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其他成分及寄生虫
教学目的要求
• 掌握:血涂片的制备、瑞氏染色的原理及注意事 项、正常外周血细胞形态、常见的异常外周血细 胞形态。
• 熟悉:外周血的采集与抗凝,血涂片的染色步骤。 • 了解:常见异常外周血细胞形态的临床意义。
外周血的组分
离心
血浆
血小板 白细胞 (有核细胞)
红细胞
抗凝全血
血细胞的发育模式图
– 最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
• 嗜多色性红细胞:呈灰蓝或灰红色,较大
– 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溶血性贫血最多见,提示红细胞生成活跃。
红细胞染色异常
a 红细胞呈低色素性改变(环形红细胞),a为嗜多色性红细胞。
红细胞染色异常
嗜多色性红细胞
红细胞形态异常
• 常见的异常形态主要有球形红细胞、椭圆形红细胞、靶形 红细胞、口形红细胞、镰形红细胞、棘形红细胞、泪滴形 红细胞、新月形红细胞、裂片形红细胞等,异常红细胞达 到一定比例时对某些疾病有提示价值。
• 常用的染色方法:
– 瑞氏(Wright)染色法 – 吉姆萨(Giemsa)染色法 – 瑞氏-吉姆萨复合染色法
染色前
染色后
Wright染色法—原理
• 染料组成:酸性伊红与碱性美蓝组成的复合染料,反应式 为:M+Cl-+Na+E- →ME↓+NaCl,ME溶于甲醇制得瑞氏染液。
• 着色原理:既有物理的吸附作用,又有化学的亲和作用, 各种细胞成分化学性质不同,对各种染料的亲和力也不一 样。
红细胞形态异常
口形红细胞:中央淡染区呈扁平状,似张开的嘴型或鱼口。正常人<4%,常 见于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10%),急性酒精中毒,DIC时可少量增多。
红细胞形态异常
镰形红细胞:长形或弯曲、两端尖锐,如镰刀状。红细胞内存在异常血红蛋 白S(HbS)缺氧情况下形成结晶体导致细胞膜变形形成,见于HbS病。
红细胞大小异常
a 红细胞大小不一,a为正常红细胞,箭头所指为巨红细胞
红细胞染色异常
• 正常色素性红细胞:淡染区约占1/3
– 见于正常人、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失血、白血病等。
• 低色素性红细胞:淡染区扩大甚至不着色呈环圈状
– 主要见于缺铁贫、地贫、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及某些血红蛋白病 等。
• 高色素性红细胞:淡染区缩小甚至消失
外周血的采集方法与评价
• 毛细管采血法:用采血针在手指、耳垂,婴幼儿在拇指、足跟采血, 第一滴要弃去;操作方便,但易溶血、凝血及混入组织液。
• 静脉采血法
– 开放式采血法:注射器采血;血量可控,但操作环节多且可能造成污染。 – 封闭式采血法:套筒、头皮静脉式两种;后者以无菌头皮针+真空负压采
血管采血;标本不与外界接触,利于收集、保存和运送,避免交叉感染。
– 低倍镜(10X物镜):浏览全片, 观察红细胞分布、有无异常成 分,寻找合适的观察视野。
– 油镜:细胞数量估计、白细胞 分类计数及形态学观察。
外周血细胞形态—红细胞
正常红细胞
特点: •双凹圆盘状,大小在6.79.5μm,平均7.2μm; •胞质淡红色,中央淡染有 一苍白区约占1/3,无异常 结构; •细胞核:无。
– 主要见于重度增生性贫血(如缺铁贫)、巨幼细胞性贫血等。
红细胞大小异常
正常红细胞
小红细胞
红细胞大小异常
中央淡染区扩大(低色素性)的小红细胞
红细胞大小异常
中央淡染区缩小或消失(高色素)的小红细胞,箭头所指为球形红细胞。
红细胞大小异常
a 红细胞大小不一,a为正常红细胞,箭头所指为高色素性的大红细胞
红细胞结构异常
• 嗜碱性点彩红细胞:红细胞内存在嗜碱性粒蓝黑色颗粒
– 正常人极少见,重金属中毒时增多,是铅中毒的诊断指标。
• 豪-焦小体(Howell-Jolly body):染色质小体,核残余
– 增多常见于巨幼贫、脾切除后、溶贫等。
• 卡波环:胞质中紫红色细线圈状或“8” 字形结构
– 脂蛋白变形导致,见于溶贫、巨幼贫、铅中毒及白血病等。
红细胞大小异常
• 巨红细胞:直径>15μm
– 主要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
• 大红细胞:直径>10μm
– 主要见于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等。
• 小红细胞:直径<6μm
– 主要见于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地中海性贫血、遗 传球形红细胞增多症(伴中央淡染区缩小或消失)等。
• 大小不均:细胞间直径相差1倍以上
螯合Ca2+
毒性低,便宜 溶解度低,抗凝能 力不强
与抗凝血酶 结合加强其 抗凝功能
抗凝能力强, 不影响细胞体 积,不易溶血
高浓度可引起白细 胞聚集,阻止血小 板聚集,瑞氏染色 产生蓝色背景
适用范围
适合血液学的常规 检查,不适用于凝 血和血小板功能检 测
凝血功能(1:9) 血沉测定(1:4)
适合红细胞渗透脆 性试验(理想), 不适用于血液学的 常规检查
图2B. 较好,细胞结构清晰,红细胞粉红。
图2C.偏碱,着色太深,红细胞呈蓝色。
图1
图2
Wright染色法—染色步骤
两端划线 编号
干燥
123
注意事项 1.新配染液偏碱,需放置一段时间待成熟后使用。 2.血涂片干透后再固定,否则血膜易脱落。 3.染色时间与染液浓度,温度及细胞数量有关。 4.流水冲洗前不能先倒掉染液,防止染液渣沉积。 5.沉积的染液渣可滴加甲醇后立即流水冲洗除去。 6.染色过淡可复染,复染时应先加缓冲液,后加 染液,或加入染液-缓冲液混合液。 7.染色过深可用流水冲洗或浸泡,或用甲醇脱色。
– 环境偏酸:蛋白质带正电菏↑(-NH3+)易与伊红结合,染色偏红。 – 环境偏碱:蛋白质带负电菏 ↑(-COO-)易与美蓝结合,染色偏蓝。
• 要获得染色良好的染色效果,要求环境pH为6.4-6.8,染色 过程中需要滴加相应pH值的磷酸盐缓冲液(PBS)。
图1.染色良好的血膜外观呈淡紫红色。
图2A. 偏酸,细胞结构不清,红细胞偏红。
性颗粒的着色效果好,对胞核的着色不及吉姆萨染液。 - 吉姆萨染色法:改进了噻嗪类染料的质量,对细胞核和寄生虫的
着色较好,对胞质和中性颗粒的着色较差。 - 瑞氏-吉姆萨复合染色法:兼具二者优点,使抱质、颗粒和胞核均
获得较为满意的着色效果。
显微镜观察
• 观察内容:
• 观察步骤:
– 白细胞的分类计数与形态观察。 – 红细胞的数量估计与形态观察。 – 血小板的数量估计与形态观察。 – 观察有无异常细胞及寄生虫。
• 动脉采血法:注射器在股动脉、肱动脉或桡动脉采血,具有一定风险 性,非特殊项目特别要求一般不采用。
外周血标本的抗凝
种类 EDTA盐
枸橼酸钠 肝素
几种常用抗凝剂的特点及其适用范围
原理
优点
缺点
螯合Ca2+
对血细胞形态 和血小板计数 影响小
部分样本的血小板 或白细胞对其存在 依赖性聚集,换枸 橼酸钠抗凝可解决
典型的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的异常表现
中性粒细胞
b a
中性粒细胞:a杆状核,b分叶核
特点: •胞体圆形或类圆形,10-15μm; •胞浆充满大量的细小的中性颗粒 呈淡紫红色,,可见少量嗜天青 颗粒,无异常结构; •核形有杆状和分叶核两种,以分 叶核阶段为主,一般分2-5叶,3 叶多见,染性杆状核粒细胞的异常表现
《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
第四章 造血检验的基本方法
外周血常规:细胞形态学检查
海南医学院热检学院 ·血液学教研室 何金龙
Email:574882358@
《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
主要内容
• 外周血的采集与抗凝 • 血涂片的制作与染色 • 红细胞正常形态及异常形态特点 • 白细胞正常形态及异常形态特点 • 血小板正常形态及异常形态特点
– 嗜酸性物质:碱性蛋白质(如血红蛋白,嗜酸性颗粒)与酸性染 料伊红结果,染成粉红色
– 嗜碱性物质:酸性物质(如核蛋白、淋巴细胞胞浆、嗜碱性颗粒) 与碱性染料美蓝或天青结合,染成蓝紫色。
– 中性物质:如中性颗粒呈等电点状态与伊红和美蓝均可结合,染 成淡紫色。
Wright染色法—影响因素
• 蛋白质为两性电解质,环境pH<pI时蛋白质带正电荷,反 之带负电荷。
• 有核红细胞:幼稚红细胞
– 新生儿可有少量,见于溶贫、白血病、骨髓纤维化及脾切除后。
• 寄生虫:见于疟原虫等感染。
红细胞结构异常
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嗜多色性红细胞或染色正常的红细胞中存在蓝黑色颗粒,可能为核 糖体变形聚集着色所致,属于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但不同于嗜多色性红细胞,其出现 提示红细胞再生加速并紊乱。
形态异常
a
b
C
巨形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中性环形核粒细胞
中性双杆状核粒细胞
增多见于巨幼贫、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疾病。
比值增高 核左移:外周血中性杆状核及以前阶段的幼稚粒细胞比值增高,常见于细菌感
染、急性失血和急性中毒,可分为轻(>5%)、中(> 15%)及重(>25%)度左移。
手工推片法
②
载玻片
①
推玻片
30-45 °
血液
于载玻片上滴加适量血液,将推玻片 向①方向稍回抽,轻触血液使血液沿 夹角展开呈线状后,以一定速度向② 方向推进。
手工推片法
良好血涂片的评价标准
• 血滴大小适宜,推片时用尽血量。 • 有足够的观察区域,血膜至少长25mm,头、体、
尾分明,呈舌状或楔形。 • 血膜边缘光滑,且窄于玻片边缘,周边留空白,距
血涂片的制备方法与评价
• 手工制片法
– 手工推片法:最常用,对操作者的经验要求高,不同操作者间存 在差异,难以标准化,不利质量控制,工作量大,有被污染危险。
– 载玻片压拉法(了解) – 棕黄层涂片法(了解) – 厚血膜涂片法:适合疟原虫、微丝蚴等寄生虫的检查。
• 自动推片法
需使用自动制片机,能加快标本的处理速度,减少人工劳动强度,操 作标准化,利于质控,避免了直接接触血液样本,操作安全性提高。
123
123
瑞氏 染液
数滴,覆满血膜 固定1分钟
流水冲洗 干燥、待镜检
PBS缓 冲液
5 -10
与
染染 液
等
分量
钟
, 吹
匀
Giemsa染色法 & 方法学的评价
• 染料组成:伊红与天青组成的复合染料,溶于甲醇制得吉 姆萨染液。
• 着色原理:与瑞氏染色法基本相同。
方法学评价 - 瑞氏染色法:血细胞染色最常用和最经典的方法,对细胞质及中
红细胞形态异常
棘形红细胞:细胞表面有针状突起,长短、宽窄不一,间距不等。多见于β-脂蛋白缺乏 症,也可见于脾切除、酒精性肝病、尿毒症、铅中毒等,要与皱缩红细胞(右图)鉴别。
红细胞形态异常
泪滴形红细胞:形似泪滴状或梨形。正常人<4%,常见于 骨髓纤维化、地贫、溶贫等。
红细胞形态异常
裂片形红细胞:为红细胞碎片及不完整的红细胞,有刺形、盔形、三角形等。正 常人<2%,多见于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重度地贫、恶性高血压等。
– 球蛋白或纤维蛋白原增高时出现,见于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
• 红细胞凝集:红细胞不规则、多少不等聚集成堆(右图)
– 见于某些自免溶贫如冷凝集素血症等。
外周血细胞形态—白细胞
d a
e
b c
正常外周血白细胞
正常外周血白细胞分为 •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a) -嗜酸性粒细胞(b) -嗜碱性粒细胞(c) •单核细胞(d) •淋巴细胞(e)
红细胞结构异常
a 豪焦小体:1至数个,暗紫红色,可见于有核红细胞(左)、嗜多色性(中)及成熟红细 胞(右)。
红细胞结构异常
卡波环:常与豪焦小体同时存在
红细胞结构异常
疟原虫:从左至右依次为间日疟环状体、滋养体和裂殖体(成熟)
红细胞结构异常
疟原虫:间日疟雌(左)、雄(右)配子体
红细胞排列异常
• 缗钱状红细胞:红细胞如铜钱或纸钱串连在一起(左图)
玻片两侧边缘至少5mm,便于油镜观察和编号。 • 血细胞从厚区到薄区逐渐均匀分布,血膜末端无粒
状、画线或裂隙(会使白细胞聚集在这些区域)。 • 涂片无人为污染,镜检区域内,白细胞形态无人为
异常改变,除部分特殊疾病,破损白细胞量应<2%。
血涂片的染色
• 血细胞涂片经固定、染色后,使细胞内的不同结构(细胞 质、细胞核及细胞器等)呈现出不同的颜色,便于显微镜 下正确识别各种细胞及其内部结构特点与异常变化。
红细胞形态异常
球形红细胞:直径,6μm,厚度增加>2μm,无中央淡染区,似球形。 比例>10%对遗传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有诊断意义。
红细胞形态异常
椭圆形红细胞:椭圆形或杆状。正常人可见,巨幼贫、地贫、恶性贫血、 严重缺铁贫时增高,比例>25%对遗传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有诊断意义。
红细胞形态异常
靶形红细胞:中央及边缘深染,无中央淡染区,似射击的靶。 常见于各种低色素性贫血,易见于地贫。
教学目的要求
• 掌握:血涂片的制备、瑞氏染色的原理及注意事 项、正常外周血细胞形态、常见的异常外周血细 胞形态。
• 熟悉:外周血的采集与抗凝,血涂片的染色步骤。 • 了解:常见异常外周血细胞形态的临床意义。
外周血的组分
离心
血浆
血小板 白细胞 (有核细胞)
红细胞
抗凝全血
血细胞的发育模式图
– 最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
• 嗜多色性红细胞:呈灰蓝或灰红色,较大
– 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溶血性贫血最多见,提示红细胞生成活跃。
红细胞染色异常
a 红细胞呈低色素性改变(环形红细胞),a为嗜多色性红细胞。
红细胞染色异常
嗜多色性红细胞
红细胞形态异常
• 常见的异常形态主要有球形红细胞、椭圆形红细胞、靶形 红细胞、口形红细胞、镰形红细胞、棘形红细胞、泪滴形 红细胞、新月形红细胞、裂片形红细胞等,异常红细胞达 到一定比例时对某些疾病有提示价值。
• 常用的染色方法:
– 瑞氏(Wright)染色法 – 吉姆萨(Giemsa)染色法 – 瑞氏-吉姆萨复合染色法
染色前
染色后
Wright染色法—原理
• 染料组成:酸性伊红与碱性美蓝组成的复合染料,反应式 为:M+Cl-+Na+E- →ME↓+NaCl,ME溶于甲醇制得瑞氏染液。
• 着色原理:既有物理的吸附作用,又有化学的亲和作用, 各种细胞成分化学性质不同,对各种染料的亲和力也不一 样。
红细胞形态异常
口形红细胞:中央淡染区呈扁平状,似张开的嘴型或鱼口。正常人<4%,常 见于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10%),急性酒精中毒,DIC时可少量增多。
红细胞形态异常
镰形红细胞:长形或弯曲、两端尖锐,如镰刀状。红细胞内存在异常血红蛋 白S(HbS)缺氧情况下形成结晶体导致细胞膜变形形成,见于HbS病。
红细胞大小异常
a 红细胞大小不一,a为正常红细胞,箭头所指为巨红细胞
红细胞染色异常
• 正常色素性红细胞:淡染区约占1/3
– 见于正常人、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失血、白血病等。
• 低色素性红细胞:淡染区扩大甚至不着色呈环圈状
– 主要见于缺铁贫、地贫、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及某些血红蛋白病 等。
• 高色素性红细胞:淡染区缩小甚至消失
外周血的采集方法与评价
• 毛细管采血法:用采血针在手指、耳垂,婴幼儿在拇指、足跟采血, 第一滴要弃去;操作方便,但易溶血、凝血及混入组织液。
• 静脉采血法
– 开放式采血法:注射器采血;血量可控,但操作环节多且可能造成污染。 – 封闭式采血法:套筒、头皮静脉式两种;后者以无菌头皮针+真空负压采
血管采血;标本不与外界接触,利于收集、保存和运送,避免交叉感染。
– 低倍镜(10X物镜):浏览全片, 观察红细胞分布、有无异常成 分,寻找合适的观察视野。
– 油镜:细胞数量估计、白细胞 分类计数及形态学观察。
外周血细胞形态—红细胞
正常红细胞
特点: •双凹圆盘状,大小在6.79.5μm,平均7.2μm; •胞质淡红色,中央淡染有 一苍白区约占1/3,无异常 结构; •细胞核:无。
– 主要见于重度增生性贫血(如缺铁贫)、巨幼细胞性贫血等。
红细胞大小异常
正常红细胞
小红细胞
红细胞大小异常
中央淡染区扩大(低色素性)的小红细胞
红细胞大小异常
中央淡染区缩小或消失(高色素)的小红细胞,箭头所指为球形红细胞。
红细胞大小异常
a 红细胞大小不一,a为正常红细胞,箭头所指为高色素性的大红细胞
红细胞结构异常
• 嗜碱性点彩红细胞:红细胞内存在嗜碱性粒蓝黑色颗粒
– 正常人极少见,重金属中毒时增多,是铅中毒的诊断指标。
• 豪-焦小体(Howell-Jolly body):染色质小体,核残余
– 增多常见于巨幼贫、脾切除后、溶贫等。
• 卡波环:胞质中紫红色细线圈状或“8” 字形结构
– 脂蛋白变形导致,见于溶贫、巨幼贫、铅中毒及白血病等。
红细胞大小异常
• 巨红细胞:直径>15μm
– 主要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
• 大红细胞:直径>10μm
– 主要见于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等。
• 小红细胞:直径<6μm
– 主要见于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地中海性贫血、遗 传球形红细胞增多症(伴中央淡染区缩小或消失)等。
• 大小不均:细胞间直径相差1倍以上
螯合Ca2+
毒性低,便宜 溶解度低,抗凝能 力不强
与抗凝血酶 结合加强其 抗凝功能
抗凝能力强, 不影响细胞体 积,不易溶血
高浓度可引起白细 胞聚集,阻止血小 板聚集,瑞氏染色 产生蓝色背景
适用范围
适合血液学的常规 检查,不适用于凝 血和血小板功能检 测
凝血功能(1:9) 血沉测定(1:4)
适合红细胞渗透脆 性试验(理想), 不适用于血液学的 常规检查
图2B. 较好,细胞结构清晰,红细胞粉红。
图2C.偏碱,着色太深,红细胞呈蓝色。
图1
图2
Wright染色法—染色步骤
两端划线 编号
干燥
123
注意事项 1.新配染液偏碱,需放置一段时间待成熟后使用。 2.血涂片干透后再固定,否则血膜易脱落。 3.染色时间与染液浓度,温度及细胞数量有关。 4.流水冲洗前不能先倒掉染液,防止染液渣沉积。 5.沉积的染液渣可滴加甲醇后立即流水冲洗除去。 6.染色过淡可复染,复染时应先加缓冲液,后加 染液,或加入染液-缓冲液混合液。 7.染色过深可用流水冲洗或浸泡,或用甲醇脱色。
– 环境偏酸:蛋白质带正电菏↑(-NH3+)易与伊红结合,染色偏红。 – 环境偏碱:蛋白质带负电菏 ↑(-COO-)易与美蓝结合,染色偏蓝。
• 要获得染色良好的染色效果,要求环境pH为6.4-6.8,染色 过程中需要滴加相应pH值的磷酸盐缓冲液(PBS)。
图1.染色良好的血膜外观呈淡紫红色。
图2A. 偏酸,细胞结构不清,红细胞偏红。
性颗粒的着色效果好,对胞核的着色不及吉姆萨染液。 - 吉姆萨染色法:改进了噻嗪类染料的质量,对细胞核和寄生虫的
着色较好,对胞质和中性颗粒的着色较差。 - 瑞氏-吉姆萨复合染色法:兼具二者优点,使抱质、颗粒和胞核均
获得较为满意的着色效果。
显微镜观察
• 观察内容:
• 观察步骤:
– 白细胞的分类计数与形态观察。 – 红细胞的数量估计与形态观察。 – 血小板的数量估计与形态观察。 – 观察有无异常细胞及寄生虫。
• 动脉采血法:注射器在股动脉、肱动脉或桡动脉采血,具有一定风险 性,非特殊项目特别要求一般不采用。
外周血标本的抗凝
种类 EDTA盐
枸橼酸钠 肝素
几种常用抗凝剂的特点及其适用范围
原理
优点
缺点
螯合Ca2+
对血细胞形态 和血小板计数 影响小
部分样本的血小板 或白细胞对其存在 依赖性聚集,换枸 橼酸钠抗凝可解决
典型的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的异常表现
中性粒细胞
b a
中性粒细胞:a杆状核,b分叶核
特点: •胞体圆形或类圆形,10-15μm; •胞浆充满大量的细小的中性颗粒 呈淡紫红色,,可见少量嗜天青 颗粒,无异常结构; •核形有杆状和分叶核两种,以分 叶核阶段为主,一般分2-5叶,3 叶多见,染性杆状核粒细胞的异常表现
《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
第四章 造血检验的基本方法
外周血常规:细胞形态学检查
海南医学院热检学院 ·血液学教研室 何金龙
Email:574882358@
《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
主要内容
• 外周血的采集与抗凝 • 血涂片的制作与染色 • 红细胞正常形态及异常形态特点 • 白细胞正常形态及异常形态特点 • 血小板正常形态及异常形态特点
– 嗜酸性物质:碱性蛋白质(如血红蛋白,嗜酸性颗粒)与酸性染 料伊红结果,染成粉红色
– 嗜碱性物质:酸性物质(如核蛋白、淋巴细胞胞浆、嗜碱性颗粒) 与碱性染料美蓝或天青结合,染成蓝紫色。
– 中性物质:如中性颗粒呈等电点状态与伊红和美蓝均可结合,染 成淡紫色。
Wright染色法—影响因素
• 蛋白质为两性电解质,环境pH<pI时蛋白质带正电荷,反 之带负电荷。
• 有核红细胞:幼稚红细胞
– 新生儿可有少量,见于溶贫、白血病、骨髓纤维化及脾切除后。
• 寄生虫:见于疟原虫等感染。
红细胞结构异常
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嗜多色性红细胞或染色正常的红细胞中存在蓝黑色颗粒,可能为核 糖体变形聚集着色所致,属于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但不同于嗜多色性红细胞,其出现 提示红细胞再生加速并紊乱。
形态异常
a
b
C
巨形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中性环形核粒细胞
中性双杆状核粒细胞
增多见于巨幼贫、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疾病。
比值增高 核左移:外周血中性杆状核及以前阶段的幼稚粒细胞比值增高,常见于细菌感
染、急性失血和急性中毒,可分为轻(>5%)、中(> 15%)及重(>25%)度左移。
手工推片法
②
载玻片
①
推玻片
30-45 °
血液
于载玻片上滴加适量血液,将推玻片 向①方向稍回抽,轻触血液使血液沿 夹角展开呈线状后,以一定速度向② 方向推进。
手工推片法
良好血涂片的评价标准
• 血滴大小适宜,推片时用尽血量。 • 有足够的观察区域,血膜至少长25mm,头、体、
尾分明,呈舌状或楔形。 • 血膜边缘光滑,且窄于玻片边缘,周边留空白,距
血涂片的制备方法与评价
• 手工制片法
– 手工推片法:最常用,对操作者的经验要求高,不同操作者间存 在差异,难以标准化,不利质量控制,工作量大,有被污染危险。
– 载玻片压拉法(了解) – 棕黄层涂片法(了解) – 厚血膜涂片法:适合疟原虫、微丝蚴等寄生虫的检查。
• 自动推片法
需使用自动制片机,能加快标本的处理速度,减少人工劳动强度,操 作标准化,利于质控,避免了直接接触血液样本,操作安全性提高。
123
123
瑞氏 染液
数滴,覆满血膜 固定1分钟
流水冲洗 干燥、待镜检
PBS缓 冲液
5 -10
与
染染 液
等
分量
钟
, 吹
匀
Giemsa染色法 & 方法学的评价
• 染料组成:伊红与天青组成的复合染料,溶于甲醇制得吉 姆萨染液。
• 着色原理:与瑞氏染色法基本相同。
方法学评价 - 瑞氏染色法:血细胞染色最常用和最经典的方法,对细胞质及中
红细胞形态异常
棘形红细胞:细胞表面有针状突起,长短、宽窄不一,间距不等。多见于β-脂蛋白缺乏 症,也可见于脾切除、酒精性肝病、尿毒症、铅中毒等,要与皱缩红细胞(右图)鉴别。
红细胞形态异常
泪滴形红细胞:形似泪滴状或梨形。正常人<4%,常见于 骨髓纤维化、地贫、溶贫等。
红细胞形态异常
裂片形红细胞:为红细胞碎片及不完整的红细胞,有刺形、盔形、三角形等。正 常人<2%,多见于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重度地贫、恶性高血压等。
– 球蛋白或纤维蛋白原增高时出现,见于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
• 红细胞凝集:红细胞不规则、多少不等聚集成堆(右图)
– 见于某些自免溶贫如冷凝集素血症等。
外周血细胞形态—白细胞
d a
e
b c
正常外周血白细胞
正常外周血白细胞分为 •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a) -嗜酸性粒细胞(b) -嗜碱性粒细胞(c) •单核细胞(d) •淋巴细胞(e)
红细胞结构异常
a 豪焦小体:1至数个,暗紫红色,可见于有核红细胞(左)、嗜多色性(中)及成熟红细 胞(右)。
红细胞结构异常
卡波环:常与豪焦小体同时存在
红细胞结构异常
疟原虫:从左至右依次为间日疟环状体、滋养体和裂殖体(成熟)
红细胞结构异常
疟原虫:间日疟雌(左)、雄(右)配子体
红细胞排列异常
• 缗钱状红细胞:红细胞如铜钱或纸钱串连在一起(左图)
玻片两侧边缘至少5mm,便于油镜观察和编号。 • 血细胞从厚区到薄区逐渐均匀分布,血膜末端无粒
状、画线或裂隙(会使白细胞聚集在这些区域)。 • 涂片无人为污染,镜检区域内,白细胞形态无人为
异常改变,除部分特殊疾病,破损白细胞量应<2%。
血涂片的染色
• 血细胞涂片经固定、染色后,使细胞内的不同结构(细胞 质、细胞核及细胞器等)呈现出不同的颜色,便于显微镜 下正确识别各种细胞及其内部结构特点与异常变化。
红细胞形态异常
球形红细胞:直径,6μm,厚度增加>2μm,无中央淡染区,似球形。 比例>10%对遗传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有诊断意义。
红细胞形态异常
椭圆形红细胞:椭圆形或杆状。正常人可见,巨幼贫、地贫、恶性贫血、 严重缺铁贫时增高,比例>25%对遗传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有诊断意义。
红细胞形态异常
靶形红细胞:中央及边缘深染,无中央淡染区,似射击的靶。 常见于各种低色素性贫血,易见于地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