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图解
图解中国古建筑2 屋顶

三、中国古建筑的结构1.屋顶:屋顶是我国传统建筑造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总的来说,从古至今的古建筑的造型的重点都是屋顶,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而已,或者也可以说成熟与不成熟的形态罢了。
我国古建筑的屋顶造型非常之丰富,其中等级低的有:卷棚顶、硬山顶、悬山顶,等级高的有庑殿顶、歇山顶。
此外还有攒尖顶、扇形顶、盔顶、盝顶、勾连搭顶、平顶、穹窿顶、十字顶等特殊形式。
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又有单檐、重檐之别。
攒尖顶则有圆形、方形、六边形、八边形等变化形式。
总之;我国古建筑屋顶式样丰富,屋顶的装饰也是各式各样.屋顶的式样有高低之分,屋顶的装饰也有高低之分。
(1)硬山式屋顶硬山式屋顶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只有前后两坡,而且屋顶在山墙墙头处与山墙平,没有伸出部分,山墙裸露无变化。
最大的特点是朴素简单。
他是等级比较低的一种形式的屋顶,因此,屋面都是使用青瓦,而且是板瓦,不能使用筒瓦,更不能使用琉璃瓦。
在宋代修撰的《营造法式》里没有相关记载,现存宋代遗物中也不得存见,推想在宋代时,还没有硬山式这种屋顶形式。
(2)悬山式屋顶和硬山式屋顶一样,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
和硬山式屋顶不一样的是,悬山式屋顶在两侧靠山墙处得屋顶是挑出山墙以外的。
这部分伸出山墙以外的屋顶是由下方伸出的桁(檩)条所承托的。
所以,悬山顶不仅有前檐和后檐的出挑,而且两侧也是出檐,因而“悬山”又称“挑山”。
悬山式式两面坡屋顶的早期的做法。
不过全国比较重要的建筑没有悬山式的做法,特别是唐代以前尤为少见。
(3)歇山式屋顶歇山式屋顶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
歇山式屋顶不再像硬山式和悬山式那样,而是正脊比两端的山墙距离较短,因而是在正脊和两端垂脊之间形成以个垂直三角形区域,称为“山花”,山花的下面是梯形的屋面将正脊的两端的山墙覆盖。
从目前资料看来:歇山式屋顶最早见于汉厥石刻,并且早期的歇山顶较小,直到明清的官式做法中才出现了大歇山。
尽管早期的歇山顶并不大,但是,硬山顶、悬山顶相比,等级还算是较高的。
古建榫卯种类及其结构图解

古建榫卯种类及其结构图解喜欢木头的可以来群 9666090内容导读榫卯是中国古建筑、家具及其它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是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
凸出部分叫榫(或叫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叫榫眼、榫槽)。
现根据榫卯的功能,将其划分为六类,为了让大家能直观了解榫卯,我们专门做了三维榫卯的模型,接下来将分别对各类榫卯做一大略的介绍一、固定垂直构件的榫卯古建大木中的垂直构件主要是柱子。
柱子可分为落地柱和悬空柱两类。
落地柱即柱脚直接落到柱顶石的柱子,如檐柱。
金柱、中柱、山柱都属此类。
悬空柱即指落脚在梁架上或被其他构件悬空挑起、捧起的柱子,如童柱、瓜柱、雷公柱等,都是悬空柱。
这些垂直构件,不管处在什么位置,都需要榫卯来固定它的位置,于是就产生了用于柱上的各种榫卯。
1.管脚榫顾名思义,管脚榫即固定柱脚的榫,用于各种落地柱的根部,童柱与梁架或墩斗相交处也用管脚榫。
它的作用是防止柱脚位移。
在清《工程做法则例》中,规定"每柱径一尺,外加上下榫各长三寸",将管脚榫的长度定为柱径的3/10。
在实际施工中,常根据柱径大小适当调整管脚榫的长短径寸,一般控制在柱径的3/10~2/10之间。
管脚榫截面或或圆,榫的端部适当收溜(即头部略小),榫的外端要倒楞,以便安装。
较大规模的建筑,由于柱径粗大,且有槛墙围护,稳定性好,并为制作安装方便,常常不作管脚榫,柱根部做成平面,柱顶石亦不凿海眼。
2.套顶榫套顶榫是管脚榫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一种长短、径寸都远远超过管脚榫,并穿透柱顶石直接落脚于磉墩(基础)的长榫,其长短一般为柱子露明部分的1/3~1/5,榫径约为柱径的1/2~4/5不等,需酌情而定。
套顶榫多用于长廊的柱子(一般每隔二三根用一根套顶柱),也常用于地势高、受风荷较大的建筑物,它的作用在于加强建筑物的稳定性。
但由于套顶榫深埋地下,易于腐朽,所以,埋入地下部分应做防腐处理。
3.瓜柱柱脚半榫与梁架垂直相交的瓜柱(包括金、脊瓜柱、交金瓜柱等),柱脚亦用管脚榫。
2024年度第12课故宫博物院课件(共50张PPT)

02
分享内容
03
互动环节
可以分享自己游览故宫的经历、 对故宫文化的理解、如何通过社 交媒体等渠道宣传故宫文化等。
其他同学可以就分享内容提问或 发表自己的看法,形成互动交流。
30
知识竞赛:测试你对故宫了解多少?
01
02
03
竞赛形式
采用小组或个人抢答的形 式进行。
2024/3/24
竞赛内容
讨论主题
探讨故宫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之 间的平衡。
分组方式
按班级或小组进行,每组选出一位 代表发言。
2024/3/24
讨论内容
就故宫文物保护的重要性、旅游开 发对故宫的影响以及如何在保护文 物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故宫等问题进 行深入探讨。
29
分享你的看法
01
分享方式
邀请几位同学上台分享自己的看 法和想法。
围绕故宫的历史、文化、 建筑、文物等方面出题, 题目难易程度适中。
奖励机制
设立奖项,对表现优异的 小组或个人进行表彰和奖 励,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 情和参与积极性。
31
THANKS
2024/3/24
32
周边景点推荐和交通指南
2024/3/24
周边景点推荐
天安门广场、国家博物馆、中山公 园等。
交通指南
可乘坐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 前往故宫博物院;自驾车可根据导 航软件指引选择合适的停车场停放 车辆。
22
05
故宫保护与传承工作进展
2024/3/24
23
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成果展示
完成了大量珍贵文物的保护修复 工作,包括书画、玉器、瓷器、
交泰殿
是一处历史悠久的明清宫殿建筑,属于北 京故宫内廷后三宫之一,位于乾清宫和坤 宁宫之间,殿名取自《易经》,含“天地 交合、康泰美满”之意。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PPT幻灯片课件

⑩排水的龙头
宫殿汉白玉台基的栏杆下设有排水的龙头,暴雨时可形成千 龙喷水壮观景象,用来显示皇威。
17
御座 蟠龙金柱 太平有象
屏风
18
地平台 金砖墁地
仙鹤
19
藻井 轩辕镜
20
3、等级的体现未央宫长乐宫21三、宫殿建筑典范
22
四、宫殿建筑的艺术特征
23
1、历史概况
24
25
♥ 中轴布局、左右对称 ♥ 前朝后寝、左祖右社 ♥ 儒家礼仪、等级制度 ♥ 天人合一、阴阳五行
26
1、中轴布局、左右对称
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华丽,两侧的建筑低 小简单,明显的反差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中轴线的纵长深远,显示了帝王宫殿的尊严。
27
西六宫 武英殿
神武门 御花园 坤宁宫 交泰殿 乾清宫
保和殿 中和殿 太和殿
汉白玉石桥
午门
东六宫 文华殿
28
午门
29
汉白玉石桥
30
太和门
皇帝举行大典时在此排列仪仗
庑殿顶和硬山顶的结合
68
悬山顶
屋面双坡,两侧伸出山墙之外。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
69
攒尖顶
平面为圆形或多边形,上为锥形的屋顶,没有正 脊,若干屋脊交于上端
70
卷棚顶
屋面双坡,没有明显的正脊
71
重檐>单檐
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悬 山顶>硬山顶>卷棚顶
72
②判断主体建筑的三标志之二---台基 形式
31
太和殿
32
中和殿
中和殿是皇帝出席重大典 礼 前 休 息 和 接 受 朝 拜 的 地 方。33
保和殿
保和殿是皇帝 赐宴和殿试状 员 的 场 所。
中国古建筑术语解释及结构图样

中国古建筑术语解释及结构图样斗拱: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构件,是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组成。
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
按使用部位分,它可以分为内檐斗拱、外檐斗拱、平座斗拱。
外檐斗拱中,又可分为柱头科斗拱(用于柱头位置上的斗拱)、角科斗拱(用于殿堂角上的斗拱)和平身科头拱。
斗拱在中国古建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它位于柱与梁之间,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要通过斗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基础,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
二、它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层的桁檀挑出一定距离,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形更加优美、壮观。
三、它构造精巧,造形美观,如盆景,似花兰,又是很好的装饰性构件。
举架:中国古代建筑中确定屋顶曲面曲度的方法。
古代建筑梁架层叠加高时,用举架方法使屋顶的坡度越往上越陡,呈凹曲面,以利于屋面排水和檐下采光。
在北方宫式建筑中,规定各种大小建筑的檐步架都是五架(即步架举高和步架长度之比等于5∶10),飞椽为三五举,其余各步架之间的举高,取决于房屋的大小和檩数的多少。
采用举架方法建造的屋顶在古代建筑中独树一帜。
庑殿: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形式,是中国古代建筑中至高无上的建筑形式。
在封建社会,庑殿建筑实际上已经成为皇家建筑之外,其它官府、衙属、商埠、民宅等等,是绝不允许采用庑殿这种建筑形式的。
庑殿建筑的这种特殊政治地位决定了它用材硕大、体量雄伟、装饰华贵富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
庑殿建筑屋面有四大坡,前后坡屋面相交形成一条正脊,两山屋面与前后屋面相交形成四条垂脊,故庑殿又称四阿殿、五脊殿。
唐代以前,正脊短小,四面坡深,明代以后正脊加长。
悬山:屋面两坡五脊,一条正脊,四条垂脊。
正脊两端伸出山墙,与脊头平齐顺垂脊修造外沿以保护檀头不受风雨的侵蚀。
(屋面双坡,两侧伸出山墙之外。
干货!中国古建筑木结构建筑扫盲图(最详细)

干货!中国古建筑木结构建筑扫盲图(最详细)如果您喜欢古建筑,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建筑,请关注作者“古建筑设计师”,如果您有古建筑设计项目,寺庙施工图设计,寺院设计规划项目,祠堂项目设计及施工请关注并私信作者!唐宋建筑构架分件1、脊槫,又称脊檩,架在木结构屋架上面最高的一根横木。
明清之前用叉手支撑,后用侏儒柱支撑。
2、襻间,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构件。
襻间用于椽下,是联系各梁架的重要构件,以加强结构的整体性,有单材、两材、实拍等组合形式。
明清时期檩下只用垫板、枋,合称一檩三件,废除襻间。
明清时襻间改称枋,并在它与檩间空隙处加竖板,称垫板。
檩、垫板、枋联用是明清官式建筑通常做法。
山西平顺王曲天台庵大殿(唐)殿内梁架结构殿的两缝梁架之间在各条檩下都加一条平行于檩的木枋,放在蜀柱上的大斗口内,与平梁相交。
这种枋在宋代叫“襻间”,用作梁架间的联系,以加强构架的纵向稳定性。
在现存四座唐代木构建筑中,也仅此殿用了襻间,是研究唐代厅堂型构架特点和发展演变的重要例证。
3、丁华抹颏栱,脊部叉手上角内,横向出耍头的栱。
颏kē,脸的最下部分,下巴。
一般在平梁之上用蜀柱、叉手与丁华抹颏栱拖脊槫。
捧节令栱,跟丁华抹颏栱有点类似,位置也差不多,承槫下替木之令栱。
山西陵川礼义镇南吉祥寺前殿(宋)殿内梁架结构4、蜀柱,即瓜柱,蜀柱是宋代名称,又叫侏儒柱,意思为短柱。
早期只用在平梁上,支撑脊槫,而在其他承梁处用斗栱、矮木和驼峰。
蜀柱头也安斗,柱头间用襻间,柱角处装木㭼。
5、叉手,自平梁两端背上斜支向脊槫的枋木。
叉手也用在平梁上支撑脊槫,实际是一对人字型的支撑。
叉手的上述用法通用于汉至唐,晚唐五代起,逐渐改用蜀柱支撑脊槫,叉手成为托在两侧的加强稳定的构件。
明清时期,各梁均用瓜柱支撑,瓜柱下用角背,取消了叉手。
6、平槫,除脊槫和檐槫以外,跟脊槫平行的槫子。
7、合㭼(tà),置于平梁上与蜀柱交接处,可加固梁与柱的连接。
明清称角背,缴背或脚背。
中国古建筑图解屋顶

中国古建筑图解第一章——屋顶屋顶就是我国传统建筑造型一书中非常重要得构成因素。
总起来说,从古至今中国得建筑都突出屋顶得造型作用,只就是在不同得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形态,或就是说成熟与不成熟形态罢了。
从我国古代建筑得整体外观上瞧,屋顶就是其中最富特色得部分。
我国古代建筑得屋顶式样非常丰富,变化多端。
等级低者有硬山顶、悬山顶,等级高者有庑殿顶、歇山顶。
此外,还有攒尖顶、卷棚顶,以及扇形顶、盔顶、盝顶、勾连搭顶、平顶、穹窿顶、十字顶等特殊得形式。
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等又有单檐,重檐之别,攒尖顶则有圆形、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变化形式。
P2cguKk硬山式屋顶硬山式屋顶有一条正脊与四条垂脊。
这种屋顶造型得最大特点就是比较简单、朴素,只有前后两面坡,而且屋顶在山墙墙头处与山墙齐平,没有伸出部分,山面裸露没有变化。
关于硬山这种屋顶形式,在宋代修撰得《营造法式》一书中没有记载,现存宋代建筑遗物中也未见,推想在宋代时,建筑屋顶还没有硬山这种形式。
明、清时期及其后,硬山式屋顶广泛地应用于我国南北方得住宅建筑中。
硬山式屋顶就是一种等级比较低得屋顶形式,在皇家建筑与一些大型得寺庙建筑中,几乎没有硬山式屋顶。
同时正因为它等级比较低,所以屋面都就是使用青瓦,并且就是板瓦,不能使用筒瓦,更不能使用琉璃瓦。
悬山式屋顶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悬山式、jpg悬山式屋顶与硬山式屋顶一样有一条正脊与四条垂脊。
不过,它又有不同于硬山式屋顶那样与山墙平齐,而就是伸出山墙之外。
这部分伸出山墙之外得屋顶就是由下面伸出得桁(檁)承托得。
所以悬山式屋顶不仅有前后出檐,在两侧山墙上也有出檐。
悬山又称“挑山”,就就是因为其桁(檁)挑出山墙之外。
从外观来瞧,这可以说就是悬山式屋顶与硬山式屋顶最大得不同点。
悬山式就是两面坡屋顶得早期做法,不过中国古代得重要建筑基本没有使用悬山式屋顶得,特别就是唐代以前尤为少见。
重檐歇山顶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jpg“歇山”就是清式叫法,在清代之前它又有“曹殿”、“汉殿”、“厦两头造”等不同名称。
中国古代建筑概述ppt课件

古人以奇数为吉祥数,面阔进深多为单数。开间越多, 建筑等级越高,如北京故宫太和殿的开间为十一间。
50
(三)大梁 即横梁,是架于木头圆柱(用松木或楠木制成的圆柱 形木头,置于石头为底的台上)上的一根最主要的木 头,用以形成屋脊。
51
(四)斗拱 是我国古代建筑所特有的构件。方形木块叫斗,弓形 短木叫拱,斜置长木叫昂,总称斗拱。一般置于柱头 和额枋、屋面之间。
3
经过漫长的发展后,中国古代建筑日趋成熟,并形成 了一种独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体系,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建筑与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被认为是世界三大 建筑体系。
4
(一)原始社会时期 早期:穴居、巢居;
5
晚期:逐步发展到地面上,北方黄河流域出现木 骨泥墙房屋,南方长江流域出现了干栏式木构建 筑。
6
(二)奴隶社会时期 商朝:夯土技术成熟,并使用大量青铜工具,建 造了大规模的宫室和陵墓。 西周与春秋时期:营造以宫室为中心的城市,瓦 的出现,木构架成为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
52
(五)彩画 木构表面施油漆彩画,初为保护木材,后逐渐突出装饰 性。分为和玺、旋子、苏式三大类。 1.和玺彩画 最高级别彩画,用于宫殿、坛庙的主殿、堂、门。 主要特点:画面由各种不同的龙凤图案组成,间补以花 卉图案,主要线条及龙用沥粉贴金,金碧辉煌。 2.旋子彩画 仅次于和玺彩画,用于宫殿、坛庙的次要殿堂和寺庙中。
84
68
结构名称 抬梁式
穿斗式 井干式
特点
使用对象
沿房屋的进深方向在石础上 多用于宫殿、坛 立柱,柱上架梁,再在梁上 庙、寺院等大型 放短柱,上再架梁,如此叠 建筑物。 数层。
由柱距较密、柱径较细的落 地柱与短柱直接承檩,柱间 多用于民居和较 不施梁而用若干穿枋连接, 小的建筑物。 并以挑枋承托出檐,由此形 成一个整体框架。
中国古建筑术语解释及结构图样

方桁”指的就就是这种结构。
从卷十七“铺作每间用方桁等数”可知方桁指的就是柱头方
等小方材。
应县木塔第二层柱头铺作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第一层柱头
铺作山西五台县广济寺正殿柱头铺作山西五台县佛光寺东
中国古建筑术语解释及结构图样
大殿柱头铺作山西五台县南禅寺柱头铺作山西朔州崇福寺 弥陀殿柱头铺作山西大同善化寺大雄宝殿补间铺作山西大 同华严寺大雄宝殿柱头铺作 研究木结构古建筑 ,尤其就是早期大木作 ,必须要读懂《营造 法式》 ,这本书就是北宋时期李诫所著 ,刊行于北宋崇宁二年 (1103 年 ),至今已九百余年 ,读懂这么古老的书并非易事。 学习《营造法式》 ,首先要记住各个部件的名称与其所处的结 构位置 ,我计划通过新浪博客发表 “木结构古建筑扫盲” 系列 , 通过图片标注与文字注释的方式 ,每篇文章介绍一种构件 ,帮 助更多朋友读懂古人留下的建筑精髓。 访古七年多 ,寻访古迹逾千处 ,资料照片拍了 1T 有余 ,时间精 力有限 ,很多照片拍回来后还从没瞧过 ,偶然打开恍若新去 ,打 算写这个系列文章 ,对我自己来说就是个整理资料的过程 ,也 就是个学习的过程 ,文中难免有偏颇之处 ,还望不吝指正 ,我们 共同学习 《营造法式》就是必备书 ,市场上有很多版本 ,价格差异极大 , 我们学习 《营造法式》 就是为了读懂它表达的建筑信息 ,不就 是为了研究版本咬文嚼字 ,买最便宜的就足够用了。
檐角构件名称 (山西平顺淳化寺 )
柱头方就是铺作中位于柱头中心线上横向的方材 ,同位置的
最上一层称为压槽方。附图就是山西五台唐代南禅寺大殿
,
第二跳华栱为殿内的四椽栿梁头伸出 ,压槽方在梁之上 ,到了
宋代以后大部分梁不参与枓栱 ,而就是压在铺作层之上 ,压槽
方就到了梁的下面
中国古建筑 斗拱详解104页PPT

1
0
、
倚
南
窗
以
寄
傲
,
审
容
膝
之
易
安
。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中国古建筑 斗拱详解
6
、
露
凝
无
游
氛
,
天
高
风
景
澈
。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
吁
嗟
身
后
名
,
于
我
若
浮
烟
。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今 江西 九江 ) 。曾 做过 几 年小 官, 后辞 官 回家 ,从 此 隐居 ,田 园生 活 是陶 渊明 诗 的主 要题 材, 相 关作 品有 《饮 酒 》 、 《 归 园 田 居 》 、 《 桃花 源 记 》 、 《 五 柳先 生 传 》 、 《 归 去来 兮 辞 》 等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屋顶屋顶是我国传统建筑造型艺术中非常重要的构成因素。
总起说来,从古至今中国的建筑都突出屋顶的造型作用,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或是说成熟与不成熟形态罢了,从我国古代建筑的整体外观上看,屋顶是其中最富特色的部分。
我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式样非常丰富,变化多端。
等级低者有硬山顶、悬山顶,等级高者有庑殿顶、歇山顶。
此外,还有攒尖顶、卷棚顶,以及扇形顶、盔顶、盝顶、勾连搭顶、平顶、穹窿顶、十字顶等特殊的形式。
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等又有单檐、重檐之别,攒尖顶则有圆形、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变化形式。
总之,我国古代屋檐的式样丰富多彩,屋顶的装饰也是各式各样。
屋顶的式样有等级高低之分,屋顶的装饰也同样有等级的区别。
硬山式屋顶硬山式屋顶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
这种屋顶造型的最大特点是比较简单、朴素,只有前后两面坡,而且屋顶在山墙墙头处与山墙齐平,没有伸出部分,山面裸露没有变化。
关于硬山这种屋顶形式,在宋代修纂的《营造法式》一书中没有记载,现存宋代建筑遗物中也未见,推想在宋代时,建筑屋顶还没有硬山这种形式。
明、清时期及其后,硬山式屋顶广泛地应用于我国南北方的住宅建筑中。
硬山式屋顶是一种等级比较低的屋顶形式,在皇家建筑和一些大型的寺庙建筑中,几乎没有硬山式屋顶。
同时正因为它等级比较低,所以屋面都是使用青瓦,并且是板瓦,不能使用瓦筒,更不能使用琉璃瓦。
悬山式屋顶悬山式屋顶与硬山式屋顶一样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
不过,它又有不同于硬山式屋顶的地方。
悬山式屋顶在山墙处不像硬山式屋顶那样与山墙平齐,而是伸出山墙之外。
这部分伸出山墙之外的屋顶是由下面伸出的桁(檩)挑于山墙之外。
从外观上来看,这可以说是悬山式屋顶与硬山式屋顶最大的不同点。
悬山式是两面坡屋顶的早起做法,不过中国古代的重要建筑基本没有使用悬山式屋顶的,特别是唐代以前尤为少见。
重檐歇山顶“歇山”是清式叫法,在清代之前它又有“曹殿”、“汉殿”,“厦两头造”等不同名称。
歇山式屋顶在具体形式上又有最疾奔形式的单檐歇山顶,以及变化形式的二层、三层或多层屋顶的重檐歇山顶,还有最上面的屋顶可以不设正脊而形成卷棚式的卷棚歇山顶等多种形式。
1.屋面:屋面就是建筑屋顶的表面,它主要是指屋脊与屋檐之间的部分,这一部分占据了屋顶的较大面积,或者说屋面是屋顶中面积最大的一部分。
2.剪边:在我国古代的部分建筑中,其屋面近檐处往往会有与上部不一样的色彩,比如屋面大部分是绿色,屋檐处却是一道横的黄色带,这样的色带就称作“剪边”。
它是由于屋面使用了不同的颜色的铺瓦而产生的效果,它丰富了屋面的色彩。
3.正脊:正脊是处于建筑屋顶最高处的一条脊,它是由屋顶前后两个斜坡相交而形成的屋脊。
由建筑正立面看,正脊是一条横走向的线。
一般来说,在一座建筑物的各条脊中,所以也称为“大脊”。
4.正脊装饰:在我国古代的很多建筑中,特别是一些等级较高的建筑中,其屋顶正脊上往往设有各色装饰。
除了常见的正脊两端的吻合正脊中心的宝顶外,在正脊的前后两个立面上,还会雕饰或塑有花、草或龙等。
5.垂脊:在庑殿顶、悬山顶、硬山顶建筑中,除了正脊之外的屋脊都叫做“垂脊”。
而在歇山顶建筑中,除了正脊和戗脊外的屋脊都叫做“垂脊”。
垂脊都是沿着山面的博风板走势下垂。
6.戗脊:在歇山顶建筑中,垂脊的下方从博风板尾处开始至套兽间的脊,叫做“戗脊”。
7.出檐:在带有屋脊的建筑中,屋檐伸出梁架之外的部分,叫做“出檐”。
8.套兽:在建筑屋檐的下檐端,有一个突出的兽头,套在角梁套兽榫上,防止梁头被雨水侵蚀,这个兽头就称为“套兽”。
歇山式屋顶歇山式屋顶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
歇山式屋顶在两侧山墙处,不再像硬山式和悬山式那样,山墙是由正脊处向下垂直一线。
歇山式屋顶的正脊比两端山墙之间的距离要短,因而歇山式屋顶是在上部的正脊和两条垂脊间形成一个三角形的垂直区域,称为“山花”。
在山花之下是梯形的屋面将正脊两端的屋顶覆盖。
汉阙石刻中的歇山顶根据目前资料来看,歇山式屋顶最早见于汉阙石刻,并且早期的歇山顶较小,直到清明时期的官式做法中才有了大歇山。
但是,尽管早期歇山式屋顶并不大,但与硬山式和悬山式屋顶相比,歇山顶在建筑的等级上还是很高的。
透空式山花在歇山式屋顶的两端、博风板下的三角形部分即为“山花”。
山花在明代以前多为透空形式,尽在博风板上用悬鱼、惹草等略加装饰。
封闭式山花明代以后多用砖、琉璃、木板等,将歇山式屋顶山花的透空部分封闭起来,并在其上施以雕刻作为装饰。
这种山花形式称为“封闭式山花”,它与早期的透空式山花有了不一样的效果与韵味。
自此以后,山花也逐渐发展称为建筑的一个重要装饰区域。
悬鱼悬鱼位于悬山或歇山建筑两端山面的博风板下,垂于正脊。
悬鱼是一种建筑装饰件,大多用木板雕制而成,因为最初为鱼形,并从山面顶端悬垂,所以称为悬鱼。
关于这个装饰还有一个典故。
据《后汉书》记载:府丞送给公羊续一条活鱼,公羊续接受了却没有吃,而是将鱼挂在庭中。
当府丞再送鱼来的时候,公羊续便让他看悬在庭中的那条鱼,以此委婉地拒绝了府丞的第二次送鱼,明示自己不愿受贿的心意。
后来人们便在宅上悬鱼,以此表示房主人清廉高洁。
悬鱼形象的变异悬鱼装饰在发展的过程中,鱼的形象渐渐变得抽象、简化了。
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装饰形式。
有的甚至变换成了蝙蝠,以取“福”之意。
卷棚式屋顶卷棚式屋顶也称元宝脊,其屋顶前后相连处不做成屋脊而做成弧线形的曲面,也就是说卷棚式屋顶的“正脊”是弧形,与普通的人字形屋顶不一样,没有屋顶端的正脊。
譬如北京颐和园中的谐趣园,屋顶的形式全部为卷棚式屋顶。
卷棚悬山式屋顶和普通人字形屋顶一样,卷棚式屋顶也可以处理成硬山、悬山、歇山等形式,从而产生出卷棚硬山式、卷棚悬山式、卷棚歇山式等多种新的屋顶形式。
卷棚式屋顶形象非常优美、线条柔顺,特别是单檐卷棚悬山式屋顶,属于较为简单的卷棚顶,大多出现在园林建筑中,更添园林的优雅韵味。
攒尖式屋顶攒尖式屋顶没有正脊,而只有垂脊,垂脊的多少根据实际建筑需要而定,一般双数的居多,而单数的较少。
如,有三条脊的、有四条脊的、有六条脊的、有八条脊的,分别称为三角攒尖、四角攒尖顶、六角攒尖顶、八角攒尖顶等。
此外,还有一种圆形攒尖顶式,也就是没有垂脊。
攒尖式屋顶的亭子攒尖式屋顶多见于亭、阁,尤其是亭子,绝大部分都是攒尖式屋顶,作为景点或观景建筑。
北京颐和园中的廊如亭,是全国最大的攒尖式屋顶的亭子。
攒尖式屋顶的殿堂在殿堂等较重要的建筑或等级较高的建筑中,则极少使用攒尖顶。
较重要、较尊贵的建筑中使用攒尖式屋顶的例子,目前可见的主要北京故宫的中和殿、交泰殿和天坛内的祈年殿等几座。
宝顶在建筑物的顶部中心位置,尤其是攒尖式屋顶的顶尖处,往往立有一个圆形或近似圆形之类的装饰,它被称为“宝顶”。
在一些等级较高的建筑中,或者确切地说,在皇家建筑中,宝顶大多为铜质鎏金材料制成,光彩夺目。
庑殿式屋顶庑殿式屋顶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屋顶前后左右四面都有斜坡,非常特别。
庑殿式屋顶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等级最高的屋顶形式,在古代只有最尊贵的建筑物才可以使用庑殿顶,如,宫殿、庙宇殿堂等。
明清时期,庑殿式屋顶的建筑实例最为多见,最著名的要数现存的明清紫禁城(北京故宫)中的太和殿。
唐代时的庑殿顶根据资料与记载,庑殿式屋顶早在殷商时代就已出现。
不过,现在对唐代中期以前的庑殿式屋顶的具体结构已无从得知,晚唐以后渐有实例可查。
其形象是屋面平缓,正脊较短。
正脊两端为鸱尾而不是鸱首。
五脊殿“庑殿”和“歇山”一样是清式说法,在此之前它又有“五脊殿”等名称。
因为庑殿式屋顶上共有五条脊,即,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所以称为“五脊殿”。
吴殿顶吴殿顶也就是“庑殿顶”。
“吴殿顶”是宋式叫法。
九脊顶九脊顶也就是歇山顶,因为在歇山式屋顶上共有九条脊,即,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所以叫做“九脊顶”。
四阿殿顶四阿殿顶也就是“庑殿顶”。
“四阿殿顶”也是宋式叫法。
“阿”是建筑屋顶的曲檐,“四阿”就是四面坡式的曲檐屋顶。
庑殿顶共有五条脊、四面坡,所以叫做“四阿殿顶”。
十字脊式屋顶十字脊,也是一种非常特别的屋顶形式,它是由两个歇山顶呈十字相交而成。
目前留存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十字脊建筑是北京明清紫禁城的角楼。
十字脊的角楼角楼因建于城角而得名,主要的作用是瞭望和警卫。
北京紫禁城四角的城墙上各建有一座角楼,平面呈曲尺形,高四层,三重檐十字脊,顶部装饰鎏金宝顶,脊上有大吻和神兽。
楼梯四面各建一突出的抱厦,其中位于角楼外侧、城墙角上的两面抱厦的进深比对准城墙延伸方向的两面浅,形成了一个不对称的十字折角,使角楼的屋顶造型更优美,具有特别的艺术效果。
宫殿建筑上的吻吻,也称“正吻”、“大吻”,是明清时期建筑屋顶正脊两端的装饰构件,为龙头形,龙口大张咬住正脊。
而在当时的南方有些地区则将之称为“鳞尾”,与大吻的做法有一些不同之处,如,尾部卷曲时不并拢,或在边缘加有许多花纹等。
根据现存资料来看,吻最早出现于汉代,如,汉代的石阙、明器上就有“吻”的形象,不过,其形象与现今所能见到的明清时期的吻有很大差别。
汉代的“吻”大多是用瓦当堆砌的翘起的形状,尊贵的建筑中则多用凤凰、朱雀或孔雀等。
由汉代至清代,“吻”有一个不断的发展过程,并且在工艺上也是越来越精美、生动。
故宫太和殿上的吻吻多由陶或琉璃制成。
重要的宫殿、殿堂等建筑中,大多使用琉璃吻,北京明清紫禁城中的主要宫殿正脊两端的吻都是琉璃制品。
太和殿屋脊上的大吻就是最典型的一例,此大吻高达3.4m,重约4.3t,由数块琉璃件拼合而成。
如此庞大而精致生动的装饰,是如何设计建造出来的,真是难以想象。
看着它,让人不得不由衷地叹服当时工匠的高超技艺。
鸱尾南北朝时期及其以后,鸱尾逐渐代替了汉代的朱雀等形象,而成为正脊脊饰的新样式。
郦道元在《水经注·温泉》中就有“广兴屋宇,皆置鸱尾”的记载。
鸱尾,原是一种鹞鹰。
看来,这一时期的鸱尾还保留有一定的鸟的形象,也就是说,虽然它由汉代的朱雀发展而来,但是还有一些朱雀的影子。
鸱吻中唐至晚唐时期,鸱尾发展演变成带有短尾的兽头,口大张,正吞着屋脊,尾部上翘而卷起,被称为鸱吻,又叫蚩吻,据明代李东阳《怀鹿堂集》记载:“龙生九子,蚩吻平生好吞。
今殿脊兽头,是其遗象。
”明人认为蚩吻是龙的儿子,而龙生于水、飞于天,人们将它放在屋脊上既是装饰又有兴雨防火的喻意。
居民建筑上的鳌鱼从设置的位置上看来,居民建筑中的鳌鱼与官式建筑中的吻是一样的,或者更精准地说,它是吻在某一阶段时出现的形象。
也可以这么说:吻这种构件在各个时期有不同的名称,鳌鱼即是其中之一。
据《事物纪原》引《青葙杂纪》称:“海有鱼,虬尾似鸱,用以喷则降雨。
汉柏梁台灾,越巫上大庆胜之法;起建昌宫,设鸱鱼之像于屋脊......”看来,这种设于屋脊上鸱鱼装饰,应当就是我们现在在某些居民等建筑中能看到的鳌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