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七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及理化性质的鉴定讲课讲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七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及理化性质

的鉴定

实验七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及理化性质的鉴定

一、目的

1、学习应用提取分离叶绿体色素的实验方法。

2、验证叶绿素的理化性质。

3、了解叶绿体色素的荧光现象、皂化反应等理化性质。

二、原理

1、叶绿体色素:植物叶绿体色素主要有三类:1)叶绿素 2)类胡萝卜素 3)藻胆素。高等植物叶绿体中含有前两类,藻胆素仅存在于藻类植物中。

高等植物体内叶绿素(chlorophyll两种)主要有两种:叶绿素a、b(简写为chla、chlb,其结构式见图7-3),chla通常呈蓝绿色,而chlb呈黄绿色,chlb 是chla局部氧化的衍生物。chla是chlb的三倍,二十世纪30年代,知道了叶绿素的分子结构,50年代末期,人工合成了叶绿素a,其它色素也几乎在同时发现。

叶绿体中的类胡萝卜素主要包括胡萝卜素(carotene)和叶黄素(lutein)两种,前者呈橙黄色,后者呈黄色。叶黄素是胡萝卜素的二倍。一般植物叶绿素是类胡萝卜素的三到四倍;

胡萝卜素:C40H56 (有α、β、γ三种同分异构体)

叶黄素: C40H54(OH)2 (同分异构体很多)。

2、理化性质:这二大类四种色素都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如乙醇、丙酮等。通常用80%的丙酮或丙酮:乙醇:水为4.5:4.5:1的混合液来提取叶绿素。

按化学性质来说,叶绿素是叶绿酸的酯,在碱的作用下,可使其酯键发生皂化作用,生成叶绿酸的盐,能溶于水,但由于它保留有Mg核的结构,仍保持原来的绿色。而类胡萝卜素中,胡萝卜素是不饱和的碳氢化合物,β—胡萝卜素水解可生成2分子维生素A,叶黄素是由胡萝卜素衍生的二元醇,不能与碱发生皂化反应,根据这一点,可以将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分开。此外,叶绿素还可以在酸的作用下,其中的Mg被H所代替形成褐色的去Mg叶绿素:去Mg叶绿素能与其他金属盐中的铜、锌、铁盐等代H,又重新呈现绿色,比原来的绿色更稳定。根据这一原理可用醋酸铜处理来保存绿色标本。

3、功能:

1.叶绿体色素的功能

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都包埋在类囊体膜中,与蛋白质结合在一起,组成色素蛋白复合体,根据功能来区分,叶绿体色素可分为二类:

(1)作用中心色素:叶绿素分子含有一个卟啉环的“头部”和一个叶绿醇的“尾部”,呈蝌蚪型,大卟啉环由四个小吡咯环以四个含有双键的甲烯基(-CH=)连接而成。镁原子居于卟啉环的中央,偏向于带正电荷,与其相联的氮原子则偏向于带负电荷,因而其“头部”具有极性,是亲水的,可以与膜上的蛋白质结合;而其“尾部”是叶绿酸的双羧基被甲醇和叶醇所酯化后形成的脂肪链,具疏水亲脂性,可以与膜上的双卵磷脂层结合,因此,这决定了叶绿素分子在类囊体膜上是有规则的定向排列。极少数具特殊状态的chla分子,其卟啉环上的共轭双键易被光激发而使电子与电荷分离,引起光能转化为电能的重要反应,因此这些chla分子是光合作用的重要色素,称“作用中心色素”;

(2)天线色素(聚光色素):没有光化学活性,只有收集光能的作用,包括大部分chla 和全部chlb、胡萝卜素、叶黄素。这些色素排列在一起,象漏斗一样,把光传递集中到作用中心色素,引起光化学反应。类胡萝卜素还是一种保护性色素,在光过强时,可耗散过剩激发能,消除活性氧自由基,防止光合器官被氧化损伤。

3、形成条件:

叶绿素的形成

叶绿素在植物体内,能不断的进行新陈代谢,如菠菜的叶绿素72小时更新95.8%;烟草19天后更新50%,其合成与分解受植物遗传控制(如吊兰叶的白边),也与环境关系密切。

高等植物的叶绿素形成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是由α-酮戊二酸(或由其和氨形成的谷氨酸)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合成叶绿素的前身物质—无色的原叶绿酯;第二个阶段:原叶绿酯在光下被还原,成为绿色的叶绿素。

叶绿素形成的条件

1.光照光是叶绿素形成的必要条件,原叶绿素必须经过光照后才能合成叶绿素。缺乏光照或其他某些条件,影响叶绿素形成,使叶子发黄的现象,称黄化现象。由于黄化部位,机械组织不发达,肉质细嫩,生产上常用于遮光培育韭黄、蒜黄、葱白等;而光太强对叶绿素也不利,会使叶绿素氧化、褪色、去镁,并形成对膜有害的自由基。

有些植物或植物部分无光照条件也能形成叶绿素,如松、柏,莲子胚芽等,推测这些植物中含有代替可见光促进叶绿素合成的物质。

2.温度温度主要通过影响叶绿素合成酶的活性而影响叶绿素的合成。一般叶绿素形成的最低温度为2~4℃,最适26-30℃左右,最高约40℃。早春植物幼芽、叶呈黄绿色,是低温影响了叶绿素的形成的缘故。

3.矿质营养矿质元素对叶绿素形成也有很大影响。N和Mg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Fe、Mn、Cu、Zn等在叶绿素合成过程中也是必不可缺少的元素,缺少这些元素会引起缺绿症。特别是氮素,植株体内氮水平高低可影响叶绿色的深浅,生产上以此来判断氮肥的丰缺。

4.水分和氧气植物缺乏水和O2,不仅抑制叶绿素的形成,还会促进原有叶绿素的分解。所以严重高温、干旱缺水和涝害缺O2时,叶子常表现黄色褪绿现象。

由于叶绿素的形成受许多条件的影响,所以叶色是反映植物的营养情况和健康状况的一个很灵敏的指标,成为肥水管理和调控作物生长发育的依据之一。5、提取:叶绿体色素为有机酯类化合物,根据相似相容原理,常用有机溶剂提取。如酒精、丙酮、乙酸乙酯、氯仿等。

分离:薄层层析法是将吸附剂均匀的涂抹在玻璃板上形成一薄层,将此吸附剂薄层作为固定相,把待测分离的样品溶液点在薄层板的下端,然后用一定量的溶剂作流动相,将薄层板的下端浸入到展开剂中。流动相通过毛细管作用由下而上逐渐浸润薄层板,并带动样品在板上也向上移动,样品中各组成分在吸附剂和展开剂之间发生连续不断的吸附、脱吸附、再吸附……的过程。由于吸附剂对不同物质的吸附能力大小不同,吸附能力强的物质相对移动慢一些,儿媳妇能力弱的物质相对移动快一些,从而使各组分有不同移动速度而彼此分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