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中低体温症的预防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术中低体温症的预防措施
“低体温症”发病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有些人体内产热少,体温调节功能差,在寒冷环境中从皮肤丢失的热量多,不能使体温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特别是老年人和婴儿,对温度的变化不那么敏感,有时即使室温相当低,也可能感觉不到,因而保温防护能力差。当体温下降到35℃以下时,就会发生“低体温症”。
严重的“低体温症”常有意识障碍、颈项强直、血压下降、心动过缓或心律不齐。有人统计,60岁以上的老人在气候特别寒冷的冬季,死亡率要比一般冬季高60%,其中“低体温症”是一个重要因素。
低体温症症状,按逐渐加重的顺序为:
1. 控制不住的颤抖。
2. 无法完成复杂的动作,特别是手不听使唤,步伐不稳。手指敏捷度下降60%左右,握力下降30%左右。
3. 神志不清,言语含糊。
4. 剧烈颤抖。
5. 不合常理的举动,例如,脱掉外衣而不知道其实很冷。
6. 停止颤抖。此时进入非常危险状态。
7. 皮肤发白,变青。
8. 瞳孔放大。
9. 心跳和呼吸剧减。
10. 肌肉发硬。
11. 在32℃时身体进入“冬眠”状态,关闭手臂和腿部的血流,急剧降低心跳和呼吸频率。
12. 在30℃时身体进入新陈代谢几乎停止的“冰人”状态,看似死亡了,但仍然是活的。
术中低体温原因及预防
身体中心温度(体核温度)低于36℃,称为低体温。手术患者心理紧张、焦虑,术中内脏或肢体大面积、长时间的暴露,大量室温液体的输注和反复长时间的术区的冲洗等均可导致术中患者体温的下降,术中低体温对患者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现就术中患者低体温的原因及预防综述如下。
1 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原因
1.1 患者自身的因素
手术前患者要常规禁食禁饮,加上病人自身体质较差,对冷刺激敏感性增强;患者紧张、恐惧的情绪使血液重新分配,影响了回心血量以及机体的微循环,术中易致低体温的发生;应激情况下产热率往往不如散热率高,均导致机体散热加快。尤其老人及小儿,老年人术中低温是因为代谢率低、体温调节易受干扰;同时,衰老时机体成分发生变化,有机成分下降,机体水含量减少,进而使机体热储降低,围手术期更易发生低体温;小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体温调节能力差,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另外,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肤薄,血管丰富,易散热。
1.2 麻醉因素
麻醉药物对中枢用于维持正常体温的自我调节系统有抑制作用,麻醉时周围血管扩张增加散热,肌松药通过消除肌震颤而阻碍产热。正常生理情况下,机体在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的控制下产热与散热保持动态平衡。全身麻醉时,全麻药物可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其对低温反应的阈值降低约2.5℃。可见麻醉后,患者的体温呈现下降的趋势。气管插管后,气体不经鼻腔、上呼吸道的加温加湿作用,低温干燥的气体直接进入肺内,使中心体温下降1℃~2℃。
1.3 术中的低温环境
随着手术室建筑设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手术室采用空气净化层流设备。室内空气的快速对流,会增加病人机体的散热;手术室的温度过低,会导致病人体热过度散失,当室温<21℃时,患者散热增加,使用层流设备可使对流散热比例升高到61%,而蒸发散热为91%。因此体温下降的幅度与手术室环境温度有关。
1.4 机体散热的因素
皮肤具有调节体温的功能,完整的皮肤具有天然的屏障作用。使用挥发性消毒液消毒皮肤时,消毒液的蒸发要带走大量的热量,使体温迅速下降。开胸腹等手术使内脏器官暴露,内脏器官温度较高、散热快,手术时间长,暴露范围大,使水分从体腔散失,均可造成围手术期患者低体温;术中使用常温液体冲洗切口使外周血管收缩,热量丢失。覆盖在病人身上的无菌敷料被盐水浸湿,导致机体散热增加。
1.5 “冷稀释”的作用
在手术过程中患者输入大量与手术室等温的液体,则起到了“冷稀释”的作用。库存血大多低温保存,比人的基础体温要低很多,由于情况紧急需要,大多数情况下来不及在室温放置就给患者输入,以至患者出现寒战、发冷等低体温症状。因此,低体温也是大量快速输血、输液的常见并发症之一。
1.6 医护人员的保暖意识淡薄
病人在进出手术室的过程中保暖措施不到位,在术前、术中执行各项技术操作时,没有注意给病人适当的遮盖保暖。
2 术中低体温的危害
2.1 增加手术切口的感染率
低体温通过三种方式促进切口感染:第一,低体温引发体温调节血管收缩,显著降低皮下氧张力致组织缺氧,间接抑制中性粒细胞的功能;第二,低体温直接抑制机体免疫功能;第三,低体温加重术后蛋白的消耗,使伤口愈合受到抑制。
2.2 影响机体凝血功能
手术期间发生的轻度低体温可使血小板功能降低,凝血功能受损,降低凝血物质的活性,降低凝血酶的活性,血液黏滞度增加,激活纤溶系统,严重的低体温可致DIC的发生,导致增加术中失血量和对同种输血的需求。
2.3 对机体各系统的影响
轻度的低体温由于每分钟通气量和氧耗量减少,通气/血流比(V/Q)比例失调而导致缺氧加重;低体温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排血量增加,血压升高,低温可
引起低钾,低钾是导致室速、室颤等心率失常的重要原因,严重可引起心衰,当中心温度低于正常37℃时,室速和心脏异常的发生率将增加2倍。
2.4 影响机体的基础代谢
体温每升高10℃,机体代谢率增加1倍,每下降10℃,代谢率下降一半。低温可使麻醉药在体内的代谢减慢,影响全麻病人的苏醒时间。
3 术中低体温的预防措施
3.1 心理护理
加强手术前对病人的心理疏导,有助于预防术中的低体温。术前访视做到位,通过与病人面对面的交流,消除手术室的工作人员与患者之间的陌生感,缓减病人紧张、焦虑的情绪,使患者对冷刺激的阈值降低。
3.2 减少热量的散失
适当提高室温,对病人体温的保护具有积极的意义,有研究报道,手术室温度维持在 22℃左右,既能有效地防止老年人围手术期核心体温过度下降,又能防止或减少微生物繁殖的同时满足工作人员舒适的要求。采用手术薄膜巾覆盖手术切口,减少皮肤散热以及对冷的刺激。手术中减少病人暴露的面积;对于手术时间长,体腔暴露时间长的患者,术中使用38℃盐水纱布和敷料擦拭、止血及覆盖肠管,并及时更换,保持纱布温度接近38℃;进行体腔、切口的冲洗宜选择温热的液体。
实验案例:将60例胃肠道穿孔探查手术并行大量生理盐水冲洗的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0例,使用38℃~40℃无菌生理盐水冲洗组,其平均体温(36.1±0.5)℃,用室温下(23.0±0.5)℃无菌生理盐水冲洗组平均体温(35.1±0.6)℃要高。“人工鼻”在麻醉通路中减少热量丧失而有效维持体温,湿化瓶可防止蒸发散热,也是一条有效维持热量的途径。
3.3 预防“冷稀释”作用
对患者输注的液体和血制品进行加温。可以有效预防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发生。
对62例术中老年患者输入两种不同温度液体后体温变化的研究,使用恒温干燥箱将液体加热至37℃,输入过程中用棉垫包裹输液瓶的实验体温(36.1±0.4)℃较输入室温液体(22℃~24℃)的对照组术毕体温(35.5±0.4)℃要高。
3.4 被动加温
用恒温干燥箱将被服、包布加温后使用,可减少体温的散失。在手术过程中,在不影响无菌操作原则的前提下,用已加温的毛巾被或小棉被为患者保暖。此外,还要注意保持切口周围无菌单的干燥,减少散热和避免低温液体渗透入人体后吸收大量的热量而致血管收缩、寒战等不利情况的发生。
3.5 术中加强对病人体温的监测
对体温的有效监测调节是保证麻醉手术成功,降低手术后并发症的重要措施之一,对病人体温的监测,可早期发现,早期处理,防止低体温并发症的出现。
综上所述,现在术中低体温的现象越来越受到医护人员的重视,低体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