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选修一改革的答题方法和技巧讲义-文档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题目的答题方法和技巧

本专题在各地的高考考试说明中都定位选考内容,从内容上看,侧重古今、中外改革的对比,关注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从题型上看,本专题的内容都以非选择题形式命题,在复习中,应当加强材料题的训练和讲评。

1.改革的分类

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2.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

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

4.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

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成功的改革

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

中国: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

5.改革的作用。

1、改变了社会形态(怎么改变?以商鞅变法为例,有奴隶社会变为封建社会)

2、清楚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

6.改革的认识和启示

1、每个国家和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2、改革不会一帆风顺,在改革的同时,必须要有斗争精神,要坚信新事物一定能战胜旧事物。

3、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积极支持改革。

4、改革没有固定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符合国情的改革之路。

5、改革的必要性。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改革是革除弊政、促使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6、改革的曲折性。改革必然会涉及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可能一帆风顺。改革和变法不会一帆风顺,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要坚信新事物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

7、对改革的具体要求。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在高考中,选修内容一般只考材料题型。所以材料题型的解答成为最重要的方法。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材料解析题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它要求学生在读懂试题材料的前提下,依据课文所体现的历史知识网络,从提供的种种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逐一解答试题中所提出的各个问题。这种试题能够有效地考查考生驾驭史料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较高层次的历史学科能力,是高考历史主观性试题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历史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或从中选取某些有效信息支持特定观点。”这是高考考试能力的基本要求。根据上述要求,近年来在高考各种模式试卷的历史试题中,考查考生信息提取能力的试题频繁出现。然而学生普遍对这种题型感到畏惧,无所适从。

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含义:所谓信息,即试卷中的文字资料、图表、各种数据、画面、符号等。获取信息即发现、收集信息,解读信息即是对信息的理解。

信息的获取和解读不等同于对知识的获取和理解。它们在获取的渠道、目的等方面是不相同的。对知识的获取主要由课堂或其它形式的教学过程完成,其主要目的是奠定学习者的文化基础;而信息获取的路径较之学习更为宽广,其目的除丰富社会体验、文化内涵外,更重要的是要根据信息传递的内容,准确地分析事物的实质,判断事物的发展并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基础知识愈深厚,对信息感受愈敏锐,对信息的理解和分析愈深刻,判断事物则愈准确。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过程,包含发现信息、判断信息的重要性程度、提取有效信息等思维过程,因而更明显地表现出个体的思维能力。在知识内容迅速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整合的当代,这种捕捉新的讯息,感受新变化、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就更凸显出其重要性。

获取和解读试题信息,首先表现为审题的精准,其次是能把握各种信息的性质,回应信息提供的情境。事实上,对信息的处理将直接影响解决问题效果。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在中国古代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它们都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借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材料二(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诸桑田(成年男子每人20亩,用于种植桑树等)皆为世业,身终不还。

——《魏书·食货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