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腺肌病的介入治疗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宫腺肌病的介入治疗分析

发表时间:2012-08-15T08:44:24.29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20期作者:王一平申东峰

[导读] 月经改善的评估标准,包括月经周期和月经量,其中经量=术后所使用卫生巾数/术前所使用卫生巾数。

王一平申东峰(山西省汾阳医院山西汾阳 032200)

【中图分类号】R711.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0-0146-01

【摘要】目的探讨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术对子宫腺肌病疼痛和月经改善的疗效。方法 54例子宫腺肌症患者采用seldinger’s方法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介入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后定量观察患者疼痛和月经改善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 54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术后患者3月、6月疼痛缓解临床有效率分别为85.1%、 88.9%,月经量分别减少60.1%、52.1%。结论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术对子宫腺肌症的治疗,近期疗效非常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子宫动脉栓塞术子宫腺肌病痛经

子宫腺肌病是由于子宫内膜基底层侵入子宫肌层引起的一种良性病变,但导致的痛经与不孕症和临床治疗的困难,使该病在治疗上仍是临床的难点。应用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腺肌病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我院自2004年以来,共对54例患者行子宫动脉栓塞术,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共纳入子宫腺肌病患者54例,年龄20~47岁,平均38.6±

2.8岁,患者临床症状主要为进行性痛经、月经过多、不孕和子宫增大。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子宫及附件彩超检查,其中有21例患者行MRI检查确诊。有18例患者合并子宫腺肌瘤。

1.2治疗方法采用改良的seldinger技术,经右股动脉穿刺,留置导管鞘后,插入5F猪尾巴导管,至腹主动脉分叉部,用对比剂碘普罗胺15ml/S(总量25ml)造影,明确两侧骼内动脉及子宫动脉的位置,并决定双侧子宫动脉药物及栓塞物剂量分布。然后用4F Cobra导管,分别超选择至两侧子宫动脉以2ml/S(总量5ml) 碘普罗胺再次造影确认后,注入盐酸平阳霉素8mg,栓塞前肌内注射盐酸哌替啶l00mg,再经导管向子宫动脉内注入2%利多卡因4ml,预防血管痉挛及缓解术中疼痛。透视下缓慢注入500~700pm海藻酸钠微球,见子宫动脉血流缓慢、减少至消失后停止栓塞,随后用适量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子宫动脉,再次造影确认子宫动脉完全阻塞后,拔管压迫止血。

1.3 临床评价方法

1.3.1疼痛评价参照1999年出版,胡浴桓主编的《疼痛心理学》中提供的慢性疼痛分级问卷测评标准[1]。

分级标准:0级:疼痛强度=0,活动能力丧失=0;1级:疼痛强度<50,活动能力丧失<3;2级:疼痛强度≥50,活动能力<3;3级:活动能力丧失为3或4,不论疼痛强度;4级:活动能力丧失为5或6,不论疼痛强度。

疗效评估标准:①疗效显著,以疼痛评级下降3~4个等级或术前不论为何级术后评级为0级;②有效,疼痛评级下降2个等级;③好转,疼痛下降1个等级;④无效,无下降者;⑤其中,1.2级为临床有效,3.4级为临床无效。

1.3.2月经改善的评估标准,包括月经周期和月经量,其中经量=术后所使用卫生巾数/术前所使用卫生巾数。

2 结果

本组54例均行双侧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术,手术均获成功。子宫腺肌病的DSA表现主要为,双侧子宫动脉扭曲增粗,宫体体积增大,子宫体染色增浓,但染色不均,有散在分布的不明显的充盈缺损区或相对稍微浓染的区域,局灶型的和合并子宫腺肌瘤的染色不均匀相对明显,栓塞后子宫染色消失。

2.1疼痛情况术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疼痛,对症处理后缓解。术后3月患者有6例完全缓解,34例疗效显著,12例有效;疗效显著率为62.96%,临床有效率为85.1%;术后6月后有20例完全缓解,疗效显著42例,6例有效,疗效显著率为77.78%,临床有效率为88.89%。

2.2月经改善情况所有患者术后月经均有不同程度减少,其中1例患者闭经。除闭经患者外,3月后月经减少约2

3.4%~78.6%,平均60.1%,6月后减少约20.7%~70.5%,平均52.1%,6月后,部分患者月经量恢复至正常。闭经患者年龄为48岁,主因月经量增多伴贫血,经期疼痛入院,复查2年未有恢复。

3 讨论

子宫腺肌病是由于子宫内膜的腺体和基质异位生长于子宫肌层使子宫体积弥漫性增大的一种良性病变,异位的子宫内膜随月经周期出血、机化,导致临床的一系列症状与体征,是该病的主要病理机制。发病年龄一般在30~50岁,该病的临床表现为痛经、月经过多或继发贫血、子宫增大和不孕症。该病的临床治疗上药物治疗只能有近期疗效,3个月以上的疗效较差,而多以子宫切除为主。随着介入放射学在妇产科疾患方面应用日益增多,国内外学者将介入子宫动脉栓塞术应用于子宫腺肌病的治疗,并取得较为显著的疗效。子宫腺肌病的疗效评价主要是以痛经、月经量等临床症状改善为评估标准。本组术后3月患者有12例疼痛完全缓解,疗效显著率为62.96%,临床有效率为85.1%,术后6月后有20例完全缓解,疗效显著率为77.78%,临床有效率为88.89%。达到了很好的临床效果。

子宫腺肌病的术后月经量的改善较为显著,尤其在合并贫血患者,患者贫血症状往往在2~3月内得以纠正。介入治疗后前几个月多数患者经量减少,但大部分患者的月经量可恢复至正常,9%的患者月经量过少,少数可引起闭经,闭经原因目前不甚明确,有学者认为与卵巢功能衰退有关。

子宫腺肌症的远期疗效,临床报道较少,陈春林等[5]认为子宫腺肌症的中远期疗效较好,本组病例中,24例患者观察到3年,临床未复发,因此,笔者认为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介入治疗在子宫腺肌病治疗中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胡浴恒,主编.疼痛心理学.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1999,44.

[2]陈春林,刘萍,等.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中远期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6,41(10):660-66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