,它的形成基于制度的不健全,信贷人员的道德缺失等内外共同因素,要从内外两方面来防范其扩大,减小由此带来的损失。 一、商业银行信贷道德风险的定义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出版的《银行稳健经营与宏观经济政策》一书中的定义,道德风险是指当人们将不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全部后果时变得不太谨慎的行为倾向,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操作风险.《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已经将操作风险列为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并列的三大风险之一,道德风险已成为商业银行第二大风险源.银行道德风险通常存在于银行经营管理者,从业者的经营管理和业务操作中,以一定的具体行为表现出来,已经或可能给银行机构造成当期损失及潜在的损失.

道德风险虽然最早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出现,但其本身就是超越经济范畴的概念,而与风险主体的道德状态、以及所处环境的道德体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道德风险是利益主体间一方由于将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忽视自己的道德责任与道德义务,给其他利益主体带来伤害和损失的可能。道德风险现已成为商业银行主营业务——商业银行信贷中的主要风险。商业银行信贷道德风险是由于信贷利益各方道德不确定性使信贷内部或外部利益遭受损失的可能。 二、商业银行信贷道德风险的体现 1.按照道德风险来源主要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银行或金融企业的某些人员利用职权牟取个人私利;另一种是银行的决策者或各层次人员为达到经营绩效目标,违反现有的规章制度,为追求短期利益而对银行长期利益目标的损害。 2.按照道德风险的性质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失职风险。对工作不负责,违章,违规,失职造成了风险。二是谋私风险。利用工作或职务之便为小团体或个人谋取经济,人事等方面的私利造成的风险。三是违法风险。明知违法违纪,但抵制不了金钱的诱惑,帮助或伙同犯罪分子大肆侵吞资金。 3.按照道德发生的业务领域主要可分为四类:一是负债业务管理中的道德风险,包括高息揽储,忽视风险提示进行的各种理财活动;二是业务道德风险;三是不良资产处置缺乏责任追究和损失补偿机制 ,导致逆向选择风气盛行;四是财务结算中的道德风险,包括在现金结算和非现金结算过程中贪污,挪用客户资金,以及因渎职,责任心不强,注意力不集中,怕麻烦,图方便,麻痹大意,违规操作而造成的风险. 三、商业银行信贷道德风险的成因

商业银行信贷中的道德风险及控制(一)

商业银行信贷中的道德风险及控制(一) 关键词:行政人格行政伦理主体性视 行政伦理建设是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对行政伦理价值目标的认知定位及其实现途径上的差异,目前理论界在如何建构当代中国公共行政伦理的问题上有着不同的主张。我们承认制度对行政人员行为的他律作用,也承认环境对道德行为的影响,但这决不能排斥、取代甚至消解行政人员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相反,公共利益的满足、行政伦理价值的实现、 公共权力的正确行使,以及行政人员对自身解放和自由的追寻,都离不开行政人员在行政实践中的主体性作用的发扬,离不开主体精神的高扬,离不开主体人格的完善。科学地揭示和说明行政人员的主体性和加强主体人格建设,不仅是行政伦理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对建构中国特色的公共行政伦理、推进行政改革有着重大意义的现实问题。 一、视角比较:制度论、环境论与主体论 一般而言,所谓制度是指约束与准则及制定约束与准则的活动。1]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准则体系和特定群体、行业、部门根据其具体情况制定的、要求大家公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程序,包括宪法、法律等正式法规和社会伦理道德、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非正式约束。二是指人们制定、完善并执行准则、规章的活动即制度建设。在“制度论”的意义上,制度主

要是指法规制度及其建设活动。制度具有群体性、他律性、强制性等特点,对行政主体的行为有着普遍的约束力。制度作为一种“底线伦理”,它为行政人员规定了最基本、最起码的义务,通过社会权力机构和其它措施强制行政人员遵照执行。没有制度化、形式化的力量的约束,即便是个体真正崇高的德性也难以长久坚持。应当说,在公共行政领域,依靠制度性的强制力量来建立和维系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公共秩序,是公共道德区别于私人道德的一个根本特征。特别是在社会变革时期,各种新旧观念相互冲突,善恶是非界限十分模糊,这就需要以制度的形式建立一系列明确的公共行政道德规范,让行政人员知道什么是应当做和什么是不应当做的,引导行政人员确立正确的行政伦理观。 然而,“制度论”者基于对道德良心的怀疑甚至恐惧,为了防止可预期的“恶”,总是将有限的理性认识制度化为行为戒律、自由底线,但往往因为凸现由法规制度所规定的底线伦理而排斥行政人员的德性,不可避免地陷入责任困境之中:“我们实际上奉行着某种法制主义的逻辑,企图利用法律之圆圈住行政人,殊不知圆圈越大圆周线越长,理性所触知的圈外之不可预测就越多。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行政制度不断地繁杂、细密,而我们却感到行政自由裁量权越来越大,越来越不可控制的缘故。似乎冥冥之中有某种东西在与我们作对。理性总想追杀这种幽灵,却无异于与自己的影子搏斗。”2]在制度主义者看来,行政人员不过是代议民主制下政治家们的执行工具而已,它要求的行政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