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海经》西南部分考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海经·海经》西南部分考释

周运中

内容提要:本文考证了《山海经》关于中国西南地区地理和民族的一些记载,通过文物考古资料、民族史资料、语言文字学知识证明《山海经》的记载还是有很多可信之处。只不过其中有些记载受当时的交流条件限制,在一定范围内被扭曲;还有一些记载因为后世传抄讹误,需要重新校勘。

战国七雄中,以楚国地域最大(据《史记·苏秦传》,韩国方900里,魏国方1000里,齐、燕、赵三国各方2000里,秦国方4200里,楚国方5000里),江汉平原是其核心,南阳盆地(申、邓等小国)、汝颍流域(陈、蔡等小国)、江淮之间(群舒、黄、随等小国)在春秋时已属楚。据《史记》记载,越灭吴时,楚乘机取得淮北大片土地。战国时,楚又灭东南的越国,南平百越,西南一度占领巴、黔、滇,整个南方都臣服于楚国。

楚国的人口虽少,但民族最多,夷、夏、越、苗、巴等不一而足;耕地虽少但物产最丰,因为热带、亚热带地区物种本来就多。楚国的文化很独特,玄学如《老子》,文学如《楚辞》,寓言如《庄子》都深刻影响了中国几千年。楚国西南通过滇、越能和印度交往,在战国中数它最容易得到中国以外的另一个文明古国的影响。从以上诸点说,楚国不可谓不大。

《山海经》的作者及成书的时间和地点现在还没有定论,但是多数学者认为此书不是成于一时一地,也不是出于一人之手。但是不管其最后编撰者为谁,《山海经》所记载的中国西南地区地理无疑是最初从楚国人那里传出的,因为西南的巴蜀诸国和中原诸国语言文化距离较大,又因地形阻隔,所以交通很少,但是楚国不仅在战国后期将国界扩展到西南,而且本来和中原诸国的交流很多。关于《山海经》所记地理的可信度,笔者已经在对《山海经》所记

昆仑山地理的考证中有新的证明,[①]本文试对《山海经》的《海经》所记西南部分内容作出新的考释。

湘陵

《山海经·海内南经》:“桂林八树在番禺东。伯虑国、离耳国、雕题国、北朐国皆在郁水南,郁水出湘陵南山。一曰相虑。” 湘陵从名字来看,一定在湘江上游,恰好楚国古玺有地名“湘夌”,应即湘陵[②],也就是《山海经》的湘陵。郁水即今珠江上游的西江,见于《水经·郁水注》。[③]之所以说西江源出湘陵南山,因为当时楚人对于西南地区了解有限,所以把漓江当作西江的正源,漓江源头正离湘江源头处的湘陵不远。

这也反证,《山海经》和楚人有关,而和蜀人无关,因为如果《山海经》的作者中有蜀人,应该对今日西江的上游更加了解,而不是把郁水的上游仅仅定在漓江。《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唐蒙在番禺见到蜀地的枸酱,后来询问蜀地商贾,答以夜郎牂牁江下通南越,说明蜀地的商人对珠江上游很了解。实际上,《山海经》中没有一处提到“蜀”字,有人质疑说《山海经·海内东经》最后的一段讲全国河流,其中不是有一句“白水出蜀”吗?其实周振鹤师早已指出,这一段原本是一部完整《水经》,这部汉代之前的《水经》与《山海经》关系不大,本来可能是一部独立著作,只是后来和《山海经》放到一起,被错当成《山海经》的一部分了。[④]

巴蛇、蝡蛇

《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其为蛇青、黄、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 郭璞注:“今南方蚺蛇吞鹿,鹿已烂,自绞于树,腹中骨皆穿,鳞甲间出,此其类也。《楚词》曰:有蛇吞象,厥大何如?说者云长千寻。”郭璞说巴蛇就是蚺蛇一类的蛇,能够吞鹿。《楚辞·天问》:“一蛇吞象,厥大何如?”注:“《山海经》云:‘南方有灵蛇吞象,三年然后出其骨。’一或作灵,大或作骨。补曰:‘《山海经》:南海内有巴蛇,身长百寻,其色青、黄、赤、黑,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疾,在犀牛西也。注云今南方蚺蛇,亦吞鹿,消尽乃自绞于树,腹中骨皆穿鳞甲间出,亦此类也。杨大年云逸注楚词,多不原所出,或引《淮南子》,而刘安所引亦本《山海经》,其注巴蛇事文句颇谬戾,乃知逸凭它书,不亲见《山海经》也。《吴都赋》云:‘屠巴蛇,出象胳’。”[⑤]洪兴祖补注说东汉王逸原注没有查对《山海经》原文,所以征引有误。

巴蛇食象大概是夸张的说法,但食羊、食鹿倒是正常的。巴蛇即南方的蟒蛇,能用身体绞杀中等大小的动物,然后取食。在古书中一般写作“蚺蛇”,蚺蛇吞鹿等记载见《水经注》、《酉阳杂组》、《岭表录异》、《桂海虞衡志》、《岭外代答》、《君子堂日询手镜》、《峤南琐记》、《广东新语》等书,[⑥]其实除了上述诸书,还有宋黄震《黄氏日钞》、《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七十、《太平广记》卷四五六、《太平御览》卷九三三、宋陆佃《埤雅》卷十、宋罗愿《尔雅翼》卷三二、明陈汝锜《甘露园短书》卷十一、《本草纲目》、明顾岕《海槎余录》等几十种书记述蚺蛇吞鹿等。不过诸书作者都没有到南方实地考察,只是根据传闻记述。明代王临昆《粤剑编》卷三《志物产》说:

蚺蛇巨头方口,遍体绿色,不啮人。……总戎黄君为余亲言,尝至南澳,见一蚺蛇盘踞水次,视之有角,以为龙也,逼而视之,蛇乃吞鹿,鹿角出其腹外耳。余忆《杂识》中有蚺蛇吞鹿角自腹肠而出者,以为诺皋妄语,今信有之。[⑦]

明代以后的中国文人足迹远比前人广阔,所以见到了真正的蚺蛇。

蚺蛇即《山海经》最后一篇《海内经》的“蝡蛇”,蚺、蝡双声(日部),谈(am)元(an)对转。[⑧]“有赤蛇在木上,名曰蝡蛇,木食”,因为地图上原本画了一条蛇盘曲在树上,所以作者望“画”生义而说它吃树。《山海经》据以成书的原图上只不过在南方某地画了一头犀牛,西面又画了一条蟒蛇,《海内南经》的作者不知道这些动物在南方处处可见,机械地按照图上的方位描述,说明他对南方地理非常茫昧。沈福伟先生通过其他证据说《海内经》4篇的作者是战国中期的燕国人,[⑨]看来是正确的。

旄马

《海内南经》:“旄马其状如马,四节有毛,在巴蛇西北、高山南。”巴蛇西北的旄马大概是西南高海拔地区的一种马,《水经注》称之为“巴、滇马”。《沔水注》:

(中庐县,治今湖北省襄樊市西南)县故城南有水出西山,山有石穴出马,谓之马穴山。汉时有数百匹马出其中,马形小,似巴、滇马。三国时,陆逊攻襄阳,于此穴又得马数十匹送建业。蜀使至,有家在滇池者,识其马毛色,云其父所乘马,对之流涕。

云南的马很有名,《水经·温水注》有天池神马的传说,又《水经·若水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