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因势利导治方观——吴义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中医乃仁术,处处体现不战而屈人之功,其中处方讲究因势利导就可窥此一斑。

浅探因势利导治方观

吴义春 (北京中医药大学100029)

因势利导来源于兵法、水利,后被普遍应用于各个领域,如教育、政治。医学中尤其中医中提出因势利导治方观不是笔者的发明,早在《内经》中即有纲要性的阐释,主要体现在两方面:1.对实证:①“势”,病势也,即要根据邪气的性质和部位所造成的“势”,随其性而宣导,就其近而驱逐,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②还须避开邪气猖獗之势,待其既衰尚去之,如《素问·疟论》:“方其盛时必毁,因其衰也事必大昌。”2.对虚证:“势”,机体恢复平衡态之势也,即应顺应人体恢复“阴阳调和”之势,助“势”利导,但形式上却逆着病势,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散者收之”,“高者抑之”(此者并非都属虚,临床当辨之),“下者举之”。本文明确提出因势利导治方观这个概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以最小成本赢得最大效益,避免不必要的大处方、大杂烩。正如“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善战人之势,如转石于千仞之山者”这可以直通中医精髓,“医乃仁术”,所谓“善战者不战而屈人之胜”,四两拨千斤,不蛮干,用活一个“巧”儿。

纵览历代名家,更是活用因势利导,他们审证求因,察机度势,根据病邪性质,病变部位,并且权衡正气抗邪及机体恢复平衡态趋势的侧重而采取不同的利导1方法,从而驱病邪从最便捷途径外达,护正气使机体实现最快恢复,以求“动小而功大,用浅而功深”之效。本文将对因势利导治方思路作一具体说明。

首先,对实证:根据邪气所在部位施治。

1.“其在皮者,汗而发之”邪气侵犯留著肌肤脉络(浅表之脉络),气血应激趋外形成由表驱邪之势,当用汗散之法协助正气导邪外出:所谓“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在伤寒中,有发汗解表和发汗散水两法。发汗解表者如卫闭营郁之麻黄汤证,卫强营弱之桂枝汤证。发汗散水者如用于溢饮的小青龙之变。《水气病》篇曰“水,发其汗即已”,所以临床上对风寒湿邪所致的泄泻(非中寒类),就不能妄用见泻止泻之术(白术),而应用发散风寒湿邪的解表药物治之,逐邪从表解则泻止,每每获佳效。在温病中,病邪初犯,邪气困肺,肺为娇脏,治则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讲“因其轻而扬之”,也如叶氏言“汗之”、“上者上之也”。银翘散用少量辛温药配入大队辛凉中,可增强其辛散透表之力。桑菊饮中主要药物轻清宣透,且药量较轻,乃取其“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之意。实验证明,若以少量葱白,薄荷煎汤送服银翘解毒丸或桑菊感冒片,微微汗出可提高疗效。另外,刘力红老师在《思考中医》中讲到这样一则病例,即“病者左颧部红肿痒痛,脉浮取可见,但有涩象”,他分析说“这是一个太阳病,是由于表病汗出不彻,阳气怫郁所致,治疗原则‘更发汗则愈’”,用“麻桂各半汤一剂,药后平复如初”,刘老师抓住主症——脉浮而涩,尽管“颧部”,不是清肝,而且是“更发汗”,郁解乃愈。这真是善用因势利导的佳案。烟建华老师也有一则病例,说前医治男童脸上红疹,数剂不愈,转诊烟师,他思前医用药未予透发,邪

1本文所言“导”,宜拓宽范围,不单指祛邪言,已囊括扶正。

无出路,当在清热凉血基础上顺势宣散以导邪外出,遂加银翘、荆麻(升麻)、蝉衣,三剂而知:切中要害,真是效验。

其实,不仅在皮者当散,毒炽内盛者也得散,即用寒凉应防冰伏,苦寒不可过早或稍佐温通,清气得宣展气机。刘完素就有“阳热怫郁”之说:“阳热发则郁”,“阳热易为郁结”(《原病式》)透热出表的白虎汤用辛寒之石膏,清热输邪,而顺火热蒸腾之势。凉膈散在苦寒队伍中配竹叶、薄荷辛凉透达,使胸膈热毒凉而散之,正合“火郁发之”之理。金元名家朱丹溪为达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之目的,顺从木宜伸展条达,火性炎上、升发之特性,创制了越鞠丸和六郁汤。著名温病临床大家赵绍琴常说,火郁之证,气机闭塞,泄越无门,临床见之,先用解郁、疏利、宣泄、轻扬等方法,升散郁结,宣通阻滞,调畅气血,郁火方可泄越,治疗时可酌加风药,如防风,荆芥穗,苏叶等。以风药行气升郁,实乃因势利导、发越火郁之良法。

总之,若机体有驱邪外透之势的当用汗散法。

2.“其高者,因而越之”实邪阻遏胸脘,机体应激抗病有上涌之势,治疗应顺势助推使之上越,此为吐法。张仲景开创吐法应用先例,设方瓜蒂散,治疗“邪结胸中”而见的“寸脉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等证型,通过呕吐,导邪上出。然而吐法今已少有人使用,主要是由于它赖以发挥作用的呕吐令人难以接受,但是在临床中有时用好它,对某些急症或痼症,却极具效验,可谓:一吐为快。有人临床曾用“开肺排痰法治疗晚期肺癌痰多难咯症”,效果很好。有例证明:癌患,男,80岁,咳嗽,喘憋,痰多质粘,纳可,小便调,大便干,脉细滑,用清肺化痰效差,思病势趋上,应顺势排痰,遂用甘桔汤、苇茎汤和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减,方中苇茎、冬瓜仁、薏苡仁与败酱草均能排脓,故药后痰多易咯,间以固本扶正,16剂症状就消[1]。

3.“其下者,引而竭之”病位在里,病势向下向内者,宜顺势导邪,从下(二阴)而解:此为通大便利小便之法。对下法,仲景不仅设制三承气汤攻逐结聚于肠中的燥屎,抵挡汤丸攻逐盘踞于下焦的蓄血,以及运用利小便法治疗膀胱蓄水、腰以下肿等证,而且除内服药外,还有坐药、灌肠等多种剂型,辨证精微,极尽其妙。前后利导,相辅相成,又可相互制约。《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篇曰“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肠中水湿从小水分消,如禹治水,凿河开渠之术也,又谓之“利前阴,实后阴”。临床上只要“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下法可治急:我亲属,年80多,素有慢支,其时每日日晡辄不省人事,甚则胡言乱语,循衣摸床,家人已准备后事,当问及大便数日不行,思肺与大肠相表里,急则治标,兼以固本,遂以新加黄龙汤加减,药后排出黑便,症状缓解,糜粥自养,又一剂,酣睡而愈。思腑气不通、神昏谵语,当给邪出路、因势利导,则起死回生。

其次,对虚证:根据恢复平衡态的趋势施治。

1.“散者收之”对于阴阳气血散逸外脱,机体竭其本能,形成由外向内的收敛之势,治疗则应顺势用收敛法。从机体脏腑生理特性而言,阴阳气血外脱,可以责之心肺,肺主卫表,腠理开合受制于皮表卫气;心主藏神,心气内守则神气不泻。当然临床还得防止肝肾虚脱。收敛心肺可选用白芍,五味子,龙牡之类,如桂枝汤中的白芍,小青龙汤中的五味子,即是此义。有此病例,一慢支患者,服小青龙汤加石膏后,肌肤发麻冒风,细究忘加五味子,难怪服用后有气散的异常感觉。

2.“高者抑之”对于肺气上逆喘咳,胃气上逆恶呃哕,心火上炎神气浮越,则应“抑”之,临床用药多以紫菀、款冬、旋覆花等来降肺气,丁香、柿蒂、半夏等来顺胃气,龙骨、牡蛎、生铁落等来镇心神。曾看到一病例,中年妇女,因丧夫悲伤过度,遂呃逆不止,便秘不食数日,神疲乏力,面黄肌瘦,苔薄黄,脉弦细,医用《伤寒论》旋覆代赭汤原方,三剂愈:盖方中党参稳坐中焦,代赭镇肝逆,半夏降胃气,故能恢复肝胃和调状态而痊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