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发热PPT课件

合集下载

诊断学课件:发热

诊断学课件:发热
发热 Fever
1
定义 definition
• 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体温中枢的功能 障碍时产热过程↑↑,散热过程不能相应 ↑↑或散热↓↓使体温超过正常范围
• 通常认为口温高于37.3℃,肛温高于 37.6℃,或一日体温变动超过1.2℃为发 热
• 多数情况下,发热是人体对致病因子的 一种病理生理反应
15
发热的病因与分类
• 感染性发热 占50%-60% 各种病原体引起的发热:病毒、细菌、真菌 等常见。
• 非感染性发热 除因细菌或病毒感染而引起的发热外,还有 其他多种因素也能引起发热,医学上称之为 非感染性发热。
16
感染性发热
• 细菌性感染 • 病毒感染 • 真菌 • 支原体 • 寄生虫
占43% 6%
8
发热机制febrile mechanism
• “调停点(set point)”学说:下丘脑的体 温调节中枢存在与恒温箱温度调节器相 类似的调定点,此调定点的高低决定体 温水平。
• 由于调定点受到致热原作用后,对温热 敏感性降低的结果。
9
致热原pyrogen
• 是一类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的物质 的总称。
• 外源性致热原(exogenous pyrogen):来自于 宿主(host)外部,细菌、病毒、内毒素--G-菌 的脂多糖(endotoxin , lipopolysaccharide)、抗 原抗体复合物、致敏淋巴细胞等。大多数不 能透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10
endogenous pyrogen
致热原发热是最常见的。与人 体有关的致热原,如 白细胞致热原、外源性致热原 (细菌外毒素、结核 菌素等)、类固醇致热原(游离原脘醇)等所致的发 热。引起发热的致热原若不消除,则体温调节中枢 的产热和散热反应始终在新的、提高了的体温水平 上保持新的平衡,因此病人的发热会持续不退。若 致热原被消除了,则体温调节恢复到正常水平,体温 也随之下降恢复到正常水平。

诊断学常见症状第八版诊断学ppt课件

诊断学常见症状第八版诊断学ppt课件
18
19
20
QUIZ
1.名称解释:发热 2.发热最常见的病因是( )
A.无菌性物质坏死吸收 B.抗原-抗体反应 C.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D.感染 E.内分泌与代谢疾病
3.发热的临床分度,按发热的高低可分为: 低热_____℃,中等度热_____ ℃ ,高热_____ ℃ ,超高热_____ 。
8
临床表现_临床过程和特点(分期)
(1)体温上升期:寒战、肌肉酸痛、皮肤苍白*
骤升型:体温在几小时内达39-40度以上,伴寒战 缓升型:体温逐渐上升在数日内达高峰,不伴寒战
(2)高热期:体温上升达高峰之后保持一定时间,寒战消
失,皮肤发红灼热感,出汗,呼吸加深。
(3)体温下降期:产热相对减少,散热大于产热,出汗
21
第二节 水肿
edema
22
概念
是指人体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 积聚使组织肿胀。
可分为全身性或局部性,不包括 内脏器官局部的水肿如脑水肿、 肺水肿(左心衰)。
全身性水肿:液体在体内组织间 隙呈弥漫性分布,常为凹陷性
局部性水肿:液体积聚在局部组 织间隙时呈局部水肿。
Edema formation. With trauma, increased capillary permeability and dilation cause leaking into tissue space. Initially clear, exudate in the tissue space becomes more viscous with an increase in plasma protein.
2.非感染性发热:少见
(1)血液病:白血病;(2)结缔组织病:SLE;(3)变态反应疾病:风湿 热;(4)内分泌代谢疾病:甲亢;(5)血栓及栓塞疾病:AMI(38.5℃)、 肢体坏死,吸收热;(6)颅内疾病:脑出血,为中枢性发热;(7)皮肤 疾病:广泛性皮炎引起皮肤散热减少;CHF使皮肤散热减少也可发热。 (8)恶性肿瘤;(9)物理及化学性损害:大手术后、大面积烧伤。

2020年人卫九版诊断学发热(最新课件)

2020年人卫九版诊断学发热(最新课件)

诊断学(第9版)
No
Image
一、发 生 机 制
1.致热原性发热 (1)外源性致热原 (2)内源性致热原
发热(fever)是指机体在致热原(pyrogen)作用 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 高超出正常范围。
2.非致热原性发热
(1)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如颅脑外伤、出血、炎症等。
(1)体温上升期
➢ 骤升型:体温在几小时内达39~40℃或以上,见于疟疾、大叶性肺炎。
➢ 缓升型:体温逐渐上升在数日内达高峰,见于伤寒、结核病、布氏杆菌病。
(2)高热期
(3)体温下降期
➢ 骤降:体温在数小时内迅速下降至正常,见于疟疾、大叶性肺炎等。
➢ 渐降:体温在数日内逐渐降至正常,见于伤寒、风湿热等。
No Image
诊断学(第9版)
四、热型及临床意义
1.稽留热 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 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 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如图)。
No Image
稽留热
No Image
诊断学(第9版)
四、热型及临床意义
2.弛张热 指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内体温波动 范围超过2℃(如图),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3.间歇热 指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 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 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No Image
诊断学(第9版)
No
Image
五、伴 随 症 状
5.肝脾肿大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肝及胆道感染、 布氏杆菌病等。
6.出血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肝炎、斑疹伤寒、败血症等。 7.关节肿痛 败血症、猩红热、布氏杆菌病、风湿热等。 8.皮疹 麻疹、猩红热、风疹、水痘、斑疹伤寒、风湿热、结缔组织 病、药物热等。 9.昏迷 先发热后昏迷者见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斑疹伤寒、流行性脑 脊髓膜炎、中毒性菌痢、中暑等;先昏迷后发热者见于脑出血、巴比妥

发热讲课ppt课件

发热讲课ppt课件
寒战:见于大叶性肺炎、败血症、流脑、药物热、输
血反应。
单纯疱疹:常见于发热性疾病:大叶性肺炎、流脑、
流感。
淋巴结肿大:传单、淋巴结结核、局灶性化脓、白血
病淋巴瘤、转移癌。
伴随症状和体征(二)
肝脾肿大:传单、病毒性肝炎、布氏杆菌病、白血
病,淋巴瘤、急性血吸虫病。
出血: 发热伴皮肤黏膜的出血可见于重症感染和
发 热( Fever)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内科
体温中枢
❖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后区-产热中枢; 下丘脑前区-散热中枢;
❖温度感受神经元由热和冷敏感神经元,即 温度敏感神经元组成。它不仅对局部温度变 化高度敏感,而且还能感受到由皮肤、肌肉、 脊髓以及其他区域温度感受器传入的温度刺 激。
体温中枢
❖非温度因素也可影响下丘脑前区的温度感受 神经元:渗透压、葡萄糖浓度、血中激素水平 (雌激素、甲状腺素等)。
A.Continus fever
B.Remittent fever
C.Intermittent fever
D.Undulant fever
E.Recurrent fever
高热是指体温达到:
A.38.1-39℃ B.39.1-40℃ C.39.1-41℃ D.40.1-41℃ E.41℃以上
脑出血;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原发性低热、感染后、夏季
低热 。
感染性 特异性感染:如结核、布氏杆菌病 50-60% 非特异性感染:细菌、病毒、寄生虫
非感染性 40-50%
无菌坏死物质的吸收:如手术后、肿瘤 变态反应:结缔组织病、药物热 内分泌代谢疾病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110例长期发热病人,病种分析如下:
外源性致热源( exogenous pyrogen):

诊断学-发热ppt课件

诊断学-发热ppt课件

弛张热(remittent fever)
体温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波动范围可 超过2℃。常见于败血症、重症结核、化脓性炎症。
间歇热(intermittent fever)
体温骤升后,持续数小时,骤降至正常水平,间歇 期持续1到数天。常见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 波状热(undulant fever):体温逐渐上升39℃以
❖ 散热减少:广泛的皮肤病,慢性心力衰竭,特点:一 般为低热。
临床分类
❖ 感染性发热 ❖ 非感染性发热
感染性发热
❖ 一般感染:常见病原体感染如:一般的细菌、
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
❖ 特殊感染:特殊病原体感染如:结核病、钩
体病、登革热、伤寒、非典、禽流感等。
非感染性发热
(1)无菌坏死物质的吸收:通常体温不超过38.5℃,但急
体温调节中枢
体温调定点上移
交感神经
躯体运动神经
血管收缩
寒颤
散热
产热
体温升高
非致热源性发热
❖ 体温调节中枢受损:颅脑外伤、脑出血、炎症等。特 点:高热、无汗,一般的退热药物作用差,需用使用 冰帽、冬眠降温。
❖ 产热过多: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癫痫持续状态,特点: 低热,体温一般不超过37.5℃,控制原发病后,体温 恢复正常。
上,又逐渐下降至正常。常见于布鲁菌病。
❖ 回归热(recurrent fever):体温骤升至39℃以上,
持续数天,骤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 续数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
❖ 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发热的体温曲线无
一定的规律。
热型
稽留热 弛张热 间歇热 波状热 回归热 不规则热
临床上常见的热型如下

发热PPT课件【30页】

发热PPT课件【30页】
热或无发热。
伴随症状
1.伴寒战 常见于肺炎球菌肺炎、急性肾盂
肾炎、败血症、流脑脊髓炎、疟疾发作初期、急 性溶血等。
2.伴结膜充血 常见于麻疹、流行性出血
热、斑疹伤寒、钩体病等。
3.伴单纯疱疹 常见于流感、肺炎球菌肺
炎、流行性脑脊髓炎、间日疟等。
伴随症状
4.伴淋巴结肿大 可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
散热减少
临床表现
❖(一)发热的分度
▪ 低 热:37.3~38℃ ▪ 中 热:38.1~39℃ ▪ 高 热:39.1~41℃ ▪ 超 高 热:41℃以上
临床表现
❖(二)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
体温上升期:产热>散热
骤升型 数小时↑39~400C以上,常伴寒战; 见于疟疾、大叶性肺炎、败血症、流感、急性 肾盂肾炎、变态反应等。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多为低热,常伴自主神经功能 紊乱的其他表现。常见感染后 低热,夏季低热,生理性低热
发生机制
产热增加
发热
垂体内分泌、交感系统
内源性致热源 肿瘤坏死因子
白介素IL-1 干扰素IFN
体温调定点 ↑
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
外源性致热源
微生物及其产物 炎性渗出物
无菌性坏死组织 抗原-抗体复合物
缓升型 逐升数日达高峰,多不伴寒战;见 于伤寒、结核、布氏杆菌病等。
临床表现
高热期:产热=散热(在较高水平相对平衡)
体温高峰维持,持续时间不定:疟疾数小时, 大叶性肺炎/流感数天,伤寒数周。
特点:体温达到或略高于调定点水平,皮肤血 管由收缩→舒张,无寒战,皮肤灼热发红,呼吸快、 深,出汗。
临床表现
诊断学
❖ 见于伤寒、大叶性肺炎。

发热诊断学陕西中医学院PPT课件

发热诊断学陕西中医学院PPT课件

1.稽留热(continued fever)

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 达数天或数周。 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稽留热
C 40
39
38
37
3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

感染性发热
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支原体、
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
2.非感染性发热
①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术后、烧伤、出血等 ②抗原抗体反应:如风湿热、药物热、结缔组织病 ③内分泌代谢障碍:如甲亢、重度脱水。 ④皮肤散热减少:如广泛性皮炎、鱼鳞病
⑤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如中暑、脑出血等
6、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
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
常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 渗出性胸膜炎等。
40
不规则热
39
38
37
3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
必 须 注 意
以下情况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型变得不典型或
变成不规则热:
⑥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多为低热,常伴有自主 神经功能紊乱的其他表现,属功能性范畴。
四、临 床 表 现
1. 发热的分度

低热 高热
37.3-38℃


中等度热 超高热
38.1-39 ℃ 41 ℃以上
39.1-41 ℃
2.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
(1)体温上升期 临床表现:

诊断学基础课件--发热、抽搐、意识障碍

诊断学基础课件--发热、抽搐、意识障碍
梗死或肢体坏死。如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热。 ③大量组织坏死及细胞破坏,如癌、白血病、
淋巴瘤、溶血反应等。
一、病因
2.抗原-抗体反应—如风湿热、血清病、药物 热、结缔组织疾病等。
3.内分泌与代谢障碍—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严重脱水等。
4.皮肤散热减少—如广泛性皮炎、鱼鳞病、 慢性心功能不全而引起的低热等。
二、发热机制
发热机制示意图Microsoft Office Word 97-2003 文档.doc
二、发热机制
(二)非致热原性发热 此类发热不是由致热原所致,常 见于:
①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 ②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③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如广泛性皮炎)。
三、临床表现
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中枢性发热)常 见于中暑、安眠药中毒、颅脑出血、外伤、炎 症等。
6.脑神经功能紊乱(功能性发热)
二、发热机制
(一)致热原性发热 1.外源性致热原 致热原包括:①各种病原体及
其产物;②炎性渗出物机无菌性坏死组织;③抗原 抗体复合物;④某些类固醇物质等。 2.内源性致热原 又称白细胞致热原,主要包括 白细胞介素(IL-1、IL-6)、肿瘤坏死因子 (TNF)、和干扰素(IFN)等。
症状学
发热
一、病因
(一)感染性发热 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支原体、 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不论是 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局部或全身性感染,均可引起发热。
一、病因
(二)非感染性发热
1.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吸收热) ①机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物理性或化学性损害,如大手术后、
内出血、大面积烧伤等。 ②因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的心、肺、脾等脏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热
第十章 发热:于学忠
发生机制
• 致热源性 (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于致热源引起)
外源性致热源
通过激活 白细胞
内源性致热源
微生物病原体 炎症渗出物 无菌坏死物、抗原抗体复合物
(不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白细胞致热源:IL-1、TNF、IFN
通过血脑 屏障
体温调节中枢
产热>散热
发热
基础 代谢
下丘脑
高热持续
持 续 时 间
数小时:疟疾 数天:肺炎球菌肺炎、化脓性扁桃体炎 数周:伤寒
特 点
头痛 皮肤灼热、潮红 呼吸加深加快、脉搏心率加快
食欲减退、腹胀或便秘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严重者)
体温下降
骤降型
缓降型
常见于肺炎球菌肺炎、 疟疾、输液反应等。
见于结核病、风湿热等
特点 出汗
热型及临床意义
发热患者在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 将各体温数值点连接起来成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称 为热型
定义
发热
是机体在内、外致热源的作用 下或由各种原因使机体产热和散热 失衡,导致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 一般认为,口腔温度>37.3℃、直 肠温度>37.6℃
第十章 发热:于学忠
正常人体温生理变异
24小时内下午体温 剧烈运动、劳动或进餐后 女性月经前及妊娠期 老年人低
略高于正常
波动范围<1℃
第十章 发热:于学忠
第十章 发热:于学忠
发热时相
体温 上升期
高温 持续期
体温 下降期
产热>散热
产热<散热
产热=散热
第十章 发热:于学忠
体温上升
骤升型
缓升型
常见于肺炎球菌肺炎、败血症 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见于结核病、伤寒、 布氏杆菌病等。
疲乏无力、倦怠、肌肉酸痛、畏寒或寒颤 特点 皮肤苍白、干燥无汗、四肢末端发冷
骨骼肌收缩 竖毛肌收缩 腺体抑制 血管收缩
5
10
15天
波状热
体温缓升达39℃或以上 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 持续数天后又开始发热 如此反复多次 常见于布鲁菌病、恶性淋巴瘤
(缓升缓降,无热间歇)
5
10
15
20天 25
回归热
体温骤升至39℃或以上 持续数天 骤降至正常水平 高热期与无热期规律性交替 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
(骤升骤降,高热与无热交替)
第十.3~38℃
中等度热 38.1~39℃
高热 39.1~41℃
超高热 41℃以上
第十章 发热:于学忠
热程
急性 发热
病程在2周以内。可分为急性感染性 发热、急性非感染性发热以及原因不明 的急性发热等.
长期 发热
指体温升高持续2~3周以上,包 括病因明确的慢性发热与长期不明原 因发热(fever of undetermined origin,FUO)
5
10
15天
不规则热:发热无任何规律
可见于结核病、支气管肺炎、风湿热、 渗出性胸膜炎、癌性发热等
5
10
15天
注意
以下情况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型变得不 典型或变成不规则热
疾病的过程中热型的交互存在 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及时控制了感染 因解热药或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影响热型 个体反应性的不同,如老年人肺炎时可仅
有低热或无发热
伴随症状
寒战:常见于大叶性肺炎、败血症、疟疾等急 性感染性疾病;药物热、输液或输血反应等。
发热
发生机制
感染性
非感染性
第十章 发热:于学忠
发热的感染性病因
受累系统 呼吸系统
心血管系统 消化系统
泌尿生殖系统 神经系统 皮肤、软组织 全身性疾病
急危重症诊断
急症诊断
非急症诊断
细菌性肺炎伴呼吸衰 细菌性肺炎、扁桃体

周围脓肿、咽后
脓肿、会厌炎
心内膜炎、心包炎
腹膜炎
阑尾炎、胆囊炎、憩 室炎、腹腔内脓 肿、胰腺炎
弛张热
败血症热 消耗热
体温常在39℃或以上 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 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见于败血症、脓毒血症、风湿热 重症肺结核、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5
10
15天
间歇热
体温骤升至39℃以上持续数小时 骤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小时至数天 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骤升骤降,无热间歇)
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常各具有相应的热型 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热型
(1)稽留热 (2)弛张热 (3)间歇热 (4)波状热 (5)回归热 (6)不规则热
稽留热
体温维持在39~40℃以上 24小时体温波动范围≯1℃ 持续数天至数周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等的高热期
5
10
15
20天
急症诊断 充血性心衰 脱水 近期发作的抽搐 镰状细胞病 移植后排斥反应 胰腺炎 深静脉血栓形成
非急症诊断 药物热 恶性肿瘤 痛风 结节病 Crohn病
第十章 发热:于学忠
发生机制
外源性致热原 (exogenous pyrogen )
机体 产热>散热
内源性致热原 (endogenous pyrogen)
发热对机体功能的影响
❖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 ❖心血管系统: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力增强 ❖呼吸系统:呼吸增快 ❖代谢变化:分解代谢增强,耗氧量增加 ❖免疫系统:适度的发热使免疫功能增强
病因
1.感染性发热
各种病原体: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等
2.非感染性发热
(1)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 ①物理、化学或机械性损伤 ②组织坏死及细胞破坏
肾盂肾炎、输卵管卵 巢脓肿、盆腔炎
脑膜炎、海绵窦血栓 脑炎、脑脓肿 形成
蜂窝组织炎、褥疮感 染、软组织脓肿
脓毒症/感染性休克、 脑膜炎球菌血症
中耳炎、鼻窦炎、咽 炎、支气管炎、 流感、结核
结肠炎/小肠炎
膀胱炎、附睾炎、前 列腺炎
第十章 发热:于学忠
发热的非感染性病因
急危重症诊断 急性心肌梗死 肺栓塞/梗死 颅内出血 脑卒中 抗精神病药恶性综合征 甲亢危象 急性肾上腺功能不全 输血反应 肺水肿
(2)抗原抗体反应:风湿热、药物热、结缔组织病 (3)内分泌代谢疾病:甲亢、失血 (4)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中暑、脑出血等 特点:高热无汗 (5)某些直接导致皮肤散热减少的疾病:广泛性皮炎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多为低热,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临床表现
一、热 度 二、热 程 三、热 型 四、发热时相及特点
内源性致热源
外源性致热源
体温 调定点
运动神经 兴奋
骨骼肌 收缩
竖毛肌 收缩
交感神经 兴奋
白介素-1/6 干扰素
肿瘤坏死因子
腺体抑制 血管收缩
产热
排汗
血流
散热
体温
发生机制
• 非致热源性发热:
①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 如 :颅脑外伤、 出血、炎症等;
②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 如:癫痫持续状态、甲亢等;
③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 如:广泛性皮炎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