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学 各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篇各论
第一部分内科疾病
一、神经内科疾病
(一)痹症:病因病机、治则、处方
【病因病机】
1、病因:内因—正气不足外因—风寒湿热
2、病机: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
【分类】
1、行痹(风痹):疼痛游走,痛无定处
2、痛痹(寒痹):疼痛剧烈,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则减
3、热痹: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关节活动不利。
3、着痹(湿痹):肢体关节酸痛,重着不移,或有肿胀,肌肤麻木不仁。【临床表现】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
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期常有发热、游走性、不对称性关节红、肿、
疼痛,特别就是膝、肘、腕、踝关节
类风湿性关节炎:常累及手足小关节,以关节肿痛、活动受限、“晨僵”
为特点。
骨性关节炎: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及关节韧带附着处骨质增生为特
点。
【治则】通经活络止痛,行痹+活血祛风;痛痹+温经散寒;
着痹+除湿化浊;热痹+清热消肿
【处方】局部取穴,并根据部位循经选穴
(二)股外侧皮神经炎
【临床表现】在大腿前外侧皮肤感觉异常及疼痛,局部痛觉与触
减退,无肌肉萎缩,无膝反射改变。
【治则】疏经通络、行气活血,针刺为主(寒湿引起者加灸),泻
法或平补平泻
【处方】以股外侧局部与足少阳胆经腧穴为主
【组成】风市、环跳、伏兔、血海、阿就是穴
【方义】风市、环跳——疏通少阳经气
伏兔、血海——通行气血
阿就是穴——疏通局部经络,活血化瘀
(三)腰痛:相关经脉、病机、主方及方义
【相关经脉】足太阳膀胱经、督脉、带脉、肾经
【病机】腰脊部经脉、经筋、络脉得不通与失荣
【分类】寒湿腰痛、瘀血腰痛、肾虚腰痛
【临床表现】腰部疼痛
【治则】寒湿腰痛——温经散寒,针灸并用,补法
瘀血腰痛——活血化瘀,针灸并用,补法
肾虚腰痛——益肾壮腰,针灸并用,泻法
【处方】以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为主
【组成】委中、肾俞、大肠俞、脊中、腰阳关、阿就是穴
【方义】委中—疏调腰背部经脉之气
肾俞—壮腰益肾
大肠俞、脊中、腰阳关、阿就是穴—疏通局部经脉、络脉
及经筋之气血,通经止
痛
(四)坐骨神经痛:临床分类、治则、取穴特点
【分类】根性坐骨神经痛、干性坐骨神经痛【临床表现】腰部、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及足外侧出现放射性、电击性、烧灼性疼痛为主症。
【治则】通经活络、疏筋止痛,针灸并用,泻法
【处方】以足太阳、足少阳经腧穴为主
【组成】
1、足太阳经型:环跳、阳陵泉、秩边、承扶、殷门、委中、承山、昆仑
2、足少阳经型:环跳、阳陵泉风市、膝阳关、阳辅、悬钟、足临泣【方义】环跳—两经交会穴,一穴通两经
阳陵泉—筋会,可疏筋通络止痛
(五)痿证:辩证、治则、处方
【临床表现】肢体软弱无力、筋脉弛缓,甚则瘫痪或肌肉萎缩
【辩证】
1、肺热伤津:发热多汗,热退后突然出现肢体软弱无力,心烦口渴,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细数
2、湿热浸淫:肢体逐渐痿软无力,下肢为重,微肿而麻木不仁,或足胫热感,小便赤涩,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3、脾胃虚弱:肢体痿软无力日久,食少纳呆腹胀便溏,面浮而不华, 神疲乏力,舌淡或有齿印、苔腻,脉细无力
4、肝肾亏虚:起病缓慢,下肢痿软无力腰脊酸软,不能久立,或伴眩晕耳鸣,甚至步履全废,腿胫肌肉萎缩严重,舌红、少苔,脉沉细。
【治则】
肺热伤津、湿热侵淫——清热祛邪、通行气血,只针不灸,泻法
脾胃虚弱、肝肾亏虚——补益气血、濡养筋脉,针灸并用,补法
【处方】以手阳明、足阳明经穴与夹脊穴为主
【组成】
上肢: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外关、颈及胸夹脊
下肢:髀关、伏兔、足三里、丰隆、风市、阳陵泉、三阴交、腰夹脊
【方义】阳明经多气多血,主润宗筋——疏通经络,调理气血,
“治痿独取阳明”
外关、风市——属于手、足少阳,辅助阳明通行气血
阳陵泉——筋会,通调筋脉
三阴交——健脾、补肝、益肾,以达强筋、壮骨、起痿(六)末梢神经炎
【临床表现】感觉障碍、运动障碍、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治则】早期——疏经通络、活血化瘀,只针不灸,泻法
后期——补益肝肾、养血柔筋,针灸并用,补法
【处方】以手、足阳明经腧穴为主
(七)中风:治则、处方、方义
【临床表现】
中经络—半身不遂、舌强语骞、口角蜗斜而无意识障碍
中脏腑—神志恍惚、迷蒙、嗜睡或昏睡,甚者昏迷、半身不遂
【治则】
中经络—调神通络、行气活血,以针刺为主,平补平泻
中脏腑—醒脑开窍,闭证兼开窍启闭,只针不灸,泻法
脱证兼回阳固脱,重用灸法,补法
【处方及方义】
中经络:水沟或百会、内关、极泉、尺泽、委中、三阴交、足三里水沟、百会——督脉入络脑,可调脑神、通脑络
内关——心包经络穴,可调理心气,促进气血得运行
三阴交——足三阴经交会穴,可滋补肝肾
极泉、尺泽、委中、足三里——疏通肢体经络
中脏腑:水沟、素髎、百会、内关
水沟、素髎——督脉穴,可醒脑开窍,调神导气
百会——督脉要穴,内络于脑,醒神开窍作用明显
内关——心主血脉,可调理心气,促进气血运行
(八)面瘫:病因病机、病变部位、治则、处方
【病因病机】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寒、风热侵袭人体→
经气阻滞,脉络失养,筋肉纵缓不收
【病变部位】
1、眼部:“目上冈”—足太阳经筋“目上冈”—足阳明经筋
2、口颊部:手太阳、手阳明、足阳明经筋
【临床表现】口眼歪斜
【分类】风寒证、风热证、气血不足
【治则】活血通络、疏调经筋,针灸并用,平补平泻
【处方】以面颊局部与足阳明经腧穴为主
【组成】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合谷
【方义】面部腧穴—疏调局部经筋气血,活血通络
合谷—祛风通络“面口合谷收”
(九)面肌痉挛
【临床表现】面部肌肉阵发性瘫痪
【治则】疏筋通络、熄风止搐,只针不灸,泻法或平补平泻
【组成】太阳、攒竹、颧髎、翳风、合谷、太冲
(十)三叉神经痛:相关经脉、针刺手法
【相关经脉】
1、眼部疼痛:足太阳经病证
2、上颌、下颌:手阳明、足阳明、手太阳
【临床表现】面部疼痛突然发作,呈闪电样、刀割样、针刺样、火灼样剧烈疼痛
【分类】风寒证、风热证、气血瘀滞
【治则】疏通经络、祛风止痛,以针刺为主,泻法
【处方】面颊局部与手、足阳明经腧穴为主
【组成】四白、下关、地仓、攒竹、合谷、内庭、太冲
【方义】四白、下关、地仓、攒竹—疏通面部经络
合谷+太冲—“面口合谷收”,太冲可以祛风通络止痛定痉【针刺手法】针刺时宜先取远端穴位,重刺激;而后取局部穴位,面部穴位宜久留针,面部穴位要透刺,柔与适中。
(十一)头痛:处方
头痛在针灸治疗时辩证有何特点:完全就是循经取穴。
【临床表现、处方】头部疼痛
1、阳明经头痛:前额痛,包括眉棱骨痛与因眼、鼻、上牙引起得疼痛—印堂、上星、阳白、攒竹透鱼腰及丝竹空、合谷、内庭
2、少阳头痛:偏头痛,包括耳病引起得疼痛在内——
太阳、丝竹空、角孙、率谷、风池、外关、足临泣
3、太阳头痛:后枕痛,包括落枕、颈椎病引起得疼痛在内——
天柱、风池、后溪、申脉、昆仑
4、厥阴头痛:癫顶痛,包括高血压引起得疼痛在内——
百会、通天、太冲、行间、太溪、涌泉
5、全头痛:整个头部得疼痛,难以分辨出具体得疼痛部位——
百会、印堂、太阳、头维、阳白、合谷、风池、外关
【方义】头痛乃头部经络气血瘀滞不通或经络气血亏虚不荣所致,本方以局部取穴为主(腧穴所在,主治所在),远部选穴为辅(经脉所通,主治所及),配合使用,共奏疏经活络、通行气血之功,使头部经络之气“通则不痛”
(十二)眩晕:辩证、治则、处方、方义
【辩证】风阳上扰、痰浊上蒙、气血不足、肝肾阴虚
【治则】
风阳上扰—平肝潜阳、清利头目,只针不灸,泻法
痰浊上蒙—健脾除湿、化痰通络,针灸并用,平补平泻
气血不足—补益气血、充髓止晕,针灸并用,补法
肝肾阴虚—补益肝肾、滋阴潜阳,以针为主,平补平泻
【处方】以头部与足少阳经腧穴为主
【组成】百会、风池、头维、太阳、悬钟
【方义】眩晕病位在脑,脑为髓之海,无论病因为何,其病机皆为髓海不宁。
百会—本穴入络于脑,可清头目、止眩晕
风池、头维、太阳—均位于头部,近部取穴,疏调头部气机
悬钟—髓会,充养髓海,为止晕要穴
(十三)失眠:总得原则、心脾两虚及阴虚火旺所致得失眠得治法、处方、方义
【分类】心脾两虚、心胆气虚、阴虚火旺、肝郁化火、痰热内扰【治则】调与阴阳,宁心安神
心脾两虚—补益心脾心胆气虚—补心壮胆(针灸并用,补法)
阴虚火旺—育阴潜阳(只针不灸,平补平泻)
肝郁化火—平肝降火痰热内扰—清热化痰(只针不灸,泻法)
【组成】神门、内关、百会、安眠
【方义】神门(心经原穴)内关(心包经络穴)—宁心安神
百会—清头目宁神志
安眠—治疗失眠得经验效穴
(十四)嗜睡
【分类】湿浊困脾、胆经湿热、气血亏虚、肾精不足
【治则】交通阴阳、调神醒脑
湿浊困脾、气血亏虚、肾精不足—针灸并用,补法或平补平泻
胆经湿热—只针不灸,泻法
【组成】百会、四神聪、印堂、丰隆、足三里
【方义】百会、四神聪—治疗昏困多寐得经验穴
印堂—重在调神
丰隆、足三里—调理中焦、与胃安神
(十五)痴呆:病位、涉及得脏腑、主要病机、总得原则、处方、方义【病位】脑
【涉及得脏腑】主要就是肾,其次为心、脾
【主要病机】本病由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痰浊阻窍、瘀血阻络等
引起
【临床表现】记忆障碍、人格改变、精神症状
【分类】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痰浊闭窍、瘀血阻络
【治则】补肾填精、健脑益智
肝肾亏虚、气血不足—针灸并用,补法
痰浊闭窍、瘀血阻络—以针为主,平补平泻
【组成】百会、四神聪、太溪、大钟、悬钟、足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