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原理》第一讲艺术学原理概述。ppt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人生、艺术及艺术学探索
苏轼为官成绩斐然。
21岁中进士,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 湖州等地任职。
1080年(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任团练 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 号“东坡居士”,人称“苏东坡”。
哲宗即位后,曾任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 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
( [英]里德《序》,见蒋彝《湖区画记》,朱凤莲 译,
21~23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蒋彝的“中国之眼”
与里德的艺术学眼光 看到中英两国艺术家 在心灵上相通而又在 创作能力上相异不同, 多年后英国艺术史家 贡布里希(sir E.H.Gombrich,1909~ 2001)由此看到文化 传统与艺术传统所制 约的艺术差异。
蒋彝的“中国之眼”
英国艺术理论家里德(Herbert Read,1893~1968)《哑行者 湖区画记》序:“英国人对风 景很敏锐,我们有自己伟大的 风景画传统,更有传世的山水 诗”,但“蒋先生这位诗人兼 画家,却大胆无畏地踏入我国 的圣殿,以他自己的方式致敬。 他手持毛笔画具,创作一本书, 画下一系列的山水画,挑战我 们的自满。”
三、人生、艺术及艺术学探索
“总而言之,人为了有眼睛,故必须有美术。现 在我要继续告诉你们:一切美术,以图画为本位, 所以人人应该学习图画。”
三、人生、艺术及艺术学探索
3.李泽厚:悦耳悦目、悦 心悦意、悦志悦神
艺术对人生的作用: 1.五官感觉的拓展 2.精神世界的陶冶 3.实际人生的美化
蒋彝的“中国之眼”
《艺术与错觉》(1960)引用蒋彝水墨画《德 温特湖畔之牛》,把它同浪漫主义绘画《德温 特湖:面朝博罗德尔的景色》比较。
贡布里希把上述中英绘画差异的根源,解释为 中国人独一无二的“中国之眼”的作用,及其 背后的“中国传统”、“中国图式”等属于中 国艺术与美学传统的元素的支撑。
三、人生、艺术及艺术学探索
二是苏东坡具有一种 易于感觉而难以言表 的魔力,而这种魔力 只有熠煜闪烁的天才 所具有。
三、人生、艺术及艺术学探索
李泽厚:苏东坡的文艺成就本身 并不算太高,比起屈原、陶潜、 李白、杜甫要逊色一筹。画的真 迹不可复见。字不如诗文,诗文 不如词。然而他在中国文学史上 却有巨大影响。
三、人生、艺术及艺术学探索
古希腊人:“艺术长存,人生短促!” 艺术的永恒性与人生的短暂性之间的辩 证关系,包含着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艺 术学思考。
艺术学并不神秘,而是产生于人们在艺术 创作或鉴赏过程中生起的好奇心。
艺术学正是要进一步反思艺术对人生的意 义和作用。
三、人生、艺术及艺术学探索
创作的理想境界:
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 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 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 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 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 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 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 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答谢民师
三、人生、艺术及艺术学探索
人生、艺术及艺术学探索三者互通的古代典范—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文 艺全才型人物。
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画主张神似。
蒋彝的“中国之眼”
原因:“艺术家永远不能期望画出大自然的真貌 ,只能描绘个人眼中领悟到的某一面。中国艺术 家尽力挥洒胸中山水,而非自然中的山水,因之 不以肖似为目的。然而,因为他们的作品是源于 对大自然最纯粹的印象,本质上仍是种摹拟。”
(蒋彝:《湖区画记》,朱凤莲 译,145页,上 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艺术学原理》
(王一川主编,北 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版)
二、本课教材及阅读书目

2.参考教材
《艺术学概论》
(彭吉象主编,北京 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 三版)
二、本课教材及阅读书目
3.经典阅读 朱光潜:《文艺心理
学》
宗白华:《美学散步》
滕固:《滕固艺术文 集》
其典型意义在于,把魏晋唐以来 士大夫“出世”与“入世”、“ 退隐”与“进取”的矛盾双重心 理发展到了一个新的质变点。
三、人生、艺术及艺术学探索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浩然之气、不依形 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 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 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艺术学原理第一讲
=艺术学原理概述=
2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11年9月
要点
一、艺术学原理课的特点和要求 二、本课教材及阅读书目 三、人生、艺术及艺术学探索 四、艺术学及其历史 五、艺术学的对象、属性和方法 六、当前艺术新趋势 七、当前艺术学理论的任务
一、艺术学原理课的特点和要求
是艺术理论课,而非艺术创作课或艺术实践课 艺术原理课的特点: 第一,介绍中外艺术与艺术史知识 第二,对艺术现象进行抽象思考 第三,运用特定的艺术理论模型和方法去分析艺
蒋彝的“中国之眼”
他认为,“中国之眼”并非说中英两国人的眼睛 在生理上有不同,而只是意味着,它们之间存在 着由文化传统及艺术传统长期涵养或熏染出来的 差异。中国固有的文化与艺术传统塑造了中国人 独特的“中国之眼”。
“我们可以看到比较固定的中国传统语汇是怎样 像筛子一样只允许已有图式的那些特征进入画面。 艺术家会被可以用它的惯用手法去描绘的那些母 题所吸引。他审视风景时,那些能够成功地跟他 业已掌握的图式相匹配的景象就会跃然而出,成 为注意的中心。”
蒋彝的“中国之眼”
蒋彝游历了属于英国人“心 灵故乡”的湖畔地区,以 “中国之眼”和中国诗书画 合一技法,创作系列诗文画 合集《哑行者湖区画记》 (1937),形成中国艺术与 英国艺术的创作与研究结合 的比较。
蒋彝的“中国之眼”
德温特湖照片
英国浪漫主义画家无名氏绘 有石版画《德温特湖:面朝 博罗德尔的景色》
2.丰子恺:美术营养精神兼及实 用。
“我们用嘴巴吃食物,可以营养 肉体;我们用眼睛看美景,可以 营养精神。——营养这一点是相 同的。譬如看见一片美丽的风景, 心里觉得愉快;看见一张美丽的 图画,心里觉得欢喜。这都是营 养精神的。”(《静观人生》之 五)
三、人生、艺术及艺术学探索
“人因为有这样的一双眼睛,所以人的一切生活, 实用之外又必讲求趣味。一切东西,好用之外又 求其好看。……故美术是为了眼睛的要求而产生的 一种文化。故人生的衣食住行,从表面看来好像 和眼睛都没有关系,其实件件都同眼睛有关。越 是文明进步的人,眼睛的要求越是大。人人都说 ‘面包问题’是人生的大事。其实人生不单要吃, 又要看;不单为嘴巴,又为眼睛;不单靠面包, 又靠美术。面包是肉体的食粮,美术是精神的食 粮。没有了面包,人的肉体要死。没有了美术, 人的精神也要死——人就同禽兽一样。 ”
术现象
二、艺术学原理课的特点和要求
艺术学原理课的要求 第一,结合课程阅读指定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第二,注意阅读中外艺术理论经典著作,以及学
术期刊《文艺研究》、《文艺争鸣》 第三,学习运用特定的艺术理论模型和方法去分
析艺术现象 第四,有问题及时提问和讨论
二、本课教材及阅读书目

1.指定教材
三、人生、艺术及艺术学探索
东坡传世名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今天人们每见妙不可言的自然美景,也会禁不住 感叹“江山如画”或“风景如画”。这正代表人 们自觉或不自觉地用“艺术之眼”去观照现实、 从而美化人生的生活体验习惯。
“如画”体验的产生,正源于人心并不一定自觉 但却实实在在的对艺术和人生关系的艺术学反思。
三、人生、艺术及艺术学探索
从更大的范围看,苏轼一生在“新政”及“党争” 中遭遇的坎坷际遇,集中暴露了中国古代士人或 文人在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经历的内心矛 盾,几乎耗尽了这个群体无保留地向上进取的浩 然之气的能量,此后,中国士人或文人集团中就 大大缺少苏轼这样的豪迈之士了。
三、人生、艺术及艺术学探索
晚年被贬惠州、儋州。 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
三、人生、艺术及艺术学探索
苏轼为官、从艺和艺术学思考 都成绩斐然。
林语堂《苏东坡传》谈苏东坡 受人喜爱的理由:
一是人品,他具有耶稣所说的 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憨 厚,这是历史上其它文人不能 望其项背的。“这些品质之荟 萃于一身,是天地间的凤毛麟 角,不可能多见的。”
蒋彝《德温特湖畔之牛》(1936)
蒋彝的“中国之眼”
蒋彝游历英国人心灵圣地湖区后,发现竟能同华 兹华斯等英国艺术家展开艺术心灵的对话和沟通 :“我无法随意在大自然中找到惊喜,不论在中 国或英伦,山壑、坚石、林木、溪流,即便是表 面形貌或有不同,却都留给我类似的印象。在湖 区的许多时刻,我以为自己回到了故乡。”
蒋彝的“中国之眼”
问题:同一视角中的湖区风景何以能让人产生不 同的艺术体验及艺术创作,且又能产生不同而又 同样愉悦的艺术鉴赏?
怎样解释这种特定的艺术现象? 光有艺术品鉴赏而缺乏必要的深入而又缜密的艺
术学思考,虽然可以产生一定的艺术感动,却无 法深入分析乃至圆满回答这类问题。 需要从艺术体验和艺术创作上升到艺术学思考
李泽厚:《美的历程》
4.学术杂志 《文艺争鸣》 《文艺研究》 《艺术评论》
三、人生、艺术及艺术学探索
人生需要艺术及艺术学 1.蒋彝的“中国之眼” 旅英中国画家蒋彝(Chiang Yee,1903~1977)20
世纪30年代伦敦“中国之眼”(Chinese Eyes)旋 风。
蒋彝的“中国之眼”
与“中国之眼”相匹配的是中国人独特的“心 理定势”,这种心理定势“使得艺术家在四周 的景色中寻找一些他能够描绘的方面。”
借助对这个有趣实例的分析,贡布里希提出了 一个影响甚广的独家见解:“绘画是一种独特 的活动,所以艺术家的倾向是看到他要画的东 西,而不是画他所看到的东西。”( [英]贡布里
蒋彝的“中国之眼”
蒋彝的贡献堪比华兹华斯:“蒋先生和渥尔渥斯 皆清楚表明,所有真实的感受与思维都是相通的。 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两种永恒的关系,天地恒 在人恒在。会变的是人类表述与感知这层关系本 质的能力。”
里德从中英比较中看到不同民族心灵间的共通性。 “我的艺术观,我的技法,简而言之,即我的艺 术,并不受理地空间所束缚。那是全人类共通的, 可表现中国山水,也可诠释你们英国的景致。”
希:《艺术与错觉》,林夕、李本正、范景中 译,101 页,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87)
蒋彝的“中国之眼”
启示:透过蒋彝、里德、贡布里希等围绕 同一艺术创作及艺术品而产生的不同分析 和观点可知,人们对艺术现象的理解,不 仅依赖于艺术品鉴赏本身,而且终究依赖 于深入的艺术学思考。
三、人生、艺术及艺术学探索
从中国古代士人或文人的精神演变看,北宋苏轼 在其人生、艺术及艺术学探索中遭遇的种种矛盾 和苦难,集聚了中国古代士人或文人的群体精神 困境,预示了此后中国古代士人或文人群体精神 状态的衰落。
三、人生、艺术及艺术学探索
苏轼提出了一系列闪光的艺术学思想—— 诗文应“有为而作,精悍确苦,言必中当世之 过。凿凿乎如五谷,必可以疗饥,断断乎如药 石,必可以伐病”(《凫绎先生文集序》); 艺术创新的秘诀在于“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 妙理于豪放之外”(《王维吴道子画》);
书》)
三、人生、艺术及艺术学探索
艺术品风格: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书鄢陵王主
簿所画折枝》)
三、人生、艺术及艺术学探索
他强调艺术素养对人的风范的重要功能:“腹有 诗书气自华”(《和董传留别》)。
胸中拥有丰厚的艺术(“诗书”)涵养,自然就气度 不凡。
追问这一问题及其根源,实际上就是进而思考艺术对 人生有何意义及作用,这也就等于进入艺术学反思范 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