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洞穴隐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柏拉图:“两个世界”
态 的 神 话
被 束 缚 状 态 走 向 被 拯 救 状
明 , 从 无 知 走 向 知 识 , 从
一 个 关 于 人 从 黑 暗 走 向 光
洞 穴 隐 喻
洞穴隐喻
目 录
壹 贰 叁 肆
选 题 思 考
洞 穴 隐 喻 质的 解 释 与 实
教 育 思 考
解 决 措 施
选题思考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激烈的竞争与挑战,片面追 求升学率形成的应试教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需要, 其弊端日趋明显。许多学者根据不同的教育理论对 此种现象进行多种视角的分析与思考。柏拉图在 《理想国》中提出了“洞穴隐喻”的哲学寓言,这是 一个关于人从黑暗走向光明,从无知走向知识,从 被束缚状态走向被拯救状态的神话。柏拉图力图说 服人们努力摆脱现实世界的桎梏,进入真实而永恒 的理智世界,从而实现灵魂的转向。这也应是教育 的本质所在,然而当今教育一味地追求高分和升学 率,家长和学校都为孩子营造了一个黑暗的 “洞穴”, 孩子们成了被束缚的囚徒。为此,剖析这样的教育 现实,提出具有建设意义的策略至关重要。
审判并处死 苏格拉底 创建学园
Biblioteka Baidu
逝世
理想的政治蓝图:《理想国》
柏拉图认为只有在正确的哲学指导下才能分清正义与不正 义从而公正地治理城邦。 雅典的现实使他感到失望,三次西西里之行试图把他的政 治理想付诸现实亦以失败告终,在理想和现实的深刻矛盾 中他不得不退而著作,探讨治理国家的学问,建立理想的 政治蓝图。《理想国》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写成的。
洞穴隐喻
• 有一个著名的洞穴比喻来解释理念论:有一群囚犯在一个洞穴中,他们手脚都被捆绑, 身体也无法转身,只能背对着洞口。他们面前有一堵白墙,他们身后燃烧着一堆火。在 那面白墙上他们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后到火堆之间事物的影子,由于他们看不到任何其他 东西,这群囚犯会以为影子就是真实的东西。最后,一个人挣脱了枷锁,并且摸索出了 洞口。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事物。他返回洞穴并试图向其他人解释,那些影子其实只 是虚幻的事物,并向他们指明光明的道路。但是对于那些囚犯来说,那个人似乎比他逃 出去之前更加愚蠢,并向他宣称,除了墙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没有其他东西了。
人 物 生 平
人物生平与背景
413BC
429BC 427BC 411BC 407BC 404BC 399BC 387BC 347BC -
柏拉图出生 雅典黄金时代 结束并开始衰 败
远征西西里失败, 降为二等强国; 贵族派政变,旋 即恢复民主政体
20岁 从师苏格拉底; 伯罗奔尼撒战争 失败建立暴戾统 治,次年恢复民 主政体
教育思考
• 家庭教育 • 学校教育 • 家庭环境对应柏拉图 “洞穴隐喻” 的地穴。 • 学校 “应试教育” 对应柏拉图 “洞穴隐 喻” 中囚徒们乐此不疲的事———观看矮 墙上的影子。
感谢您的观看
请大家批评指正
这是一个获得理性的过程,也是获得真理的过程,更是获得善的理念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荆棘和坎坷。 在洞穴中,囚犯们把矮墙上的影子当成真实的物相,当其中一个囚犯萌生了摆脱束缚的想法后,他看到 了影子的来源。并毅然决然地走出了洞穴,真正获得了自由,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但走出洞穴的那一刻, 刺眼的光线使得他的眼睛疼痛难忍,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来适应。他首先容易看到的是水中的倒影,其 次才是物体本身,再次是夜空中的星星和月亮,最后就是直接观看悬挂高空的太阳。影子、物体、天象、 太阳,这正好分别是柏拉图所强调的想象、信仰、理智和善的理念。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着痛苦,最终要 获得善的理念必须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包括牺牲自己的宝贵生命。
洞穴隐喻
柏拉图《理想国》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公元前427—前347)
目 录
壹 贰 叁
人 物 生 平 与 背 景
《 理 想 国 》 思 想
“ 洞 穴 隐 喻 ”
著 作 : 《 理 想 国 》 《 法 律 篇 》
义 哲 学 家 , 思 想 家 , 教 育 家
柏 拉 图 : 古 希 腊 客 观 唯 心 主
• 可知的理念是可感的事物的根据(西方哲学的基石)。理念如何派生事物呢?
• 一是“分有”。具体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们分有的同名的理念; (西方宗教学的基 石) • 二是“摹仿”。造物主是根据理念来创造具体事物的,所以事物因摹仿理念而存在。(西 方诗学的基石)
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 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 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 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
“洞穴隐喻” 的阐释
“洞穴隐喻” 的实质
• “洞穴隐喻” 中,囚徒们走出黑暗凄清的洞穴,到达阳光照射的地方, 既是求知的过程, 也是获得善的理念的过程。教育 要启迪人从现象世界进入到用知识和真理才能看到 的至善 至美的可知世界。在柏拉图的理念系列中, 善的理念是最高层次的,是所有理念的统领者, 而 认识善的理念是一切学习中最大的学习,最高的目 的。正如他所说,知识和真理起源于 善,就像光线 起源于太阳一样。
《理想国》
政治观 哲学观
理念论 哲学王
教育观
教育阶段论
主要思想
理念论
理念是先于个别事物存在的精神实体,是万物的本源。
• 希腊语单词“理念”(idea)可以译为形象、方式、原形和本质等。柏拉图的“理念”显 然是从苏格拉底关于“是什么”的定义而来,其基本规定之一就是“由一种特殊性质所表 明的类”。柏拉图把“理念”描述为恒久不变的原始图象。“理念”是独立的,不能用感 官来感知的、超越于个别事物之外并且作为其存在之根据的实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