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与文化思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与文化思维

----学术讲座报告

沈阳师范大学

姓名:xxxx

学号:xxxx

指导教师:xxx

今天李云启教授为我们做了一个关于“翻译与文化思维”的讲座,李教授风趣、诙谐的演讲深深地吸引着在座的每一个同学,我们都深深地沉浸在语言的乐园中。通过李教授的讲解,我们对中西文化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也对美学有了新的认识,我们在感叹汉语的博大精深的同时,也在沉思怎样才能把我们美丽的汉语发扬光大。

李教授将今天的讲座分为五部分:翻译与中西文化的内涵、文学语言的隐现特色、翻译的美学构置、英语语言意义、文学语言和文学结构。通过这几部分的讲解我了解到语言不仅是人类思想感情表达与交流的工具,而且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语言能真切地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态地域、政治经济、物质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不同的语言决定了不同民族的不同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语言表达方式。而翻译的实质是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其目的在于把原语的全部信息输入译语,同时取得最大限度的等值效果,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于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不同的语系特点,决定了各自的构词法和词义表达差异很大,要想确切地表达原作内容,在翻译过程中就要应用各种技巧,有时为了使译文更加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和规律。在忠实于原文的前提下,必须选词、增词、省略、把词类适当地加以转换,才能使译文通顺自然。当然翻译并不是纯语言本体的转换,它与社会文化等有着各种关系,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社会文化特色,文化使人们凝聚为一个共同整体的一系列共享的意义、信仰和价值,有其特定的时空范围。因此,一些话语的正说与反说、句型和习语等在翻译时也要考虑到他们各自的特点。以下几个例子可以充分说明这点:

1.Eliza James was born Bowen fifty-eight years ago.对于这一句

话通常有三种翻法①58年前 Eliza James出生在Bowen。②58年前

Eliza James出生于Bowen之家。③Eliza James今年58岁,娘家姓

Bowen。第一种翻法则是忽略了in而造成误翻,第二种则是没有理解

西方文化,只有第三种是正确的,既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差异又翻得恰

到好处,让人一看就懂。

2.Better late than the late.对于这句话大概有五种翻法①迟到总比

丧命好。②慢行回家,快行回老家。③迟了总比死了好。④宁迟一时,

不迟一世。⑤晚了总比完了好。我觉得第五种翻译的最好,因为这句

话是高速公路警示牌上的标语,如果把话说得太文雅反而不容易引起

人们的注意,第五种就是把话说得恰到好处,既体现了韵律美,又通

俗易懂。

3.思维习惯不同,造成词义理解困难,进而影响译文的准确性。词汇的

联想意义最能反映出思维差异,同时也对词汇的理解产生干扰,在翻

译过程中,译者常常根据自己先前获得的文化经验和思维习惯进行联

想。例如,当中国人谈到“狗”(dog)时,脑海中常出现“癞皮狗、走狗、狗娘养的、狗杂种、猪狗不如、狗仗人势”等贬义色彩的词,而在英民族的眼里“dog”除了是个中性词外,主要具有褒义词的特

征,他们把狗看成是自己的朋友,像“a lucky dog”(幸运儿),“Every dog has its day.”(人人都有得意之时),“ 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13](P36)。再如,“龙”在汉语中是“威严、权威”的

象征,而按英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思维习惯,“龙”却成了“邪恶”、“魔

鬼”的象征。“牛”在中国人的眼中是“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

象征,鲁迅的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很好的

体现,而英民族的思维习惯是把buffalo与“恐吓、愚弄别人、令人

讨厌的人”联系在一起。fox(狐狸)在英语中指那些“聪明、机灵

的人”,而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把“狐狸”和“阴险、狡猾、卑鄙的

人”联系起来。vinegar(醋),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把“醋”同“嫉

妒”联系起来,尤指男女关系方面时,称做“吃醋”,而在英民族的

联想中是指人的“坏脾气、不高兴、尖酸刻薄”等[14](P102)。如果

生般硬套地进行翻译的话,一定会使译文费解。可见,思维习惯不同,对词义的错误理解会影响译文的准确性。

4.思维中心不同,语态误用,造成误译。

汉民族的主体性思维方式,只强调主观感受,将理性功能和交流目的

融于直觉,而忽视了对客观现实进行符合逻辑的形式表现,以致在翻

译中体现不出语态的变化,而造成误译。例如,“They were beaten, refused anything to read.”这里如果忽视了语态,就很容易误译

成:“他们受到毒打,拒绝阅读任何书籍。”其实句中的“refused”

是表示被动的过去分词,应译为“不准”。再如汉语“2004年中国发

生了一系列的重大事件。”译成英语,若不注意到英民族强调客体,

就很难译成“2004 saw a series of great events happened in

China.”这种用时间作主语的符合讲英语人们口味的地道英语

[15](P119)。又如“信写好了,但还没有发出去。”译为英语时,如

果不清楚主客体意识,很容易译成“The letter finished, but it

hasn’t sent.”其实应该译为“ The letter has been finished, but

hasn’t been sent.”汉语说“车修好了”用英语表达时必须说“ The

car has been repaired. ”用现在完成时态表示动作已经完成。类

似的句子还有很多,如:“碗洗好了”必须说“The bowls have been

washed.”“作业做完了”必须说“The homework has been finished.”

可见,思维中心不同,语态误用,对译文也有非常大的影响。

中国人的传统思维讲究天人合一、人法自然、万物皆备于我,所以主体参与意识很强,在语言表达上表现为多以“人”作主语,西方人由于理性的分析而偏重于主客分离和区别,所以有时以“人”这个主体为主语,有时以客体为主语,视情况需要而定,但更多的是抱着客观审视的态度,以事物为主语并进行客观、冷静的剖析和描述,这就导致了英汉语篇主语、主位或是重心上的差异。从根本上讲,这是中西方各自重综合与重分析思维习惯的表现,中国人喜欢螺旋式的展开方式,先宣称主题之重要,继而进行反复的论述和强调,最后回归到主题:西方人喜欢直线形逻辑思维,就是先表达出中心意思,由此展开,或层层推演或逐项分列,后面的语由前面的语句自然引出。

思维是翻译活动的基础。在翻译过程中,英汉民族的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准确性有很大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随着英汉民族的交流的不断深入,对英汉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的研究,能使汉民族更深层地了解英民族,也能使英民族对汉民族有更深层的了解。因此,译者应当充分重视思维对语言的影响,理解思维与语言的关系,熟悉英汉思维差异的表现形式,并在翻译时重视英汉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才能在透彻理解原文的基础上,使译文自然、顺畅。最后,李教授给我们提了几点关于如何做好翻译的建议:

1.我们要着重培养自己英汉思维差异的意识,应该有意识地训练自己认识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