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下册实验教案
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全册

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全册第一章:走进化学实验室1.1 认识化学实验室学习实验室的基本布局和设备了解实验室的安全规则和操作规程1.2 实验基本操作学习使用试管、烧杯、量筒等实验仪器练习液体药品的取用、滴定、过滤等基本操作1.3 实验观察与记录学习观察实验现象的方法和技巧练习实验数据的记录和整理第二章:物质的组成与分类2.1 物质的组成学习原子、分子、离子等基本微粒的概念理解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2.2 物质的分类学习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掌握常见物质的分类和特点第三章:溶液与浓度3.1 溶液的概念与性质学习溶液的定义、特点和组成理解溶液的稀释、浓缩和饱和度3.2 溶液的浓度学习浓度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练习溶液的配制和浓度计算第四章: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4.1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学习化学反应的定义、特征和类型理解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平衡4.2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计算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和步骤练习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和计算第五章:有机化学基础5.1 有机化合物的概念与特点学习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分类和特点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5.2 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学习烷烃、烯烃、炔烃等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理解有机化合物的反应类型和机理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全册第六章:碳和碳的化合物6.1 碳的单质学习碳的性质和用途了解金刚石、石墨和C60 等碳的同素异形体6.2 碳的氧化物学习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掌握二氧化碳的收集和检验方法6.3 碳酸盐和碳酸氢盐学习碳酸盐和碳酸氢盐的性质和反应练习碳酸盐和碳酸氢盐的鉴定和分析第七章:氧化还原反应7.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特征和类型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和平衡7.2 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方法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方法和规则练习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第八章:酸碱反应与溶液的酸碱性8.1 酸碱的概念与性质学习酸碱的定义、特征和分类理解酸碱的中和反应及其应用8.2 溶液的酸碱性学习溶液的酸碱度的表示方法和测量方法掌握溶液的酸碱性与酸碱指示剂的应用第九章:盐类物质的性质与反应9.1 盐的概念与分类学习盐的定义、特点和分类了解盐的溶解性和电离特性9.2 盐的反应学习盐的化学反应类型和特点练习盐的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和分析第十章:化学与生活10.1 化学与健康学习人体所需营养素的种类、作用和食物来源了解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和食品安全知识10.2 化学与环境保护学习环境污染的来源、危害和防治方法理解化学物质对环境的影响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全册第十一章:金属的性质与反应11.1 金属的物理性质学习金属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等物理性质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11.2 金属的化学性质学习金属与氧气、酸、盐等物质的化学反应掌握金属的活动性序列及其应用11.3 金属的冶炼与用途学习金属的冶炼方法和原理了解金属的提取、精炼和应用第十二章:非金属的性质与反应12.1 非金属的物理性质学习非金属的绝缘性、脆性和颜色等物理性质了解非金属的物理性质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12.2 非金属的化学性质学习非金属与氧气、酸、碱等物质的化学反应掌握非金属的活动性序列及其应用12.3 非金属的用途与危害学习非金属的用途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了解非金属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潜在危害第十三章:化学实验设计与创新13.1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学习实验设计的方法和原则理解实验目的、原理和操作步骤的重要性13.2 实验创新与探究鼓励学生提出创新实验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第十四章:复习与考试技巧14.1 复习方法与策略学习有效的复习方法和技巧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和目标14.2 考试技巧与策略学习考试的解题技巧和策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自信心第十五章:课程总结与展望15.1 课程学习总结总结整个学期的学习内容和成果强调重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15.2 展望未来学习引导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化学世界的奥秘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档为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全册,共包含十五个章节。
2024年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人教版(五篇)

2024年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人教版(五篇) 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人教版一金属是现代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极为普遍的一类物质。
利用身边的具体事例,培养学生关注环境和参与社会的意识,认识化学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具体课标要求1、了解金属的物理特征,能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2、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了解常见金属的特性及其应用,认识加入其他元素可以改良金属特性的重要性;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
教材分析金属是现代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极为普遍的一类物质。
教材把金属知识安排在酸碱盐等化合物之后,让学生在积累了大量物质的感性和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再来比较全面的认识金属的相关知识,既有助于形成比较系统的元素化合物体系、全面认识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又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本节从金属的存在形式、分类、物理性质、合金组成与性能以及应用角度,勾画出认识化学物质的基本框架,即从物质存在、分类、组成结构、性质等视角对物质进行全面系统的认识。
对金属以及金属物理性质的学习,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获知:一是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和金属制品的性能反推其具有的物理性质,如铜用作导线,推知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二是通过实验探究比较铜片与黄铜片的硬度大小、锡片和焊锡熔点的高低;三是通过“在线测试”让学生分析数据信息,获取金属物理性质及相应的用途。
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认识物质物理性质的途径和方法,而且锻炼了学生分析,推理,实验探究的能力。
教材还注重引导学生建立三个基本观点:第一个是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不同的金属既有物理通性,又有各自特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又受共性的制约;第二个基本观点是: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又决定物质的用途;第三个基本观点是通过混合能改变物质的性质,从而更好的为我们的生活生产服务。
教材先从学生身边的金属制品入手,最后又介绍了广泛使用的合金,凸显了化学与社会的联系,体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实验活动6酸、碱的化学性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

实验活动6酸、碱的化学性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学习酸、碱的化学性质,掌握不同酸、碱的性质和分类,了解酸碱反应的产物及特征。
二、实验原理酸和碱是化学反应中的常见物质,酸碱反应是一种在水中进行的化学反应。
酸有酸味、酸性、腐蚀性,能与碱中和,具有与金属反应的特性。
碱具有碱味、苦味、具有碱性、腐蚀性,能与酸中和,具有与酸中和的特性。
酸碱物质的分类:常见的酸有无机酸和有机酸。
无机酸主要有硫酸、盐酸、硝酸等。
有机酸主要有柠檬酸、乙酸等。
碱物质可分为强碱和弱碱,常见的强碱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弱碱有氨水等。
三、实验步骤实验一:酸与金属反应1.取一个皮革蓝瓶,将一根锌条放入其中,加入少量的盐酸,观察反应情况。
2.将一根铜条和硫酸放入试管中,加热观察反应情况。
实验二:酸碱中和反应1.将盐酸、氢氧化钠分别稀释到一定浓度(使用试剂架上的药架样量瓶),然后取两个小杯,分别滴入适量的盐酸和氢氧化钠,并记录滴入的滴数。
2.观察两个杯子里的溶液物质,是否发生了变化。
3.将滴加的酸、碱溶液分别滴入酚酞指示剂中,研究指示剂的颜色变化。
实验三:碳酸和盐酸反应1.将小苏打依次加入盛有少量硝酸、盐酸、海盐酸溶液的试管中,研究反应的变化。
2.将发泡的试管口用酚酞指示剂蘸一下瓶口,看是否变成红色。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实验一:酸与金属反应1.锌和盐酸反应生成氢气,锌溶解。
化学反应式:Zn + 2HCl → ZnCl2 + H2。
2.硫酸和铜反应生成二氧化硫和水。
化学反应式:Cu + 2H2SO4 → CuSO4 +2H2O + SO2。
实验二:酸碱中和反应1.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化学反应式:HCl + NaOH → NaCl +H2O。
观察到杯子中物质从酸性逐渐转化为中性,且呈现无色的状态。
2.滴加的酸和碱分别与酚酞指示剂产生变化,盐酸滴入后变成红色,氢氧化钠滴入后变成紫色,滴入的滴数相等,表示酸与碱完全中和。
初中化学下册实验教案

初中化学下册实验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酸碱中和反应的现象,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规律,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
实验材料:
1. 盐酸
2. 碳酸氢钠
3. 酚酞指示剂
4. 锥形瓶
5. 均匀玻璃搅拌棒
6. 烧杯
7. 试管
实验步骤:
1. 取一定量的碳酸氢钠溶液倒入烧杯中。
2. 用酚酞指示剂加入到碳酸氢钠溶液中,直至颜色变成粉红色。
3. 将盐酸溶液慢慢地加入到含有碳酸氢钠和酚酞指示剂的烧杯中,并用搅拌棒搅拌均匀。
4. 观察反应过程中溶液颜色的变化。
实验现象:当盐酸与碳酸氢钠溶液发生反应时,产生气泡,并且颜色由粉红变为无色。
实验结论:盐酸与碳酸氢钠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
酚酞指示剂是一种酸碱指示剂,可以用来指示酸碱中和反应的进行。
注意事项:
1. 实验操作时要戴好实验室护目镜,穿好实验室工作服。
2. 实验后要及时清洗实验器材,并将废液处理好。
3. 实验操作要小心谨慎,不要将盐酸溅到皮肤上,避免受伤。
拓展实验:
1. 尝试使用其他酸和碱进行中和反应实验,观察不同酸碱反应的现象和特点。
2. 使用不同酸碱指示剂进行颜色变化实验,比较它们的反应敏感性和变化情况。
化学实验教案初中下

化学实验教案初中下
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让学生了解如何制备氢气,并且加深对化学反应原理的理解。
实验器材:锌粉、稀盐酸、试管、氢气收集瓶、火柴
实验步骤:
1. 取一根试管,加入适量的锌粉。
2. 在试管中加入稀盐酸,注意要小心操作,避免溅到皮肤。
3. 观察试管内的变化,观察会发现试管中产生了气泡,并且试管壁会变热。
4. 将一氢气收集瓶倒置在试管口,并用火柴点燃氢气收集瓶内的氢气。
5. 观察火焰的颜色和特点,同时可以用湿润的玻璃片将试管口关闭,观察试管内是否会出现水滴。
实验原理:在本实验中,锌与盐酸的反应生成了氢气,化学方程式为:Zn + 2HCl → ZnCl2 + H2。
氢气是一种具有燃烧性的气体,在氧气的存在下会燃烧,产生水。
安全注意事项:
1. 实验过程中要小心操作,避免溅到皮肤或衣物上。
2. 在实验室中使用火柴时要特别小心,避免火灾发生。
3. 在制备氢气时,要注意试管内产生了氢气,不要将试管口对着自己或他人。
4. 确保实验室通风良好,避免气体积累引起危险。
实验结果:通过本实验,学生可以观察到氢气的生成以及氢气的燃烧特点,加深对化学反应原理的理解。
延伸实验:可以尝试用不同量的锌粉和盐酸进行实验,观察氢气的生成量和燃烧时间的变化。
也可以尝试将氢气收集后用针管进行点燃,观察火焰的颜色和特点。
九年级化学下册《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教案、教学设计

-分析实验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2.撰写实验报告:
-描述实验目的、原理和步骤。
-记录实验数据和观察到的现象。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3.思考题:
-如果在配制过程中,不小心多加了水,如何调整溶液的质量分数?
-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步骤,强化学生对实验操作的直观认识。
-设计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实验结果分享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教学策略:
-对于重点内容,通过反复讲解、示范和练习,确保学生能够扎实掌握。
-对于难点内容,采取分步教学,逐步引导学生克服困难,如先让学生熟悉实验器材的使用,再进行溶液配制的实际操作。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和掌握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原理及操作步骤;能够正确计算溶质质量分数,并进行分析。
2.难点: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实验结果的准确表达与解释。
(二)教学设想
1.教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讨论等途径主动探究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热情。
2.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遵守实验室规则。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增强环保意识。
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具备解决问题的信心和能力。
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溶液的相关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九年级下册化学《溶解度》实验教案

注:本文仅为模拟生成文章,内容可能存在虚假或错误信息,仅供参考。
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篇文章将为大家介绍一份九年级下册化学实验教案——“溶解度”。
一、实验目的1、通过本次实验,学生可以了解什么是溶解度,理解溶解度的概念以及溶解度与温度、物质的性质等因素的关系。
2、实验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数据处理方法,3、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实验报告的撰写能力。
二、实验步骤1、实验器材:100ml锥形瓶、滴管、洗瓶、烧杯、磁力搅拌器、蒸馏水等。
2、实验物品:氯化钠(NaCl)、碳酸钾(K2CO3)、碘酸钠(NaIO3)等。
3、实验流程:(1)先取3个锥形瓶,分别加入10g氯化钠、10g碳酸钾和10g 碘酸钠。
(每个瓶中加入的物质保持一致)(2)每个瓶中加入100ml 蒸馏水,并通过搅拌器使其中的溶质充分溶解。
(3)取出一个锥形瓶,用滴管滴加蒸馏水,记录加入的滴数。
每加入一滴蒸馏水,都要用磁力搅拌器充分搅拌。
(4)重复上述操作,得到3个实验数据,分别记录下来。
(溶质和溶剂的种类不同,实验数据之间进行比较时要加以区分。
)三、实验数据处理根据实验操作所得的数据,可以得到氯化钠、碳酸钾和碘酸钠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曲线。
在实验中加入不同溶剂,所得到的数据也可比较。
由此可以了解不同溶剂对于同种物质溶解度的影响。
同时可以通过实验数据,比较同种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溶解度变化,以期探索与温度、物质性质等因素的关联。
四、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操作时要注意安全,尤其是要防止化学品的接触或吸入。
2、实验数据记录要准确,并保持实验用品的清洁和独立,以免发生数据干扰。
3、实验后,要进行数据处理和对比分析,以实现数据的可重复性与可靠性。
四、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了解溶解度的概念与重要性,以及其与温度、物质属性等因素的关系。
同时我们还掌握了实验操作技能,信息处理方法和实验报告的撰写等重要技能。
我们相信通过不断的实践与学习,我们会更好的理解化学知识,更好的实践化学实验,更好的为未来的理论科研做出贡献。
九年级化学下册《氯化钠粗盐提纯》教案、教学设计

(2)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及分析。
(3)实验结果及讨论。
(4)实验心得与反思。
3.鼓励学生进行拓展学习,了解以下内容:
(1)氯化钠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
(2)其他物质的提纯方法及原理。
(3)化学实验中的安全常识和事故处理方法。
4.请学生预习下一节课内容,提前了解相关概念和实验操作。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完成以下书面作业:
(1)简述粗盐的成分、杂质以及氯化钠的提纯原理。
(2)描述过滤、溶解、蒸发等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并分析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3)根据实验结果,计算提纯后氯化钠的纯度。
2.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撰写实验报告,内容包括: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动手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4.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3.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1)溶解:将粗盐放入水中,搅拌至溶解,去除部分不溶物。
(2)过滤:用滤纸将溶液中的不溶物过滤掉,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
(3)蒸发:对过滤后的溶液进行蒸发,观察晶体析出的过程,掌握蒸发的注意事项。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1.学生分组,每组分配实验器材和粗盐样品。
人教版2024九年级下册化学实验活动6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 教案

实验活动6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本实验是一个定量实验,实验过程比较简单,只需按照计算、称量、量取、溶解的步骤,配制我们所需要的质量分数的溶液即可,但实验过程中应避免实验误差的影响使得配制的溶液不合格。
课题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课型新授课素养目标1.初步学习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2.通过亲手操作培养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
3.按配制溶液的步骤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4.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5.加深学生对溶质质量分数概念的理解。
6.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识。
教学重点配制溶液的操作步骤与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配制溶液时的误差分析。
教具准备天平、称量纸、烧杯、玻璃捧、药匙、量简、胶头滴管、空试剂瓶、空白标签。
氯化的、蒸馏水。
课前预习1.溶液在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2.溶液的配制(1)固体作溶质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步骤为计算、称量、量取、溶解;(2)液体作溶质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步骤为计算、量取、混匀。
新课导入[展示]多媒体设备展示医用生理盐水的标签。
氯化钠注射液[规格]溶质的质量分数0.9%[引入]标签中的0.9%表示的含义是什么?医用生理盐水的质量分数是一定的,那同学们想不想亲自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练习吧。
进行新课实验1 配制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学生活动]组织学生分组完成实验“配制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
[讨论]在完成这一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几个步骤,用到哪些仪器?备课笔记方法点拨:抓住导致配制溶液时出现误差的根本原因:溶质量或多或少、溶剂量或多或少,分析操作对溶质、溶剂量所造成的影响,使此类问题可以轻松解决。
要点提示:(1)量取液体时要选用量筒,选取量筒的原则:在一次性量取的基础上量程越小越好;(2)溶质为固体时,计算所需物质的质量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托盘天平只能准确称量到0.1g);用托盘天平称量时,要“左物右码”且左右两盘上要垫上相同的称量纸;称量有腐蚀性或易潮解的药品时,要放在烧杯中称量;③用浓溶液稀释配制稀溶液,计算时要准确运用体积、质量、密度的关系式。
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实验活动8: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优质教案

实验活动8: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一、实验目的
1、体验固体混合物初步提纯的实验过程。
2、学习蒸发操作技能,巩固溶解、过滤操作技能。
二、情景导入
思考:粗盐中主要成分是氯化钠,此外还含有可溶性杂质(氯化镁,氯化钙等)和不溶性杂质(泥沙等)。
要将粗盐初步提纯,可以通过什么方法将不溶性杂质——泥沙除去呢?
三、小组活动
活动一:探究粗盐初步提纯的方法
粗盐提纯的操作步骤
【思考】如果在使用量筒量取水的过程中仰视、俯视
会造成什么药的后果?
【思考】溶解操作应该注意什么?
【找错】指出右图操作的错误之处?
活动二:粗盐的初步提纯
各小组同心协力,把粗盐中难溶性杂质去除,并完成
学案。
(注意操作规范)每组同学讨论出自己这一组在做
实验时最闪光的一点,实验结束,进行交流。
活动三: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思考1】粗盐提纯三个步骤中,都使用了什么仪器?
【思考2】粗盐溶液过滤后,如果滤液仍然浑浊,可能是什么原因?
【思考3】本实验提取得到的精盐是否是纯净物?是否可能还含有其他杂质?说出你判断的理由?
请同学们思考:如果我们想进一步除去粗盐中的可溶性物质(MgCl2、CaCl2等),你有什么办法吗?。
初中九下化学实验现象教案

初中九下化学实验现象教案
实验内容:观察不同金属与盐酸的反应,比较它们的活性顺序。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和比较金属与酸的化学反应现象,探究金属的活性大小对反应的影响。
实验器材:锌钉、铁钉、铜钉、盐酸、试管、试管架、酒精灯、玻璃棒、砂纸
实验步骤:
1. 将三根金属钉分别用砂纸打磨干净,确保表面光滑。
2. 准备三个试管,分别加入适量盐酸,使其中金属钉完全浸泡其中。
3. 观察并记录每个金属钉与盐酸的反应现象,如有气泡产生、溶液变色等情况。
4. 观察并比较每种金属与盐酸的反应活性,记录下活性顺序。
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酸液溅到皮肤和眼睛。
2.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洗试管和实验器材,保持实验环境整洁。
3. 实验结果应及时记录并整理,便于后续分析和讨论。
实验结果:
铜钉与盐酸无反应产生;铁钉与盐酸反应较慢,产生气泡且溶液变色为橙色;锌钉与盐酸迅速反应,产生大量气泡且溶液变色为无色。
综合分析:
根据实验结果可得出金属的活性顺序为:铜<铁<锌。
金属的活性大小决定了其与酸发生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剧烈程度,活性越大的金属与酸的反应越剧烈。
这一实验结果也符合金属的活性顺序表,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
九年级全册化学实验教案

九年级全册化学实验教案一、实验1:探究蜡烛的燃烧【实验目的】1. 观察蜡烛的燃烧现象,了解蜡烛的组成。
2. 学习使用酒精灯进行实验操作。
【实验原理】蜡烛主要由石蜡和蜂蜡组成,燃烧时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实验步骤】1. 准备酒精灯、蜡烛、火柴等实验器材。
2. 点燃蜡烛,观察火焰颜色、形状和烟雾。
3. 将干而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内壁的现象。
4. 将澄清石灰水注入烧杯,观察石灰水的变化。
【实验结论】蜡烛燃烧时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二、实验2:制作二氧化碳气体【实验目的】1. 学习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方法。
2. 了解二氧化碳气体的性质。
【实验原理】稀盐酸与大理石反应二氧化碳气体。
【实验步骤】1. 准备稀盐酸、大理石、试管、导管等实验器材。
2. 将大理石放入试管中,加入稀盐酸,观察气泡产生。
3. 将导管伸入试管中,收集二氧化碳气体。
4. 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石灰水的变化。
【实验结论】二氧化碳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三、实验3:探究水的组成【实验目的】1. 了解水的组成元素。
2. 学习使用电解水装置进行实验操作。
【实验原理】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电解水时氢气和氧气。
【实验步骤】1. 准备电解水装置、电源、导线、试管等实验器材。
2. 将电解水装置连接电源,观察电极上气泡的产生。
3. 将试管收集到的气体点燃,观察火焰颜色。
4. 根据实验现象,得出水的组成元素。
【实验结论】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四、实验4:制作氧气气体【实验目的】1. 学习制取氧气气体的方法。
2. 了解氧气气体的性质。
【实验原理】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氧气气体。
【实验步骤】1. 准备过氧化氢、二氧化锰、试管、导管等实验器材。
2. 将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混合放入试管中,观察气泡产生。
3. 将导管伸入试管中,收集氧气气体。
4. 将氧气气体通入带火星的木条上,观察木条的现象。
【实验结论】氧气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023年九年级全册化学实验教案

试验名称1: 对蜡烛及其燃烧旳探究试验目旳: 1、培养观测和描述旳能力。
2.学习科学探究旳措施。
试验器材: 蜡烛、小木条、烧杯2个、澄清石灰水试验环节:1.点燃前, 观测蜡烛旳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观测把蜡烛投入水中旳状况。
2、燃着时, 火焰分几层, 用小木条比较火焰不一样部分温度旳高下, 用烧杯推测燃烧后旳生成物。
3.燃灭后, 用火柴去点白烟, 蜡烛能否重新燃烧。
试验现象:1、蜡烛是乳白色, 柱状固体、无味, 能被轻易切成处, 放于水中飘浮于水面上。
2.火焰分为三层。
小木条上外焰接触旳部分被烧焦得最厉害, 干燥旳烧杯内壁有水珠, 涂有石灰水旳烧杯变浑浊。
3.白烟能被点燃。
分析及结论:1.蜡烛难溶于水、质软。
2、外焰温度最高, 蜡烛燃烧有水和CO2生成。
3.吹灭蜡烛后旳白烟是可燃物。
试验名称2: 对人体吸入旳空气和呼出旳气体旳探究试验目旳: 探究人体吸入旳空气和呼出旳气体有何不一样试验器材: 水槽、集气瓶4个、玻璃片4块、滴管、石灰水、饮料管、小木条试验环节:1.用吹气排水法搜集两瓶呼出旳气体。
2.搜集两瓶空气。
3.在1瓶空气和1瓶呼出气中滴入石灰水、振荡。
4.将燃着旳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呼出气中。
5.对着干燥旳玻璃片呼气。
试验现象:1.滴入石灰水后, 充斥呼出气旳集气瓶更浑浊某些;2、插入呼出气中旳木条立即熄灭, 插入空气中旳木条正常燃烧过了一会儿才熄灭;3.呼气后干燥旳玻璃片上有较多旳水珠。
分析及结论:人体呼出旳气体中有CO2含量较高, 吸入旳空气中O2含量较高, 呼出气中H2O含量较高。
试验名称3: 给物质加热试验目旳: 掌握给物质旳加热旳措施和环节试验器材: 试管、量筒、滴管、酒精灯、试管夹、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火柴、水试验环节:1.点燃一盏酒精灯后, 观测火焰旳分层状况;2、其一根火柴梗, 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 大概1-3s后取出, 观测火柴梗碳化状况。
3.取三只试管分别加入等量旳水(不超过试管容积旳1/3), 分别放在酒精灯旳火焰上方、外焰、焰心三处加热, 记录水沸腾时所用时间。
初中化学下册实验教学教案

初中化学下册实验教学教案
一、实验目的:
1. 学习化学物质的制备方法;
2. 掌握硫酸铜的制备过程;
3. 熟悉化学实验操作规范。
二、实验原理:
硫酸铜是一种重要的化学物质,具有多种用途。
制备硫酸铜的方法是将铜片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溶液。
三、实验器材与试剂:
1. 烧杯、试管、玻璃棒、玻璃棉等实验器材;
2. 铜片、稀硫酸等试剂。
四、实验步骤:
1. 将适量铜片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稀硫酸;
2. 用玻璃棒搅拌反应溶液,观察反应过程;
3. 反应结束后,将溶液过滤,得到硫酸铜溶液。
五、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操作时要注意安全,避免硫酸溅到皮肤上;
2. 废弃液体要按规定处理,不能随意倒掉;
3. 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实验器材的清洁,保持实验环境整洁。
六、实验结果及分析:
通过实验制备得到的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可以用来做其他实验或化学反应。
七、实验延伸:
1. 利用硫酸铜溶液进行其他化学实验,如检测还原剂等;
2. 研究硫酸铜在不同条件下的性质及应用。
八、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学习了硫酸铜的制备方法,并了解了硫酸铜的一些基本性质,对化学实验操作规范有了更深的认识。
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全册

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全册第一章:走进化学实验室1.1 实验室的安全规则与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学习实验室的基本安全规则了解实验操作的基本注意事项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和设备1.2 实验基本操作技巧学习实验基本操作技巧,如量取、混合、过滤等练习使用实验仪器和设备进行简单实验操作培养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第二章:原子与分子2.1 原子的结构与性质学习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原子核和电子云了解原子的性质,如原子序数、质量数、电子数等掌握原子的化学符号表示方法2.2 分子与化合物的性质学习分子的基本性质,如分子式、分子量、分子极性等了解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包括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掌握化合物的化学式表示方法第三章: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3.1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学习化学反应的定义和特征了解化学反应的类型,如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等掌握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如化学方程式3.2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平衡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和平衡符号练习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平衡方法和平衡判断第四章:溶液与溶解度4.1 溶液的基本概念与性质学习溶液的定义和特征,了解溶液的组成与浓度掌握溶液的制备方法与分离方法了解溶液的性质,如渗透压、酸碱性、离子强度等4.2 溶解度与溶解度规律学习溶解度的定义和表示方法了解溶解度规律,如溶解度与温度、压力的关系掌握溶解度曲线的绘制与应用第五章:有机化学基础5.1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学习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包括碳链和功能团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如碳氢键、碳氧键、碳碳键等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5.2 有机化学反应与合成学习有机化学反应的类型,如加成反应、消除反应、取代反应等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与应用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化学式表示方法和反应条件第六章:碳和碳的化合物6.1 碳的性质和化合物的分类学习碳的基本性质,如原子结构、四价键特征了解碳的氧化物、酸、酯、脂肪等化合物的分类和特征掌握碳的化合物的化学式表示方法6.2 碳的氧化物: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学习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制备和用途了解一氧化碳的毒性及其防治措施掌握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式表示方法和反应第七章:金属和金属的化合物7.1 金属的性质和分类学习金属的基本性质,如金属光泽、导电性、延展性等了解金属的分类,如碱金属、碱土金属、过渡金属等掌握金属的化学式表示方法和反应特点7.2 金属的氧化物和卤化物学习金属的氧化物和卤化物的性质、制备和用途了解金属的氧化还原反应及其应用掌握金属的氧化物和卤化物的化学式表示方法和反应第八章:有机合成材料8.1 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学习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的制备方法、性质和应用了解塑料的化学结构及其降解性掌握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的化学式表示方法和特点8.2 合成材料的环保问题学习合成材料对环境的影响,如白色污染、化学污染等了解环保型合成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掌握合成材料的环境友好性评价方法第九章:食物、能源与化学9.1 食物中的化学成分学习食物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等了解食物的营养成分及其作用掌握食物中化学成分的检测方法9.2 能源与化学学习能源的分类、特点和利用方式了解化学在能源转化和利用中的应用掌握能源化学反应的化学式表示方法和原理第十章:化学与生活10.1 生活中的化学学习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如清洁剂、燃料、水质等了解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掌握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及其处理方法10.2 化学与健康学习化学物质对健康的影响,如有毒有害物质、药物等了解化学在疾病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掌握健康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健康生活方式10.3 化学与环境学习化学物质对环境的影响,如污染物、废弃物等了解化学在环境保护和治理中的应用掌握环境保护的化学原理和方法重点解析1. 实验室安全与实验操作:实验室安全规则的遵守、实验操作的准确性、规范性。
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人教版)第一章:绪言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科学的定义、特点和作用。
2. 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教学内容:1. 化学科学的定义、特点和作用。
2. 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思考化学科学的定义、特点和作用。
2. 示范并讲解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3.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练习。
练习题:1. 简述化学科学的定义、特点和作用。
2. 列举三个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第二章:氧气的制备与性质教学目标:1. 学会制备氧气的方法。
2. 掌握氧气的性质。
教学内容:1. 制备氧气的方法。
2. 氧气的性质。
1. 介绍制备氧气的方法。
2. 演示氧气的制备实验。
3. 引导学生探究氧气的性质。
练习题:1. 简述制备氧气的方法。
2. 列举氧气的两个性质。
第三章:二氧化碳的制备与性质教学目标:1. 学会制备二氧化碳的方法。
2. 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
教学内容:1. 制备二氧化碳的方法。
2. 二氧化碳的性质。
教学过程:1. 介绍制备二氧化碳的方法。
2. 演示二氧化碳的制备实验。
3. 引导学生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练习题:1. 简述制备二氧化碳的方法。
2. 列举二氧化碳的两个性质。
第四章:水的性质与净化1. 掌握水的性质。
2. 学会水的净化方法。
教学内容:1. 水的性质。
2. 水的净化方法。
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探究水的性质。
2. 介绍水的净化方法。
3. 学生进行水的净化实验。
练习题:1. 简述水的两个性质。
2. 列举两种水的净化方法。
第五章:溶液的浓度与稀释教学目标:1. 掌握溶液的浓度计算方法。
2. 学会溶液的稀释方法。
教学内容:1. 溶液的浓度计算方法。
2. 溶液的稀释方法。
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学习溶液的浓度计算方法。
2. 讲解溶液的稀释方法。
3. 学生进行溶液的浓度计算与稀释实验。
练习题:1. 简述溶液的浓度计算方法。
2. 简述溶液的稀释方法。
第六章:碳和碳的化合物的性质教学目标:1. 学会制备碳的化合物。
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3篇)

第1篇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的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3. 让学生掌握物质分类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1.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的定义。
2. 物质分类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1. 物质性质与变化的判断。
2. 物质分类方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2. 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物质的组成和结构,那么物质有哪些性质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二、新课讲授1.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的定义a. 物质的性质:指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如颜色、状态、密度、熔点、沸点等。
b. 物质的变化:指物质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原有物质的性质发生改变,生成新的物质。
2. 物质分类的基本方法a. 根据物质的组成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
- 纯净物:由同种元素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如氧气、水等。
-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如空气、海水等。
b. 根据物质的性质分类:单质和化合物。
-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氧气、氮气等。
-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水、二氧化碳等。
三、课堂练习1. 判断以下物质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a. 氧气b. 空气c. 盐水d. 水银2. 判断以下物质属于单质还是化合物:a. 氢气b. 氯化钠c. 氧气d. 二氧化碳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的定义。
2. 强调物质分类的基本方法,包括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分类。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查阅资料,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及其分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了物质分类的基本方法。
在课堂练习环节,通过判断物质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单质还是化合物,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2篇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的基本概念,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九年级化学实验教案(精选5篇)

九年级化学实验教案(精选5篇)为大家整理的九年级化学实验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九年级化学实验教案【篇1】教学目标⒈知识与技能:⑴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同时,知道石油炼制几种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⑵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
⒉过程与方法:通过一些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及注意环保问题。
教学重难点⒈煤、石油、天然气三大化石燃料⒉化学变化中能量的变化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引入课题播放生活中的图片,设问:1、家庭中炒菜、做饭、洗浴等使用什么燃料?2、汽车、轮船、飞机、拖拉机等使用什么燃料?3、炼钢厂、热点厂等常使用什么燃料?(配以多媒体播放煤、石油、天然气的形成过程) 边看边联系已有生活经验,思考:柴、煤、煤气。
汽油、柴油。
煤阅读教材,观看录像,回答问题。
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等由古代生物的遗骸经一系列复杂变化而形成的。
使学生联系生活,关心生活从已有的经验入手,引出新知识,强调在学习中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让学生了解生活,了解社会,知道燃料的`种类、化石燃料的形成过程和用途。
知识拓展1、煤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2、煤分解的产物有哪些?3、煤分解这个过程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为什么?播放录像:煤的用途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1、混合物2、焦碳、煤焦油、煤气3、化学变化,因为反应前是碳,反应后生成新物质:焦碳、煤焦油、煤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1、石油可以直接用作燃料吗?为什么不把石油直接用作燃料?2、石油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为什么?3、石油是根据什么原理进行炼制的?播放录像:石油的用途介绍石油的用途。
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1、不可以,因为这样会浪费资源,不经济,不科学,应该综合利用。
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全册

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全册第一章:走进化学实验室1.1 实验室安全与实验基本操作学习实验室安全规则掌握实验基本操作技巧1.2 常用化学仪器与使用方法了解常用化学仪器及其用途学习化学仪器的使用方法1.3 化学试剂的取用与保存学习化学试剂的分类及性质掌握化学试剂的取用和保存方法第二章:物质的变化与分类2.1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判别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学会判断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方法2.2 物质的分类学习物质的分类及特点掌握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判别方法2.3 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了解有机物的结构特点学习有机物的性质及应用第三章:Atoms and Molecules3.1 AtomsLearn the position and structure of atomsMaster the concept of atomic number, mass number, and isotopes3.2 MoleculesUnderstand the concept of molecules and their formationLearn the properti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olecules3.3 Ionic CompoundsLearn the concept and formation of离子化合物Master the properti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onic pounds第四章:Reactions in Aqueous Solution4.1 Acid and BaseLearn the properti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cids and bases Understand the concept of pH and its measurement4.2 Neutralization ReactionsLearn the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neutralization reactions Master the calculation of pH in neutralization reactions4.3 Salt FormationLearn the process of salt formation and the properties of salts Understand the concept of solubility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formation of salts第五章:Energy and Chemical Reactions5.1 Chemical BondingLearn the types of chemical bonds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Master the concept of bond energy and its significance5.2 Enthalpy ChangesUnderstand the concept of enthalpy change in chemical reactions Learn the calcu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enthalpy changes5.3 ThermochemistryLearn the principles of thermochemistry and its applications Understand the concept of calorific value and its significance第六章: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6.1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学习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包括碳原子成键方式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6.2 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学习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掌握有机化合物官能团与性质的关系6.3 有机化合物的应用了解有机化合物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学习有机化合物的环保和安全问题第七章:有机化学反应7.1 有机化学反应类型学习有机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如加成反应、消除反应、取代反应等掌握有机化学反应的特点和条件7.2 有机化学反应机理学习有机化学反应机理的书写方法掌握有机化学反应机理与反应速率的关系7.3 有机化合物的制备和应用学习有机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和技术了解有机化合物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第八章:生活中的化学8.1 食物中的化学物质学习食物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如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了解食物中的营养素与健康的关系8.2 药物中的化学物质学习药物的化学成分和作用机理了解药物的合理使用和副作用8.3 日用品中的化学物质学习日用品中的化学成分和作用了解日用品的安全使用和环保问题第九章:化学与能源9.1 化石燃料学习化石燃料的种类、特点和开采利用了解化石燃料的环保问题和替代能源的发展9.2 化学电源学习化学电源的原理和分类掌握化学电源的应用和前景9.3 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学习新能源的种类和特点了解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现状及前景第十章:化学与可持续发展10.1 化学与环境学习化学物质对环境的影响了解环保型化学产品和绿色化学的发展10.2 化学与资源学习化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掌握化学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技术10.3 化学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了解化学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学习化学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责任和途径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验室安全与实验基本操作:实验室安全是进行化学实验的基础,学生必须掌握正确的安全操作规程。
初中下册化学实验教案

初中下册化学实验教案实验名称:燃烧和氧气的存在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燃烧反应和氧气的存在对燃烧的影响,掌握燃烧的基本原理和氧气在燃烧中的作用。
实验材料:燃烧器具(如酒精灯)、木条、钢丝网、试管、火柴、橡皮塞、烧杯、盛有水的容器。
实验步骤:1. 将试管立起来,用橡皮塞封住试管口,将试管装满水后再倒入烧杯里。
2. 在试管里点燃木条,并观察燃烧现象。
3. 将钢丝网放进试管中,点燃木条,并观察燃烧现象。
4. 将试管里的水倒入装有水的容器中,将试管口朝下插入水中并让其靠在燃烧器具上。
5. 用火柴点燃木条,燃烧后将试管口封住,观察燃烧现象。
实验原理:1. 木条在试管中燃烧时,空气中的氧气参与了燃烧反应,使木条燃烧产生火焰。
2. 当试管中放入钢丝网时,燃烧过程中木条被烧尽后,钢丝网继续燃烧,但火焰较小。
这是由于试管中氧气被燃烧消耗掉,导致燃烧反应受到限制,火焰无法继续燃烧。
3. 当试管里的水被倒入容器中后,将试管口插入水中,并用火柴点燃木条时,由于试管里充满水,氧气无法进入试管,燃烧反应无法进行,木条不会燃烧。
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时要小心使用火源,避免发生火灾事故。
2. 在试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燃烧现象,及时掌握实验结果。
3. 实验结束后要将实验器材和场地清洁整理干净,注意安全。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氧气是燃烧的必要条件,没有氧气就无法进行燃烧反应。
实验中水的存在可以阻止氧气进入试管,从而使木条无法燃烧。
延伸实验:可以进行氧气探测管的制作和氧气的收集实验,进一步了解氧气的性质和作用。
(注:本实验仅供初中化学教学参考,具体实施时请遵循实验安全操作规范。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化学(下册)实验教案平坝县白云中学:王洪实验名称:比较合金和纯金属的硬度实验目的:1、了解合金和纯金属的光泽和硬度:2、了解合金和纯金属的硬度的大小。
实验原理:合金和纯金属有一定的光泽和颜色;合金的硬度大于组成的纯金属的硬度,合金的抗腐蚀性能大于组成的纯金属的抗腐蚀性能。
实验仪器:黄铜片、铜片、焊锡、锡实验步骤:比较黄铜片和铜片、焊锡和锡的光泽和颜色,将它们互相刻画,比较它们的硬度,让学生把下表填上:性质比较现象黄铜片铜片焊锡锡光泽和颜色黄色紫红色银白色银白色硬度大小大小结论合金和纯金属有一定的光泽和颜色;合金的硬度大于组成的纯金属的硬度。
结论:合金和纯金属有一定的光泽和颜色;合金的硬度大于组成的纯金属的硬度,合金的抗腐蚀性能大于组成的纯金属的抗腐蚀性能。
验名称:金属与盐酸、稀硫酸的反应实验目的:1、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稀盐酸,稀硫酸的置换反应;比较几种金属活动性大小。
2、比较几种金属活动性大小。
实验原理:1、金属+酸=盐+H2↑Mg+2HCl=MgCl2+H2↑ Mg + H2SO4 = MgSO4 + H2 ↑Fe+2HCl=FeCl=FeCl2+H2↑ Zn + H2SO4 = ZnSO4Zn+2HCl=ZnCl2+H2↑ Fe + H2SO4 = FeSO4 + H2 ↑2、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置换反应。
实验仪器:试管4支、小木条、稀HCl、镁带、锌粒、铁屑、铜丝、稀H2SO4实验步骤:1、分别在4支试管中装入5ml稀盐酸。
2、分别投入少量的Mg、Zn、Fe、Cu。
3、用燃着的木条放于试管口。
4、用稀H2SO4代替稀HCl重作以上实验。
金属现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镁产生大量的气泡,放出热量,形成无色的溶液Mg+2HCl——MgCl2+H2↑锌产生大量的气泡,放出热量,形成无色的溶液Zn+2HCl——ZnCl2+H2 ↑铁产生大量的气泡,形成浅绿色的溶液Fe+2HCl—FeCl2+H2 ↑铜没有明显变化现象:Mg 、Zn 、Fe 的表面有气泡冒出,且Mg 表面的气泡多于Zn ,Zn 多于Fe ,而Cu 的表面没有气泡。
讨论:1、那些金属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反应的剧烈程度如何?反应后生成了什么气体?那些金属不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根据反应时是否有氢气产生,将金属分为两类。
2、对于能发生的反应,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类别的角度分析,这些反应有什么特点?将这一类反应与化合反应、分解反应进行比较 分析与结论:1、Mg+2HCl=MgCl 2+H 2↑ Fe+2HCl=FeCl=FeCl 2+H 2↑Zn+2HCl=ZnCl 2+H 2↑ Cu 与稀HCl ,稀H 2SO 4不反应,四种金属活动性顺序为Mg >Zn >Fe >Cu 。
2、如以上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置换反应。
问题域交流:置换反应与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的区别实验名称:金属活动顺序实验目的:比较几种金属活动性大小;理解置换反应概念。
实验仪器:试管、铝丝、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铜丝、硫酸铝溶液 实验原理:金属+盐=金属+盐2Al+3CuSO 4=Al 2(SO 4)3+Cu Cu+2AgNO 3=Cu(NO 3)2+2Ag 实验步骤:1、 把一根用砂纸打磨过的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观察现象?2、把一根用砂纸打磨过的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观察现象?3、把另一根用砂纸打磨过的铜丝浸入硫酸铝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观察现象?把铜丝放入硝酸银溶液中把铝丝放入硫酸铜溶液中实验现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把铝丝放入硫酸铜溶液中铝片的表面有一层红色的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成无色。
2Al+3CuSO4=Al2(SO4)3+Cu把铜丝放入硝酸银溶液中铜片的表面有一层银白色的物质,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
Cu+2AgNO3=Cu(NO3)2+2Ag把铜丝放入硫酸铝溶液中无现象1、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特点是什么?它们属于哪一种反应类型?2、通过上述实验,你能得出Al、Cu、Ag的活动性吗?分析与论证:1、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置换反应。
2Al+3CuSO4=Al2(SO4)3+CuCu+2AgNO3=Cu(NO3)2+2Ag2、金属活动性:Al>Cu>Ag3、金属的活动性:K、 Ca、 Na、 Mg、 Al 、Zn 、Fe 、Sn、H、 Cu 、Hg 、Ag 、Pt、Au,金属的化学性质逐渐减弱。
问题域交流:怎样设计实验证明几种金属的活动性?实验名称:铁制品锈蚀的条件实验目的:了解铁制品锈蚀的条件;防治铁制品锈蚀的措施。
实验原理: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铁生锈是铁与氧气和水等物质相互作用,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
铁锈的成分很复杂,主要是氧化铁,铁锈很疏松,易吸水,因此,铁制品表面的铁锈如不及时除去,会加快铁制品的生锈速度。
实验仪器:试管、蒸馏水、铁钉、食盐实验步骤:1、在试管1中加入少量的蒸馏水,使铁钉的一半浸没在水中2、在试管2中注入冷却的沸水,使其侵没铁钉,上面加上植物油并塞紧橡皮塞3、在试管3中加入少量干燥剂(生石灰或无水氯化钙),再放一团干棉球,把铁钉放在干棉球上,塞紧橡皮塞一周后铁钉浸没一半在水中:铁在空气、水的界面处生锈铁钉完全浸没在水中(上面还加植物油):铁未生锈铁钉放在干燥的空气中(加干燥剂等):铁未生锈分析:试管Ⅰ:铁既与水接触,又与氧气接触试管Ⅱ:铁只与水接触试管Ⅲ:铁只与氧气接触结论:在水、氧气同时存在的环境中铁能生锈。
(缓慢氧化,放热)问题域交流:防治铁制品锈蚀的措施。
实验名称: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实验目的:巩固和加深对金属性质的认识,培养实验设计能力。
实验仪器:试管、试管夹、酒精灯、坩埚钳、火柴、镁条、锌粒、铝片、铁片、铜片、稀盐酸、稀硫酸、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实验步骤:1、金属的物理性质(1)观察镁条、锌粒、铝片、铁片、铜片的颜色。
现象:镁、锌、铁是银白色,铜是红色。
(2)采取相互刻画的方法,比较铜片和铝片、铜片和黄铜片的硬度。
现象:铝片和铜片的表面有痕迹,合金的硬度大于组成的纯金属的硬度。
2、金属的化学性质(1)用坩埚钳夹取一块铜片,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铜片表面的变化。
现象:铜片的表面由红色变成黑色。
分析:铜片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
(2)向5支试管中分别放入少量的镁条、锌粒、铝片、铁片、铜片,然后分别加入5ml的稀盐酸(或稀硫酸),观察现象?现象:镁条、锌粒、铝片、铁片的表面有气泡,而铜片的表面没有气泡。
分析:Mg+2HCl=MgCl2+H2↑Fe+2HCl=FeCl=FeCl2+H2↑Zn+2HCl=ZnCl2+H2↑(3)取3支试管,分别向三支试管中加入硝酸银溶液,然后向三支试管中分别放入铁片、铜片,观察现象?现象:铁片的表面有一层银白色的物质,溶液由无色变成浅绿色。
铜片的表面有一层银白色的物质,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
分析Fe+2AgNO3=Fe(NO3)2+2AgCu+2AgNO3=Cu(NO3)2+2Ag结论:1、镁、锌、铁是银白色,铜是红色。
2、合金的硬度大于组成的纯金属的硬度。
3、Mg+2HCl=MgCl2+H2↑Fe+2HCl=FeCl=FeCl2+H2↑Zn+2HCl=ZnCl2+H2↑4、Fe>Cu>Ag实验名称:蔗糖溶解实验目的:1、了解溶液的形成2、了解溶液的特征及组成。
实验原理:蔗糖分子在水分子作用下分散到水分子的间隔之中。
蔗糖溶解到水中形成蔗糖溶液。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就是溶液。
实验仪器:烧杯、玻璃棒、蔗糖实验步骤:在20ml的水中加入一匙蔗糖,用玻璃棒搅拌,还能看到蔗糖吗?现象:蔗糖溶解了。
分析:蔗糖分子在水分子作用下分散到水分子的间隔之中。
蔗糖溶解到水中形成蔗糖溶液。
结论:1、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就是溶液。
2、特征:均一性、稳定性3、组成: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所组成。
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
实验名称:碘或高锰酸钾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实验目的:1、了解溶液的形成、特征及组成。
2、了解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实验原理: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也不同。
实验仪器:试管、碘、高锰酸钾、汽油实验步骤:在2支试管中各加入3ml的水,分别加入2粒碘或高锰酸钾,另取2支试管各加入3ml 的汽油,在分别加入2粒碘或高锰酸钾,振荡观察现象。
1、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2、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也不同。
结论:物质的溶解性大小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实验名称:水和乙醇能够互溶吗实验目的:1、了解溶液的形成、特征及组成。
3、了解两种物质的状态相同,溶质和溶剂的区别。
实验原理: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如果两种液体互溶溶解时,把量多的一种叫做溶剂量少的叫做溶质。
实验仪器:试管、胶头滴管、蒸馏水、乙醇、高锰酸钾实验步骤:在盛有2ml水的试管中滴入3滴高锰酸钾溶液振荡,然后再用胶头滴管缓缓加入约2ml 的乙醇,不要振荡,观察现象。
然后振荡,观察现象溶剂溶质振荡前现象振荡后现象静置后现象结论水乙醇分层不分层不分层水和乙醇能够互溶结论:1、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2、果两种液体互溶溶解时,把量多的一种叫做溶剂量少的叫做溶质。
3、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指的是水溶液。
实验名称:水和油的小实验实验目的:了解溶液的特征及乳浊液的形成。
实验原理: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不均匀、不稳定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洗涤剂能使植物油在水中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成大的油珠,从而使油和谁不再分层,这种现象叫乳化。
实验仪器:试管、蒸馏水、植物油、洗涤剂实验步骤: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5ml水和几滴植物油,观察试管中液体是否分层。
向其中一只试管滴入5滴洗涤剂。
用胶塞分别塞紧试管,振荡,观察现象。
静置几分钟,再观察现象。
把两支试管内的液体倒掉,并用水冲洗试管,比较这两支试管内壁是否干净。
现象分析: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不均匀、不稳定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洗涤剂能使植物油在水中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成大的油珠,从而使油和谁不再分层,这种现象叫乳化。
结论:1、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不均匀、不稳定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2、洗涤剂具有乳化功能。
实验名称: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实验目的:学生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实验原理:物质溶于水时,如果溶解过程中吸热,则所形成溶液的温度会降低;反之,若溶解过程中放热,则所形成溶液的温度会升高。
因此,可以通过测量物质溶解过程中溶液的温度变化来判断该物质溶解时是吸热还是放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