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及实验课程简介
《微生物学》教案(共6)
结
物
构
原
质
核
生
微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
物
质
的
生
异养、自养、兼性自养
物
代
的
谢
应
方
用
式
04
微生物营养与代谢
营养类型及营养物质吸收方式
营养类型
根据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和利用方式,可分为光能自养型、化能自养型、光能异养型和化 能异养型等。
营养物质吸收方式
微生物通过细胞膜上的特定转运蛋白或通道蛋白,以主动运输或被动运输的方式吸收营养物质 ,如氨基酸、糖类、无机盐等。
显微镜
使用前应检查镜头是否干净、光源是 否正常,使用过程中要轻拿轻放,避
免损坏镜头。
离心机
使用前应检查离心管是否平衡、转速 和时间设置是否合理,使用过程中要 注意观察离心机运转情况,如有异常
应立即停机检查。
培养箱
使用前应检查温度、湿度等参数是否 设置正确,使用过程中要定期观察培 养物生长情况,及时调整参数。
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科学,涉 及细菌、病毒、真菌、原生动物等微小生物。
02 课程内容与体系结构
课程内容涵盖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 传变异、生态分布及分类进化等方面,体系结构 完整,注重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相结合。
03 微生物学在相关领域的应用
微生物学在医学、农业、工业、环保等领域具有 广泛应用,对于人类健康、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 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微生物学》教案( 共6)
目录
•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 微生物基本概念与分类 • 微生物形态结构与功能 • 微生物营养与代谢 • 微生物生长繁殖与遗传变异 • 微生物生态与环境影响 • 免疫系统与抗感染免疫 • 实验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
微生物学课程教案模板范文
一、课程名称:微生物学二、授课对象:XX年级XX班三、授课时间:XX年XX月XX日(第XX节课)四、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理解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 掌握微生物的基本结构、生长繁殖和代谢特点。
- 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 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基本形态。
- 能够进行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实验。
- 能够分析和解释微生物实验结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 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操作能力。
- 树立学生尊重科学、追求真理的态度。
五、教学重点:1. 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微生物的基本结构、生长繁殖和代谢特点。
3.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实验。
六、教学难点:1. 微生物的观察和识别。
2. 微生物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和安全性。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
2. 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加深对微生物学的理解。
3. 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或展示图片等方式,引起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兴趣。
- 简要介绍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和重要性。
2. 讲授新课:- 讲解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结构、生长繁殖和代谢特点。
- 结合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3. 实验操作:- 学生分组进行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实验。
-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讨论分析:- 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总结实验经验。
-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5.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九、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思考题,加深对微生物学的理解。
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十、教学反思:1. 课后总结教学效果,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微生物学教学方案计划大纲
微生物学教学方案计划大纲一、课程介绍1.1课程名称:微生物学1.2学分:3学分1.3授课对象:生物学专业本科生1.4授课方式:理论课+实验课二、教学目标2.1理论课教学目标:(1)了解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2)理解微生物的生命周期、遗传变异和代谢特点;(3)掌握常见微生物的分类、形态和生理功能;(4)能够分析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5)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2.2实验课教学目标:(1)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如培养和染色微生物;(2)实现微生物的纯培养和鉴定;(3)学习利用实验方法研究微生物生物学特性;(4)锻炼科学实验的观察、记录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1)微生物学概述(2)微生物的分类和形态特征(3)微生物的生理特点(4)微生物的遗传变异(5)微生物的生态功能(6)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3.2实验课教学内容:(1)微生物的纯培养技术(2)微生物鉴定技术(3)微生物的生理功能研究方法(4)微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实验(5)微生物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实验四、教学方法4.1理论课教学方法:(1)讲授与互动相结合:教师讲解知识点,引导学生提问和讨论。
(2)实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的应用。
(3)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图表和实验视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
(1)实验操作:学生进行基本的实验操作,完成培养和鉴定微生物的实验。
(2)实验报告: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
(3)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
五、教学评价方式5.1理论课评价方式:(1)平时成绩: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演讲等形式的评估。
(2)期末考试:闭卷考试,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微生物学实验(详细介绍)
(2)镜检: 1)毛霉和黑根霉的孢子的形状、颜色、大 小、孢子囊、中轴体的形状,有无假根和葡 萄菌丝。 2)黑曲霉的分生孢子的形状、颜色、大小、 顶囊的形状、小梗排列隔膜。 3)青霉的分生孢子的形状、颜色、大小、 小梗的排列方式,菌丝的隔膜。
.
(3)将观察结果绘图,并注意各部分名称。
霉菌的静孢子 左:毛霉的孢子囊;中:孢子囊壁破裂,露出静 孢子;右:囊轴
旋仔细地从上到下进行观察。
.
厚标本和薄标本
4 - 5 um
2um
.
基础知识
三、 实验步骤
• (一) 显微镜的使用 • 1. 观察前的准备工作 • (1)观察者要养成显微镜镜检的工作习惯,观察时要
双眼同时睁开,一边观察一边进行记录或描绘。 • (2)观察时所用的材料、药品和各种器具要预先准备
好。 • (3)显微镜在使用之前应检查一下它的各个部件是否
.
五、记录实验结果
• 绘图
.
六、 思考题
• 1.使用油镜时,为使么选用香柏油或液体石蜡作 为物镜与玻片间的介质?其他液体行吗?
• 2.油镜用毕后,为什么必须把镜油擦净?用过多 的二甲苯或用酒精擦镜有什么危害?
• 3.什么是物镜的同焦现象?他在显微镜观察中有 什么意义?
• 4.观察时为什么要用左眼,并且两眼都应睁开?
.
四、显微镜保养和使用中的注意事项
1.不准擅自拆卸显微镜的任何部件,以免损坏。 2.镜面只能用擦镜纸擦,不能用手指或粗布,以
保证光洁度 3.观察标本时,必须依次用低、中、高倍镜,最
后用油镜。当目视接目镜时,特别在使用油 镜时,切不可使用粗调节器,以免压碎玻片 或损伤镜面。 4.拿显微镜时,一定要右手拿镜臂,左手托镜座 ,不可单手拿,更不可倾斜拿。 5.显微镜应存放在阴凉干燥处,以免镜片滋生霉 菌而腐蚀镜片。
微生物学实验指导
微生物学实验指导微生物学实验指导编写组淮阴师范学院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淮安 2004目录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简介 (1)第一部分基础实验实验 1 培养基的配制 (3)实验 2 消毒和灭菌 (7)实验 3 土壤的稀释分离、纯化及无菌操作技术 (10)实验 4 微生物菌落的观察 (14)实验 5 显微镜油浸系物镜的使用 (17)实验 6 细菌形态的观察 (21)实验7 细菌单染色法及口腔微生物的观察 (24)实验8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 (27)实验9 细菌鞭毛染色及其运动的观察 (29)实验10 细菌芽孢、荚膜的染色及观察 (32)实验11支原体、衣原体的形态观察 (34)实验12放线菌的形态观察 (36)实验13 酵母菌的形态观察 (39)实验14 霉菌的形态观察 (42)实验15 细菌大小的测定 (45)实验16 细菌数目的测定 (48)实验17 细菌的生理生化反应(V.P.反应甲基红试验、吲哚试验、糖发酵试验) (52)第二部分应用性实验部分实验18 酒精发酵及糯米甜酒的酿制 (56)实验19 抗生素抗菌谱及抗生菌的抗药性测定 (58)实验20 微生物菌种保藏 (61)第三部分综合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实验21 食用菌的抑菌实验 (66)实验22 酸乳的制作和酸乳生产菌的分离实验 (68)实验23 泡菜的制作以及乳酸菌的分离 (69)实验24 表面活性剂的降解菌的筛选 (72)实验25 蛋白酶生产菌的筛选与鉴定 (74)实验26 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纯系分离 (76)实验27 PDA培养基的微波灭菌研究 (78)实验28 蛋白酶生产菌的产酶条件研究 (80)实验29 松菇母种培养基的研究 (82)第四部分微生物实验技能的测评基本实验技能的检测 (84)实验设计及实施能力的测评 (86)后记 (88)《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简介适用专业生物技术、生物科学学时46学分 2.5课程性质必修预修课程生物化学、化学、植物学、动物学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作用微生物学实验是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独立的实验课程,同时也是为了配合微生物学的教学而开设的。
2024年微生物学实验教案(多场合)
2024年微生物学实验教案一、教案背景与目标微生物学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微生物的结构、功能、遗传和生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本教案旨在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深入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性,掌握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培养其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实验项目1.微生物的形态观察(1)光学显微镜的使用与维护(2)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观察2.微生物的染色技术(1)革兰氏染色法(2)芽孢染色法(3)抗酸染色法3.微生物的纯培养技术(1)无菌操作技术(2)接种与分离技术(3)纯培养的鉴定与保存4.微生物计数与生长曲线测定(1)显微镜直接计数法(2)平板计数法(3)生长曲线的测定5.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实验(1)碳源利用实验(2)氮源利用实验(3)维生素需求实验(4)酶活性实验6.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实验(1)DNA提取与纯化(2)PCR扩增技术(3)基因克隆与表达三、教学安排与课时分配1.微生物的形态观察(2课时)2.微生物的染色技术(4课时)3.微生物的纯培养技术(6课时)4.微生物计数与生长曲线测定(4课时)5.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实验(6课时)6.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实验(6课时)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讲授与演示:教师通过讲解、演示实验操作,使学生了解实验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
2.实践操作: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实验技能。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数据的分析与讨论,培养团队协作和科学思维能力。
4.考核评价:通过实验报告、操作考试和理论知识考试,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资源与设施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微生物学实验教材。
2.实验室:配备光学显微镜、PCR仪、电泳仪、恒温培养箱等实验设备。
3.试剂与耗材:提供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等微生物菌株,以及实验所需试剂和耗材。
4.网络资源:利用网络平台,提供实验课件、教学视频等辅助教学资源。
六、教学效果与反馈1.学生能熟练掌握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具备独立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
《微生物学实验》实验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实验》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生物科学、生物技术所属实验室:微生物学实验室实验学时、学分:32 学时1学分一、实验教学目的通过实验操作、能够真正认识各种不同的微生物,从而有利于对微生物学中其它生物学规律的学习掌握,而且能熟练掌握不同微生物的制片染色及观察方法及微生物其它生物学规律中研究中所用的技术原理及操作方法。
二、实验教学要求每人一台显微镜机,独立或协作工作,完成相应的实验任务。
三、对学生的指导和要求(一)要求任课老师认真讲解实验课理论部分内容,认真重复演示实验课中的实际操作部分;(二)要求学生通过亲身操作和设计,能独立完成微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各项技术技能的训练。
四、实验考核方式考查,考查成绩=考勤成绩+课堂成绩+实验报告成绩。
五、实验教学内容实验项目(一):常用器皿的洗涤(1)项目类别:必做■ 选做□(2)项目性质:演示性■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1. 了解微生物实验常用的实验器皿的种类及其洗涤方法;(4)主要仪器:各种微生物培养所需要的器皿等。
实验项目(二): 细菌三形片的观察(1)项目类别:必做■ 选做□(2)项目性质:演示性■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1. 熟练使用显微镜,尤特别是油镜得使用2. 观察细菌常见的三种形态了解微生物的基本形态(4)主要仪器:双目光学显微镜、装片实验项目(三):培养基的制备(1)项目类别:必做■ 选做□(2)项目性质:演示性■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1. 了解微生物的营养要素以及培养基中各成分的作用和功能;2. 掌握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制备、高氏Ⅰ号培养基的制备和PDA培养基的制备。
(4)主要仪器:高压蒸汽灭菌锅、电热鼓风干燥箱、超净工作台、电磁炉、电炉、紫外照射灯、培养基分装器等。
实验项目(四):消毒与灭菌(1)项目类别:必做■ 选做□(2)项目性质:演示性■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1. 了解几种主要的加热灭菌方法;2. 掌握高压蒸汽灭菌原理、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学及实验》课程简介Microbiology and Experiment一、课程编号:060303二、课程类型:必修课课程学时/学分:56学时/3.5学分(其中,理论课40学时,实验课16学时)适用专业:生物技术先修课程:无三、内容简介:微生物学(Microbiology)为生物学各专业本科生的必修基础课。
通过学习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传染免疫、分类鉴定以及微生物与其他生物的相互关系及其多样性,在工、农、医等方面的应用,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使学生牢固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及其生命活动规律,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微生物学实验是生物学重要的基础课之一,特别是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与拓宽,微生物学方法与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此外,医学、农学、林学等学科,甚至地质学、太空学等也需微生物的方法与技术。
因此,熟悉掌握微生物学方法与技术,对其它很多学科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
无菌操作技能和无菌概念的建立是微生物学实验中最重要的内容,由于微生物学实验结果的观察有的需几天后再观察,这样学生需常到实验室来,花费时间较多。
微生物学实验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研究与应用微生物的主要方法与技术,包括经典的、常规的、以及现代的方法与技术,使学生具有适应于从事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实际生产应用的微生物学实验技能。
四、教材选用《微生物学》,沈萍,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本文由大学生电脑主页[ ]—大学生的百事通收集整理】微生物学及实验(中)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编号:060303二、课程类型:必修课课程学时:56学时(其中,理论课40学时,实验课16学时)适用专业:生物技术三、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为生物学各专业本科生的必修基础课。
通过学习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传染免疫、分类鉴定以及微生物与其他生物的相互关系及其多样性,在工、农、医等方面的应用,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使学生牢固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及其生命活动规律,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四、教学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学时分配:一绪论(2)二、纯培养和显微技术(2)三、微生物类群与形态(6)四、微生物的营养(2)五、微生物的代谢(4)六、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3)七、病毒(4)八、微生物遗传(6)九、微生物与基因工程(4)十、微生物的进化、系统发育与分类鉴定(3)十一、感染与免疫(4)教学主要内容:第1章:绪论〖教学内容〗1、本学期的教学安排2、微生物与我们3、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建立与发展4、微生物的类群及特点第2章:纯培养和显微技术〖教学内容〗1、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1.1无菌技术1.2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1.3用液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1.4单细胞(孢子)分离1.5选择培养分离1.6二元培养物2、显微镜和显微技术2.1 显微镜的种类及原理2.2 显微观察样品的制备第3章:微生物类群与形态结构〖教学内容〗1、真细菌1.1 一般形态及细胞结构1.2 放线菌1.3 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1.4 粘细菌(myxobacteria)1.5 蛭弧菌(Bdellovibrio)1.6 蓝细菌(Cyanobacteria)2、古生菌2.1 概念的提出2.2 细胞形态2.3 细胞结构3、真核微生物3.1 霉菌3.2 酵母菌第4章:微生物的营养〖教学内容〗1、微生物的营养要求1.1 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1.2 营养物质及其生理功能1.3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nutritional types)2、培养基2.1选用和设计培养基的原则和方法2.2 培养基的类型及应用3、营养物质进入细胞3.1扩散(diffusion)3.2促进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3.3 主动运输(active transport)3.4膜泡运输(memberane vesicle transport) 第5章:微生物的代谢〖教学内容〗1、代谢概论2、生物产能代谢2.1 生物氧化2.2 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2.3 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2.4 能量转换3、微生物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产物3.1 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产物3.2 次级代谢的调节第6章: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教学内容〗1、生物生长的测定1.1 以数量变化对微生物生长情况进行测定1.2 以生物量为指标测定微生物的生长2、细菌的群体生长繁殖2.1 生长曲线2.2 同步培养2.3 连续培养3、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控制3.1 控制微生物的化学物质3.2 控制微生物的物理因素第七章:病毒〖教学内容〗1、概述1.1 病毒的发现和研究历史1.2 病毒的特点和定义1.3 病毒的宿主范围1.4 病毒的培养和纯化2、毒粒的性质2.1 毒粒的形态结构2.2 毒粒的化学组成3、病毒的复制3.1 病毒的复制周期3.2 病毒感染的起始3.3 病毒大分子的合成3.4 病毒的装配与释放4、病毒的非增殖性感染4.1 概念4.2 温和噬菌体的溶源性反应。
第8章:微生物遗传〖教学内容〗1、遗传的物质基础1.1 DNA作为遗传物质1.2 RNA作为遗传物质1.3 朊病毒的发现与思考2、微生物的基因组结构2.1 概念:2.2 微生物与人类基因组计划:2.3 微生物基因组结构的特点:3、质粒和转座因子3.1 质粒的分子结构3.2 质粒的主要类型4、基因突变及修复4.1 基因突变的特点4.2 几种常见的微生物突变类型4.3 诱变剂与致癌物质——Ames试验5、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5.1 细菌的接合作用(conjugation)5.2 细菌的转导(transduction)5.3 细菌的遗传转化(genetic transformation)5.4 基因定位和基因组测序6、菌种保藏6.1 菌种的衰退与复壮6.2 防止衰退的措施6.3 菌种保藏第9章:微生物与基因工程〖教学内容〗1、基因工程概述1.1 基因工程的基本过程1.2 基因工程的发展历史1.3 微生物学与基因工程的关系2、微生物与基因工程工具酶2.1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2.2 DNA连接酶(DNA ligase)2.3 其它工具酶3、微生物与克隆载体3.1 质粒克隆载体3.2 λ噬菌体克隆载体3.3 柯斯质粒载体3.4 M13噬菌体载体3.5 噬菌粒载体3.6 真核生物的克隆载体3.7 人工染色体4、微生物作为克隆载体的宿主4.1 宿主的基本要求与性质4.2 常用的基因工程宿主5、基因工程的常用技术和方法5.1 PCR的原理和应用5.2 基因工程技术应用举例第10章:微生物的进化、系统发育和分类鉴定〖教学内容〗1、进化的测量指征1.1 进化指征的选择1.2 RNA作为进化的指征1.3 rRNA和系统发育树2、细菌分类1.1 分类单元及其等级1.2 微生物的命名3、细菌分类鉴定的特征和技术3.1 形态学特征3.2 生理生化特征3.3 核酸的碱基组成和分子杂交3.4 其它4、伯杰氏手册第11章:感染与免疫〖教学内容〗1、感染的一般概念1.1 感染的途径与方式1.2 微生物的致病性1.3 传染的类型2、宿主的非特异免疫2.1 生理屏障2.2 细胞因素2.3 体液因素2.4 炎症3、宿主的特异性免疫3.1 特异性免疫的一般概念3.2 抗原和抗体3.3 免疫应答五、教学基本要求1.以现代观点审视和重新组织教学内容,使课程的内容和结构、概念的提法、名词的解释和语言运用等都适合现代生物学迅速发展的要求,建立新的、优化的微生物学课堂教学体系。
2.在课堂教学中以“打开窗口”、“安装接口”的方法反映当代微生物学科的成就,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通过一定的“窗口”看到学科发展的前沿,通过“接口”看到目前学的基础知识与前沿的接轨,看到基础知识的延伸及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获得一定量的最新信息,满足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学习的兴趣。
3.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4.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课后复习、讨论相接合,并注意通过各种渠道保持与学生的联系,随时了解他们对教学的意见和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六、课程内容的重点和深广度要求第1章:绪论〖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走进微生物世界,了解微生物是什么?做什么?以及它们与人类的特殊关系;明确微生物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展望未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明确肩负的重任。
第2章:纯培养和显微技术〖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向学生介绍进行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技术,即无菌技术、纯种分离技术、培养技术和显微技术,使他们了解微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为后面介绍其他微生物学相关知识打下基础。
第3章:微生物类群与形态结构〖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学习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古生菌和真核微生物的基本结构特点和生活特性,了解微生物的多样性。
第4章:微生物的营养〖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微生物营养类型的特点及多样性,以及根据不同微生物各自的营养要求,配制相应的培养基对微生物培养的理论知识,为今后对微生物的研究与利用打下基础。
第5章:微生物的代谢〖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微生物代谢类型的特点及多样性。
第6章: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规律,掌握微生物生长的测定方法,及各种物理、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第七章:病毒〖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病毒,包括噬菌体、动植物病毒等的生活周期,掌握反映病毒生长繁殖规律的一步生长曲线的原理和实验方法,及有关病毒非增殖性感染特别是噬菌体溶原性反应的基本概念。
第8章:微生物遗传〖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细菌的染色体基因组及染色体外的遗传因子(质粒和转座子)的结构和基本特点,掌握微生物基因突变、遗传的基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了解微生物菌种保藏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方法。
第9章:微生物与基因工程〖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微生物学在基因工程技术的建立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了解并掌握基因工程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技术。
第10章:微生物的进化、系统发育和分类鉴定〖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建立的有关生物进化和系统发育的理论,掌握微生物分类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第11章:感染与免疫〖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人体的免疫系统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有关免疫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