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两栖动物资源09109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内骨骼连结坚固而灵活,骨化比较安全。 • 骨髂主要是硬骨,膜性硬骨大量消失,软骨性硬骨减少。脊椎分
化为颈椎、躯干椎、荐椎和尾椎,头骨有两个枕髁,与颈椎形成 可动关节。脊椎充分骨化,成体的脊索完全消失,开始出现颈椎 和荐椎。 • 4、肌肉的分节性变得不明显,尾部和躯干部的肌肉减少,而四肢 的肌肉发达。肌肉分化为很多肌肉束,腹部肌肉多成片状,有分 层现象。鳃肌退化,而一部分转化为舌肌。 • 5、内鳃消失,以肺和皮肤呼吸。 • 肺的结构简单,为薄囊状,仅有喉气管室,出现了喉头和气管。 有的种类甚至无肺,而以皮肤和口粘膜进行气体交换。幼体用鳃 呼吸,少数种类终生保持着鳃。
4
• 6、心室仅一个,为混合血;不完全双循环,代谢率低,为变温动物。 • 成体心脏有二心房、一心室,属不完全双循环。幼体心脏为一心房,一
心室,属单循环。心脏心室只有一室,因此血液为混合血,体温随外界 环境而发生变动,有休眠现象,属于变温动物。血液不能完全“清浊分 流”。 • 7、成体的排泄器官为中肾型,排泄物主要是尿素。肾门静脉系统完全, 有助于肾单位的滤过;两栖类有泄殖腔膀胱,不仅有贮尿作用,还有执 行重呼吸水的功能。幼体的排泄器官是前肾。 • 8、神经系统有了进步性变化,大脑半球出现了原脑皮。但两栖动物在陆 栖脊椎动物中还处于较底级水平。大脑体积比鱼类大,两个大脑半球已 完全分开,大脑顶壁有神经细胞构成大脑皮层(原脑皮),但其作用是 主管嗅觉,称为原脑皮。小脑极小,脊髓有缩短趋势,从脑发生出有10 对脑神经。两栖类在陆地活动不灵活。 • 9、具有适应陆生的感觉器官:眼睑、瞬膜、泪腺、角膜呈凸形、晶状体 扁圆、有中耳。 • 眼具有眼睑、瞬膜和泪腺,用以在陆地上保护眼球,视觉调节较为完善, 角膜呈凸形,晶状体扁圆,能看远物;中耳出现鼓膜和耳咽管,能接受 空气声波;鼻腔不仅是嗅觉器官,又是空气进出的通道。 • 10、两栖类仅分布于淡水,保持着水栖祖先的原始性状。卵在淡水中受 精,幼体在水中发育,蝌蚪完成变态后才能上陆地生活,因此它们并没 有彻底摆脱对水环境的依赖。两栖类上陆后分布区域受到限制,种类也 不是众多,经济价值相对不太大,但进化上也有重要意义,是动物从水 生到陆生的过渡类群。
• 2、分类(种类):全世界有8种约360余种, 我国3科14属37种(亚种)。
9
• 1)隐鳃鲵科:包括现代两栖类中体型最大的 种类,最长者可达180cm。四肢较小,头短宽, 身体一般为扁筒形,成体不具外鳃、Leabharlann Baidu短。眼 小,无活动眼睑。上下颌具齿,犁骨具横裂齿; 成体具肺;椎体为双凹型。代表种:
5
二、我国两栖动物资源 (P.219)
除圆口纲动物外,现存两栖类在脊椎动物 中其种类和数量都是最少的一纲。全世界现有 两栖类约4200种(老书上提2500余种?),我 国约有284余种(亚种)[老书上提220~221种]。 体长从16.2mm~1.8m。根据两栖类的四肢和尾 的有无,可分为三个目:无足目、有尾目、无 尾目。
8
(二)有尾目(P.220)
• 1、特征:是更适合于水中生活的较低等的两 栖动物,多数种类长时间地栖息于水中。主要 特征:体似鱼形,终生有发达的尾,呈圆形或 左右侧扁形。多数具细弱四肢,少数种类仅有 前肢。
• 另:低等种类的椎体为双凹型,高等的为后凹 型,椎骨数目多,有肋骨和胸骨。皮肤裸露无 鳞。有尾目共有8科,我国仅有3科。(赵尔宓: 392种)
第十一章 两栖动物资源
一、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P.218)
(一)什么叫两栖动物(两栖类定义) 幼体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经过变态,成体生活在陆上,用肺呼吸的脊椎动
物,为两栖动物。 大约在古生代泥盆纪末期(距今约3亿年前),由某些具有肺的古总鳍鱼类
(有带鳞的单列型的总状鳍,内部骨骼的排列与陆生脊椎动物的排列极为近似, 具内鼻孔,加上能呼吸的鳔,在动物系统演化上具有重要意义),偿试登陆并获 得成功,演化成现代的两栖动物。在脊椎动物演化史上,完成了由水到陆生的转 变。现存的两栖类,无论在机能结构上或在个体发育上都反映出它们过渡类型的 性质;从机能结构上来看,两栖类既保留着水栖祖先的许多特征,同时它们又获 得了一系列陆栖脊椎动物的特点;从个体发育上来看,其幼体生活在水里,经过 变态的成体,生活在陆地上。这些都反映出两栖类在系统发生中所处的中间过渡 地位。
7
2、分类(种类):蚓 螈 科 种 类 : 167 余 种 , 分布于南美洲和亚洲 南部的热带地区。我 国有:
版 纳 鱼 螈 ( Ichthyophis bannanica ) : 体 长
约 40cm , 体 色 暗 褐 , 穴居河、湖附近的潮 湿地带。主产于云南、 西双版纳地区,广东 境内也有发现,为国 家三类保护动物。 1983年以后才发现。
6
(一)蚓螈目
1、特征:是极特化的地下生活的两栖类,它们于 林间潮湿土壤中掘洞,并在洞中居住,食土壤中 的无脊椎动物。无足类有脱离水体生活和繁殖的 强烈倾向。突出特征是:体呈蠕虫状,无四肢, 尾极短,适应穴居生活。另:听觉、视觉均退化, 体表富粘液,有许多环状皱纹;皮下有细小的骨 质鳞;椎骨双凹型,多具长肋骨,无胸骨,左右 心房间隔膜不完整,动脉圆锥无瓣膜。本目只有 1科“鱼螈科。”
赵尔宓院士:幼体阶段在水中生活,经变态而发育为成体阶段才能到陆地生 活,故称之为两栖动物更为确切而不致产生误解。
1
整体概述
概况一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概况二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概况三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2
赵尔宓院士(中国科学院) 3
(二)两栖纲(两栖类)的主要特征
• 1、两栖类发展了强有力的五趾型附肢。后肢带与一个荐椎相关节, 不仅能承受体重,而且能推动身体沿地爬行。但是,两栖类和高 等脊椎动物相比,五趾型附肢尚处于比较原始的状态。(偶鳍末 端一般有五趾)
• 2、皮肤裸露无鳞,富有皮肤腺体,以保持皮肤经常湿润。表皮开 始发生角质化,真皮加厚,上陆时可减少体内水分蒸发。真皮分 布大量的微细血管,皮肤的重要功能之一为辅助呼吸。皮肤缺乏 保护性衍生物。
化为颈椎、躯干椎、荐椎和尾椎,头骨有两个枕髁,与颈椎形成 可动关节。脊椎充分骨化,成体的脊索完全消失,开始出现颈椎 和荐椎。 • 4、肌肉的分节性变得不明显,尾部和躯干部的肌肉减少,而四肢 的肌肉发达。肌肉分化为很多肌肉束,腹部肌肉多成片状,有分 层现象。鳃肌退化,而一部分转化为舌肌。 • 5、内鳃消失,以肺和皮肤呼吸。 • 肺的结构简单,为薄囊状,仅有喉气管室,出现了喉头和气管。 有的种类甚至无肺,而以皮肤和口粘膜进行气体交换。幼体用鳃 呼吸,少数种类终生保持着鳃。
4
• 6、心室仅一个,为混合血;不完全双循环,代谢率低,为变温动物。 • 成体心脏有二心房、一心室,属不完全双循环。幼体心脏为一心房,一
心室,属单循环。心脏心室只有一室,因此血液为混合血,体温随外界 环境而发生变动,有休眠现象,属于变温动物。血液不能完全“清浊分 流”。 • 7、成体的排泄器官为中肾型,排泄物主要是尿素。肾门静脉系统完全, 有助于肾单位的滤过;两栖类有泄殖腔膀胱,不仅有贮尿作用,还有执 行重呼吸水的功能。幼体的排泄器官是前肾。 • 8、神经系统有了进步性变化,大脑半球出现了原脑皮。但两栖动物在陆 栖脊椎动物中还处于较底级水平。大脑体积比鱼类大,两个大脑半球已 完全分开,大脑顶壁有神经细胞构成大脑皮层(原脑皮),但其作用是 主管嗅觉,称为原脑皮。小脑极小,脊髓有缩短趋势,从脑发生出有10 对脑神经。两栖类在陆地活动不灵活。 • 9、具有适应陆生的感觉器官:眼睑、瞬膜、泪腺、角膜呈凸形、晶状体 扁圆、有中耳。 • 眼具有眼睑、瞬膜和泪腺,用以在陆地上保护眼球,视觉调节较为完善, 角膜呈凸形,晶状体扁圆,能看远物;中耳出现鼓膜和耳咽管,能接受 空气声波;鼻腔不仅是嗅觉器官,又是空气进出的通道。 • 10、两栖类仅分布于淡水,保持着水栖祖先的原始性状。卵在淡水中受 精,幼体在水中发育,蝌蚪完成变态后才能上陆地生活,因此它们并没 有彻底摆脱对水环境的依赖。两栖类上陆后分布区域受到限制,种类也 不是众多,经济价值相对不太大,但进化上也有重要意义,是动物从水 生到陆生的过渡类群。
• 2、分类(种类):全世界有8种约360余种, 我国3科14属37种(亚种)。
9
• 1)隐鳃鲵科:包括现代两栖类中体型最大的 种类,最长者可达180cm。四肢较小,头短宽, 身体一般为扁筒形,成体不具外鳃、Leabharlann Baidu短。眼 小,无活动眼睑。上下颌具齿,犁骨具横裂齿; 成体具肺;椎体为双凹型。代表种:
5
二、我国两栖动物资源 (P.219)
除圆口纲动物外,现存两栖类在脊椎动物 中其种类和数量都是最少的一纲。全世界现有 两栖类约4200种(老书上提2500余种?),我 国约有284余种(亚种)[老书上提220~221种]。 体长从16.2mm~1.8m。根据两栖类的四肢和尾 的有无,可分为三个目:无足目、有尾目、无 尾目。
8
(二)有尾目(P.220)
• 1、特征:是更适合于水中生活的较低等的两 栖动物,多数种类长时间地栖息于水中。主要 特征:体似鱼形,终生有发达的尾,呈圆形或 左右侧扁形。多数具细弱四肢,少数种类仅有 前肢。
• 另:低等种类的椎体为双凹型,高等的为后凹 型,椎骨数目多,有肋骨和胸骨。皮肤裸露无 鳞。有尾目共有8科,我国仅有3科。(赵尔宓: 392种)
第十一章 两栖动物资源
一、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P.218)
(一)什么叫两栖动物(两栖类定义) 幼体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经过变态,成体生活在陆上,用肺呼吸的脊椎动
物,为两栖动物。 大约在古生代泥盆纪末期(距今约3亿年前),由某些具有肺的古总鳍鱼类
(有带鳞的单列型的总状鳍,内部骨骼的排列与陆生脊椎动物的排列极为近似, 具内鼻孔,加上能呼吸的鳔,在动物系统演化上具有重要意义),偿试登陆并获 得成功,演化成现代的两栖动物。在脊椎动物演化史上,完成了由水到陆生的转 变。现存的两栖类,无论在机能结构上或在个体发育上都反映出它们过渡类型的 性质;从机能结构上来看,两栖类既保留着水栖祖先的许多特征,同时它们又获 得了一系列陆栖脊椎动物的特点;从个体发育上来看,其幼体生活在水里,经过 变态的成体,生活在陆地上。这些都反映出两栖类在系统发生中所处的中间过渡 地位。
7
2、分类(种类):蚓 螈 科 种 类 : 167 余 种 , 分布于南美洲和亚洲 南部的热带地区。我 国有:
版 纳 鱼 螈 ( Ichthyophis bannanica ) : 体 长
约 40cm , 体 色 暗 褐 , 穴居河、湖附近的潮 湿地带。主产于云南、 西双版纳地区,广东 境内也有发现,为国 家三类保护动物。 1983年以后才发现。
6
(一)蚓螈目
1、特征:是极特化的地下生活的两栖类,它们于 林间潮湿土壤中掘洞,并在洞中居住,食土壤中 的无脊椎动物。无足类有脱离水体生活和繁殖的 强烈倾向。突出特征是:体呈蠕虫状,无四肢, 尾极短,适应穴居生活。另:听觉、视觉均退化, 体表富粘液,有许多环状皱纹;皮下有细小的骨 质鳞;椎骨双凹型,多具长肋骨,无胸骨,左右 心房间隔膜不完整,动脉圆锥无瓣膜。本目只有 1科“鱼螈科。”
赵尔宓院士:幼体阶段在水中生活,经变态而发育为成体阶段才能到陆地生 活,故称之为两栖动物更为确切而不致产生误解。
1
整体概述
概况一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概况二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概况三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2
赵尔宓院士(中国科学院) 3
(二)两栖纲(两栖类)的主要特征
• 1、两栖类发展了强有力的五趾型附肢。后肢带与一个荐椎相关节, 不仅能承受体重,而且能推动身体沿地爬行。但是,两栖类和高 等脊椎动物相比,五趾型附肢尚处于比较原始的状态。(偶鳍末 端一般有五趾)
• 2、皮肤裸露无鳞,富有皮肤腺体,以保持皮肤经常湿润。表皮开 始发生角质化,真皮加厚,上陆时可减少体内水分蒸发。真皮分 布大量的微细血管,皮肤的重要功能之一为辅助呼吸。皮肤缺乏 保护性衍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