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明珠实验学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省市明珠实验学校
“地理·三水文化”课程基地
阶段建设情况
我校申报的《地理·三水文化》课程基地建设被列入省薄弱初中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建设项目,在市文明办、团市委、文联、报业集团和学院等相关部门和专家的大力支持下,在结对支援学校的倾力帮扶之下,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规划、论证、设计和建设,课程基地初具规模,各项前期活动顺利开展,课程基地的作用日趋显现。

一、课程情况简介
㈠《地理·三水文化》课程基地建设确立的背景
我校地处主城区的城郊结合部,由于诸多的原因,生源流失严重,学校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办出自己的特色,需要找到合适的载体。

我们抓住省提升薄弱学校建设工程契机,根据学校实际,选择建设《地理·三水文化》课程基地,目的在于以此为突破口,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古称海陵,处于长江尾闾、淮河下游、大海之滨。

长江上游泥沙的下泄、淤涨,淮水汛期漫溢带来的浮土、有机质的沉淀、冲积,大海的潮汐相拥、推托,使逐渐增高,浮出于三水之间。

几千年来,自然的赋予和人民为创造良好水环境而作出的奋斗,形成了独特的水文化。

课程基地建设探究容涵盖了以下四个方面:
1.河荡文化
水利文化:几千年来人民为创造良好水环境而作出的奋斗,形成了“城在水中,水在城中,双水绕城,水城一体”的城市格局与街河并行的城市特色文化。

城河文化:城外的护城河,是抗击金兵的产物。

新世纪以来,城河两岸重建望海楼、文会堂、清风阁、桃园等,修建了古城墙,新辟了三水湾,使城河成为国家4A级景区,被誉为全国城河治理的经典样板。

湿地文化:麋鹿、红粟、淮盐,都产生于江、淮、海这个特定的环境,垛田则是因地制宜的创造。

如今,溱湖湿地、垛田菜花、水上森林等都是精彩的水乡风光。

遗址文化:发现的遗址都与水有不解之缘。

单塘河新石器遗址、天目山商周时期的古城遗址,为良渚文化去向的研究找到实物佐证;南荡临时性居住遗址,揭示了王油坊类型龙山文化迁徙的轨迹;最近又发现庄大型良渚中晚期遗址……
此外,有河便要造桥,有桥便要起名。

的桥,几乎每桥必有一典,桥文化因水而得。

2.盐税文化
淮盐文化:黄海西岸的,拥有广阔海滩生长的大量芦苇柴草可资煮盐,故为临海煮盐的最佳地点。

淮盐文化时间段最短,行进的加速度最快。

明清两代达到高潮,随之减速,终于消歇……
漕运文化:西汉初年,开挖的运盐河,为吴王濞将煮出的海盐运出盐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同时从海水里成长起来的,得到了淮水的滋润,增加了新的活力。

明永乐二年通往东台连接盐场的泰东河开挖而成,给淮盐
运输增加了一条水上便捷通道……
盐税文化:从唐朝开始成为全国十大盐税征集地之一。

明朝洪武年间,两淮都转盐运司署为全国六个运司中最大的一个。

北宋时期的三位名相吕夷简、晏殊和仲淹早期都曾在做过盐税官员,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当年任巡抚时在设立税务告示碑……
盐商文化:的盐商大多是晋商、陕商和徽商,他们精明强干,挥金如土;他们礼贤下士,目空一切;他们附庸风雅,诗酒风流。

这些,在的戏曲文化、庭院文化、饮食文化、起居文化等中都有呈现。

3.教育文化
水环境哺育出钟灵毓秀:一个是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既得小桥流水、躬耕自足生态之先,又纳大江东去、追潮逐浪心态于后,加之历史上的少有战乱,的人民平和、淳朴又不乏进取之志。

平原、水,不象崇山峻岭,构成一种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对立力量,它把自己丰富的资源无私地奉献给人类,以宽厚的性格成为人的亲密伙伴。

在这里,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一种互相依存、亲密和谐的关系。

因此,文化在观念上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这里悠久的手工业的传统和众多的乡镇,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市井社会,其文化类型呈现出平民倾向。

所以,宋代教育家胡瑗在这里坚持“安民之道”,成为一代宗师;仲淹在这里率民筑堤,形成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明代思想家王艮在这里提出的“百姓日用即道”,是学派的核心;清代思想家源在这里著作《海国图志》百卷,促进了整个的思想解放……
4.红色文化
沧海桑田,尽管离海岸线越去越远,但新中国海军的诞生地在。

是一座英雄的城市。

大革命时期共产党员毅发动“五一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堰上最先建立起工农红军;抗日战争时期为新四军东进的桥头阵地,黄桥决战威震华中;国战争初期中战役首战泰兴、宣家堡告捷;人民海军建军于白马……
有保存和保护较好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建筑:新四军东进谈判纪念馆的西山白云寺(原鲁皖边区游击副总指挥部)、黄桥战役纪念馆、丁文江故居、黄桥朱履先中将府、中共江浙区泰兴独立支部旧址纪念馆所在地刁氏宗祠、新四军北指挥部旧址堰曲江楼、白马庙三野渡江作战指挥部旧址(新中国海军诞生地)……
目前,研究水文化的机构多,成果也多,但是适合青少年参与探索,体验感悟,学习传承的文化活动、文化产品不多,我们希望通过《地理·三水文化》课程基地建设,弘扬特色文化,借助基地建设过程,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让老师充分参与进来,实现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助于对地方历史文化学习和传承。

㈡《地理·三水文化》课程基地建设的效能
1.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通过在工作坊的学习、生活、活动,让他们感悟获取知识的途径有很多,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亲身体验感悟到获取知识的过程是有趣的、生动活泼的,学习,获取的知识更有趣、牢靠。

2.真正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

现在大多数学生学习目的就是获取分数,考上好学校,大部分是在被动学习,要我学。

通过历史文化课程基地的社会实践,促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学习效能,发掘潜能特长。

通过师生做中学、学中做的方式,巩固、演示、验证、探究和拓展教学容,充分挖掘学生天赋潜能,努力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3.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工作坊成员的宣传、实地考察、走访以及老师的讲座,开展的各项比赛、征文活动,培养学生的写作、表述、沟通、组织协调等综合实践能力。

4.正向储蓄学生爱家爱国情愫。

学习传承历史文化,是落实市委提出的建设“三个名城”即:医药名城、文化名城、生态名城建设的需要。

尤其,我们医药高新区的教育,更要发挥地域优势,为“三个名城”建设作出更多的努力和贡献。

5.推动转变教师教的模式。

变满堂灌为探究性学习,变一言堂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生动活泼的生态课堂,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以《地理·三水文化》基地建设为契机,让教师和学生以各种形式参与到四个工作坊的活动中去。

如:发动全体教师利用课余,收集、研读的历史、地理、文化等资料,撰写随笔、随感。

带领学生游览的历史文化遗迹,参观现代科技展览,感受湿地文化,走访淮剧团等活动,引导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相关资料,并形成文字,相互交流,培养他们自主学习,
主动学习的优良品质。

促教师专业成长,建设一支一流的教师队伍,促学生全面发展,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让全校沐浴在我要科研、我要学习的文化氛围中,形成学校的特色文化。

二、基地建设情况
㈠实施措施和保障机制
1、加强领导,宣传项目建设的意义
为让全校每位教师都能充分认识课程基地建设的意义,积极投入到课程基地的建设与使用中去,以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

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宣传《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启动实施薄弱初中质量提升工程的通知》,宣讲《地理·三水文化》省级申报时的演讲PPT,通过校报和校园网平台使全体师生知晓项目建设的容和方式。

发动全体教师研读的地理、文化等相关资料,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游览的历史文化遗迹,丰富课余生活。

成立以医药高新区科教局何杰局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在统一了全校在课程基地建设的思想认识的基地上,学校建立了以吴根明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课程基地建设工作机构。

在科教局何杰局长的直接关怀下,通过多方联系,聘请了市文联、报社、大专院校有关专家、教授加盟,邀请研究历史地理形成的专家,成立了以朱行义等专家学者的专家指导委员会,明确了各自的职责,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保障课程基地建设工作顺利实施。

为促进全区学校课程基地建设的步伐,去年底,高新区科教局在我校举办了中小学课程基地建设工程推进会。

会议由科教局基教处华处长主持召开,首先由我校对“地理·三水文化”课程基地建设情况作总体汇报。

其次,课程基地工作坊的四位负责人分别就各自工作坊的前期工作及今后工作计划作了详细报告,接着,我校吴根明校长介绍了“地理·三水文化”课程基地建设的前期准备和软件准备工作以及我校相关人员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明确表明了我校建好课程基地的信心。

同时吴校长对今后课程基地的计划和步骤也作了相关说明:无论是人员的安排、还是资金的投入都将尽最大的努力保证,确保将课程基地建设成为具有代表性的教育文化载体。

2、专家指导,细化建设方案
《地理·三水文化》课程基地省级立项后,何杰局长带领学校领导联系研究单位,察看学校硬件设施,进行基地建设规划设计,拿出初步设计方案。

经过精心准备,去年初组织召开了基地建设专家研讨会。

专家们就“基地建设”展览馆的设计方案和校本教材的编写建言献策。

2013年12月12日,省薄弱初中质量提升工程检查视导专家组成锦平、牛波、玮一行对我校课程基地建设情况进行了视导,对我校课程基地建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一校建一馆,一室悟一城,一书知三水。

并对我校基地建设下一阶段工作提出了积极性的建议和指导,为基地的后期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

我们又请的设计单位根据专家的建议再一次对一期设计方案进行定位修改形成最终的方案,目前该方案已经付诸实施正在施工之中。

对于校本课程的编写,我们先请专家推荐若干资料,供学生阅读,学校每周安排1节课时,由老师指导学生阅读、写作,学生利用假期,通过实践探究,结合学习容,修改充实自己的文章。

老师同时参与其中,分配给一定的任务,写适合学生阅读的文章。

经专家修订,编印成册。

3、筹措资金,加快硬件建设
多方落实经费,保障项目建设的资金投入。

根据设计方案,需投入资金300多万元,省拨30万元和医药高新区60万元已经到账,科教局和学校多渠道筹措资金,目前投入已超过200万元,后期资金也已落实到位。

我们准备把《地理·三水文化》课程基地建成市一流的学科课程基地,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去年下半年,学校搬迁到新校区,我们把《地理·三水文化》课程基地建设融合到新校区的建设之中,把综合楼三楼约八百多平米的面积用来建设项目展览馆,展览馆设有五个主题展区和四个工作坊。

目前正在施工建设之中。

4、加强管理,注重档案资料的收集
我们十分重视基地活动的软件资料管理,组织机构、工作坊核心成员网络、工作制度上墙,每次的专题会议有记录,活动及时报道;我们各工作坊授课有教案、活动有计划,有记录、有照片、有总结,并及时归档。

为了规软件资料,我们统一印发了课程基地专用信签纸,所有的活动轨迹一律记载或打印在专用信签纸上。

㈡基地建设的容
课程基地建设建筑主体位于我校综合楼三楼。

这是建筑主体平面图,体验馆总面积达到880平方米。

1、三水文化体验馆
三水文化体验馆分为六个展区为:“三水人文馆”、“会船馆”、“盐务馆”、“名人堂”、“戏曲馆”、“试院馆”,衔接6馆的参观主线铺装仿古火烧板,并且在主线两侧安排了民间艺人的街边操作台,再现了整个历史三水的文化变迁。

四个工作坊为:水文化探究工作坊、日用即道探究坊、戏剧
演艺坊、历史名人探寻坊。

2、开发历史文化课程校本教材
每个项目组每学期有计划开展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去体验生活、感知社会,让学生学会与人交流、学会探寻事物真相,学会收集资料,学会归纳整理,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

在专家指导下,形成地方特色教材。

共编写两套校本教材:《地理•三水人文》(上、下册),上册以史为线,介绍的由来及的地标;下册介绍独特的民俗风情。

目前初稿已经形成,待定稿后付印。

3、工作坊活动情况
场馆尽管还在建设阶段,但是我们的活动并没有等,成立的四个工作坊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①“日用即道工作坊”组织全体语文组教师,立足七、八、九年级的学生,以七、八年级学生为主体,以对王艮思想感兴趣的同学为核心,请学派研究领衔人蔡桂如教授指导,组织教师、学生对王艮这位学派的创始人进行探究。

在语文教师中开展活动,从各个侧面去思索,共收
到教师的各类文章 21 篇,学生收集、撰写的各类文章58篇。

在学生中开展了王艮的《乐学歌》硬笔书法竞赛,组织学生参观在建的基地,开展了“我为展馆添风采”的征文活动,发挥聪明才智,勾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展馆。

组织学生参观了胡媛的安定书院。

今后,日用即道工作坊将继续在师生中对王艮的“百姓日用即道”思
想进行普及性教育,引导教师对王艮的“简易快乐”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探究胡媛与学派的关系。

②“历史文化探寻坊”组织部分历史老师,立足于七、八年级的学生,组成了五个探寻课题组(历史文化、历史名胜、历史文化名人、饮食文化、红色文化),学生采用上网搜索、走进图书馆、走访,实地考察方式,收集、整理了相关材料。

我们通过组织宣传、走访、讲座,带领学生参观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纪念馆、望海楼、仲淹纪念馆、黄桥决战纪念馆、高二适故居等地方,使学生对“历史文化”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

我们在课题组开展了“我所了解的历史文化”比赛活动。

课题组老师认真填写了各次活动记录,并做好了课题活动的阶段性反思。

通过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提高了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下一阶段,历史文化探寻坊将以课程基地为平台,带领学生参观基地名人馆,让所有学生了解、学习、宣传我们的历史文化,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如:说、讲故事、参观探访历史名胜、名人故居、走进红色文化区、品美食、准备食材制作美食等),加深学生的认知,做到“知行合一”,让参观者和体验者都有收获。

③“水文化探究工作坊”组织部分化学、地理老师,立足于七、八年级的学生,组成了七个探寻小组,收集、整理相关材料,带领学生参观、实地考察了望海楼、三水湾、溱湖湿地、桃园、主城区的桥、古文化遗址等,充分利用本土的教育资源,使师生对“水文化”有了较为明确的感性认识,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同时让工作坊成员向同学介绍的水文化,
达到教育学生热爱,热爱祖国的目的。

下一阶段,水文化探究工作坊将继续搜集和整理相关图片、图表和数据,为充实校本课程和展示馆容做准备工作;以工作坊为平台,让所有学生了解、学习、宣传我们的三水文化,让学生在阅读校本教材以及参观展示馆的过程中了解家乡水文化的历史源头和现代发展,让学生在基地的会船体验馆里亲身体验动态投影设计的龙舟竞渡的激情,培养奋发争先的精神,在不断进取中保持争先的状态,延续一种永不言败的精神。

这既提高了组织课外活动的安全性,也让学生远离了无趣的课堂。

④“戏剧演艺工作坊”组织社团学生从京剧、淮剧的起源以及在的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和探究。

现阶段,我们主要对淮剧做了深入的了解。

作为地区的本土剧种——淮剧,如果能够走进地区的中小学校,必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我们本着这一指导思想,在学生对淮剧的起源、代表人物和代表剧目等方面了解的基础上,邀请了淮剧团的老师走进课堂教唱淮剧经典唱段、表演淮剧、指导化妆等,学生在边听边学边做中对淮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下一阶段我们戏剧演艺工作坊将重点开展两项活动:
一是走进京剧——邀请京剧老师为学生进行戏剧指导,组建明珠实验学校“明珠京剧团”,响应教育部关于“京剧进课堂”的指示精神,将京剧这一国粹纳入学校初一年级音乐课程。

课程基地中的戏曲馆设置了戏曲舞台,展示了戏曲历史,再现了戏曲文化的繁荣景象。

我们将充分发挥戏曲馆的功能,让学生们在做中学,在实践中探索感悟,在表演中承继千年的戏曲文化。

在这里,每一个人可以静听戏曲大师的高雅之作,可以自己
动手画出生旦净末丑的形象,可以登台献艺,传承悠久的戏曲文化。

一是走近号子——号子是一种伴随着劳动而歌唱的民间歌曲,流传于祖国各地,尤其兴化的茅山号子曾唱进中南海,入选了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也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课题。

我们将组织学生,通过网络、书本、走访兴化号子演唱者等方式对兴化号子的起源、代表号子等方面进行材料的搜集和整理,形成书面和影像资料。

三、下一阶段我们的要做的工作
基地建成后我们准备在如何用好、管理好基地上下功夫,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完善课程基地建设,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师生的共同发展。

1、建立一套完整的展馆管理和使用制度。

制定省课程基地管理章程,促进课程基地规有序运行。

成立以校长为主要负责人的课程基地领导小组,安排专人负责,办公场所设在基地,每学期制定展馆开展活动的计划,排出时间表,扎扎实实开展学生体验活动,办出特色,以期达到传承的历史文化,形成学校的特色文化,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带动我校总体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2、放大基地服务于教师、服务于学生的效应。

我们不仅要建成一个先进的基地,还要建成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的基地,要能影响一大批学校和学科反思教育教学,带动和引领更大围教师加强对课程的理解和认识,把基地办成一个对外开放宣传学校的窗口,吸引其他学校的老师同学到基地参观学习体验,促进学校教育向多样化、特色化发
展。

3、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基地建成后,我们准备将劳技、音乐、地理、历史教研组等骨干教师工作室办公室设在基地,教研活动在基地开展,在全校进行课程基地的功能及使用理论学习,加强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建设,组织相关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和外出参观交流,开展研讨活动,并认真学习和研究校本教材,继续开发课程资源,不断推动学科建设,增强课程基地服务于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综合实践教育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把课程基地建设成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中心,建成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实践基地。

通过名师(骨干教师)工作室,以名师支撑基地,以基地成就教师,以教师发展学生。

4、用好校本教材。

校本教材共上、下两册,每册10课时,安排在初一年级的两个学期组织教学,充分发挥各工作坊的作用,利用活动,向学生介绍,让学生到展馆实地体验,开展户外参观游览活动,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继续探究、挖掘的地方历史文化,利用校外的课程基地,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亲身体验,不断充实和完善教材。

各位领导、专家,各位,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论证和建设,我校的“地理·三水文化”课程基地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我们有信心也有决心,将基地建成一个市乃至全省的样板基地。

预计今年暑假我校课程基地将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相关的活动也将步入常态化的轨道,届时欢迎在座的领导、
同行莅临指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