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表现及护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及护理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及护理特点。方法通过对本院2010年12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例进行诊治,从主要临床表现、住院死亡率及并发症及等护理方面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康复训练等护理措施,其中有38例好转的患者和36例显效的患者以及6例无效的患者。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及住院死亡率高,症状不典型,发病率高,应引起重视。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临床表现
急性心肌梗死是内科中常见的一种疾病,其主要特点是起病急,危险系数高,并且其病死率相对较高,所以,治愈此病的两个主要因素为正确诊断治疗及精神护理。临床主要表现为心率失常、急性循环功能障碍、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心力衰竭、发热、心肌急性损伤与坏死的心电图以及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损伤标记酶
的升高。根据梗塞的范围可划分为心内膜下心肌梗死和透壁性心肌梗死两种类型。根据病变发展过程可划分为陈旧性心肌梗死与急性心肌梗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从2010年12月到2011年6月在我科住院的患者中选取80例患者,其中男患者人数41例,女患者人数39例,年龄在60~70岁之间。临床表现为牙痛、咽喉痛、突然晕厥各一例,
呕吐、腹痛各4例,剑下区疼痛6例,相对较多的是心前区疼痛的人数为45例,而没有明显胸痛的12例,其中胸部不适、心慌、胸闷10例、咳嗽、气喘2例。
2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变现及护理措施
2.1 疼痛是急性心肌梗死中最突出的症状并且最先出现,主要的部位是在心前区,除此之外还有胸骨后直到咽部,向左臂或左肩放射。上腹部及剑突处有时候也会疼痛,与此同时胸骨下段后部经常憋闷不适,且有呕吐、恶心症状,通常是下壁心肌梗死的表现,这些是相对典型的部位、颈部、罕见头部、下颌、右胸、牙齿、下肢大腿甚至是脚趾疼痛为不典型部位。疼痛按性质可分为压迫性疼痛和绞榨样疼痛,且有烧灼样疼痛、紧缩感、并伴有出汗、烦躁不安、濒死感、或有恐惧感等症状。持续时间常大于30多分钟;有时长达10多小时,休息不能缓解疼痛,甚至含服硝酸甘油都没有效果。
2.2 发热是由于坏死物质吸收所引起的全身症状,同时伴有红细胞沉降率增大、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等症状。一般是在疼痛发生后的24~48 h出现上述情况,梗死范围与程度常呈正比,体温在38℃左右,很少超过39℃,大约会持续l周的时间,应随时观察加强护理。
2.3 发生心律失常的患者通常占75%~95%,先兆症状主要掌握急性心肌梗死紧密相连的一些临床特征和出现心肌梗死之前数天。主要表现有:活动时胸部不适、心悸烦躁、或者气急适心绞痛等早期症状,最为突出的是原有心绞痛突然转为频繁、新发心绞痛发作或
者程度加重。消化道症状: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上腹痛、少数患者有腹泻的状况。其他症状:颈肩部疼痛、大汗、牙痛、咽喉痛、疲乏、无力。梗死初期心率加快的人数大约有一半以上,呈窦速,一部分患者出现早博,为间歇脉,少数因窭房结功能衰竭或者出现传导阻滞而表现心动过缓,导致心律失常,这时测到的脉搏呈现为缓脉、脉搏短绌。
2.4 心肌梗死患者长时间卧床就会使患者产生疲劳感,入院后就应该卧床休息。一般2周后患者可以活动,患者就有一种解脱感,急于起床活动,期盼到室外活动。另外住院时间长很容易产生急躁情绪,患者很容易产生急于到室外活动的冲动,这种急躁情绪使患者误认为多活动有利于恢复健康而不注意休息,这样受损的心肌没等完全愈合又使心肌负担加重。如果患者以急性前壁心梗入院出现心前压疼痛,经过2周的治疗护理患者已无心前疼痛,允许下床,若不可到室外,但患者偷偷到室外活动不听劝阻,就会导致病情的加重[1]。
3 结果
通过康复训练等护理措施,其中有38例好转的患者和36例显效的患者以及6例无效的患者。
4 讨论
心电监护系统有利的使用对心电监护有很大帮助,作为对患者指导方法和早期活动的监护,患者活动前后的症状需要认真观察,及时把患者分成无并发症和有并发症。如果心电图明显变化或活动时
出现心绞痛甚至是呼吸困难,心率>1次/min,出现心律失常等症状,若出现上面症状需要减短活动进程且把活动量适当减少。在心肌梗死时的前几天是心力衰竭多发时间,主要症状是左心衰竭。护理人员应该仔细观察患者的心率和呼吸的变化。总而言之,对于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后期耐心护理和前期细心观察有着极其重要的辅助作用,这就需要患者家属和护理人员的紧密配合与合作,对患者的疾病临床症状做到心中有数,尽可能的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且要做好后续护理工作,争取最大努力使患者逃脱病魔的折磨,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陈国伟,郑宗锷,王新房现代心脏内科学.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97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