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美术的主要差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美术的主要差异
摘要:美学和哲学有密切关系,中国美学深受儒道思想的影响,可以说儒道思想是中国艺术所依存的美学基础。

西方受基督教的影响,认为神圣的价值在人和世界之外存在,需要去看,去听.根据基督教义的理解,艺术家对外在美的准确、完美的体现,是想完成对上帝的靠拢,是对上帝的一种贡献。

这些美学思想体现在西方不同文化领域,具有不同的美学价值。

中西方美学是屹立在世界艺术史上的两坐不同的高峰,他们之间没有根本上的谁高谁低之分,只是由于观念上的不同造成美学的差异,正是这些差异才让我们感受到了不同风格美术带给我们的震撼和美的感受。

通过中西方美术在绘画、建筑、园林三个方面的差异,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到中西方美术各自的魅力。

关键词:美术差异绘画建筑园林
正文
中西方美术在我认为区别在于中西方的哲学观念不同,艺术的发展是要有哲学做指导的,西方人考虑问题理性的因素比较多,而中国的艺术人在考虑问题中以人的思想指导比较多.你可以看到,西方的美术作品追求的东西,以最为出名的,大家最熟知的文艺复兴时期为例,印象派的画家们是强调光的表现,是画家对光这种因素的主观和客观的科学分析。

莫奈到了晚期甚至逐渐抛开对形的把握而疯狂的追求光的表现,比如他创作的以自家花园为题材的〈莲花〉系列。

而反观中国的绘画,在国画中我们是看到的这种对客观事物的分析和解剖是不多的.中国画强调意境,而意境则已经是纯粹的画家意识中的东西了。

直到国画大师黄宾弘开始,才逐渐的可以看到他在自己的绘画中开始借鉴西方的一些思想,进行一些方面的结合。

但并不是中国的艺术落后于西方的观念,而在于根本的哲学理念不同。

不同哲学指导所产生的艺术是不一样的。

中西方美学是屹立在世界艺术史上的两坐不同的高峰,他们之间没有根本上的谁高谁低之分,只是由于观念上的不同造成美学的差异,但这也更好的给了我们多样的选择。

我再次选取了三个方面。

从绘画、建筑、园林三个方面谈谈中西方美术的差异.
绘画方面的差异
中西方美术的最主要差异就在于透视,这是最根本的,中国绘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讲求意在笔先和形象思维,注重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

造型上不拘于表面的肖似,而讲求在
似与不似之间”和“不似之似”,在透视上将焦点(一点)透视与散点(多点)透视结合;而西方绘画着重于焦点透视,比较客观科学地体现了物体的外观,真实客观是其特点.
绘画风格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同时整个社会所形成的文化底蕴也同时反哺给了绘画。

举例来说,从建筑上来说,人文,天气和建筑材料以及建筑工艺都对其有很大的影响,同样是巴洛克风格,每个地方都有些细微的变化.
西方人文在文艺复兴时期,思想波澜起伏,海纳百川形成了众多的艺术风格,功不在风格多少,而在于这一风气带动了人们的思想,不段的创新;反观中国古代,由于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思想统治,迫使人们在一定框架中,不对君王,只对青山绿水,千年时间造就了中国画的辉煌,但也限制了中国绘画新时代的发展。


然在明清两代发展起来的工笔绘画,在一定意义上也偏重了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工笔建筑要稍少一些)。

绘画工具的不同也造就了中西方绘画的差异。

毛笔,纸张,绘画颜料可谓独树一帜,更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当然整个当时西方社会的工艺水平也是很高的。

总的来说,中国绘画讲究的是意境,画面的构图可以北地之山,南河之水,成竹在胸,山林水楼,人物花鸟,增减不在话下,而西方绘画造型严谨,焦点透视决定了其在构图上有所限制,但也更体现了西方绘画方寸之间的精工细做,用现今意义上来说就是中国画在于细细品味,西方画细部则更加耐看。

绘画方面的其他不同点:
1、材料工具不同
西方古典绘画使用油画颜料,油画笔,以木板油画布为载体
中国传统绘画使用墨,植物色矿物色,毛笔,以宣纸和绢为载体
2、题材重点不同
西方古典绘画最强调的是人,人物画十分兴盛
中国传统绘画强调天人合一,人物画从唐以后变成配角,山水画十分兴盛。

3、观察方式不同
西方古典绘画从文艺复兴开始,和科学紧密结合,强调透视比例关系,画家的观察方式采用焦点透视。

中国传统绘画采用散点透视,没有西方那种特别完善详细的美术理论著作,只有一些画论流传,如“三远法”“六要”等等
建筑方面的差异
1. 建筑材料的不同,体现了中西方物质文化、哲学理念的差异.
从建筑材料来看,在现代建筑未产生之前,世界上所有已经发展成熟的建筑体系中,包括属于东方建筑的印度建筑在内,基本上,都是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营造的,属于砖石结构系统。

诸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输水道,中世纪欧洲的教堂……无一不是用石材筑成,无一不是这部“石头史书"中留下的历史见证。

唯有我国古典建筑(包括邻近的日本、朝鲜等地区)是以木材来做房屋的主要构架,属于木结构系统,因而被誉为“木头的史书"。

中西方的建筑对于材料的选择,除由于自然因素不同外,更重要的是由不同文化,不同理念导致的结果,是不同心性在建筑中的普遍反映。

西方以狩猎方式为主的原始经济,造就出重物的原始心态。

从西方人对石材的肯定,可以看出西方人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人是世界的主人,人的力量和智慧能够战胜一切.中国以原始农业为主的经济方式,造就了原始文明中重选择,重采集,重储存的活动方式。

由此衍生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哲学,所宣扬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天人合一”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揭示,自然与人乃息息相通的整体,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环节,中国人将木材选作基本建材,正是重视了它与生命之亲和关系,重视了它的性状与人生关系的结果。

2。

建筑空间的布局不同,反映了中西方制度文化、性格特征的区别。

从建筑的空间布局来看,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

中国无论何种建筑,从住宅到宫殿,几乎都是一个格局,类似于“四合院”模式。

中国建筑的美又是一种“集体"的美。

例如;北京明清宫殿,明十三陵,曲阜孔庙
即是以重重院落相套而构成规模巨大的建筑群,各种建筑前后左右有主有宾合乎规律地排列着,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形态的内向性特征,宗法思想和礼教制度。

与中国相反,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

以相近年代建造、扩建的北京故宫和巴黎卢浮宫比较,前者是由数以千计的单个房屋组成的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建筑群体,围绕轴线形成一系列院落,平面铺展异常庞大;后者则采用“体量”的向上扩展和垂直叠加,由巨大而富于变化的形体,形成巍然耸立、雄伟壮观的整体.而且,从古希腊古罗马的城邦开始,就广泛地使用柱廊、门窗,增加信息交流及透明度,以外部空间来包围建筑,以突出建筑的实体形象。

这与西方人很早就经常通过海上往来互相交往及社会内部实行奴隶民主制有关。

古希腊的外向型性格和科学民主的精神不仅影响了古罗马,还影响了整个西方世界。

同时,如果说中国建筑占据着地面,那么西方建筑就占领着空间,譬如罗马可里西姆大斗兽场高为48米,“万神殿”高43.5米,中世纪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其中央大厅穹窿顶离地达60米。

文艺复兴建筑中最辉煌的作品圣彼得大教堂,高137米.这庄严雄的建筑物固然反映西方人崇拜神灵的狂热,更多是利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3。

在建筑造型方面,
中国古典建筑的屋面一般都做有明显的曲线,屋顶上部坡度较陡,下部较平缓,这样既便于雨水排泄,又有利于日照与通风。

在歇山顶与庑殿顶的建筑中,屋檐都有意做成微微的向两侧升高,特别是屋角部分做成明显的起翘,形成翼角如飞的意境。

对比西方古典建筑的典型实例帕特侬神庙,它的檐部则是做成中央微微凸起的曲线,正好与中国古典建筑屋檐曲线相反.西方这种凸曲线产生了一种挺拔平整的艺术效果。

西方古典建筑柱式有明显的收分和卷杀,希腊古典建筑的柱子还有侧脚和角柱加粗的手法;对比中国古典建筑,尤其是唐宋时期的正统建筑柱子的卷杀与侧脚也极常见,这反映了对审美手法的共同性,只是柱子由于材料的不同而在比例上有所不同。

另:东西方建筑差异新实例分析
1、西方建筑
西方建筑每每以巨大的体量和超然的尺度来强调建筑艺术的永恒与崇高.它们具有严密的几何性,常常以带有外张感的穹隆和尖塔来渲染房屋的垂直力度,形成傲然屹立,与自然对立的外观特征.古代埃及建筑文化的代表——金字塔与神庙,便突出表现了这一特点。

金字塔是埃及法者或贵族的陵墓,古埃及人信奉灵魂不死的观念,认为死后永久保存肉体,便可在天国求得永生。

由此,埃及法老在世时均要为自己营建代表永恒信念的金字塔.金字塔与我国古代王陵绝然不同,它不带有“入土为安”的阴柔之美,也不在深埋地下的地宫中去创造宛若人世间的富庶华丽生活的地下天堂,而是以最简明有力的几何形式,集中表现出一种与世长存的永恒主题。

从艺术哲学观念来看,位于尼罗河西岸开罗近郊的吉隆金字塔群,正是以其巨大、单纯、简洁、稳定的造型,在广阔、原始、浑朴的大漠中,表现了一种超自然的纯阳刚之美,而产生了强烈的纪念性-—神圣,永恒,庄严,崇高.
古埃及的神庙也一样,例如位于卡纳克的阿蒙神庙,建筑巨大而沉重,威严而神秘,完全显现了一种阳刚的崇高之美.阿蒙神庙最著名的是大殿,又称“多柱厅
",其面积达5000平方米,密密层层排列着十六行,一百三十四根高大粗壮的石柱。

它们的底径比柱间净距还要大。

这种处理,显然是追求压抑,超感性的艺术效果。

马克思在论说西方宗教建筑时曾说过:“巨大的形象震撼人心,使人吃惊……这些庞然大物,以宛若天然生成的体量,物质地影响着人的精神,精神在物质的重量下感到压抑,而压抑之感正是崇拜的起始点。

”阿蒙神庙建筑所夸张的正是这种纯物质的重压,旨在引起人们惊愕和震撼的观感,在这里,秀丽,含蓄的阴柔之美已完全被排斥了.
2、中国建筑
中国建筑体系是以木结构为特色的独立的建筑艺术,在城市规划、建筑组群、单体建筑以及材料、结构等方面的艺术处理均取得辉煌的成就。

传统建筑中的各种屋顶造型、飞檐翼角、斗供彩画、朱柱金顶、内外装修门及园林景物等,充分体现出中国建筑艺术的纯熟和感染力.七千年前河姆渡文化中即有榫卯和企口做法.半坡村已有前堂后室之分。

商殷时已出现高大宫室。

西周时已使用砖瓦并有四合院布局。

春秋战国时期更有建筑图传世。

京邑台榭宫室内外梁柱、斗供上均作装饰,墙壁上饰以壁画。

秦汉时期木构建筑日趋成熟,建筑宏伟壮观,装饰丰富,舒展优美,出现了阿房宫、未央宫等庞大的建筑组群。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寺、佛塔迅速发展,形式多样,屋脊出现了鸱吻饰件.隋唐时期建筑采用琉璃瓦,更是富丽堂皇,当时所建的南禅寺大殿、佛光寺大殿迄今犹存,举世瞩目.五代、两宋都市建筑兴盛,商业繁荣,豪华的酒楼、商店各有飞阁栏槛,风格秀丽,明清时代的宫殿苑囿和私家园林保存至今者尚多,建筑亦较宋代华丽繁琐、威严自在。

近现代中国建筑艺术则在继承优秀传统相吸收当今世上建筑艺术长处的实践中,不断发展,有所创新。

园林方面的差异
综观中国的园林和西方园林的发展史,我们不难看出,两者有很明显的区别.前者强调:自然、野趣;后者强调统一、讲究几何等等,二者在风格上迥然不同.中国山水园林表现的是自然美,布局形以自然、变化、曲折为特点,要求景物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使人工美和自然美丽融于一体,做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西方园林则更大程度上体现了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成就。

在他们的园林里,你会发现人工雕琢过的自然散发着另一种美,一种被人类理想化了的美。

这种美表现的直白,很显露.
1、中西方园林差异的历史渊源
要了解中式园林和西式园林,我们首先比较一下东西方城市布局:在欧洲,城市是曲折的,而花园是方正整齐的;在中国,城市是方正整齐的,相反花园是曲折,甚至是曲径通幽的。

为什么东西方城市布局和园林正好相反,我们可以追溯到二者城市历史的发展史:
欧洲的几何式花园,形成于封建制的晚期。

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和国王一起,正力求摆脱几百年的封建分离和混乱,建立统一的、集中的、秩序严谨的君主专制政体.而欧洲的城市,大多是从中世纪的商业、手工业和水陆交通发展起来的,中世纪城市的曲折,本是封建分裂和混乱的产物。

中国的自然式花园,形成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政的统治之下.为它服务的政治斗争和僵硬的意识形态,压抑一切生机。

尚有灵性的社会知识阶层,希望在这个僵化的社会中寻找透气的孔洞,因而他们向往自然和自然中的生活。

而这个中国
历史的城市发展,在大多数的年代,都是官僚体系的行政中心,城市的方正,都是历史中那些专政政权的产物,这方面在皇帝定都的城市中特征尤为明显。

如北京的城市布局:整个城市是典型的棋盘式布局,但皇家园林圆明园、颐和园中却处处体现小桥流水的自然情趣。

从上面比较可以得出:几何式的西式花园和自然式的中国花园,在他们形成的时候,都反映着当时在思想文化上影响最大的人们的愿望:他们要摆脱什么、向往什么。

当时的城市,反映着他们要摆脱的,当时的园林,反映着他们要追求的,所以,园林和城市、风格上形成对照。

2、两者的具体区别
在欧洲,建筑统率着园林.这从某种程度上意味着秩序和纪律统帅一切.不但建筑物在布局里占主导地位,而且它迫使园林服从建筑的构图原则,使它“建筑化”。

不但花园,甚至连林、木都建筑化了,道路、水池和小建筑物把几何格律带进了园林.在花园里,人们并不欣赏树木花草本身的自然情趣美,他们只不过是有各种颜色和表质的材料,用来铺彻成平面的图案,或者修剪成圆锥形、长方形、球形等等绿色的集合体。

花园的美,是这种图案和几何体的建筑美.所以,绣花植坛里用染过色的沙子和石头做底,他们的作用和花草差不多.这种园林,只有借人工的喷泉来给他一股生气、一股活力。

在中国,建筑格律并不统率园林布局,而在园林里,是园林的构图规则统率着建筑,迫使建筑“园林化”,随高就低,打散体形,并且向自然敞开。

自然本身还随着湖石、竹树、流水等等渗透到建筑物里去。

人们欣赏的是树木花草本身的美,不但欣赏它们的形态,还欣赏他们的“生命”和“人格"。

岁寒不凋的松柏,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劲节虚心的竹子,刚正坚贞的石头,他们和人们有感情上的联系。

甚至象晋简文帝那样“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于是,人就融化在自然之中,率性适情,暂时忘掉尘世的烦恼。

中国的造园艺术因此是抒情的,出世的,人们在自然山水中恬谈隐退,连皇帝都要自比为与世无争的樵夫渔翁。

沉思默想,抚琴吟诗,感情磨练得十分敏锐细腻。

竹影花影,风声雨声,露光荧光,茶香药香,都能引起心头的微澜和想象力。

一片石、一池水,不但可以幻成江湖丘壑,还代表着一种生活理想,一种文化精义。

所以,从园林的定名到题建筑物的联额都成了风雅的事。

把文学引进到造园艺术中来,园林的精神容量就扩大了。

而这文学,大多是描绘没有人间烟火气的自然风光之美,抒发蔑视名缰利锁、礼法名教的疏狂之情。

园林里演出过多少浪漫故事,西厢记里的主人公也要到园林里才发现自己的青春。

西式园林的造园艺术是理性的,入世的,在筑就的平平的台地上推敲着均衡、比例、节奏.他图解君权,而君主在这里仍然扮演着至高无上的角色.人们在里面交谊、歌舞,举办大型节庆活动,甚至放烟火,热热闹闹。

连造园要素也有热闹的:大量喷泉、水风琴等等含有很多机械元素的东西。

许许多多的雕刻把古代神话带进了园林,题材不外乎感官的享受。

从来没有定园名、题联额这类风雅事情发生。

所以西式园林不但在布局上是一览无余的,它的意境也是比较粗浅的,体会不出多少深永的生活滋味.
3、东西方园林的审美差异
两者的审美差异我们可以做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说中国的园林像一杯充满清香的茶,需要我们细细品尝,然后用心去体会的话。

那么西方的园林就像一壶浓郁香气的咖啡,给你以直接的享受.
中国园林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讲究自然天成,不露人工斧凿的痕迹。

中国古代向来把园林看成是一首诗或一幅画,而不是单纯的土木工程.它巧妙地将诗画艺术与园林熔为一炉.诗画与园林作品不仅赞美自然本身的形态美,而且更注重自然的内在美,将自然“人格”化。

认为松柏延年,荷花廉洁、翠竹虚心、崖石坚贞、兰花品高等,这些都是和人的情感相联系的。

因此,竹影花影,风声雨声,阳光月光,茶香花香,都能激起人们的情感的丰富的联想,形成中国古典艺术园林艺术的独特风格。

西方园林则更大程度上体现了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成就。

在他们的园林里,你会发现人工雕琢的迹象到处存在,到处都是散布着集合图形,在这里,园林已经不是园林本身的自然美,他是建筑的一部分。

从两者的比较中我们不难发现,西方人更注重个性的充分发挥和自我理念的完美结合,不过欲拘泥小节,张扬且十分大气,但有时他们的园林会给人一种与环境极不协调的感觉,身处其中有一种矛盾、冲突的体验,能给人一种振奋的感觉;而我们东方园林,造园处处体现“和谐",注重人与景的和谐、景与景的和谐,而“个性”二字是很难以展现的,许多大胆的创新都因为会破坏了这份“和谐"而难以实现。

因为和谐,东方的园林不免有点小家子气,因为和谐,带给你的宁静而安详的心境,所以中国的园林是修心养性的好地方,尤如世外桃源.
就如吃饭,萝卜,青菜都有才好,园林建设不妨中、西的都有,中西合璧也是一个上佳的选择.人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时候往往又有不同的心境,不同风格的园林恰与之相应。

结束语
由于中国传统美术自成体系和中华民族特定的审美意识,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中国美术理论和西方美术理论有一定差异。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从理论形态上看,中国传统美术理论多为感受性和经验性的评议,多结合对具体作品的品评,进而涉及作者的个性品格;西方美术理论的理论性较强,多是侧重作品形式的抽象分析和阐释。

②从哲学基础上看,中国传统美术理论崇尚和谐、中正,其范畴多为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如形与神、情与理、虚与实、刚与柔、正与奇等;西方美术理论,偏重从科学的角度寻究造型艺术形式美的依据,从而,其传统的理论一直以模仿说为主导,并产生了透视学、艺术解剖学、色彩学等学科。

西方现代美术理论因强调个性和意志的自由,而有极端化和绝对化的倾向。

③从社会学意义上看,中国美术理论注重美术同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关系,注重美术的社会功能;西方美术理论更多地强调对作品形式美的自由观照,强调美术的无利害和非功利性.当然,这种比较只是从整体上相对而言,随着中西美术交流和文化相互影响的加强,中西美术理论也相互产生影响,出现一定程度的相互吸收和融合现象。

然而,与此同时,在理论上所表现的差异增大和多元化倾向也更加明显。

在今后的发展中,随着美术理论自身的觉醒和自身价值的加强美术理论将出现由愈来愈强的独特性、科学性、严整性和丰富性所构成的空前繁荣。

中西方美学比较,不仅要向我们传统美学提问,也要向西方美学提问。

不仅研究它们的历史,还要促进解决我们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思考在美育的工作中存在
的问题。

美,是思辨的哲学、最微妙的心理学、最情感的艺术。

美是文化精髓的集焦点。

参考文献:
[1] 顾铮著《自我的迷宫》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版
[2]贺西林中国美术史简编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3]《黄昏后的契机—-后现代主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美』劳丽•S•亚当斯著时易译《艺术鉴赏讲座》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
[5] 列•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6] 托马斯•门罗《走向科学的美学》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
[7]阎增武《美学原理导论》黄河出版社
[8]张樟。

住区过渡空间的探讨[J].中国园林,2002(3):19—22.
这里有一点中西方发展历程,看能不能对你有点帮助!中西美术史中“形神观”的分化与融合绪论:千古冤家——“形”和“神" “形似"和“神似”,一个是理性的对待对象;一个是感性的对待对象。

在绘画领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在这种问题前,挚着是不行的。

尺寸问题是避免迷失的关键;而辨证的分析是走出理论迷宫的不二法门。

在本文中无意也无力对这一个千古的理论悬案作出一个评价,只是想将各类的观点理成一个脉络.形似(简称形),顾名思义就是在物象外形上肖似.但这一个含义在不同的环境下(中西、古今……)是不同的。

在西欧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时期,形似的地位是关系着绘画的成败的。

而在中国古代,形似的地位就微妙了一些。

顾恺之是一个形神兼备的倡导。

他的:“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

"被后世千古引用。

后来还被徐悲鸿列入“新六法”中。

这一传统很顺利的保持到了宋代的画院里。

可是当时正当文人画兴起,形似的待遇微妙的变化.在苏轼的倡导下,绘画讲究自我表现,追求意境、神似的风气,得到文人士大夫的普遍认同。

文同、李公麟、王诜、赵令穰、米芾父子等沿波而起,躬行实践.神似成了绘画品位的代名词(这里的神似和顾恺之的神似已不同了。

即物象的神和画面——作者的神的区别。

)所以,神似远不像形似那么简单.首先它不仅是对物象神韵的把握,在艺术作品中加入自己的感情,让艺术作品有自己的思想也是另一种神似。

怕话题越扯越大,便就此打住。

进入上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