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火灾安全文献综述

森林火灾安全文献综述
森林火灾安全文献综述

中南大学

学术周课程作业

关于森林火灾安全的文献综述

学院: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

班级:安全1201

学号:020*******

姓名:沈隽永

日期:2014年01月20日

关于森林火灾安全的文献综述

一、引言

森林资源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为人们生活生产建设提供巨大的帮助,而一场火灾就能摧毁这些宝贵的资源,损失不可估量的人力、物力与资金。因此,对森林火灾的研究须持久进行,如何预防火灾,当发生火灾时怎么办,我们有什么具体手段,本文将对这些方面结合以往学者的经验成果进行研究并总结。

二、正文

(一)国外对森林火灾安全的研究

近几年来,由于气候反常等不利因素,致使全球森林火灾频繁发生,但由于一些国家采用了一系列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的先进手段,不仅避免了特大森林火灾的发生,而且使一般森林火灾的损失逐年下降。

王永宏在《国外是如何重视森林防火的》中指出: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建立了自动遥测天气站等现代科技侦测手段,可以测量风速风向、温度、气温、土壤温度和湿度,而且测量树木和树梢的温度和湿度,卫星照片显示植被类型和密度【1】。这样一来,一旦有地区发生森林火灾,他们的灭火飞机及消防人员将以最快的速度抵达现场,将火势扼杀在摇篮里。

田晓瑞、舒立福在《国外森林火灾应急管理系统研究与借鉴》中指出:欧洲的森林以人工林为主体,经营年代长,经营水平较高,林区交通十分发达,主要采取“绿色防火工程”防火,地面修建了各种有效的防火设施,采取经营措施来提高森林的防火性能。通过减少林间空地,提高林地生产力,降低森林的燃烧性;加强间伐抚育,不断消除累积的可燃物;调节林分结构,营造防火林带;加强林道网建设,增强火灾控制能力。

当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在应急事务管理上都采用事件指挥系统(Incident command system,简称ICS),在2005年澳大利亚召开的世界林火大会上,也提出在全球推广该系统,以便于开展国际间的森林火灾救援,共享森林火灾扑救资源,提高使用效率,减少全球的野火危害。近年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墨西哥和新西兰等国家间的森林火灾联合救援比较多,在发生森林大火时,经常能看到这些国家分享扑火资源【2】。

肖刚在《国内外森林防火技术现状及趋势探讨》中指出:人为放火和跑火是欧洲国家发生森林火灾的主要原因,天然火源只占到总火源的5%左右,如俄罗斯人为火源占总火源93%,美国和加拿大的天然火源所占比例较大,大约在30%左右【3】。文章指出国外的森林防火模式不尽相同,水平各异。北欧的森林防火工作主要通过生物防火和地面修建各种有效的防火设施来完成,北美林火管理机构从中央到各地区都建立森林防火中心,标志着林火管理工作向科学化、系统化、

现代化迈出了一大步,而澳大利亚采用计划火烧措施来防治森林火灾,通过计划火烧掉林地上积累的可燃物,降低森林的燃烧性,像加拿大则通过立法建立完善的森林防火法制,严格实施。

韩焕金、姚树人在《森林火灾扑救中有关安全问题的研究概述》中指出: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非常重视森林消防岗位人员的培训工作,制定了各类人员培训标准,包括野外扑火人员和扑火指挥员标准,定期轮训考核,制定岗位等级制。灭火队员必须接受有关灭火工具与设备的使用、灭火技术基本知识以及行为基本知识等内容的培训。所有监督与管理人员及后勤支援人员应根据他们履行岗位职责的需要来接受训练。应施行扑火人员任职资格制度,指导防火工作各岗位人员的培训。并且国外已经开始对森林火灾对扑火人员的个体影响展开研究,主要包括身体的适应性对安全扑火的影响、火灾产生的烟和一氧化碳对扑火人员的影响,食物和营养对扑火人员的影响【4】。

可见,国外对森林火灾安全的研究较为完善,各国根据自己的国情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尤其是美国,在预防森林火灾、扑火阶段以及后续的防火措施都以系统的科学方法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又重视安全消防人员的整体素质与个人能力培训,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森林火灾安全体系,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与学习。(二)国内对森林火灾安全的研究

黄勇在《浅析影响森林火灾发生发展的因素及防控措施》中指出:可燃物的特性,包括森林可燃物种类及其燃烧性、可燃物含水率、与可燃物类型有关的群落特征以及气候和气象条件是影响森林火灾发生发展的因素。提出我国的森林防火方针是“预防为主,积极消灭”,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领导负责制,通过对火险天气预测预报、可燃物人为控制和对火源的监测,做好森林火灾的危险评估,发出森林火灾警报,为森林火灾预防、扑救和计划火烧提供依据【5】。

韩胜波在《森林火灾预防与扑救方法探讨》中指出:森林火灾具有很大的危害性,森林火灾能烧毁林区各种生产设施和建筑物,威胁森林附近的村镇,危机林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同时森林火灾能烧死并驱走珍贵的禽兽。森林火灾发生时还会产生大量烟雾,污染空气环境。此外,扑救森林火灾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影响工农业生产。有时还照成人身伤亡,影响社会的安定【6】。可见森林火灾具有非常严重的破坏性,如何防治相当关键。

郭志强在《浅谈森林防火宣传的实效性》中指出:森林火灾是一种发生面广、危害程度大、处臵救助十分困难的自然灾害,往往会对森林资源甚至人类文明造成极大的损害。据统计,从1950年到2010年问,我国发生的森林火灾数量、受灾森林面积以及伤亡人员数量等都比较大。在这些火灾中,由自然因素引发的森林火灾约占我国森林火灾总数的5%,而人为因素引发的森林火灾却高达95%,

这就决定了森林防火工作具有很强的社会性、群众性特点,因此,预防人为火灾是防治森林火灾的基础性工作。文章提出,要利用图画册宣传,利用网络宣传,利用防火文艺活动宣传,利用防火标志物宣传,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深入重点区域宣传,在关键地段开展宣传,利用手机短信或彩铃宣传等【7】。

王建伟、王光教、陈连栋、孙超在《我国森林防火现状及火灾控制分析》中指出:应对火灾,我们需要火灾控制对策,建立相关指挥系统,建立合理的野外火源管理体制,加快森林防火科学化进程,提高监控系统,加大宣传力度【8】。我们需要一系列的先进科技手段,从多方面开展宣传教育培训,提高消防人员素质,才能更加完善地建立起各项制度。

齐怀琴、王晗、张松、田坤峰在《基于ARM的森林火灾监测系统的设计》中指出:采用ARM9系列的$3C2440A芯片作为该系统信息采集终端的核心处理器,通过SHT10和MQ-2传感器采集温度、湿度、烟雾可燃气体参数,用红外摄像机进行烟雾视频图像采集,通过WCDMA网络将采集到的信息发送到上位机。由于采用S3C2440A作为信息采集终端的核心处理器引入了嵌入式系统实现了视频图像和信号的前端处理,提高了预警的准确性,利用该处理器能够在正常模式与休眠模式之间切换的特性,降低了终端的功耗,大大提高了其续航能力【9】。本人认为通过这种高科技手段来监测火灾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陶玉柱、邸雪颖、金森在《我国森林火灾发生的时空规律研究》中指出:森林火灾对森林生态系统有重要影响,可能给森林生态系统带来毁灭性的损害,但在森林生态系统演替中又具有重要和积极的影响。研究森林火灾发生规律是森林火灾预测预报的基础,也是指导森林防火与补救工作的重要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受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森林火灾有多发的趋势,关于森林火灾发生及其生态影响成为研究的热点【10】。文中在参考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森林火灾发生的不同时间尺度和不同空间尺度上评述我国森林火灾发生的时空分布规律,总结我国森林火灾发生的一些总体规律性,指出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三、总结

森林资源是人类的宝贵财富,我们需要好好保护,森林火灾安全成为了一个重大的课题,我认为应该加紧这方面的科学研究,未雨绸缪,弄清森林火灾源头起因,建立各种符合实际生态环境的实验室项目模型,一方面遇到自然原因引发的火灾,能够迅速扑灭,扼杀在苗头状态,另一方面,如果是人为原因,则要严惩不贷,这些就需要我们培养出高素质的消防工作人员,结合先进的科技监测手段,配以健全完善的安全法规,同时加大教育宣传力度,全民防火。只有各方面一起努力攻克难关,才能造就强大的森林防火救火体系,造福一方。

四、参考文献

[1]王永宏.国外是如何重视森林防火的[J].新安全,2005,(9).

[2]田晓瑞.国外森林火灾应急管理系统研究与借鉴[J].中国应急管理,2012,(11):50-53.

[3]肖刚.国内外森林防火技术现状及趋势探讨[D].天津大学,2006年

[4]韩焕金.森林火灾扑救中有关安全问题的研究概述[J].陕西林业科技,2012,(5):45-47.

[5]黄勇.浅析影响森林火灾发生发展的因素及防控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2013,19(22):88-88.

[6]韩胜波.森林火灾预防与扑救方法探讨[J].科技风,2013,(20):278-278.

[7]郭志强.浅谈森林防火宣传的实效性[J].内蒙古林业,2013,(10):16-17.

[8]王建伟,王光教.我国森林防火现状及火灾控制分析[J].现代园艺,2013,(18):232-232.

[9]齐怀琴,王晗.基于ARM的森林火灾监测系统的设计[J].电视技术,2013,37(23):218-221.

[10]陶玉柱,邸雪颖,金森.我国森林火灾发生的时空规律研究[J].世界林业研究,2013,26(5):75-80.

森林火灾扑救预案森林火灾扑救措施

森林火灾扑救预案森林火灾扑救措施 森林火灾的扑救,一般在初期阶段,须将森林火灾限制在一定范围内,通过扑灭火焰和封锁火头,防止其发展。那么,你知道森林火灾扑救措施有哪些吗?今天搜集了一些森林火灾扑救措施,欢迎大家阅读。 1、扑火的方法有哪两种? 答:扑救森林火灾一般采用直接灭火和隔离带灭火两种方法相结合的灭火方法。直接灭火常采用的方法是扑火人员使用手中的工具沿火线直接打灭火。间接灭火法,是遇猛烈的地表火或树冠火人力无法接近扑打时采用的,以劈火路斩断火源的方式达到灭火目的。 2、扑打山火的基本要领是什么? 答:扑打山火时,两脚要站到火烧迹地内侧边缘内另一脚在边缘外,使用扑火工具要向火烧迹地斜向里打,呈40-60度的角度。拍打时要一打一拖,切勿直上直下扑打,以免溅起火星,扩大燃烧点。拍打时要做到重打轻抬,快打慢抬,边打边进。火势弱时可单人扑打,火势较强时,要组织小组几个人同时扑打一点,同时、起同落,打灭火后一同前进。打灭火时,要沿火线逐段扑打,绝不可脱离火线去打

内线火,更不能跑到火烽前方进行阻拦或扑打,尤其是扑打草塘火和逆风火时,更要注意安全。 3、要扑救林火中,怎样做到既扑灭火灾,又不伤亡人员? 答:扑打火线中,严禁迎火头扑打;不要在下风口扑打;不要在火线前面扑打;扑打下山火时,要注意风向变化时下山火变为上山火,防止被火卷入烧伤。清理火场时,要注意烧焦倾斜“树挂”、倒木突然落倒伤人,特别是防止掉入“火坑”,发生烧伤。 4、扑火中常见的人身伤害事故有几种? 答:(一)被火直接烧伤烧死。主要发生在扑火人员身处险地,来不及撤离。从实验数据来看,火的温度达到800—1000~C,人只能生存7.5秒一18秒。 (二)窒息伤亡。一是因一氧化碳中毒昏迷或死亡,当空气中的一氧化碳含量达到1%以上,身体较弱者1分钟即可死亡,身体较强者2分钟即会死亡。二是在火的前方,吸入高温气流后,咽喉产出水肿堵死气管死亡。

关于生态旅游的文献综述

关于生态旅游的文献综述 摘要:生态旅游作为一项以保护性、教育性和责任性为主要特征的旅游活动,在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的今天,显示出越来越大的生命力,目前生态旅游已成为世界各国旅游者的一种时尚和旅游业的热点。生态旅游迅速的发展,已成为当今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对生态旅游的产生背景,概念内涵以及特性、国内为发展概况等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生态旅游内涵特性国内外发展 一.引言 在全球人类面临生存的环境危机的背景下,随着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已席卷全球。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绿色旅游消费,一经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短短几十年的今天,生态旅游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其内涵也得到了不断地充实,针对目前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的状况,旅游业从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景物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回归大自然旅游”和“绿色旅游” [1]。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服务部门和第三产业的重要构成部分,旅游业以其强大的关联和带动作用,在区域乃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记重要,促使诸多地区将旅游业作为支柱性产业或主导性产业加以培育和发展,致使区域间旅游发展竞争日趋激烈[2]。针对现在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旅游业从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应受到损害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保护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同时,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开展生态旅游,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3]。 二.生态旅游概述 当今世界经济中,服务业是增长最快的产业,也是提供就业机会最多的产业,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2000年大趋势和全球问题》中提出,21世纪世界服务经济的领导产业,主要是电信业,信息技术产业和旅游业三种主要的服务业。1992年里约热内卢会议后,生态旅游在全球得到迅速发展,它作为旅游业中一种宣传主题明确,生命力旺盛的旅游形式,日益深入人心,为了更好的发展生态旅游,先对生态旅游做一回顾。 1生态旅游产生的背景 生态旅游英名为Ecotourism是Ecological Tourism的缩写,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专家H.ceballos Lascurain于1983首次提出的。它不仅被用来表征所有观光景物的旅游,而且强调观光的对象不应受到损害,是在可持续管理的思想指导下开展的旅游活动[4]。它的产生有以下几种原因: (1)有可靠的理论基础。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生态旅游的产生奠定了深厚的基础,现生态学已超过了传统生物生态学的范畴,成为一种人类普遍的思想和原则。在生态利益优先的趋势下,在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人们开始注重用生态学原理,设计良性运转的旅游系统,实施生态工程,促进了生态旅游的

最新食品安全国内外文献综述

国内外文献综述 食品安全是一个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问题,它涉及到资源配置与环境保护、需求的满足与社会福利的改善以及社会稳定等方面,也是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不同时期由于食品安全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不同,研究的侧重点也不相同。本章通过对食品安全相关文献的回顾与比较,以掌握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脉络。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食品安全问题的提出 食品安全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国外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侧重食品数量安全(food Sedcurity)到侧重食品质量安全的转变过程。197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等机构举行的世界粮食会议上,将食品安全定义为:所有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获得维持健康的生存所必需的足够食物。1983年,FAO前总干事爱德华·萨乌马将食品安全最终目标解释为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这一概念主要强调了一国的食品供给数量能否满足人口的基本需要,并且更关注社会弱势人群(如穷人、妇女和儿童等)的食品可获得性,以避免和减少饥荒和营养不良现象的发生,因而与缓解和消除贫困问题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题为《品安全在卫生和发展中的作用》的文件中,把“食品安全”与“食品卫生”作为同意语,定义为:“生产、加工、储存、分配和制作食品过程中确保食品安全可靠,有益于健康并且适合人消费的种种必要条件和措施”。1996年,WHO在《加强国家级食品安全性计划指南》中,对食品安全与食品卫生这两个概念进行了区别,其中食品安全被解释为“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和或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受害的一种担保”,食品卫生则指“为确保食品安全性和适合性在食物链的所有阶段必须采取的一切条件和措施”。 食品安全规制主体 食品安全规制的主体主要有规制机构、企业、用户(消费者)和非政府机构。针对消费者在食品安全规制中的作用,不同学者有不同观点: May Aung(2004)在研究中表明,所有国家必须考虑消费者利益,使消费者能够参加培训、决策以及国家食品安全系统的发展、调整和实施活动; AndrewFearne,JulieA.Caswell和Spence Henson(2007)的研究表明:根据各国食品安全形势、食品行业特征、消费者消费行为模式的不同,各国对食品行业的规制模式也有很大差异。Geoffrey podger(2005)的研究表明世界各国大致形成了两种食品安全规制机构设立模式,即以美国为代表的多部门共同负责的模式和以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为代表的由一个独立部门进行统一管理的模式。 食品安全规制方法 对于食品安全规制方法,RichardA. Merrin和JeffreyK. Francer(1999)认为食品安全规制除依靠市场主体建立在维护自身利益基础上的自律来规范外,更要依靠政府超经济的强制力量来规范。在食品安全的政府规制上,发达国家都建立了适合本国,且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与农产品质量规制体系:横向规制体系以各种法律法规健全、组织执行机构配套、政府和企业逐步建立实施“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的预防性控制体系为特征;纵向实施“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规制。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c13915723.html,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综述 作者:吴泓刘成 来源:《商情》2020年第04期 【摘要】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在消除极端贫困方面成效显著,并对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术界关于扶贫研究和探讨,呈现成果数量多、领域广、层次多等特点。笔者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近年来国内关于扶贫方面相关文献进行了总结概括。 【关键词】扶贫文献研究法文献综述 世界银行数据显示,1981-2015年,中国累计减少贫困人口7.28亿,这一数字比拉美或欧盟国家的总人口还要多,而同期世界其他地区的脱贫人口仅有1.52亿。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告,2012—2018年,按照每人每年2300元(2010年不变价)的农村贫困标准计算,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由9899万人减少至1660万人。同时,贫困人口的营养状况、受教育程度、预期寿命以及其他福利指标也得到了全面改善(参见史耀疆等,2013;程名望等,2014)。 现阶段,我国学术界关于贫困的研究涉及范围较广,研究的主要侧重点,体现在以下这几个点: 一、贫困概念研究 蔡昉(2003)从经济发展角度对贫困产生的原因作出了分析,他认为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生产的财富不足以养活所有的人口是贫困产生的主要原因。王艳萍(2006)年借用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提出的贫困定义。阿玛蒂亚·森提出了能力剥夺和社会排斥的贫困新思想。蓝红星(2012)在《贫困内涵的动态演进及发展趋势》一文中对贫困的概念进行了梳理,他指出贫困并不是单一的属性,而是涉及了包括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心理和生理等各个方面在内的多属性概念。 二、关于政府和市场在扶贫的角色定位研究 我国研究者大多基于政治视角来研究扶贫工作中政府的角色问题。康晓光(1995)指出扶贫只能靠政府来开展,市场难以提供有效服务,本质上来说,扶贫属于公共服务的范畴,需要依靠一定的政治程序来开展。扶贫活动的特征决定了只能由政府主导来有效开展,从扶贫的精准识别、帮扶、管理以及效果考核等全过程中,都要在政府主导下进行,因此政府必须是扶贫战略的主体。宫留记(2016)表示扶贫是政府职责的一部分,其取决于国家性质,扶贫工作只有政府才能长期开展下去。杭建镕(2016)的研究也指出扶贫的基本特征和政府的被民众所赋予的特殊使命,都在根本上定性了政府扶贫工作开展中的主体角色,政府这一行政主体通过政策的作用对社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与配置,调动各方主体积极参与扶贫活动,改善贫困人口生

森林火灾安全扑救

森林火灾安全扑救 (一)、扑救森林火灾的对策 扑救森林火灾,根据气候条件(如早上、中午、晚上,火险等级、风力风向等)、地形地势(低山、丘陵、高山)、植被类型(有林、无林、稀密)、火行为特征(上山火、下山火、火强度)及发展态势(是否向重大设施蔓延)的不同,所采取的战略战术也不同。扑救森林火灾的指导思想:要直接灭火为主间接灭火为辅,在不具备直接灭火的条件时,用间接灭火方式控制林火蔓延。火强我弱间接打,我强火弱直接打,突破火边分开打,队伍扣头合力打,上山火撵着火打,下山火堵着火打,险地火不能去打,安全地带坚决打,集中优势彻底打,火变我变灵活打。扑火与军队作战一样,行兵布阵,必须讲究对策,采取何种对策,要根据火场火势的实际情况及其发展态势、自然环境条件和到达火场的扑火队员的数量、素质与装备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当火势小时,扑火队伍应相对集中,避强打弱;或开设隔离带以火攻火,直接灭火与间接灭火相结合,并保障扑火人员安全。 1、确定主次灭火地带 根据火灾蔓延发展方向和威胁程度不同,可划分为主灭火地带和次灭火地带。火头发展蔓延方向,火场无天然或人为阻隔带,火势可自由蔓延,这是灭火的主灭火地带。火尾,有天然或人工防火阻隔带,火势不易扩大,当火势蔓延会减弱或自然熄灭,这是灭火的次灭火地带,先扑救主要地带的

火后消灭次要地带的火。 2、集中优势兵力,控制火势发展 山火的扩展,主要是由于火头和外围火线向外蔓延,其中火头是影响全局的关键,在扑火过程中,首先要控制火头的蔓延,后消灭两翼的火线。 3、直接灭火为主,避强打弱、打防结合 扑救森林火灾,应以直接扑打为主。实践证明,大多数森林火灾是可以直接被扑打的,对中、低强度地表火,应积极主动,采取直接灭火的方法把火扑灭,对火势猛烈等高强度火,而不能直接扑打,可开设防火隔离带或利用自然障碍物以火政火,以阻隔林火的蔓延扩大。在扑火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以下情况,应把握风向、地形环境等因素进行扑火; ①风向与风力的变化:当顺风火势猛烈、扑打无效,可等待利用风向的摆动,当风向由向火场外吹变成向火场吹时,或风力短暂停息时,乘火势瞬时减弱的机会,快速扑打; ②地形的变化:在高火险天气,上山火一般十分凶猛,快速又危险,此时应干脆放弃不打,待火烧过山背、山顶,开始转变为下山火、火小时再打; ③阳坡与阴坡的差别:一般阴坡的火较弱,容易扑打,阳坡的火较强,不容易扑打。 4、抓信有利时机,速战速决 从一天来讲,早晚气温低、湿度大、风小,特别是半夜以后至次日早上6时,林冠火会转为地表火,强地表火会转

浅谈国内乡村旅游【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旅游管理 浅谈国内乡村旅游 一、国外的研究现状 Richard Sharpley在2002年6月的《Tourism Management》中发表了《Rural tourism and the challenge of tourism diversification》一文。通过对诸多权威旅游研究的周刊,例如《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旅行研究》中刊登的相关文献的归纳总结,作者指出了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的内容,根据其提供的资料,我认为可以集中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一、乡村旅游供给。作为乡村旅游的供给方,乡村旅游的开发者、经营者、目的地居民和地方社区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原始的驱动力;二、对乡村旅游者旅游动机及其特点进行剖析作为基础,再根据不同标准进行市场细分,旅游市场将更为合理、精确;三、居民对乡村旅游的理解和态度。旅游地居民是乡村旅游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态度和感知会给乡村旅游企业带来直接的影响;四、乡村旅游的经济影响、社会影响以及环境影响,但总体看来,集中于前两者;五、乡村旅游营销。目前,国外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营销主体与营销策略、乡村旅游形象和品牌等方面;六、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在国外,人们认为乡村是独特的,因此对其格外关注与保护。实现可持续地开发,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保持乡村性的需要。 Suzanne Wilson在《Factors for Success in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一文中介绍了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认为发达国家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离不开一个世纪以来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作者将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从概念内涵、经济、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方面展开分析总结,认为国外关于乡村旅游,从概念到乡村发展原因,发展方向、模式等都已有了一套相对完整全面的研究体系。除了传统的分析推理等研究方法,访谈法、图表法、综合法等也成为重要的运用手段。国外研究人士注重细节研究,将实际应用情况与理论相结合,将乡村旅游的实践创新推到一个新的层面。 二、国内的研究现状 何景文在2004年第19卷第一期《旅游学刊》中发表的《国内乡村旅游研究:蓬勃发展而有待深入》一文中,提到了近年来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取得的可喜成绩,也对其旅

粮食储备文献综述

粮食储备文献综述 粮食储备的定义国际上公认的是FAO(联合国世界世界粮农组织)给出的定义:即在新的作物年度开始时,可以从上一年度收获的作物中得到(包括进口)的粮食库存量,因而也称作“结转储备量”。结转储备量由周转储备和后备储备两部分构成。周转储备是保证从产地或从进口地平稳顺利、连续不断地供应并周转到加工厂,最后到达消费者手中的储备。所以一般而言,周转储备是流通领域的商业性粮食存量的最低规模,它表现为一般商业库存、在售粮食和在途粮食以及在加工粮食。后备储备是一个国家除去周转储备和完全用于战略目标的储备以外的全部粮食储备,它主要表现为政府储备,此外还包括生产者储备和消费者储备,这里的生产者储备就是农户粮食储备。实际上,农户储备既具有后备性的安全储备性质,也具有商业性的周转储备性质,建立这样的储备是农户自主决策的结果,在客观上可以起到稳定粮食供给和确保农户自身粮食安全的效果。 关于农户储备的变化方面:刘立峰(2006.2)认为,“粮改”以来,我国农户粮食储备行为已经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农户家庭储备量普遍下降,以及有越来越多的农户的粮食需求要依赖市场供给,这两个现象尤其在粮食主销区表现得更为明显。农户粮食储备行为的这些变化,会给国家粮食安全目标的实现带来更大挑战。政府要关注农户粮食储备行为的变化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影响,以采取适当有效的措施来增强我国的粮食安全。主要措施包括:国家制定的粮食安全战略,要充分考虑农户粮食储备下降的可能的影响,同时要发挥国家专项储备的作用,以专储的吞吐来抵消农户储备下降对市场的冲击。 1关于粮食储备的作用:建立中长期粮食供求总量平衡机制和市场预警机制。具体就是稳定价格、备荒救灾、应付突发事件和开展国际贸易。关于粮食安全的问题,既包括粮食的供给问题,也包括流通的问题。同时还包括粮食价格的稳定。但是最主要的目标是粮食安全,但是作为价格支持和和稳定生产者收入日益成为粮食储备的主要目标,后果在于过度平抑粮价波动,季节性差价过低,导致周转储备无利可图,粮食商业储备减少用于自身的周转的粮食库存,导致政府作为不但要承担后备储备的全部责任而且背上沉重的财政负担。 2关于国家粮食储备规模方面,要综合考虑国内粮食供求状况,政府的财政支付能力,国际粮食市场状况、储备需求和储备供给能力及其他的粮食市场调节手段。部分专家认为中央储备规模过大,根据有关资料粮食安全储备大约是粮食消费总量的18%,缓冲储备占5%,周转储备占13%。超过了我国实际需要,地方储备规模不到位。 3关于粮食储备库的区域分布问题。合理布局粮食储备库的分布,适当向主销区倾斜。储备粮承储库点布局和储备粮资源布局。规模小,仓储设施落后。 4关于粮食市场流通的问题:2004年我国全面放开粮食收购的市场,实现粮食购销市场化和市场主体多元化。粮食的流通对于实现粮食安全至关重要,所以了除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之外,但是粮食综合流通体系建设也是必不可少,包括市场体系建设、物流体系建设。主体的建设农业合作社、粮食经营商、市场经纪人,其次是粮食市场交易中心,包括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产销区粮食利益分配的问题,缺乏购销协作,中央政府应该成立粮食风险基金分配。中央和地方关于粮食权利与责任的划分。粮食流通信息化建设滞后,形成条块分割,同时信息建设不对称,缺乏直接面对粮农的信息服务。科技支撑不足。在当前粮食供求进入紧平衡的形式下,充实、加强完善粮食流通体系已经成为当务之急。(白美清2011,12)5关于粮食市场的调控手段问题。储备粮对于市场的调控责任是两个方面:一是对于粮食市场价格波动的调控,二是对于粮食市场危机情况的调控。包括储备粮的动态管理机制和市场调控的动力系统和组成。 6关于粮食储备的体系问题:完善中央和省两级粮食调节制度。中心城市为主的省市

国内旅游扶贫研究述评_丁焕峰

国内旅游扶贫研究述评 * 丁焕峰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40) *感谢文彤对本论文的有益指导! [收稿日期]2004-03-06;[修订日期]2004-04-10[作者简介]丁焕峰(1970-),男,博士,湖北孝感人,研究方向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与规划、区域旅游开发与管理。E -mail :dhfzd @https://www.360docs.net/doc/bc13915723.html, [摘 要]本文对我国旅游扶贫开发历程进行了简单的回顾,在此基础上,认为我国近20年旅游扶贫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6个领域:旅游扶贫含义及其理论基础;特定地区旅游扶贫的可行性分析、发展战略和基本思路;旅游扶贫的效应研究;旅游扶贫模式研究;旅游扶贫开发工作的经验、问题和对策研究;旅游扶贫开发工作的其他专题研究等。本文认为贫困社区参与旅游、旅游扶贫与当地主导产业的有机结合是现阶段旅游扶贫研究中有待深入分析的两个重点。[关键词]扶贫开发;旅游扶贫;社区参与旅游[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4)03-0032-05 1 旅游扶贫研究与实践进程 旅游扶贫开发是一种特殊的开发扶贫形式[1~2] ,以发展旅游业带动经济欠发达地区脱贫致 富为主要目标。我国旅游资源蕴藏丰富的地区与贫困地区有很大的重合性,旅游资源具有高密集度、高档次、高品位的优势,这样就在“发展旅游业”与“扶贫”之间建立了有机联系。 我国旅游扶贫工作是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丰富其实践和理论的。20世纪80年代前期和中期,一些老、少、边、穷地区由于距离中心城市或重点旅游线路景点较近,选择了开发利用当地旅游资源、兴办旅游业的道路,很快取得了脱贫致富的效果,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80年代后期,“七五”计划将旅游业正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一批贫穷落后、但拥有较高质量旅游资源的地区得 到了国家和地方计划内资金的扶持,开始有计划的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工作,在旅游扶贫方面取得了大面积丰收。 这些地区的成功案例引起了旅游部门和理论界的重视,以贵州省旅游局为代表的一些省级旅游局认真总结旅游开发带动脱贫致富的经验,率先在1991年全国旅游局长会议上提出了“旅游扶贫”口号。此后,国家旅游局1996年在旅游发展重要问题调研提纲中也把旅游扶贫问题研究选为重要议题之一;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旅游局自1996年10月起,相继召开旅游扶贫工作会议,对旅游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和工作总结;一些学者①也开始对旅游扶贫的含义、模式、功能、经验和可行性进行多方面的理论研究。进入21世纪,我国旅游扶贫开发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对旅游开发扶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宁夏六盘山旅游扶贫试验区于2000年8月8日正式挂牌,拉开了我国“三区”建设工作的序幕,其他各省也纷纷开展“三区”建设,如广东省从2002年5月起全面启动旅游扶贫计划,通过省旅游局和各相关部门、各地方政府的密切配合,采取政策扶贫、规划扶贫、信息扶贫、教育扶贫和人才扶贫等多种方式,对粤北、粤西和粤东地区有针对性地进行旅游扶贫工作,以旅游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②。2 旅游扶贫研究述评 ①② 广东全面启动旅游扶贫.《南方都市报》,2002年5月6日, A7。 如,蔡雄,1994年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94BJB030);陈 传康,1997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49771037);周歆红,获浙江省 教委《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扶贫的风险研究》;宁德煌,获云南省教委资助《云南旅游扶贫问题研究》;郑本法等,2000年甘肃省社科基金《陕甘宁革命老区旅游扶贫开发研究》;曹新向等,200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00BJY035)等。 32

森林火灾扑救基本常识

森林火灾扑救基本知识 (2018年2月2日) 云南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盈江分局昔马管护站尹发旺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此次培训安排,下面,我就森林火灾常识这个课题,与大家共同作一个交流,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同志们批评指正。 一、扑救森林火灾基础理论 (一)林火种类 根据火烧森林的部位可以划分为:地表火、树冠火和地下火。 根据燃烧的可燃物类型可以划分为:荒火、草原火、草甸火、灌木火和林火。 地表火:火沿林地表面蔓延,烧毁地被物,为害幼树、灌木、下木,烧伤大树干基部和露出地面的树根等。一般温度在400℃左右,烟为浅灰色,约占森林火灾的94%。 树冠火:火沿树冠蔓延,主要由地表火在强风的作用下引起。破坏性大,能烧毁针叶、树枝和地被物等,一般温度在900℃,烟柱可高达几千米,常发生飞火,烟为暗灰色,不易扑救,约占森林火灾的5%,多发生在长期干旱的针叶林内,一般阔叶林内不大发生。 地下火:又称泥炭火或腐殖质火。火在林地的腐殖质层或泥炭层中燃烧,地表看不见火焰,只见烟雾,蔓延速度缓慢,每小时仅4~5米,持

续时间长,能持续几天、几个月或更长,可一直烧到矿物质层或地下水层。破坏性大,能烧掉土壤中所有的泥炭、腐殖质和树根等,不易扑灭。火烧后林地往往出现成片倒木。约占森林火灾的1%。火烧迹地呈环形。多发生在特别干旱的针叶林地内。 (二)森林燃烧三个要素 森林燃烧需要森林可燃物、氧气、和温度,称为燃烧三要素。只要缺少三要素中任何一个要素,燃烧就不能进行。扑救森林火灾时,只有消除其中一个要素,森林燃烧就会停止。 1、森林可燃物。森林中所有的有机物都属于可燃物,包括森林中的乔木、灌木、草本、苔藓、蕨类、地衣、枯枝落叶、腐殖质和泥炭等。 2、氧气。氧气是森林可燃物燃烧时的助燃物,没有氧气任何可燃物都不能燃烧。在燃烧过程中,由于氧气供给的程度不同,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燃烧: a)、完全燃烧:氧气充足,经过燃烧后的产物不能再次燃烧,并能放出较多的热量; b)、不完全燃烧:氧气供给不足,燃烧后的产物能再次燃烧,放出的热量较多; 3、一定温度 森林燃烧除了可燃物和氧气外,还需要一定的温度。一定的温度可使氧活化并促使可燃物产生大量可燃性气体。当外界对可燃物进行加温时,

关于乡村旅游游客满意度的文献综述

学校代码:11517 学号:201011208110 HE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文献综述 题目关于乡村旅游游客满意度的文献综述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市场营销 学号2010 系(部)工商管理系 指导教师(职称) 教授 完成时间2012 年10 月26日

关于乡村旅游游客满意度的文献综述 摘要: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旅游方式,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尤其是在推动乡村地区经济的发展上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旅游者对乡村旅游地关心的焦点也集中在旅游地能否提供满足其需求的旅游产品,因而乡村旅游地发展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从旅游需求角度出发,在供求关系链上寻找供需协调平衡。通过以游客需求为导向、以游客满意为核心获取有利于旅游地发展的信息, 关键词:乡村旅游、满意度 一、相关概念 顾客满意度的概念首先由Cardozo 于1965 年首次用于营销学。上世纪70 年代, 美国学者Pizam 等对旅游目的地的游客满意研究为游客满意理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到目前为止, 国外对旅游目的地游客满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游客满意的内涵、影响因素和游客满意度测度等方面。我国的游客满意研究起步晚、发展慢, 研究文献较少, 而且国内的研究在时间、视角和深度上表现不平衡。内地研究文献主要涉及游客满意的定义、影响因素和作用等理论问题。 Kolter ( 1996)指出, 满意度是体验与期望两者间差异的函数, 因此顾客满意度是来自于对产品之功能特性或结果的知觉, 以及个人对产品的期望, 两者比较后形成其感觉愉悦或失望的程度。 二、国内外研究成果 1.国外研究现状

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 欧洲每年旅游总收入为2180亿美元, 其中乡村旅游收入占5% ~10% 。英国是世界上发展乡村旅游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20 世纪60 年代左右, 就兴起了乡村旅游。法国在1998 年, 2/ 3 的法国人选择了国内度假,其中33%的游人选择了乡村度假,仅次于海滨度假的比例( 44%)。 居民对乡村旅游的影响的感知和态度既有反对也有支持,程度各异,Weaver(2001)对澳大利亚沿海乡村地区居民对旅游态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4的居民因与旅游者接触较多,支持乡村旅游的发展;1/2的居民对乡村旅游持中立态度;1/4的居民认为乡村旅游除了能为当地提供一些就业机会,再无裨益,因此反对发展乡村旅游。Campbell(1999)关于哥斯达黎加奥斯辛诺发展乡村旅游的研究则证明多数当地居民对乡村旅游持支持态度。 据Allen,etal在1988年的调查显示:影响居民对乡村旅游感知与态度的因素主要有当地经济水平、旅游业发展程度、居民受教育程度、年龄和参与旅游业的程度等。有关美国科罗拉多州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研究表明,性别、婚姻状况、就业等人口学特征对居民的态度并无显著影响,但居民年龄越大,受教育程度越低,则越不支持乡村旅游;经济和旅游业都很发达或都不发达的乡村居民,对旅游开发持积极态度;反之,经济部发达或旅游业不发达的乡村社区居民,对旅游业持消极态度。 2.国内研究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1996~ 1997 年, 我国从南到北涉及观光农业这一主题的开发项目累计投资达30 亿元以上。1998年,我国国家旅游局推出的

森林火灾扑救安全知识

森林火灾扑救安全知识 对于森林火灾,不管是突发的林火还是蔓延和扩展之后的大火,都要进行有组织地扑救,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损失。 1、扑火的方法有哪两种? 扑救森林火灾一般采用直接灭火和隔离带灭火两种方法相结 合的灭火方法。直接灭火常采用的方法是扑火人员使用手中的工具,如风力灭火机,沿火线直接打灭火。间接灭火法,是遇猛烈的地表火或树冠火人力无法接近扑打时采用的,以劈火路斩断火源的方式达到灭火目的。 2、扑打山火的基本要领是什么? 扑打山火时,两脚要站到火烧迹地内侧边缘内另一脚在边缘外,使用扑火工具要向火烧迹地斜向里打,呈40-60度的角度。拍打时要一打一拖,切勿直上直下扑打,以免溅起火星,扩大燃烧点。拍打时要做到重打轻抬,快打慢抬,边打边进。火势弱时可单人扑打,

火势较强时,要组织小组几个人同时扑打一点,同时、起同落,打灭火后一同前进。打灭火时,要沿火线逐段扑打,绝不可脱离火线去打内线火,更不能跑到火烽前方进行阻拦或扑打,尤其是扑打草塘火和逆风火时,更要注意安全。 3、要扑救林火中,怎样做到既扑灭火灾,又不伤亡人员? 扑打火线中,严禁迎火头扑打;不要在下风口扑打;不要在火线前面扑打;扑打下山火时,要注意风向变化时下山火变为上山火,防止被火卷入烧伤。清理火场时,要注意烧焦倾斜“树挂”、倒木突然落倒伤人,特别是防止掉入“火坑”,发生烧伤。 4、扑火中常见的人身伤害事故有几种? (一)被火直接烧伤烧死。主要发生在扑火人员身处险地,来不及撤离。从实验数据来看,火的温度达到800—1000~C,人只能生存7.5秒一18秒。

(二)窒息伤亡。一是因一氧化碳中毒昏迷或死亡,当空气中的一氧化碳含量达到1%二是在火的前方,吸入高温气流后,咽喉产出水肿堵死气管死亡。 (三)摔伤摔死。主要是因在扑火中,因断木、滚石砸伤,或因落崖摔伤摔死。 (四)因违反操作规程伤亡。在扑火中,使用铁锹、耙子等工具时,没有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产生相互碰撞,或使用灭火弹不当发生人身伤害事故。 5、扑救森林火灾的战略有哪几种? (1)划分战略灭火地带。根据火灾威胁程度不同,划分为主、次灭火地带。在火场附近五天然和人为防火障碍物,火势可以自由蔓延,这是灭火的主要战略地带。在火场边界外有天然和人工防火障碍物,火势不易扩大,当火势蔓延到防火障碍物是,火会自然熄灭。这

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一、研究概况 为响应“美丽中国”号召,福建省提出打造乡村旅游的主题发展,在分析乡村旅游形成的背景下,基于福建省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探讨在新的发展时期福建省乡村旅游可行性发展对策。“三农”问题一直是全党的工作重点,乡村旅游以其植根于农村、依靠农民实现农业和旅游业协同发展的特性,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和重要解决途径。同时在“美丽中国”的发展背景下,追求本土性、原生性的乡村旅游极大得阻力了生态环境的保护。福建省更以乡村生态旅游为背景,突出生态环境的优势,打造“美丽乡村”特色乡镇,提出一系列有利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措施,扶持乡村建设。然而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要解决首要的问题有两个:一是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二是针对每一部分内容乡村旅游应采取什么战略导向。通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11-2016,检索时间2016年12月)进行相关文献检索,主题含“乡村旅游”检索词的文献记录共有5639条,关键词为“乡村旅游”的文献记录有1028条,篇名含“乡村旅游”检索词的文献记录共2031条。根据2011年—2016年的文献统计发现,在2013年之前,相关研究领域基本没有提出过“乡村旅游”概念。而“乡村生态旅游”相关文献检索记录共计78篇。2015年以后,随着国内的旅游业盛行起来,一些学者们也对乡村旅游的相关发展研究重视起来。 二、研究热点 (一)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 1、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张驾宇在(2016)《福建省乡村旅游内生式发展研究》一文中提到乡村旅游主要应用生态旅游发展理论,对上述两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首先本文梳理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总结了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的特点,以及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而引入乡村旅游的发展理论,简述了乡村旅游发展理论的历程,分析了国内外学者关于生态旅游发展理论的研究,归纳了生态旅游发展理论的要点,并分析了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的原因及主要内容。张显庭(2016)在《乡村旅游景区开发模式研究》一文中以景区开发模式为例,文章从乡村旅游发

关于耕地质量保护的文献综述

专业文献综述 题目: 当前我国耕地保护质量研究综述 姓名: 张朕 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 土地资源管理 班级: 土管102 学号: 20210224 指导教师: 王群职称:副教授 2013年6 月13日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当前我国耕地保护质量研究综述 指导教师:王群 作者:张朕 摘要:耕地是土地的精华,耕地保护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在耕地高强度开发和耕地数量日趋减少的背景下,如何保护耕地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无论后备耕地资源丰富与否,国家和政府均应把保护耕地质量作为缓解耕地供需矛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基于这样一种态势,本文对耕地质量保护现状进行论述,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期望对更好的保护耕地质量有所裨益。 关键词:耕地保护;质量;存在问题;综述 Present Research Summarization on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Protection in China Zhang Zhen Wang Qun Abstract:The essence of the land is cultivated land.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is a global strategy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and society. China is a country ,more people and less land.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high strength development of cultivated land which keeps decreasing,how to protect the quality of cultivated land is of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Whether reserved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are rich or not, therefore, countries and governments should regard the protecting the quality of cultivated land as the fundamental measures to eas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cultivated land and realizing the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Based on tha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cultivated land, and puts forward some practical and feasible countermeasure, expecting to protect the quality of cultivated land well. Key words: protection of cultivated land;quality ;existing problems;ways of protection 引言 耕地保护不仅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直接牵扯到子孙后代的生存。对耕地保护的重要性、迫切性,可以说在中国上下已经形成共识。从社会和经济角度来看,耕地保护强调的是耕地质量的保护和提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必须严格按照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要求,做到本地耕地总量只能增加,并努力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无论在思想意识上,还是实际运作中,当前对耕地质量动态平衡的认识和做法与中央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从今年来报刊上论及耕地质量的文章尚不及耕地数量的文章的十分之一就可见一斑。因此,亟待全面认识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及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完整、准确地理解和贯彻《通知》精神,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确保我国农业持续高效地发展。 1

旅游管理类文献综述

关于闽浙廊桥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对策文献综述前言 廊桥,作为人类利用自然征服自然的历史见证,国内外均有所保留,而我国的廊桥不论在外形结构还是所附有的文化底蕴,在国际上都是首屈一指的。尤其是以闽浙地区的廊桥数量之大,保存结构之完整,群落资源之丰富,实属罕见。为了更好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廊桥旅游资源,有效的保护廊桥旅游资源这一不可再生的资源,对廊桥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对策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闽浙这一区域廊桥旅游开发现状着手,就闽浙廊桥旅游资源基本内容、现状和价值研究方面对前人的研究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和总结,并针对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开发和保护的建议。 一.闽浙廊桥旅游资源基本现状 廊桥亦称虹桥、蜈蚣桥等,为有顶的桥,可保护桥梁,同时亦可遮阳避雨、供人休憩、交流、聚会等作用。主要有木拱廊桥、石拱廊桥、木平廊桥、风雨桥、亭桥等。其中木拱廊桥分布于闽浙边界山区,在浙江泰顺,泰顺因此被称为“中国廊桥之乡”,古廊桥目前尚存30余座。在福建寿宁,有贯木拱廊桥l9座,是现已发掘的全国贯木拱廊桥最多的县份,寿宁也因此被冠以“世界贯木拱廊桥之乡”的美誉。 廊桥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汉朝已有关于“廊桥”的记载。虹桥盛行于北宋时中原地区,以汴水虹桥为代表。但汴水虹桥只留在了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中。目前我国在各地仍存有廊桥遗迹,就数量和完整度来看,主要集中在我国闽浙地区居多。早于2009年10月,木拱廊桥的营造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福建省寿宁县、屏南县和浙江省泰顺县、庆元县、景宁县的22处木拱廊桥正积极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1] 根据侯志强在《闽浙木拱廊桥遗产旅游产品开发研究》所统计的数据和结论,拱廊桥现存77座,主要分布在福建的宁德、福州、南平,以及浙江西南部的丽水、温州等地[2]。20世纪90年代开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木拱廊桥的研究逐渐得到学术界的重视。遗产旅游是指以遗产资源(目前主要是世界级遗产)为旅游吸引物,到遗产所在地欣赏遗产景观,体验遗产文化氛围的一种特定形式的旅游活动,使旅游者获得一种文化上的体验。“遗产旅游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研究内容多集中在遗产地研究、遗产旅游者行为研究、遗产地利益相关者研究、旅游活动管理研究等方面。目前,对于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旅游的研究较多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相对较少。[3]

杭州地区乡村旅游资源开发问题探讨【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旅游管理 杭州地区乡村旅游资源开发问题探讨 乡村旅游,简单地说就是依托乡村资源开展的一切游憩、休息、体验、娱乐活动。它以鲜明的特色把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了现代社会流行的旅游产品和一种旅游目的地。 西班牙学者Rosa Marý´a Yagu¨e Perales (2001)将乡村旅游分为传统乡村旅游(Homecoming or Traditional Rural Tourism)和现代乡村旅游(Modern Rural Tourism)两种。传统的乡村旅游出现在工业革命后,主要源于一些来自农村的城市居民以“回老家”度假的形式出现。它与现代乡村旅游有很大的区别:传统乡村旅游活动主要在假日进行;没有有效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没有给当地增加就业机会和改善当地的金融环境。 乡村旅游发源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化的乡村旅游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班牙。20世纪70年代后,乡村旅游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农村地区进入快速成长期,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总的来看,国外乡村旅游发展具有以下特点:1、政府支持乡村旅游的发展;2、强调随意休闲;3、注意特色发展,针对不同地区的特色和优势进行开发利用。我国乡村旅游有别于其他国家,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有鲜明的时代背景,除了旅游业本身发生了结构性和阶段性的变化,由初始阶段的人文自然景观型旅游,变迁到人造景观旅游再迈入第三发展阶段——参与型旅游。 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起步较晚。乡村旅游发展率先起步的地区主要是从一些大城市的周边乡村开始的,例如北京郊区的民俗接待户、四川成都的农家乐等。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大致可分为4种类型:(1)科技示范型,是通过向广大游客展示现代农业科技成果,普及农业科技知识的乡村旅游项目;(2)农业观光型,是把观光旅游与农业结合在一起的乡村旅游项目;(3)生态农业型,是利用农业生态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向游客提供回归自然体验的乡村旅游项目;(4)农村民俗型,是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的农家乐形式为主的乡村旅游项目。

奶牛养殖文献综述

关于发展奶牛养殖厂的文献综述 为了能够很好的完成毕业论文,使我所要写的关于在家乡建立奶牛养殖厂的策划书能够内容充实,我在学校图书馆阅读了一些关于奶牛养殖的书籍,使我对奶牛养殖和奶牛习性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样有利于我更好的完成毕业论文。下面,就几个概念进行介绍:青贮饲料,指将含水率为65%-75%的青绿饲料经切碎后,在密闭缺氧的条件下,通过厌氧乳酸菌的发酵作用,抑制各种杂菌的繁殖,而得到的一种粗饲料。青贮饲料气味酸香、柔软多汁、适口性好、营养丰富、利于长期保存,是家畜优良饲料来源,主要用于喂养反刍动物。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今一般乳制品的消费已经和粮食、蔬菜等生活必须品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营养学界看来,牛奶有着无可替代的营养,是最好的补钙食品。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到2010 年,我国的骨质疏松症患者将超过1. 1 亿人,缺钙将成为普遍存在的国民健康问题,这应该是乳制品刚性需求的保证。因此乳制品的消费会不断扩大。 刘玉满、李胜利在其著作《中国奶业经济研究报告(2009)》中讲到:奶业属于食物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以及改善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奶业的产业链长,其生产经营活动贯穿于国民经济的一、二、三产业,因此,发展奶业对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扩大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均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奶牛是食草动物,从增加食物产量的作用看,它是非常重要的。在反刍家畜中产奶量是最高的,和其他动物比,还节省粮食,这对粮食不足的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从营养的角度看,奶牛的氨基酸含量是所有产品之冠,同时含有人体必需氨基酸有八种之多,营养成分是最高的。奶产品中的胆固醇含量比较其他产品也是最少。从产粪肥量来看,日产奶20-50千克的奶牛每天耻辱的氮、磷中大约有69%-66%的氮和69%-60%的磷是由粪尿中排泄的,说明奶牛的粪肥不仅量多质也好,施肥于耕地,增加粮食产量的作用较大。目前,我国奶业正处于转型升级阶段,在巨大市场需求拉动和政府政策的推动作用下,奶业有望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 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后,国内乳品市场格局发生剧烈变动,与常温奶(超高温 灭菌奶) 销售下降形成强烈对比,各地鲜奶销售呈现上升势头。今年一季度新希望乳业销售同比上升26.5% ,济南佳宝乳业销售增长30%,福建长富乳业销售增长60%,城市乳业表现出强劲的反弹。城市鲜奶销售增长的原因,主要是在三聚氰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