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传导路、内脏N、被膜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椎旁神经节

分部 数目和名称

颈上神经节

颈部 3对 颈中神经节

颈下神经节
胸部 10~12对
颈 胸
腰部 4~5对


骶部 2~3对

尾部 1个,奇神经节
交 感
2)椎前神经节

名称
数目 位置

腹腔神经节 1对 腹腔干根部两侧

主动脉肾神经节 1对 肾动脉根部
肠系膜上神经节 1个 肠系膜上动脉根部
锥体系


锥体外系
觉 传
运 动





感受器
效应器 下运动神经元
(一)锥体系
胞体: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的锥体细胞 上运动神经元 轴突:锥体束(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
脊髓灰质前角细胞
胞体
下运动神经元
脑神经躯体运动核
轴突:脑神经和脊神经中的躯体运动纤维
锥体束(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
皮质核束
(经内囊膝)
肠系膜下神经节 1个 肠系膜下动脉根部
2.交通支 灰交通支
白交通支
(二)副交感神经


干 内
交的
感 神
副 交 感
经核



中 枢
骶 节 段
脊 髓 第
副二
交~
感四

器 官
副 交
旁感
节神


器 官 内 节
二、内脏感觉神经(略)
第六节 脑和脊髓的被膜
被膜(外→内)
脑的被膜
脊髓的被膜
硬膜 蛛网膜 软膜
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后临床表现的比较
锥体束 上运动N元损伤
效 应 下运动N元损伤 器
瘫痪 痉挛性瘫痪(硬瘫) 迟缓性瘫痪(软瘫)
损 肌张力
伤 腱反射 亢进
症 状 鉴
病理反射 阳性
(巴氏征)

肌萎缩 无
的锥
抑体
制束 性对 影下 响神 消经 失元
消失或减弱 阴性
反 射 弧 中 断
出现
第五节 内脏神经系统
基底动脉
大脑后动脉
3.大脑动脉环(Willis环)
由前交通动脉、两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 两侧颈内动脉末端、两侧后交通动脉和 两侧大脑后动脉起始段在脑底中央吻合而成。
大脑动脉环
(Willis. Circle)
✓颈内动脉 ✓大脑前动脉 ✓前交通动脉 ✓大脑后动脉 ✓后交通动脉
两前两后加颈内
(二)脑的静脉(略) 二、脊髓的血管(略)
略呈负压,有 脊神经根通过。
临床上进行硬膜外麻醉, 就是将麻药注入此隙
(二)硬脑膜(由内、外两层紧密结合而成)
大脑镰:伸入到左、 右大脑半球之间
小脑幕:伸入到 大、小脑之间, 前缘为幕切迹, 有中脑通过。 颅内压增高可导 致小脑幕切迹疝, 压迫中脑。
硬脑膜窦
硬脑膜在某些部位 两层分开,形成腔 道,内面衬内皮细 胞,含静脉血,称 为硬脑膜窦
⊙3
外侧膝
视辐射

(经内囊后肢)
枕叶距状沟 上、下皮质
状体 C
视野缺损
①单眼全盲 ②双眼对侧半视野偏盲
光线
Ⅱ 视网膜 视交叉 N节细胞
Ⅰ 视网膜 双极细胞

④ ③②
视神经
视束
Ⅲ 外侧 膝状体
视辐射 内囊后肢
感光细胞
距状沟上、下方皮质
③双眼颞侧视野偏盲
④右眼鼻侧偏盲
起止 行程 交叉
大脑皮质
(一)锥体系
上矢状窦 直窦 窦汇 横窦 乙状窦 海绵窦
硬 脑 膜 窦 的 血 液 流 向
上矢状窦 下矢状窦→直窦→窦汇→横窦→乙状窦→颈内静脉 海绵窦 岩上窦
岩下窦
二、蛛网膜
蛛网膜薄而透明,与软膜之间有许多小纤维束相连, 其间的腔隙称为蛛网膜下隙,隙内充满脑脊液。
蛛网膜下隙在某 些部位,腔隙扩大, 称蛛网膜下池
再见
第三脑室脉络丛 侧 脑 室 脉第 络四 丛脑 室 脉 络 丛
第七节 脑室和脑脊液
一、脑室 前角
侧脑室 中央部 后角
室间孔 下角
第三脑室
中脑水管
第四脑室
后正中孔 左、右外侧孔
二、脑脊液
无色透明,充满于脑室、 和蛛网膜下隙中。
产生:由各脑室脉络丛产生,95%由
左、右侧脑室脉络丛产生。
循环途径
左右侧脑室 室间孔
头面部浅感觉 传导通路
第三级神经元 (背侧丘脑)
第二级神经元
(三叉神经脑桥核、 三叉神经脊束核)
第一级神经元 (三叉神经节)
中央后回下1/3 在 脑 干 交 叉
(三)视觉传导通路
视锥C 视杆C
周围突 ⊙ 1
视网膜 双极C
中枢突
〈⊙ 2 视N→视交叉 →视束〈
视 网 膜 不完全交叉(两眼视网膜鼻 神经节C 侧半f交叉,颞侧半f不交叉)
到效应器)
2级
节前神经元
节后神经元
分布形式
节前纤维
神经丛
节后纤维
躯体运动神经 骨骼肌 1种 1级
直达
神经干
(一)交感神经
1.中枢部 低级中枢 位于脊髓T1~L3 节段的侧角内
2.周围部
(1)交感神经节 1)椎旁神经节
(交感干神经节)
交感干: 椎旁节借节间支连接而成, 左、右各一,上至颅底, 下至尾骨,与脊柱等长, 下端合于单个奇神经节。
〈⊙ 2
〈 头面部
脑N躯体 (经脑N) 骨骼肌
运动核C
1

锥体束
中央前回、(轴突)
中央旁小叶
皮Hale Waihona Puke Baidu脊髓束
Ⅹ锥体(皮质脊髓侧束〈脊⊙髓灰2质(经脊〈N)躯四干肢肌肌
前部锥体C

(经内囊后肢) 叉

前角C
Ⅹ〈 ⊙
〈 躯干肌
皮质脊髓前束
(经脊N)上肢肌
1.皮质脊髓束 2.皮质核束
皮 质 脊 髓 侧 束 上躯肢干肌和 四肢肌
第三级神经元 (背侧丘脑)
第二级神经元 (后角细胞)
第一级神经元 (脊神经节)
中央后回上2/3 白 质 前 连 合 交 叉
2.头面部浅感觉传导通路
感受器
周围突

1
中枢突
三叉神 入脑桥
经节C
〈⊙ 2
三叉丘系

三叉N脑桥 (脑干)
核、脊束核C
⊙ 3 丘脑皮质束 〈 中央后回下1/3
背侧 (经内囊后肢) 丘脑C
锥体交叉 75%纤维

脑干
质 脊
躯体运动核
髓 前 束
舌下神经核 面神经核下部
躯干肌
脊髓前角细胞
躯干肌
面下部肌
中央前回上2/3 中央旁小叶前部
中央前回 下1/3
内囊后肢
内囊膝 终 沿
止途
大脑脚底中3/5
于 躯
陆 续
体离
运开
脑桥基底部 动 锥
核体
。束

延髓锥体
2.皮质核束
注意:
面神经核下部和舌下神经 核只接受对侧皮质核束支配 其余脑神经躯体运动核 则接受双侧皮质核束支配。 故一侧皮质核束受伤,只 表现对侧下部面肌和舌肌 瘫痪,而其它头面部肌则 不受影响。
第二级神经元
(薄束核、楔束核)
第一级神经元
(脊神经节)
中央后回上2/3
内 侧 丘 系 交 叉
(二)浅感觉传导路
1.躯干和四肢的浅感觉传导路
感受器
周围突

1
中枢突
脊神经节
〈⊙ 2
后角细胞
脊髓丘脑 侧、前束
→脊髓丘系

⊙3
背侧
丘脑皮质束 〈
(经内囊后肢)
中央后回上2/3和 中央旁小叶后部
丘脑C
躯干四肢浅 感觉传导路
第三脑室 中脑水管
第四脑室 左、右外侧孔 正中孔
蛛网膜下隙 蛛网膜粒
上矢状窦
回流入血液中 功能:缓冲、保护、营养、运输代谢
产物、维持颅内压。
蛛网膜粒 上矢状窦
如脑脊液循环障碍(室间孔或中脑水管阻 塞),可导致脑积水和颅内压增高,甚至形成 脑疝,危及生命。
第八节 脑和脊髓的血管
一、脑的血管
(一)脑的动脉
第四节 传导通路
传导路是指感受器或效应器与脑之 间传递神经冲动的通路,可分为2种:
感觉(上行)传导路:感受器 运动(下行)传导路:大脑皮质
大脑皮质 效应器
大脑皮质
感 觉 传 导 路
复杂 反射
运 动 传 导 路
感受器
效应器
一、 感觉传导路
一般躯体感觉:浅、深感觉(本体觉) 躯体感觉
特殊躯体感觉:视觉、听觉、平衡觉
硬脑膜 脑蛛网膜
软脑膜
硬脊膜 脊髓蛛网膜
软脊膜
注:对脑和脊髓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脑和脊髓的被膜在枕骨大孔处互相移行
一、硬 膜
(一)硬脊膜
上:附于枕骨大孔,与硬脑
膜相延续
下:包裹马尾和终丝,末端
附于尾骨
两侧:与脊神经外膜相延续
硬膜外隙
硬脊膜与椎管内面 骨膜之间的间隙。
内有静脉丛、 淋巴管、疏松结 缔组织和脂肪。
中枢部:位于脑和脊髓内 周围部:主要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
包括内脏运动神经和内脏感觉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支配平滑肌、心肌的运动和腺体的 分泌,又称自主神经系统或植物神经系统
一、内脏运动神经 与躯体运动神经的比较
内脏运动神经
支配器官 心肌、平滑肌、腺体
纤维成分 2种(交感N、副交感N)
神经元数目
(从低级中枢
颈内动脉
供应大脑半球前2/3 和间脑的前部。
椎动脉
供应大脑半球后1/3、 间脑后部、脑干和小脑
脑动脉分支分类
皮质支
营养大脑皮质及其 深面的浅层髓质
中央支
营养深部髓质、内囊、 间脑和基底核等处。
1.颈内动脉
(1)眼动脉 (2)大脑前动脉
前交通动脉 (3)大脑中动脉 (4)后交通动脉
2.左椎动脉 右椎动脉
(一)本体觉传导路
1. 意识性本体觉传导路(精细触觉)
感受器 周围突

1
中枢突
〈⊙ 2
内侧丘系 〈⊙ 3
脊神经 经后根入脊随 薄束核、(延髓)
背侧
节C → 薄束、楔束 楔束核C
丘脑C
丘脑皮质束 〈
(经内囊后肢)
中央后回上2/3和 中央旁小叶后部
躯干四肢本体感觉 精细触觉传导通路
第三级神经元
(背侧丘脑)
小脑延髓池:位 于小脑与延髓之间。
终池:在脊髓下端 至第2骶椎水平之间
蛛网膜粒
脑蛛网膜在上矢状窦两旁有许多小的突起, 突入上矢状窦内。为脑脊液回流途径。
三、软 膜
(软脑膜和软脊膜)
脉络丛
choroid plexus
在脑室的一定部 位,软脑膜上的 毛细血管丛,与 室管膜上皮一起 突入脑室形成。 脑脊液由此产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