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方案之二-盘活城市空间拓展城市外延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决方案之二盘活城市空间拓展城市外延

优化城市空间强化城市聚集能力

聚集效应决定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聚集经济效益是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根本动力。城市不同部位聚集效应的变化,必然会导致厂商、居民选址的变化,从而带来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

在这方面,南开大学江曼琦博士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经济分析》的研究中认为,在一定的聚集效应分布下,通过市场竞争和空间流动,城市的人口、资本、资源聚集规模与结构和组织体系趋于稳定,整个社会资源实现了空间配置的均衡,并决定城市的空间结构。然而,在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要素在城市聚集的总量、构成和布局方面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一方面来源于诸如分工利益、规模经济、交易费用的节约、市场效率等聚集经济的广度与深度的增减;另一方面则来源于诸如土地投入、拥挤成本、污染状况等聚集成本(不经济)的升降。毫无疑问,这种变化会改变城市整体和局部的聚集效应,并影响到城市土地有效利用与空间布局的过程。因此,聚集效应的形成、演进与作用过程,与城市土地利用状况的形成、变动属同一过程。这种演进使得城市空间结构表现出内部调整和外部扩展两种现象。

四种聚集因素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是城市居民和厂商在城市不同经济活动中重新配置和组合土地资源和要素的过程。聚集一般总是发生在区位条件比较优越的地方,这样,聚集利益本身就有促进聚集的作用,现存的聚集条件成为聚集因素来影响进一步的聚集,从而影响城市空间的形成。这些聚集因素主要包括:

第一,人力资源分布影响城市空间。

人力资源包括人口总量、人口结构及其专业技能、文化素质、人口分布等方面,是决定城市每个区位和整个地区劳动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的最大特点是,它通过人力资本的创造性影响城市经济的增长,并由不同的人力资源分布导致不同的城市需求,进而影响城市空间结构。人口文化素质较高的地区,将会吸引大量的资金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迁入,推动该地区城市经济的增长和规模的扩大,而文化素质较低的地区,会排斥居民、厂商的迁入,导致该地区的经济衰退。这一点可以从西方国家郊区化的过程中得到证明。

第二,公共物品建设优化城市空间。

鉴于城市公共物品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引导、控制作用,以及我国城市公共物品建设的滞后性,今后我国的城市发展应该加快城市公共物品的建设。这不仅是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需要,也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后,城市政府主要职能向社会管理和服务转变的要求。

第三,自然资源禀赋是城市空间形成的基础。

自然资源与自然条件包括矿产、能源、水等自然资源和地形、地貌、气候、地质状况、地理位置等方面。严格说来,自然资源与自然条件不是城市聚集经济形成的经济原因,只

是聚集经济形成的自然基础。城市聚集效应的产生和发展,既受惠于一定的自然环境,也

受制于一定的自然环境。城市的膨胀和经济活动的激化也反作用于自然环境,甚至破坏了

自然环境的固有结构。城市总是优先在自然资源优良之地发展,并随着技术的进步,增加

可资利用的自然资源,为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自然物质基础。许多城市的地域形状,完

全就是适应地形而发展起来的。

第四,产业结构的优化是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动力。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反映,只有城市功能结构调整才能实现城市空间结构的转换。滞后的城市产业结构只能带来经济效益低下的城市空间结构。要提高

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必须优化城市产业结构。与此同时,不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不仅

带来土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低下,而且影响城市经济持续增长。可以说,

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为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提供了动力;而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又为城

市产业结构的优化提供了物质基础。二者的结合是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也是中

国未来城市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所要求的。

对于城市来讲,集聚在于以城市的优势环境和条件吸引众多资源和要素在相对狭小的空间达到有效配置和利用,从而使城市成为资源转换中心、价值增值中心、物流中心、资

金配置中心、信息交换处理中心、人才集聚中心和经济增长中心,使城市空间结构达到最

优化,进而提高城市的竞争能力。

拓展城市空间提升城市辐射能力

城市的集聚是为了进行扩散和辐射。如果仅仅为集聚而集聚,没有扩散和辐射,这种集聚是无法持续的。而且从城市价值活动的过程分析,集聚是手段,扩散和辐射是目的,

集聚是为了扩散和辐射,而扩散和辐射则进一步增强集聚能力。任何辐射都是双向的,并

形成巨大的辐射网络,从而扩张城市市场化占有、配置和利用资源和要素权力的作用范围,构筑更大空间的经济协作体系,扩散城市的优势能力。

在一个城镇体系中,大城市的发展起着枢纽的作用,通过其强有力的辐射,联动着整个城镇群的发展。但由于我国长期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在制度安排上采取严格控制大城

市发展的方针,使得在行政区划中大城市的发展空间过小。过小的行政区域空间造成的结

果势必带来城市边缘区的杂乱无章,带来城市质量的下降。没有一个合理的城市发展空间,就会造成城市土地地价不合理上升,环境恶化,管理、生活水准也都受到很大影响,最终

导致企业外迁和资金外流。一般来说,城市经济具有典型的规模收益递增的特点,城市规

模越大,效率越高。美国3/4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聚集在大都市区,日本80%的经济总量集中在大都市圈。这种大都市区或城市群,通过城市空间的不断拓展以提升城市的辐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合理地发展大城市,扩大大城市的区域空间,充分发挥大城市的辐射能力,是我国城市化道路的现实选择。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扩大城市的发展规模,不仅是

大城市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有利于加快大城市与国际经济的接轨。

与不断调整和完善城市功能相结合,拓展城市空间有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在城市周边地区划进若干个建制镇。这种摊大饼式的城市扩张方式,好处是紧连中心城,基础设施可以共享,开发成本较低,有利于集聚人气,发展第三产业。缺点是如果城市建成区面积过大,摊大饼式地向外延伸,容易给城市管理、市内交通、环境建设等方面带来比较大的压力。

第二种方式是发展卫星城。以大城市为核心,建设若干个卫星城,形成城市群或城市带模式。发展卫星城的好处是大城市直接带动了周边城市的发展,既避免了摊大饼式城市扩张方式给城市管理带来的难度,又扩大了城市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城市轨道交通和私人汽车发展起来以后,大城市周边的卫星城极具发展潜力。通过明确中心城市与卫星镇之间的功能关系,不断加强中心城市的吸纳与辐射能力,同时强化卫星城镇的特有职能,以达到扩大中心城市的发展腹地,增强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的目的,使中心城与卫星城能同步协调发展。

第三种方式是使各类开发区成为大城市的新区。开发区可以说是实现城市化的一种特殊形式,采取企业化运作的集中开发模式,其速度和效益比摊大饼式城市扩张要高得多、大得多。在大城市的发展中,要对开发区的区位功能作适当调整,努力使开发区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区。

因此,我国城市空间布局结构要相应做出战略转换,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镇体系,在布局上要按照辐射能力逐渐向外延伸,推进郊区城市化,构建城市经济圈。

布局城市空间增强城市流通能力

城市流通能力体现出城市集聚和辐射功能的发挥程度。流通能力是集聚能力和辐射能力的综合体现,只有集聚和辐射相互协调,整体水平高,才能真正提高流通规模和质量。

南开大学吕玉印博士在《城市发展的经济学分析》一书中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的发展、技术的更新,城市聚集形态由单一中心向周围多中心方向蔓延,而这一过程又受到自然、交通及规划等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呈现非规则的空间演化形态。从空间角度看,城市聚集的演化存在着这样的循环流动过程:城市聚集活动的类别与布局决定了交通运输流量的布局;交通运输流量布局决定着城市的区位通达性;区位通达性则决定着区位利益的分布,从而影响着区位选择活动,进而决定着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空间结构毫无疑问又客观上决定着城市活动的聚集与分布状况。

一个区位的吸引力是由该区位上聚集的社会经济活动所决定的聚集经济利益及其通达性,也就是流通能力所决定的。在某一时点上,技术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分工与贸易状况既定,则区位聚集状况与流通能力既定,上述四个过程所决定的城市结构就可以达到一种均衡状态,即临时性均衡状态;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影响因素发生变动,从而城市聚集状况也随之变化,最终将影响到区位吸引力的演变。于是,在上述循环累积作用过程中,城市形态随之演化。

图表22城市空间结构的界定

调整城市空间培育城市增长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