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第一节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阴阳学说
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的交互作用包括:阴阳互生、阴阳交感、对立制约、互 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如:五脏之中,心肺为阳,肝脾肾为阴;心肺之中,心又为 阳,而肺为阴,病理上:五脏为阴,六腑为阳,阳盛则热, 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等理论。
3)劳逸适度:正常的劳动有利于继续顺畅增强体质,必要
的休息可以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脑力,但如果。劳逸,适 度过长时间,过于劳累和过于安逸敬仰都不利于健康,均可 导致脏腑及其经络气血精,的市场引发疾病。
4)病理产物性病因:是指六淫七情等致病因素在引起疾病 发生的过程中形成的痰饮、淤血、结石等病理性产物,这些 产物形成后,又反过来作用于人体,干扰机体的正常功能, 加重疾病的变化,从而引起新的病变。 5)其他病因:包括外伤、寄生虫、胎传、毒邪、药邪等致 病因素,形成各种损伤皮肉筋骨和脏腑气血,形成病症。
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成为病因。即为导致疾病发生的原 因,又称病原、病源、病邪等。
近代则将病因分为:外感病因,内伤病因,病例产物、和其 他。
1.外感病因:(六淫、疠气)
1)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 2)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感病邪,又称毒气、疫 毒等,相当于西医的病毒、病原微生物。
(五)气血津液学说
气、血、精、津液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分“先天之气、后天之气”。气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 气化、营养等作用。血、精、津液皆由气所化生。血为脉道 中运行的红色液体;精是由气化生的精微物质;津液则可理 解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六)经络学说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 通道。经络系统包括经脉(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 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大多循行于人体深部,有确定的循行路 径;络脉是经脉的小分支,循行于较浅部位(即十五别络、 浮络、孙络),及其连属组织(十二经筋、十皮部)。
四诊:中医诊断,主要是通过望诊、闻诊、问诊、切诊,获 取病情资料,进而以中医理论进行分析、辨别和综合,明确 病证。
(1)望诊:即观察神色、形态,以及身体局部、分泌物、 排泄物的外观,其中以望面部和望舌为重点。
望面色一般为:面色白主虚、寒;赤主;,黄主脾虚、湿困; 青主淤、寒、痛;黑主肾虚、寒、水、淤。
(八)辩证论治
辨证论治:又称辩证施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 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特有的一种研究和处理方法。
辩证:就是根据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分 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 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病证。论治又称施治,是根 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第十章 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
主讲:诗雅
第一节 中医学概述
一、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理论的基础是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和精气学说。两千 多年前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中医理 论的主要特点是整体观和恒动观。
整体观念:一方面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即“天人合 一”因此在诊断、治疗同一种疾病时,应注重因时、因地、因 人制宜。另一方面,是指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共处于一个统一 体中,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因而应从整体的角度来对待疾病 的治疗与预防。
(三)五行学说
世间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行构成,而事物和现 象的发展变 化,都是这五种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五行的交互作用包括:相生、相克、制化、 相侮、相乘、 母子相及。
(四)藏象学说
藏,指人体内的五脏六腑;象,即脏腑的解剖形态,即脏腑 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五脏指肝、心、脾、肺、肾;六腑指 胆、胃、大肠、膀胱、三焦;奇恒之腑指“脑、髓、骨、脉、 胆、女子胞”,其中胆既属六腑之一,又为奇恒之腑。
疠气所致病症,称为疫疠、疫病,如 SARS、鼠疫、霍乱等。
2.内伤病因: 七情;饮食失宜; 劳逸失度。
1)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体正常的情 志活动,当强烈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越了人体的适应能力,影 响脏腑之气的升降出入,可导致病症的发生。
2)饮食:是人体后天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物质的重要来源, 若饮食不当,可称为病因而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导致脏腑 功能失调,正气损伤,引发疾病。
(2)闻诊:包括耳闻和鼻嗅。
(3)问诊:是获取病情资料的主要途径。 其内容常概括为“十问歌”,即: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 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4)切诊:现在分为脉诊和按诊,但古代中医中主要是指 切脉。切脉的部位,一般在手太阴肺经的寸口,即现代解剖 中桡骨茎突内侧桡动脉所在部位。每侧寸口又分寸、关、尺 三部,两手合而为六部脉,不同部位,对应不同脏腑,称为 “三部九候”。诊脉时,患者一般取坐位或正卧位。患者手 臂放平和心脏近于同一水平,直腕,手心向上,并在腕关节 背侧垫上布枕。
恒动观念: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由阴阳两类物质构 成,阴阳二气互相对 立而又相互依存,并时刻都在运动与 变化之中。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两者处于一个动态的平衡之 中,一旦这种动态平衡受到破坏,即呈现为病理状态。
治疗疾病,主要是纠正阴阳失衡。
*中医基础理论的主பைடு நூலகம்学说
(一)精气学说
在古代中国哲学理论中,气被认为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 质。有“升降出入”四种形式,天地之精气化生为人。但气 可养人,亦可伤人。人体生病,是因为感受邪气,气的升降 出入失调也可致病。
临床常用的辩证方法:八纲辩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 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辩证、经络辨证。
论治:以辩证为前体和基础,获得对疾病的本质认识后确立 治疗疾病时所必须遵循的基本治则和治法,达到祛除疾病的 目的。
基本治则:主要包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治病求本三个方 面。
扶正:是指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生理功能。包 括益气养血,滋阴补阳,填精、补津。
十二经脉包括: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
(七)发病与病因
发病是指疾病的发生,中医认为,发病是正气与邪气斗争的 过程。人体对外界致病因素的防御能力称为正气,导致疾病 因素称为邪气。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原因,正气充足 能够抵御邪气入侵,不易发病,即使发病也能较好地祛除病 邪。正气相对虚弱,抵御邪气能力下降,邪气入侵成功,破 坏人体阴阳平衡,从而导致至发生疾病发生。
驱邪:指去除邪气,消除体内病邪及其病理产物的侵袭 和损害。包括发汗清热,攻下消导,化痰活血,散寒, 解毒祛湿等。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的手段和方 法。通过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的正确与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