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摘要: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便以奇迹般的速度向前挺进,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中国速度”。其中“中国制造”功不可没,但如今中国制造似乎受到很多人的质疑。那么中国今后的道路又该如何走呢?

关键词: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必要性可能性

正文:

背景介绍:2010年美国对中国的化工用品、装潢材料、纺织用品、金属制品等实行反倾销。欧盟也对中国的产品进行反倾销,甚至连印度以及南美的一些国家也对中国进行反倾销。而且从2001年加入WTO以来,中国就一直是受到反倾销案件最多的国家。

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简介

中国制造是一个地域性的概念。只要在中国领土内制造的,不管它的技术、品牌、利益是否属于中国,都叫中国制造。中国创造是一个所有权概念。只要是技术、品牌、利益等属于中国资本控股创造的,不管它是在中国生产的还是在其他国家生产的,都叫中国创造。

张瑞敏这样分析:“创造”是“人无我有”,“制造”是“我有人也有”。“创造”是根据用户需求进行的,如果不了解用户需求,“制造”得再好也只能是库存。根据需求定制产品,可以兼顾高端和低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生产多元化产品,从而有效提高国际竞争力,降低国际竞争的风险。“中国制造”是从硬件与低成本劳动力中要效益。“中国创造”是从管理与技术中要效益。

中国制造的现状

1、十分微薄的经济利益

由于中国的大多数企业是出于产业链的下端,大多以劳动力集中型为主,一般有很少的附加值。劳动者卖命的劳动往往只能得到很少的利益。据估计,在国内制造商承接的贴牌生产中,外国人拿走了92% 的利润,中国人最多拿到8%。我们往往需要生产出12亿件衬衣,才能换回1 架喷气式客机。在出口贸易中有一半左右属于加工贸易,赚取的也仅是微薄的加工费, 因此“世界工厂”的繁华与“中国制造”在全球增值的大蛋糕中获得的微小利益形成强大反差。

2、持续恶化的生态环境

50年代美国把制造业转移到日本,60、70年代制造业中心又从日本转移到了韩国、香港、台湾、新加坡,80年代以来制造业进入中国大陆。虽然每一次专业多带来了一个地区的经济

繁荣,但是任何事情都是有代价的。像日本震惊世界的水俣病就是由于由于产业转移到来的环境污染所决定的。现在中国好多城市的空气质量不达标,长江里黄水滔滔。每一次招商引资都会很大程度上破坏当地的生态情况。

3、受制于人的企业状况

由于中国企业本身的低端以及对于自主知识产权的缺乏,使得中国的一些企业往往需要向外国购买先进的设备或者支付专利使用费。在这一点上,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企业的深层次发展。受制于人则听命于人。特别是那些作为外国的代工厂企业,如果收不到订单,企业就会完蛋。

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必要性

由于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以及中国人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使得这次产业转移与前几次都不一样。如果中国全部参与劳动,那么基本上可以保证全世界人民吃喝不愁。可是全世界其他国家的人民也在工作,那么就有一大部分的产品是多余的。再加上中国人民的消费水平不是很高,根本没有办法消费掉这部分产品,所以会导致严重的产能过剩。中国必须减缓对于生产低层次产品企业的投资。对于有些行业已经没有投资的潜能,否则只会带来能源与资源的浪费。

中国本土劳动力价格的上升,使得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已经丧失了劳动力优势。中国的是一个人均资源严重匮乏的国家,我们唯一的优势就是丰富廉价的劳动力。但是随着一个制造型企业在一个地方的投资,必然会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以工资提高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这就是为什么富士康要在内陆寻找新的产地的原因,深圳过高的人力成本已经很大程度上削减了企业的利润。中国商品价廉的时代终将要结束。

现在很多国家对中国的出口产品增加关税,原因之一就是中国的产品价格太低,损害了本国一些相同行业的利润,从而导致大量的人口失业。虽然这种解释不全对,但是很大程度上说明了现在的国际情况。中国制造很骄傲,但往往也是低档廉价的代名词。而且现在国际上的资源和能源价格也在不断上上升,这对中国一些企业来说无疑是一场灭顶之灾。所以一些制造型企业不得不寻找出路。

没有哪一个国家一直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特别是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不管事日韩,还是港台、新加坡都一样。历史是向前进步的,不管是快还是慢,总归是这样的。如果中华民族要是实现伟大复兴,必须突破中国制造的桎梏。

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可能性

制造业中心的转移,必然伴随着一个地方人力成本优势的丧失以及另一个地方人力成本

优势的获得。现在世界的制造业中心是中国的东部以及中部的部分地区,下一个地区很有可能就是东南亚的部分国家、印度、非洲、以及中国的西部。现在中国东部已经有许多企业将场地转移到内陆,许多中国企业已经在东南亚以及印度寻找新的基地。国际制造业中心的转移为中国创造提供了一个客观条件。

国家也出了一些政策来来引导与指示一些企业的内迁,对于在东部投资的一些外国商家也加以限制。而且政府也在积极推行一些法案来淘汰那些过时的企业和工厂,从而促使一些企业与工厂创新意识的提高。而对于那些创新型的企业加以保护、扶持、并提供一些帮助。许多不合理的经济制度以及行政制度也得到了解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建立一个创新型的国家,已经成为中国许多政策制定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政府的推动已经为中国创造提供了一个催化剂。

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虽然中国制造在有人看来不是一个很好的词汇,但是历史上很多国家都有类似的经历。当年美国模仿欧洲,然后日本模仿美国,亚洲四小龙又模仿日本。以日本为例, 日本60年代以传统制造业为主, 收取低廉的加工费。70年代进入自主开发阶段, 实现在主导产业的技术突破和创新, 从资本密集型向技术知识密集型的成功转换。80年代, 日本又提出了“科技立国”的新战略。再大力开发尖端科技, 从而推动了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和出口。日本成功完成了从“日本制造”到“日本创造”的转型过程。30多年的“中国制造”使得中国的企业有很强的模仿和复制能力,这些都为以后的创新创造了条件。以前中国很少有企业重视品牌,现在不管是生产商还是消费者都有很强大品牌意识。生产者对于产品的创新以及消费者对于产品内涵的追求是实现中国创造的基本条件。

中国现在的大环境已经显示了一个创新时代即将到来。根据相关数据,在产品研发投资方面,我国已经取代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位,仅此于美国。在过去的10年,中国的研发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增长了一倍。在专利申请方面,中国也取代德国位居全球排行榜第五位。1998年以来,中国的大学生数量增长了3倍还多,美国每年培养13.7万学士以上的工程师,中国每年培养35.2万名同类人才。在美国的外国留博士学生中有四分之一是中国人,2006年已有3万人留学回国,这些都为企业的发展和中国创造提供了重要契机。

中国创造的视角

一、科学技术上的创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上的革新往往能带来文化、思想、制度上的变革。像三次科技革命,莫不如此。从小的方面来说技术创新也可以给一个企业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