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的镇痛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的镇痛作用
一、实验目的:1、学习甩尾法实验模型的制作。2、观察盐酸哌替啶和安乃近的镇痛作用。
二、实验材料:
1、实验动物:3只小鼠
2、器材与药品:水浴锅(55℃)、天平、鼠笼、小鼠固定器、注射器(1ml )3支、注射针头、秒表、0.4%盐酸哌替啶溶液、3%安乃近溶液、生理盐水、0.5%苦味酸溶液。
三、实验方法和步骤
1、筛选实验动物 将小鼠装入小鼠固定器,暴露鼠尾,将鼠尾浸水浴锅1/3处,观察小鼠甩尾动作,记录出现甩尾动作的时间作为小鼠的疼痛阈值。选出3只小鼠在6s 内出现甩尾动作的小鼠供实验用。
2、动物分组及给药 将选出的小鼠随机分为三组及实验组1、实验组
2、对照组,称重编号。将小鼠装入鼠笼,暴露并抓住鼠尾,测量小鼠给药前的痛阈值。
给药 实验组1小鼠称重:28g ,腹腔注射盐酸哌替啶0.28ml ,实验组2小鼠称重 30g ,腹腔注射安乃近溶液0.3ml ,对照组小鼠称重22g ,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22ml 。并于注射后5、15、30min 分别再次测定小鼠痛阈值。
3、记录、整理实验数据
痛阈改变百分率=用药前平均痛阈值
用药前痛阈值用药后痛阈值-×100%
四、实验结果
盐酸哌替啶、安乃近对小鼠痛阈值的影响
给药前痛阈值
(s)5min 给药后痛阈值
15min 30min
实验组1 4″6″42 2″82 19″29
实验组2 4″4″70 3″6 4″4
对照组2″2″79 2″79 3″29
五、讨论与分析
镇痛药的原理:各种伤害引起的疼痛性刺激通过感觉纤维传入脊髓,最后达到大脑皮层感觉区而引起疼痛,中枢性镇痛药如吗啡等和外周性镇痛药如水杨酸等,通过痛感觉中枢整合作用以及抑制和减少痛觉的传入而达到镇痛作用。
1、盐酸哌替啶的作用机制:
盐酸哌替啶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阿片受体而发挥作用的人工合成,是一种临床应用的合成镇痛药。为白色结晶性粉末,味微苦,无臭其
作用机理与吗啡相似但镇静作用和麻醉作用较小,仅相当于吗啡的1/10到1/8。
其作用机理为:盐酸哌替啶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阿片受体,抑制神经末梢释放p物质,细胞钙离子内流,钾离子外流,阻断神经冲动传递。
2、安乃近的作用机制:安乃近是一种解热镇痛药,通过抑制PG的合成,使局部痛觉感受器对缓激肽等致痛物质引起的痛觉敏感性降低。
3、数据分析:
①实验组1注射盐酸哌替啶后给药后的痛阈值呈“V”字形变化。但平均痛阈值增大,异常数据:15min后小鼠的痛阈值下降,推测可能是时间测量有误差。
②实验组2注射安乃近后小鼠平均痛阈值改变不大,分析:在实验过程中由于小鼠挣扎过度出现脱针现象,推测药物未注入小鼠体内。
③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小鼠平均痛阈值无明显变化。
六、总结:参考其他组实验数据比较后得出:哌替啶、安乃近均有镇痛作用,但是哌替啶的镇痛作用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