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语法古汉语的词序及其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今仍有唯利是圖、惟你是問之類的說法。
▪ 代詞賓語本身也可以用另一個代詞復指,如:
▪ 古者民有三疾,今者或是之亡(無)也。 (論語·陽貨)
▪ 宣子曰:“嗚呼!‘我之懷矣,自貽伊戚。’ 其我之謂矣。”(左宣2)
▪ 若然者,雖直不病。是之謂與古爲徒。(莊 子·人間世)
▪ 農夫朴力而寡能,則上不失天時,下不失地 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廢。是之謂政令行, 風俗美。(荀子·王霸)
▪ 殺人者不死,而傷人者不刑,是謂惠暴而寬 賊也。(荀子·正論)
▪ 以上形式之所以稱爲殘跡,是因爲到了先秦 時期,除了固定形式是以、是謂等之外,一 般已經不再用主語—代詞賓語—動詞這種結 構形式了。正常的結構已經變爲主語—動 詞—代詞賓語,如:
▪ 故天棄我,不有康食。(尚書·西伯戡黎)
▪ 天其運乎?地其處乎?日月其爭於所乎?孰 主張是?孰維綱是?孰居無事而推行是? (莊子·天運)
▪ 其誰能賭是而不樂也哉?(荀子·王霸)
1.2 完全保存著舊形式
▪ 這種機構所依據的條件有兩個: ▪ 第一:賓語是一個疑問代詞,如: ▪ 吾誰欺?欺天乎?(論語·子罕) ▪ 管伯曰:“公誰欲與?”公曰:“鮑叔牙”
(莊子·徐無鬼) ▪ 吾誰使正之?(莊子·齊物論) ▪ 客何好?……客何能?(戰國策·齊策) ▪ 天下之父歸之,其子焉往?(孟子·離婁上) ▪ 奚取於三家之堂?(論語·八佾)
▪ 四方之民莫不俱至。此之謂聖治。(莊子·天 地)
▪ 太上無敗,其次敗而有以成。此之謂用民。 (墨子·親士)
▪ 有左有右,有倫有義,有分有辯,有競有爭。 此之謂八德。(莊子·齊物論)
▪ 禮義之謂治,非禮義之謂亂也。(荀子·不苟)
▪ 三得者具而天下歸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 天下歸之之謂王,天下去之之謂亡。(荀 子·王霸)
▪ 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来自百度文库 征,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左僖4)
▪ 詞組“是以”的正常語序應該是“以是”, 意爲因此。“以”字放在“是”的前面。因 爲“以”本是動詞,而“是”是指示代詞, 所以賓語放在動詞的前面。如:
▪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論 語·里仁)
▪ 當今之君,其蓄私也,大國拘女累千,小國 累萬,是以天下之男多寡無妻,女多拘無夫。 (墨子·辭過)
▪ 介詞“以”“與”來自于動詞,所以疑問代 詞作介詞的賓語時也放在介詞的前面,如:
▪ 居上不寬,爲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 之哉?(論語·八佾)
▪ 人而無情,何以謂之人?(莊子·德充符)
▪ 我何以過人哉?(莊子·田子方)
▪ 請問何以至於此?(莊子·達生)
▪ 既已非之,何以易之?(墨子·兼愛中)
▪ 且夫暴國之君將誰與至哉?彼其所與至者必 其民也。(荀子·議兵)
▪ 其中“何以”這個結構一直流傳到後代的書 面語言裏,成爲一個凝固的格式,如:
▪ 後有大者,何以加之?(史記·淮陰侯列傳)
▪ 若復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何以圖敵?(諸 葛亮出師表)
▪ 卿等何以得存?(世說新語·政事)
▪ 愚觀賈生之論,如其所言,雖三代何以遠過? (蘇軾賈誼論)
▪ 第二個條件是:賓語雖是一個名詞,但是有 一個指示代詞復指,這個指示代詞主要是 “是”,有始也用“斯”或“之”,如:
▪ 秉國之均,四方是維,天子是庳(pí,輔 佐),俾(bǐ,使)民不迷。(詩經·小雅·節 南山)(掌握著國家大權,保護四方,輔佐 天子,使人民不致迷失方向。)
▪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憂,惠之至也。(左 僖15,)(君王不把自己的流亡放在心上,卻 掛念著群臣,真是仁愛到極點了。)
▪ 今吳是懼而城於郢。(左昭23)(現在害怕 吳國,在郢築起城牆來。)
▪ 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誅也。是以湯誅尹 詣,文王誅潘止。(荀子·宥坐)
▪ 指示代詞“是”還可以構成凝固形式“是謂” 的形式,如:
▪ 彼民有常性,織而衣,耕而食,是謂同德。 (莊子·馬蹄)
▪ 獨往獨來,是謂獨有;獨有之人,是謂至貴。 (莊子·在宥)
▪ 此三材者而無失其次,是謂人主之道也。 (荀子·君道)
▪ 名詞賓語前置而又有“是”字復指的時候, 名詞前面還玩玩加一個“唯”,如:
▪ 無非無儀,唯酒食是議。(詩經·小雅·斯干) (家事處理得好不好與女子無關,女子只是 籌畫酒飯而已)
▪ 寡人將帥敝賦以從執事,惟命是聽。(左昭 25)
▪ 荀偃令曰:“雞鳴而駕,塞井夷灶,唯余馬 首是瞻!”(左襄14)
▪ 余雖與晉出入(往來),余惟利是視。(左 成13)
▪ 《漢語史稿》:“在原始時代的漢語裏,可能 的情況是:代詞作爲賓語的時候,正常的位置 本來就在動詞的前面(像法語一樣)。到了先 秦時代,由於語言的發展,這種結構分爲三種 情況。”
1.1 完全拋棄舊形式, 僅僅留下若干殘跡:
▪ 民獻有十夫予翼。(尚書·大誥)(民間賢 人有十個人協助我。)
▪ 惟我事,不貳適;惟爾王家我適。(尚 書·多士)(天下之事已歸屬我們,不再歸 屬別國;你殷商也已經歸屬我們了。)
1.3 新舊結構並存
▪ 這種情況最明顯地表現在否定句的代詞賓 語上。《馬氏文通》就曾經指出:外動詞 前面有否定副詞,或者有主語“莫”“無” 的時候,賓語如果是一個代詞,總是房子 外動詞的前面。
▪ 先秦時期,在否定句中,詞序有一個過渡 狀態,即新的形式產生了,而舊的形式還 沒有消亡。
▪ 大致說來,否定詞是莫、未、無(毋)等字, 代詞賓語是吾、余、汝(女)、爾等字的, 動詞後置的情況比前置的情況常見得多,如:
古漢語的詞序及其發展
本講主要內容
▪ 一、賓語前置的問題 ▪ 二、處所狀語與工具狀語的語序問題 ▪ 三、可能式的語序問題
一、賓語前置的問題
▪ 主—動—賓的詞序,是從上古漢語到現代 漢語的詞序。但是在上古漢語裏,有一些 特殊的現象,就是賓語可以放在動詞的前 面。但是這種結構是有條件的,那就是這 個前置的賓語必須是一個代詞。
▪ 赫赫師尹,民具爾瞻。(詩經·小雅·節南山) (威嚴的尹太師,老百姓眼睛都看著你。)
▪ 在指示代詞當中,“是”是比較能夠保持原貌 的結構。在某些情況下,“是”可以自由地放 在動詞前面。如:
▪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維葉莫莫。是刈是濩 (huò,煮),爲絺(chī,細葛布)爲綌(xì, 粗葛布),服之無斁(yì,厭煩)。(詩經·周 南·葛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