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传统农业》读书笔记
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有感
《改造传统农业》读后感
2014.09.29
隐蔽失业理论又称“零值农业劳动学说”,基本观点是:传统农业中有一部分人的边际生产率为零,这些人虽然干活,实际上却对生产(产出)毫无贡献。
这种就业就是隐蔽失业,也就是说把这些人从农业中抽走,并不会使农业产出减少。
该理论流传甚广,影响甚大,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和罗森斯坦罗丹等人事该理论的倡导者。
而在舒尔茨的笔下,该理论的到了比较彻底的理论批判和显示的诘问。
舒尔茨在详细分析该理论的历史渊源和理论基础,并根据印度1918-1919年流行性感冒所引起的农业劳动力减少使农业产出下降的事实证明,传统农业中,农业产出增减和农业人口增减的极为密切的关系,农业劳动力的减少必然引起农业产量下降。
但是,根据我国最近十年的农业产出来看,在农村劳动力以农民工等形式大量向城镇转移的动态过程中,我们国家却实现了粮食生产的“十连增”,在相对稳定的土地总量供给条件下,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并没有造成粮食产量的下降(不降反增),但是这是否可以成为刘易斯、罗森斯坦罗丹等人的隐蔽失业理论(“零值农业劳动学说”)提供有力证明,不言而喻的是由于农业的政策倾斜和大量资金、技术等的投入,让农业产出不降反增,无疑这是农业产出的根本驱动力。
可现金中国的农村劳动力是否真的存在剩余,则需要从“十连增”的全要素构成去进行全面分析,这样才能把十连增掩盖的真相还原。
也能检验隐蔽失业理论的存在性,也可以为农业生产各个要素投入的经济效率给予一个答
复。
《改造传统农业》读书笔记
《改造传统农业》读书笔记《改造传统农业》读书笔记一、中心论点:作者认为传统农业是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各种生产要素配置合理而且会达到一个低效率的均衡,要想将弱小的传统农业改造成一个高效率的经济部门,需引进新的生产要素和增加人力资本投资。
二、主要分论点1.传统农业中的生产要素是有效率的;2.传统农业中不存在零值劳动;3.在传统农业中,社会所依靠的生产要素是昂贵的经济增长源泉;4.农民的能力与其他生产资料一样在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中至关重要,人力资本是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三、论据1.理论分析,以及危地马拉的帕纳加萨尔和印度的塞纳普洱两个案例;2.对“零值劳动”的产生根源,即理论依据的分析或经验事实进行反驳;印度流行病的案例;3. 采用“收入流价格理论”进行分析4.引用人力资源、教育等加以分析四、论证1.引用两个经典案例加以分析,案例中提到的地方都是贫穷但有效率,借此说明贫穷农业社会很少存在生产要素效率配置低下的地方。
2.以印度流行性感冒为例,通过对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劳动力死亡人数和农业生产量进行分析,发现二者存在明显的负相关。
3.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再生产性物质资本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是比较多的,但其存在明显的低收益率,应增加人力资本的投入。
五、说服力1.接受的方面首先,我认为作者严谨的论证逻辑值得在今后的写作中学习。
本书的题目是“改造传统农业”,作者在提出自己的问题之后,用了一章的内容,指出已有研究在对传统农业的概念界定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自己对“传统农业”的界定——传统农业是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
在我自己的写作中,往往并不能清楚地界定关键概念。
明确研究对象后,作者对传统的生产要素进行分析,与一些经典假说进行比较,排除掉伪命题,指出当前传统农业真正存在的问题。
有了这样的基础,作者接下来提出相应的改造措施,更能令人信服。
整本书框架完整,逻辑链条紧密契合。
改造传统农业读后感
改造传统农业读后感近几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农业领域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
传统农业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于食品生产的需求。
因此,许多人开始探索如何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在阅读了相关的文章和书籍之后,我深切感受到了改造传统农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现在,让我来分享一下我的阅读体验和感受。
在阅读这些相关文章时,我首先被其中介绍的许多农业技术所吸引。
例如,智能农业技术可以实现精准农业,帮助农民更好地管理土地和作物。
此外,新型的农业机械和设备,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农民的劳动负担。
总之,这些技术让我看到了传统农业模式的改变,更好地满足人们对食品的需求。
但是,除了这些技术的介绍,这些文章和书籍还提供了更深刻的思考。
它们让我出于多个方面来思考农业的本质问题。
比如,如何通过创新和技术来解决农业中存在的问题,保护环境并提高农产品品质;如何平衡生产和可持续性,为未来赢得更长久的发展。
这些思考在我的心中掀起了很大的波澜。
我开始意识到,改造传统农业只是一件“碰巧”能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问题的事情,它背后还有一个更加深刻的意义,即如何更好地满足人类社会在未来的“另一种”需求。
作为一个读者,我深深地被这些文章和书籍中的思考所感染,它们使我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生产和消费的与生俱来的问题。
在我看来,这些文章和书籍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们不仅提供了各种农业技术的介绍和优缺点的讨论,而且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未来”生产和消费中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以及怎样才能实现质量、效率、环保和生态的生产。
在这里,我要表达自己的一些创新思考和观点。
首先,我认为我们需要开展大规模的智能农业技术研究和实践。
这些技术不仅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生产能力和品质,同时,也能更好地消减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让未来农业生产能够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其次,我觉得我们也要大力推广有机农业的发展,这样能够防治化肥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也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健康、高品质的食品选择。
改造传统农业读书报告
<<改造传统农业>>读书报告农业推广硕士一班【Theodore Schultz 西奥多·舒尔茨人物简介:1903年,二十世纪刚刚开始的第三个春天,西奥多·舒尔茨出生在美国南达科他州一个德国移民聚居的农场。
舒尔茨22岁在他家乡的布鲁克林农业学校毕业,以后考入本州州立学院。
三年后领到了一张科学学士的文凭。
此后,他又进入威斯康星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于1928年和1930年分别获得科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
或许是因为受到广阔草场和良田沃土环境的影响,或许是受到陪伴他度过孩提时代田园风光的熏陶,舒尔茨对农业经济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后来,他成为美国农业经济学领域的一位重要人物。
】“一旦有了投资机会和有效的鼓励,农民将把黄沙变成黄金。
”舒尔茨一句话,可谓画龙点睛,使本书的主旨一目了然。
<<改造传统农业>>是在发展中国家农业问题方面的一本最重要的著作。
作者反对轻视农业的看法,强调现代化农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从三方面进行了分析: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传统农业为什么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如何改造传统农业,全书对发展中国家农业问题的论述正是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的。
“农业问题是发展经济学的主要的议题之一”。
如何改造传统农业,一直是经济学家所探讨的中心问题。
改造传统农业,在中国尤为显得重要。
农村人口,这个庞大的人口基数早已吞噬了农业微薄的增长。
一句简单的工业化、城市化是无法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的。
如果没有在传统农业改造的基础上,所谓解决“三农问题”的一切都将是空谈;而且牵动使人心弦的问题,谁来养活中国人,必将重提。
在刘易斯著名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中,农业的作用只是为工业扩张提供免费的劳动力。
舒尔茨坚决反对轻视农业的观点,在他看来,农业决不是那么消极无为,相反,它可以成为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但舒尔茨同时也强调,对于经济增长,传统农业很难作出什么贡献,只有现代化的农业,才可以推动工业的发展。
改造传统农业学生读后感
改造传统农业学生读后感篇一改造传统农业学生读后感嘿,读完关于改造传统农业的这些东西,我这心里啊,那叫一个五味杂陈!说真的,以前我对农业的印象可能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觉得就是老一辈儿人干的辛苦活儿。
可现在一看,这传统农业要改造,也许是一条不得不走的路啊!你想啊,时代在进步,啥都讲究个高效、科学。
传统农业那一套,可能真有点跟不上趟儿了。
就像我们现在都用智能手机,谁还愿意用那种老掉牙的大哥大呀?但是,这改造也不是说改就能改好的。
我觉得吧,可能会遇到好多难题。
比如说,那些一辈子种地的老农们,他们能接受这些新玩意儿吗?他们可能会说:“俺们种了一辈子地,就这么改,能行?”这确实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不过呢,要是真能改造成功,那好处也是大大的。
农产品产量提高了,质量变好了,农民的收入也能增加,说不定农村的发展能迎来一个大飞跃。
也许到时候,农村不再是大家印象中落后的样子,而是充满现代化气息的新家园。
可这一路上,真的会这么顺利吗?我心里也打个问号。
但不管怎么说,尝试总是要有的,万一成功了呢?篇二改造传统农业学生读后感哎呀妈呀,读完关于改造传统农业的这些内容,我这脑子都快炸了!你说这传统农业,咋就非得改造呢?我一直在琢磨这个事儿。
可能是因为现在人口越来越多,对粮食的需求那是蹭蹭往上涨,传统的法子满足不了啦。
想象一下,以前那种老牛拉犁的画面,确实挺有诗意,可效率低得让人着急啊!现在都讲究科技种地,什么无人机洒农药,智能灌溉系统,听起来就高大上。
但我就想问了,这些高科技玩意儿农民伯伯们能玩转吗?也许有人会说:“这有啥难的,学学不就会了!”可对于那些文化水平不高的老农来说,真有那么容易?不过话说回来,如果真能把传统农业成功改造,那可不得了!粮食产量杠杠的,质量也没得说,农民的日子肯定能越过越好。
说不定农村的小伙子小姑娘都不愿意往城里跑了,就在家乡干出一番大事业。
但这过程中,会不会有啥副作用呢?比如过度使用化肥农药,把土地给整坏了?这可不好说。
传统作文之改造传统农业读书笔记
传统作文之改造传统农业读书笔记改造传统农业读书笔记【篇一: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读后感】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读后感上学期学校提倡教师的读书活动,作为一名从事农业经济专业的教师几经抉择,我又拿起了舒尔茨教授的名著《改造传统农业》,这本书是舒尔茨融早起的农业经济学和人力资源理论于一体,专门研究发展中国家农业问题的一部独树一帜的专注,是农业经济学的经典专著,是从事农业经济专业的必读书目。
其实早在攻读学位期间,在导师的强烈推荐下,我第一次学习了这本书,但是在当时对舒尔茨教授的部分理论依然存在着难以理解等方面的困惑,所以利用这个假期又重温了此书,他的很多理论如改造传统农业理论和人力资源理论,以及这些理论的独到精深与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对我的启发颇大。
今天在这里我将从三个方面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个是本书的结构,另外是做一个简单的章节梳理,最后是对中国的启示。
一、《改造传统农业》的结构组成如何将“不能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的传统农业改造成“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的现代农业是舒尔茨本书的主要研究目的。
分别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方面条理清楚的进行分析。
从目录上来看,本书由序言和十二个章节构成。
按照大体框架来说,个人觉得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提出什么是传统农业,提出改造传统农业和本书总体的一个研究方向,该部分为本书的前两章,即问题的提出和传统农业的特征;二是为什么要改造传统农业,即本书的第三章到第六章,包括传统农业中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零值农业劳动学说、收入流价格理论的含义和传统农业收入流的价格;在第三部分是如何改造传统农业,主要观点是向传统农业的投资方向及意义,从第七章到第十二章,含有投资有利性问题的引言、农场规模、控制和刺激、隐蔽在“技术变化”中的生产要素、新的有利的生产要素的供给者、农民作为新要素的需求者和向农民投资。
二、内容梳理1.改造传统农业的提出和总体研究方向(什么是传统农业)在第一章“问题的提出”里,舒尔茨没有按照以前学者从文化特征、制度结构、或生产要素的技术特征角度去定义传统农业,而是从经济概念的角度去定义传统农业,认为“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可以称之为传统农业”。
2024年《改造传统农业》的读后感
2024年《改造传统农业》的读后感《改造传统农业》是一本关于农业发展和转型的重要著作,作者深入研究了传统农业的弊端和现代化农业的优势,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与创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深深感受到了农业领域的变革和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为作者在书中提出的观点所启发和感动。
首先,这本书着重强调了传统农业的问题和挑战。
作者指出,传统农业在生产效率、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的加快,对粮食和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传统农业的生产能力已经满足不了需求。
此外,传统农业还存在土地过度开垦、水资源浪费、化肥农药滥用、农产品安全等问题,这些问题给环境和人民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剖析,作者引起了我对农业问题的关注和反思。
此外,作者还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的思路和方法。
他主张要发展现代化农业,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来提高农业的生产能力和效益。
他提出了推行农业工程化、农田水利工程和土壤改良等措施,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同时,作者还强调了生态农业的重要性,提倡利用生物技术和有机农业来保护环境和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
此外,作者还鼓励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加强农民素质的培养和农业技术的推广,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社会地位。
通过这些改革与创新的方法,作者展示了一个新型农业的发展模式和前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阅读这本书,不仅让我对农业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提醒我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农业不仅是国家经济的基础,也是人民生活的重要依托。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粮食、蔬菜和其他农产品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
只有农业能够提供足够的粮食和农产品,才能够保障人民的生活和稳定社会的发展。
同时,农业也是国家自给自足和安全的重要保障,只有发展现代化农业,才能够减少对进口农产品的依赖,确保国家的食品安全。
因此,我深刻意识到农业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此外,这本书还激发了我对农业领域的创新和发展的兴趣。
《改造传统农业》读书汇报
《改造传统农业》读书汇报(居琦)一、作者简介作者舒尔茨,全名叫西奥多·威廉·舒尔茨,是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于1979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舒尔茨于1902年生于美国,他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从事农业经济问题的研究。
舒尔茨反对将农业经济并入农学范围的做法,认为农业经济学应该是一般理论经济学的组成部分。
他始终坚持这一看法研究农业经济问题,为现代农业经济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0世纪50年代末期后,他又致力于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并被认为是这一领域的开拓者之一。
60年代后,舒尔茨将农业经济问题与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相结合,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农业问题,从而对发展经济学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也正因为如此,舒尔茨于1979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二、体系结构《改造传统农业》一书共有十二章,遵循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写作框架,从以下三方面展开研究体系:1、何谓传统农业社会;2、为什么要改造传统农业社会;3、如何改造传统农业社会。
本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那些与来自农业增长相关的未解决的经济问题。
而在研究过程中具体想要解决的三个问题是:1.低收入社会能否通过有效地配置其现有的农业生产要素来大幅度增加农业生产?2.各国在农业部门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的成功性方面的巨大差别主要是由哪种农业生产要素所引起的?3.在什么条件下对农业投资是最有益的?三、内容概述(一)何谓传统农业社会作者撇开了以往学者关于传统社会的文化界定、制度界定或是技术界定,而纯粹的从经济角度来分析了传统农业社会的特征。
他说:“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可以称之为传统农业。
”从要数的角度来定义传统农业,要求其具备的条件是生产要素的世代使用即不改变或没有发生改变,这里面暗含了三个特征即:1.长期内技术不发生改变;2.农民对获得和持有收入来源的生产要素的动机也是长期不发生变化的;3.这种收入来源的要素供给也是一种长期不变的,与前者的共同作用下导致了一种均衡状态。
舒尔茨 《改造传统农业》读书笔记
改造传统农业,西奥多•W.舒尔茨(梁小民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舒尔茨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从事农业经济问题的研究。
当时,农业经济隶属于农学的范围。
他反对这一传统,认为农业经济学应该是一般理论经济学的组成部分。
他坚持按这一看法研究农业经济问题,为现代农业经济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0世纪50年代末期后,他又致力于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并被认为是这一领域的开拓者之一。
60年代后,他把对农业经济问题与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结合起来,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农业问题,从而对发展经济学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他的主要著作有:《不稳定经济中的农业》(1945年)、《农业经济组织》(1953年)、《向人力资本投资》(1961年)、《改造传统农业》(1964年)、《经济增长与农业》(1968年)、《人力资本投资》(1971年)。
由于他在经济学方面的这些贡献,特别是由于《改造传统农业》一书对发展经济学有着重大的理论和政策意义,他于1979年与另一名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共同分享了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P2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可以称之为传统农业……如何把弱小的传统农业改造成为一个高生产率的经济部门是本书研究的中心问题。
从根本上说,这种改造取决于对农业的投资。
因此,这是一个投资问题。
但是,它主要并不是资本供给问题,这些形式使农业投资有利可图。
这种研究方法把农业作为经济增长的一个源泉,而分析的任务是要确定通过投资把传统农业改造成生产率更高的部门能够实现多么廉价而巨大的增长。
第一章问题的提出P8 各种学说的遗产重农学派和古典学派在农业方面的遗产是几种结局很坏的经济学说的来源。
重农学派把其体系建立在这一公理之上:只有农业是生产的,因此,他们认为,农业生产了其工人的生活资料,其企业家的收入,以及剩余(“第三地租”),而工业和商业是不结果的。
古典经济学家根据资本积累、马尔萨斯人口原理和表明了农业收益递减的历史规律,编制了宏伟的动态模型。
《改造传统农业》读书笔记
我想先谈一下本书的翻译,梁小民先生。
他翻译了基本所有经济学学生必读的书籍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翻译的通俗易懂就像是中文作者写的这本书。
《改造传统农业》也是梁先生翻译的,个人感觉其用心程度不及《经济学原理》的一半。
自认为我的中文水平勉强及格,日常对话和阅读是没有障碍的,但是《改造传统农业》让我费解的句子真的很多。
本书有点像《发展经济学》,即由穷到富应该怎么做。
穷国统一的特征就是农业占产业比重很高。
世界上大多数人是贫穷的,大多数穷人以农业为生。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2/3的大国,三农问题始终是我们绕不过去的“世纪难题”,投资农业、发展农村的深远历史意义是不言而喻。
不仅从现实还是长远的眼光来看,投资农村改造农业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那么改造农业能不能完成由穷到富的这个过程?农业有没有这个能力?要改造传统农业首先要从了解传统农业开始。
作者认为传统农业的三个基本特征:1)技术水平长期保持不变(即生产要素与技术长期不更新);2)获得和持有作为收入来源的生产要素的动机也是长期不变的,(即农民没有增加传统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动力);3)传统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处于长期均衡状态。
所以作者认为传统农业本质上是一种生产方式长期没有发生变动、基本维持简单再生产的长期循环以往没有改善的传统经济,没有激励没有进步的单纯重复。
舒尔茨认为传统农业没有实现经济增长的根源在于投资没有激励,持久收入流的来源昂贵,无法实现投资,缺乏激励;为说明此观点作者引入了“收入流价格理论”,并佐以危地马拉的怕那加撤尔、印度的塞纳普尔实例说明,“传统农业中,社会所依靠的生产要素是昂贵的经济增长源泉”。
但是以刘易斯为代表的多数经济学家们重视工业而轻视农业,他们普遍认为农业对经济增长没有帮助,农业只是为工业提供无限的劳动力,农村也只是工业品的销售场所,许多发展中国家比如中国,按照这种思路大力发展工业而忽视了农业的发展,结果不仅没有实现现代化,甚至连人民的基本生活都不能满足。
改造传统农业读书笔记
本书主要研究了如何把弱小的传统农业改造成为有较高生产率的经济部门这一问题。
传统农业是指生产方式长期没有发生变动,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处于长期停滞的农业形态。
这种小农经济是无法支持国家的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国民生活质量。
那么传统农业为什么不能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呢?作者驳斥了两种观点,一是传统农业中各种生产要素没有得到很好的配置;二是存在隐蔽失业问题,即从事农业的一部分人的边际生产率为零。
作者通过理论分析和案例支持,证明了以上两种观点是错误的。
那么导致传统农业长期停滞的根源究竟是什么呢?作者认为原因在于传统农业中对原有生产要素追加投资的收益率过低,对储蓄和投资缺乏足够的经济刺激。
具体分析过程后面会详细解释,主要是运用了收入流价格理论。
分析完传统农业落后的原因之后,作者就给出了改造方法。
既然原有的生产要素的价格过高,那么就要寻求那些价格低廉的新生产要素。
由此提出三个对策:首先建立适用于传统农业改造的制度,其次从供求两方面为引进新生产要素创造条件,最后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以上就是全书的主要内容。
这本书一共有十二章,撇去引言性质的第一章,剩下的十一章可分为三部分。
第二章到第四章主要讲了“是什么”,即传统农业的特征,五六两章讲了“为什么”,即阐述了传统农业不能成为经济增长源泉的原因,七至十二章讲了“怎么样”,即改造传统农业的方法。
下面我来逐一说明各章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介绍了提出该问题的背景,以及对问题的框定。
在低收入国家农业是最大的经济部门,从事农业的人口也占了很大比重,但农业所得到的关注却远远比不上工业,一些国家以牺牲农业来换取工业化。
人们对农业的经济潜力持怀疑态度,主要源于一些经济学说的遗产,比如重农学派、古典学派的地租理论,较近期的“零值劳动学说”等等,这些经济学说导致了对农业作用的错误回答,例如农业可以为穷国工业化提供所需的大部分资本、可以按零机会成本提供大量劳动、农民对正常的经济刺激没有反应或做出错误反应等。
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读后感
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读后感一、对传统农业的新看法。
以前我就觉得传统农业嘛,就是那种老牛拉破犁,农民伯伯们面朝黄土背朝天,全靠经验种地的模式。
但舒尔茨告诉我们,可别小瞧了传统农业,这里面也有着自己的一套逻辑呢。
传统农业并不是因为农民懒或者笨才效率低,而是在当时的技术和资源限制下的一种平衡状态。
这就好比是一个小水洼,在没有外力干预的时候,它就安安静静地保持着自己的样子,不温不火。
二、人力资本的关键。
书里提到人力资本这个概念的时候,真的是让我眼前一亮。
就像游戏里的隐藏关卡一样,原来农民脑袋里的知识、技能和健康状况这些无形的东西才是改造传统农业的大杀器。
这就好比是给那个小水洼里放进了一群活力满满的小鲤鱼,它们能搅活整个水洼的生态。
如果农民们都像身怀绝技的大侠,懂得科学种地,那产量还不得蹭蹭往上涨啊?比如说知道什么时候施肥最有效,怎么防治病虫害最科学,这些知识就像武林秘籍一样,一旦掌握,农田这个小江湖就会大变样。
三、新要素的引入。
说到新要素引入传统农业,感觉就像是给传统的农家小院带来了外星科技一样新奇。
这些新要素可不仅仅是新的种子或者高级的化肥,还包括新的制度、新的市场观念等等。
就像在农村原本都是各家各户自己种地,顶多互相借个农具的模式,如果引入了合作制度,大家一起搞个合作社,资源共享、风险共担,那就能干成好多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大事。
再比如新的市场观念,以前农民可能只知道把粮食卖给粮贩子,现在要是能了解到外面的大市场,把农产品加工一下,打造成特色品牌,那可就不是卖几斤粮食的小钱了,简直是打开了通往财富的大门。
四、对现实的思考。
读完这本书后,再看看周围的农村,就有了不一样的感觉。
有些地方还真的是在按照舒尔茨说的路子在走呢。
有的农村请来了专家给农民培训,这就是在提升人力资本啊;还有的地方发展特色农业旅游,把农田变成了旅游景点,这就是引入新要素的典范。
但也有些地方还在原地踏步,传统农业还是老样子。
这就像有的小伙伴已经跟着时代的潮流学会了新技能,一路升级打怪,而有的还在守着旧模式,等着别人来拯救。
改造传统农业 读后感2
《改造传统农业》有感张纳摘要:正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奥多·威廉·舒尔茨教授在他《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阐述了有关传统农业的以下三个主要观点:一、什么是传统农业?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能不能说传统农业就是人们为了谋生而进行的耕作呢?能不能说传统农业就是农民在自己拥有的小块土地上进行生产,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自【关键词】:改造传统农业,农业生产要素舒尔茨经济效益人力资源基本特征生产资料管理方法农业现代化大农场正文:“农业问题是发展经济学的主要的议题之一”。
如何改造传统农业,一直是经济学家所探讨的中心问题。
改造传统农业,在中国尤为显得重要。
农村人口,这个庞大的人口基数早已吞噬了农业微薄的增长。
一句简单的工业化、城市化是无法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的。
如果没有在传统农业改造的基础上,所谓解决“三农问题”的一切都将是空谈;而且牵动使人心弦的问题,谁来养活中国人,必将重提。
或许大家对这一问题,不屑一顾,毕竟这是老调重弹,而且在几乎所有的中国人心中的自豪“我们用以世界的耕地的7%养活了占世界上40%的人口”依然在盲目的疯长。
但是,没有人提及,甚至是回避“我们用以世界上的40%的农民养活仅占世界7%的非农民”,但不知这其中还有多大的投机、混淆的空间。
或许我们无法去苛责大家的这种自豪感,但我们为我们的传统农业的低效率而痛心;更担忧随着国家的政策,尤其是放宽对人口流动的限制,农村、农业再不是束缚农民的有效法宝时,还有多少人再会为我们“土里刨食”。
也许那一天,真的离我们很近。
因为我来自于农民的家庭,对农民的苦与痛,农村、农业的尴尬地位都有切身的体会。
农民至于农民而言,只不过是一种身份而已,而并非是一种职业,换句话说,农民之所以是农民,是因为他们别无选择罢了。
早在几年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曾作了一个关于社会中,人们对各类职业评价的问卷调查。
其中调查结果,排在最后一位的是农民工,没有人选择农民。
研究者痛心疾首指出,之所以有人选择农民工,不是他们真的喜欢,而是因为他们还是没有的其他更好的选择。
改造传统农业读书报告
改造传统农业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中,把农业划分为三类:(1)传统农业。
在传统农业里,传统生产要素的供应与需求实现了均衡,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
收人流价格是高昂的。
(2)现代农业。
农民使用新的生产要素。
新的生产要紊的供应和需求没有实现均衡,收入流价格是低廉的。
(3)过渡农业。
处于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之间处于失衡状态的阶段。
传统农业有三个基本的特征:第一,技术状况长期保持不变,农业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技术条件不变;第二,农民没有改变传统生产要素的动力;第三,农民的储蓄为零,因而没有投资的经济能力。
就是说,传统农业的资源配置处于均衡状态。
农民引入新的生产要素,就可以走出传统农业均衡。
舒尔茨问道:农民为什么在几千年的长时间里不引入新的生产要素呢?舒尔茨研究了危地马拉的帕拉加撒尔和印度的塞纳普尔两个典型资料,说明了农民不引入新的生产要素,不是农民对市场信息的刺激不作反映,或者不做出正常的反映。
农民是十分精明的企业家。
因为在传统农业里,资源配置达到了均衡,资源配置也是有效率的。
舒尔茨批评了阿瑟·刘易斯、罗森斯坦一罗丹等经济学家提出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观点。
这对于舒尔茨的理论体系来说是必然得出的理论结论。
既然传统农业的资源配置是有效率的,那么如何解说传统农业的停滞落后呢?舒尔茨驳斥了两种长期流行而且影响深远的观点:一种是传统农业中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低下,另一种是有名的隐蔽失业理论。
持第一种观点的人认为: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农民愚昧、落后,对经济刺激不能做出正常反应,经济行为缺乏理性,所以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必然低下。
舒尔茨却否定了这种观点,提出了自己的假设:“在传统农业社会重,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低下的情况是比较少见的”。
并引用索尔·塔克斯《一个便士的资本主义》对危地马拉的帕纳加撤尔和w·戴维·霍珀对印度塞纳普尔这两个传统农业社会所作的详细调查资料,支持自己的假设。
《一个便士的资本主义》中对这种社会人民行为的仔细描述和许多说明价格、成本和收益的表中反映出来的各种证据有力地支持这样一种推论:人民在配置当前生产中他们所拥有的要素事实是很有效率的。
关于《改造传统农业》的读书报告
关于《改造传统农业》的读书报告经济学09(2)班高佳玲摘要:农业问题是发展经济学的主要议题之一,农业能不能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源泉,应该如何改造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农业,一直是经济学家们争论和研究的中心问题。
我国是农业大国,如何改造传统农业是一个一直被提及的问题,本文在简述舒尔茨关于改造传统农业的理论的同时联系中国实际讨论了二者之间的助益与背离。
一、前言我选读的是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一书,此书对发展经济学有着重大的理论和政策意义并是在发展中国家农业问题方面的一本最重要的著作,在《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如何把弱小的传统农业改造成为一个高生产率的经济部门,其中1-4章阐述了传统农业的问题与特征,5-6章阐述了传统农业不能作为经济增长源泉的原因,7-12章探讨了改造传统农业的途径方法,舒尔茨在书中驳斥一些理论在农业方面产生的思想废墟的同时举例引证介绍了一套更符合发展中国家实际的理论。
二、传统农业的特征以及待解决问题舒尔茨将传统农业定义为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
他认为传统农业的基本特点是要素配置的效率很高但是收益率极低,传统农业中的农民农民好闲暇、不节约、不勤劳。
传统农业处于一个均衡状态,其特征为1、技术状况保持不变。
2、持有和获得收入来源的偏好和动机状况保持不变。
3、这两种状况保持不变的持续时间足以使获得作为收入来源的农业要素的边际偏好和动机同作为一种对持久收入流投资的这些来源的边际生产力以及同接近于零的纯储蓄达到一种均衡状态。
在分析传统农业存在的问题时,舒尔茨摒弃了重农学派和古典学派在农业方面的遗产,他认为农业并不是取决于固定的土地供给而是农业中使用的物质要素的改进和农民能力的提高。
若要确定农业中经济增长的机会,必须解决三个问题:1、低收入社会能通过有效地配置其现有的农业生产要素来大幅度增加农业生产吗?2、各国在农业部门对经济增长作为贡献的成功性方面的巨大差别主要是由哪种农业生产要素所引起的?3、在什么条件下对农业投资是有益的呢?对第一个问题,本书的3、4两章对其进行了论述,舒尔茨认为大部分穷国的农业部门在使用它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时,效率是比较高的。
读书笔记+改造传统农业
读书笔记《改造传统农业》(商务印书馆,1987)(2018-9-20)舒尔茨的关键词:理性小农、零值农业劳动学说、有效而贫穷一、中心论点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农业不能为经济增长做出贡献,只有现代化的农业才可以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故要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取决于对农业的投资,尤其重视对现代化再生性生产资料、农业劳动力(及其所包含的技术要素)的投资。
二、主要分论点(一)传统农业是什么?(第1、2章)概念界定:氏族社会和以传统要素为基础的农业生产→传统农业的特征1. (第1章)农业中使用的物质要素的改进和农民能力的提高要比土地重要的多2. (第2章)传统农业中始终存在一种均衡状态(二)为什么传统农业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第2—6章)1. (第2章)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农民接受一种新生产要素的速度取决于适当抵扣风险和不确定后的利润。
2. (第3章)技术条件不变条件下的传统农业,生产率配置效率并不低。
3.(第4章)零值农业劳动学说不合理4.(第5、6章)供给者是否可以找到更廉价的提供收入流的办法决定了是有增长还是没有增长的发展。
传统农业中,来自农业生产的收入流来源的价格是比较高的(成本高+风险大)。
总结:传统农业中所有的生产要素都得到了完全利用,处于一种永久不会发生重大变化的均衡之中,基即使存在一些可以带动经济增长的收入流,也是昂贵的。
(三)如何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第7-12章)1.(第8章)发展与某个国家特定环境想适应的农场规模(眼界独到,超赞!)2.(第8章)农场的不在私人所有制是一种低效率的安排3.(第9章)全面生产要素不应该仅包括物质形式的资本和人力,还应该包括他们所内含的技术因素(后面三章都是本章的延伸,就是说要注重所有生产要素中包含的技术含量)4.(第10章)一个穷国一定要发展自己的、对传统农业改造进行投资的部门,前提是:投资的预期收益率比较高5.(第11章)农民作为新要素的需求者,考虑使用新要素的各种成本(寻求新要素的成本、学习新要素的成本)以及其带来的收益6.(第12章)重视对农民农业知识技能的投资。
《改造中国农业》的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
《改造中国农业》的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着读后感《改造中国农业》是一本由周双文着作,精装出版的2015-10-12图书,本书定价:184,页数:,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改造中国农业》读后感(一):改造农业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一步改造中国传统农业,推进中国城镇化建设,不仅是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不仅分析工具,并且把产权问题一直坚持贯彻全部论述。
他讨论了农村的城镇化,农民的觉醒和自主意识的培养,对产权的扞卫,一直到什么是农业的现代化。
整体论述思逻辑严密,为当前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指导思路。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改革的难点和重点,解决好了三农问题,至关重要。
本书提出了不少关于中国农业的新想法、新概念,具有创新性,对于当前中国农业改革具有借鉴作用。
《改造中国农业》读后感(三):《改造中国农业》的前因后果正如作者所言,无论中国国情多么有特色,也无论中国传统农业多么具有顽固性,中国农业走向现代化的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走市场化之路!于是很多人就会担忧,农业走向市场化会不会引起粮食安全问题呢?会不会影响到社会稳定与国家产业化的革命,这一切的一切都要回归到市场化的原点——产权!《改造中国农业》读后感(四):逻辑紧密,层层相扣,观点新颖!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走向了改革开放之路,农村土地制度也开始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转变。
在这近40年的改革中,中国改革取得巨大成功,而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私有制产权的确立。
如果没有私有产权的确立,后发优势发挥不出来,外向型经济没有人会去利用,双轨制价格起不了作用。
周双文的这本书以产权理论为本文分析工具,并且把产权问题一直坚持贯彻全部论述。
他讨论了农村的城镇化,农民的觉醒和自主意识的培养,对产权的扞卫,一直到什么是农业的现代化。
整体论述思逻辑严密,为当前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指导思路。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改革的难点和重点,解决好了三农问题,至关重要。
本书。
《改造传统农业》学习心得终稿
舒尔茨经过一系列论证后表示,改造传统农业的方式只能采取市场方式,不能采用命令的方式。命令的方式会束缚农民的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就我国实际情况而言,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采用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以国家命令调节经济的发展,在农业领域也是如此。在国家的计划控制下,我国的农业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却没能有较大的突破,这与国家控制下农民的积极性不高有着密切的联系。改革开放之后,市场代替国家控制指导着经济的发展,国家从曾经的主导经济的发展转变成辅助经济的发展;同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普及开来,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由此我国农业实现了巨大的飞跃。
三、从《改造传统农业》看我国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舒尔茨强调了技术变化以及人力资本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从技术方面来看,舒尔茨认为,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需要投入新的技术和生产要素。新的生产要素的需求者是农民,供给者是发现、发明、生产和供应新生产要素的那些人和单位。在穷国,新的生产要素的市场狭小,因此需要政府提供帮助。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国从某种意义上还无法迈入富国的行列,我国的农业要实现想现代农业的转变,政府必须要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积极引入适用于本国农业的新的生产要素。从人力资本的角度来看,舒尔茨指出,各种历史资料都表明,农民的知识水平和技能与其生产率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尤其是当穷国开始农业现代化的过程时,农民所受的教育水平低下会很快成为农业增长率的限制性因素。因此,要改造传统农业,是农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就必须要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对人力资本投资有多种形式:教育、在职培训以及提高健康水平。舒尔茨着重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并指出初等教育是最有利的。这些都是我国如今改造传统农业的重要指示。当前,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要通过向农民教育投资而提高农民的素质。在传统农业里劳动的农民,从事大量的体力劳动,而知识和科技水平则相对空白。然而,在现代农业里,只有体力、没有知识的农民是不行的。农民要有足够的科学知识,否则不能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无法驾驭先进的农业机械,不能准确的判断市场。因此,在改造中国的传统农业时,国家一方面要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同时鼓励农村孩子走出农村,接受更高程度的教育,为改造传统农业建立坚强的后盾;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民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力度,开设培训班,增加农业技术推广站,增派农业专家深入农村进行实地辅导;同时要制定有关的激励政策,鼓励广大农民学习现代的科学知识与技术。与此同时,还需要推进农村医疗改革,改善农村医疗设施,改善农民的健康状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