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啤酒发展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啤酒发展史
2008年03月07日11:04[我来说两句] [字号:大中小] 按现行国家产品标准规定,啤酒的定义是:“啤酒是以麦芽为主要原料,加酒花,经酵母发酵酿制而成的,含有二氧化碳气、起泡的低酒精度饮料”。
啤酒发祥于古埃及和美索布达米亚,之后传入德国,17?18世纪传播世界各地。
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相似之处,约在4000?5000年前,中国也曾有古代啤酒的兴起。根据汉代的辞典《说文解字》解释:“蘖者牙米也”或“芽生米也”。同时期的辞典《释名》则解释为:“蘖缺也,浸麦,覆之使生芽。”所以在我国都认为,蘖是出芽的谷物,这是一致看法。
甲骨文中有醴字,《周礼正义》中的释名,释饮食一章中解释醴说“醴齐,酿制一宿而成,体有酒味而已也”。高诱注《吕氏春秋》重己篇释醴说:“醴者以蘖与黍相醴,不也麴也,浊而甜耳。“宋辞典《玉篇》则解释曰:“醴……甜酒。”根据以上文献可以认为:醴是利用蘖(麦芽)糖化黍米淀粉,经过短时间酿造,带有酒味而不分出渣滓的甜味蘖酒。醴可能是原始的啤酒,其酒味较用曲制造的发酵酒要薄,而甜味较浓。以后由于曲酒的出现,人们逐渐喜欢酒精含量较高的曲酒,醴就没有得到发展,而为曲酒所代替,以致这一工艺失传。正如明代宋应星著《天工开物》所讲:“古来曲造酒,蘖造醴,后世厌醴味薄,遂至失传,则蘖法亦亡。”从这一记载看来,也可明确知道:古以来是以蘖造醴、以曲造酒的。”
中国近代的啤酒业是从西方传入的,据史料记载,1900年由俄国人在哈尔滨建立的乌卢列夫斯基啤酒厂,这是在中国土地上出现的最早的啤酒厂。1903年,英德商人合资在青岛建立了英德酿酒有限公司(青岛啤酒厂的前身),啤酒生产能力约300吨,1916年改由日本“麦酒株式会社”经营,年生产啤酒量3000吨,1945年由民国接手经营。当时的青岛啤酒已是清亮透明、泡沫丰富、味道醇厚,它不仅得益于天赐甘露??崂山泉水,而且也显示了德国历史悠久的啤酒酿造技术在中国的成功应用。
上海解放前有三家啤酒厂,其一是挪威人办的斯堪的纳维亚啤酒厂,建于1912年,是上
海地区最早的啤酒厂,因其所产啤酒质量精良,需求量日增,1933年移迁现址(上海宜昌路)扩建新厂,1936年落成。新厂易名为“英商上海啤酒公司”(上海啤酒厂的前身),所产“友啤”啤酒(U•B•BEER),又名上海啤酒,1958年改称为上海啤酒厂;其二是法商经营的中国啤酒厂,建于1928年,1935年改名为国民啤酒厂,日本统治时期改为酒精厂,即今上海酒精厂;其三是英商怡和洋行开办的怡和啤酒厂,建于1933年,1942年被日本樱花麦酒株式会社接管,日本投降后交还给怡和洋行。解放后,英商作价卖给中国,改称华光啤酒厂。
北京解放前有两家啤酒厂,其一是北京啤酒厂,1941年是由日本樱花麦酒株式会社在16万平方米土地上建起的啤酒厂,当时生产规模很小,生产的啤酒只供侵华的日军的军需。四年后日本投降,啤酒厂由国民党**接管,不到一年又转卖给私人经营,当时啤酒产量最多的一年也只有200吨左右。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轻工业部糖工业管理局接管了啤酒厂,改厂名为北京啤酒厂,废止了原“飞马牌”商标,开始生产北京啤酒。其二是北京双合盛啤酒厂,这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经营的。清朝末年,北京的啤酒都是从德、日等国输入的。1915年,侨居俄国的华商张廷阁与捷克人尧西戈拉来到北京,在玉泉山参观了一家“啤酒汽水制造厂”,但它只生产汽水不生产啤酒,徒有虚名。当时,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德国的啤酒无法输入,于是张廷阁趁此时机将在海参崴的资金抽调回国,与怀有同样热忱“实业救国”的山东商人郝升堂等7人,集资20万银元在能引来玉泉山水的广安门车站旁,建立了一家中国人办的啤酒厂,当时总计为19股,而张、郝两人占15股以上,因此基本上是两人合办(亦双合)经营。他们从商界名联“福如东海长流水,财源茂盛达三江”中,取出了“盛”字,由此定名为“双合盛”。招募了员工200余人,酿酒的机器设备大部分来自德国,并聘请捷克人尧西戈拉酿酒技师总管技术。选用德国等进口的上等啤酒花和强壮酵母,精心酿造,1916年第一批“五星牌啤酒”问世,酒液清亮透明,泡沫洁白细腻,口味纯正,毫不逊色于进口啤酒,不仅走俏于北京,还畅销天津、上海、汉口等地。1926年在当时工商部国货展览会上一举夺标,并在巴拿马国际展览会上获奖。自20年代起,五星啤酒就从天津转销香港、澳门及南洋群岛,声誉远播海外,这是中国民族啤酒工业中较为成功的一例。
同期,由中国民族资本家建设的啤酒厂还有,如建于1904年哈尔滨的东北三省啤酒厂是第一家中国人开办的啤酒厂;1924年哈尔滨又建立了五洲啤酒汽水厂;1920年山东烟台醴泉啤酒厂(烟台啤酒厂的前身);1935年广州建立的五羊啤酒厂(广州啤酒厂的前身)等,这些厂都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经营的。
不论是外国人经营的啤酒厂还是民族资产阶级经营的啤酒厂,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工厂多建在沿海和通商口岸;生产规模小;原材料都来自国外,尤其是民族资产阶级经营的啤酒
厂,生产技术掌握在外国人手中,生产啤酒所需的麦芽和酒花都依靠国外进口。
从1900年?1949年漫长的半个世纪,中国只有在青岛、北京、哈尔滨、沈阳、上海、烟台、广州等地建立了10余家啤酒厂,年生产啤酒约3万余吨,饮用啤酒者,绝大多数只是在华外国人及分布于沿海地区城市中的上层华人。1949年?1978年期间,啤酒生产经恢复期、独立发展期及自发发展期阶段,啤酒产量增长缓慢。然而, 我们啤酒业大力发展真正发生在1979年后十年, 我国的啤酒工业每年以30%以上的高速度持续增长。80年代, 我国的啤酒厂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遍及神州大地. 到1988年我国大陆啤酒厂家发展到813个, 总产量达656.4 万吨, 仅次于美国、德国, 名列第三。
中国的啤酒生产发展史:
年代期产量特点
•1900?1949初创期1→3万吨⒈原材料大多依赖进口;⒉生产技术由西方掌握;⒊饮用者在华外国人、上层华人
•1949?1959恢复期1→4万吨⒈由日本引进二棱大麦;⒉地板式发芽,麦芽自给;⒊生产技术自己掌握;⒋工厂17个,主要在沿海大城市
•1957?1966独立发展期4→12万吨⒈青岛、北京、新疆等地种植啤酒花、酒花自给;⒉自行设计,装备一批小型2000吨/年啤酒厂(37家);⒊发达省每省约1至数家啤酒厂
•1970?1978自发发展期12→41万吨⒈在中、小城市建立一批2000?5000吨/年小型啤酒厂(约100家);⒉饮用啤酒习惯在城市中开始普遍;⒊啤酒专用装备开始定点生产
•1979?1988高度发展期41→656.40万吨⒈全国出现“啤酒热”,啤酒建厂得到**重视,专项贷款30亿;⒉引进大量西方啤酒装备及技术;⒊建厂规模1~3万吨/年全部国产化,5?10万吨/年引进技术和装备;⒋中、大型厂开始现代化生产;⒌每年啤酒生产递增率>30%
•1989?1992相对稳定期623→1000万吨⒈停止新建啤酒厂;2. 啤酒市场出现竞争,小型啤酒厂面临倒闭,开始联合发展;⒊专业装备生产得到改造,用新装备改造中型啤酒厂;⒋产品多样化;⒌主要采取挖潜改造,提高产品产量、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