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组表观遗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因组表观遗传
小组成员:20085078 莫楚 20085090 张浩浩 20085096 李睿
主要内容
1.表观遗传的定义 2.表观遗传的现象 3.表观遗传的机制(重点介绍) 4.研究表观遗传的意义
一、表观遗传学(epigenetics)定义:
对表观遗传学的定义在所包含的内容方面有 宽泛和狭窄之别,但在两个主要点上是一致 的: ①表观遗传学研究基因如何发挥其功能以及基 因之间的互作关系; ②表观遗传学研究的范畴仅涉及DNA序列之外 的使基因表达模式发生改变并可使之在世代 之间稳定遗传的因素。
Igf-2 Igf-2m
正常小鼠
Igf-2m Igf-2 矮小型小鼠
17
由正反交实验可以看出: 印迹基因的正反交结果不一致、不符合孟德尔 定律。 小鼠 Igf-2 基因总是母本来源的等位基因被印迹, 父本来源的等位基因表达,因此是母本印迹。 基因印迹使基因的表达受到抑制,导致被印迹的 基因的生物功能的丧失。
染色质重建与表观遗传
真核生物中基因表达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染色质结构的影 响,组蛋白及其他包装蛋白并非只是简单的结构成分, 它们也参与基因的表达调控。染色质的包装可分为2种 水平,即核小体和30nm的染色质纤维。染色质结构至少 在2方面对基因表达施加影响:
1、染色体的某一区段包装程度决定位于该区段的基因 是否表达; 2、假如某一基因可以接触,基因所在的核小体位置及 其周边环境会影响到该基因的表达。
1、染色质重建 2、DNA甲基化 3、位置效应
1、染色质重建
在细胞分裂周期的间期,染色体转变为分布在整个细胞 核基质内疏松纤丝状态的染色质,分为常染色质和异染 色质。在常染色质区,转录调控因子可以和DNA分子接 触促使基因表达。异染色质处于收缩状态,转录调控因 子无法与DNA分子结合,基因保持沉默。细胞分化过程 伴随着染色质构型的改变,这种改变的状态在同类型上 下代细胞间是可遗传的,也是一种典型的不涉及DNA序 列改变却使基因表达模式发生改变的表观遗传。染色质 状态的改变称为染色质重组。
1992年Hall将其定义为:在发育过程中遗传因 子和非遗传因子作用与细胞使其选择性控制基 因的表达,并逐步增加表型复杂性的过程。
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 epigenetics的定义 逐步向狭义方向发展,Russo等将其描述为: 不涉及DNA序列的变异但基因的表达模式发生 了可遗传的改变,并能通过有丝分裂和减数分 离将改变的基因表达模式传递给子细胞或下一 代的过程。
二、表观遗传现象:
古有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同一种中药材在不同 产地,其药效差距甚远。说明相同基因型的生物 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表型有很大差别。
在经典遗传学中,人们发现在玉米中有一种叶鞘 花色素的表型变异不涉及基因突变,可通过等位 基因的互作改变基因的表达模式并可以传递给下 一代,这种现象称为副突变。
2、DNA甲基化
DNA分子的化学修饰主要是甲基化。DNA的 甲基化在基因的表达调控中起重要作用。 基因组的甲基化模式可影响表型并能通过 体细胞遗传,但不改变细胞的基因型。
DNA甲基化与表观遗传
例如:脊椎动物肌肉细胞的前身是肌原细胞,在肌 原细胞分化过程中,基因组发生的显著变化是许多 已经甲基化的DNA的胞嘧Biblioteka Baidu发生去甲基化。如果在体 外培养的肌原细胞中掺入5-氮脱氧胞苷使其在DNA复 制时取代正常的胞嘧啶从而改变DNA的甲基化状态, 培养的肌原细胞在没有外源诱导因子的作用下可以 分化为肌肉细胞。如果将已分化的肌肉细胞DNA提取 并纯化,然后注射到肌原细胞中,也能使肌原细胞 分化为肌肉细胞。
在果蝇中发现,一个决定复眼颜色的基因由于染 色体区段倒位而转移到靠近异染色质位置时,可 使该基因沉默,但基因本身并未发生突变,这种 现象称为位置效应。
还有因为等位基因来自上一代性别不同的亲本而 使表达模式发生可遗传变化的基因组印记。
三、表观遗传机制:
虽然表观遗传学现象不涉及基因或DNA序列改变, 但表观遗传仍然具有物质基础,它们同DNA的序列 组成、基因的空间位置、染色质的构型变化和DNA 的碱基修饰有关。主要的机制有:
核小体与基因表达
核小体是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其核心八聚体 与DNA结合可以阻止转录因子的接触
染色质重建影响到染色质的精细结构,有足够的 数据证明他对基因表达同样有重要影响。这一过 程涉及一组成为染色体重建装置的蛋白质。
真核生物活细胞很少有裸露的DNA存在,即使处于 活跃转录时期的DNA也或多或少的与转录装置及 RNA聚合酶结合。未转录的DNA则始终保持与核小 体核心组蛋白的结合,一方面阻止转录因子与其 接触,另一方面可避免收到细胞中游离的核酸酶 及其他化合物的伤害。转录的起始和延伸同染色 质结构的动态变化有关。现有两种模型用于解释 染色质中间的机制:先入模型,动态模型。
机制: 基因组在传递遗传信息的过程中,通过基因组的化 学修饰(DNA的甲基化;组蛋白的甲基化、乙酰 化、磷酸化、泛素化等)而使基因或DNA片段被 标识的过程。
正
Igf-2 Igf-2 正常小鼠
交
♀ Igf-2m
Igf-2m 矮小型小鼠
反
♂Igf-2m Igf-2m 矮小型小鼠
交
Igf-2 Igf-2 正常小鼠
这一实验结果表明:
①细胞命运的确定与基因组的甲基化状态有关;
②DNA甲基化是决定基因表达模式的重要因素; ③DNA甲基化模式可以在上下代细胞间传递; ④DNA甲基化只限于碱基的修饰,并不改变DNA的
序列组成。
基因组印记
概念: 传给子代的亲本基因在子代中表达的状况取决于基 因来自母本还是父本的现象。该现象在合子形成时 已经决定,是涉及基因表达调控的遗传。
染色质状态的改变有可逆和非可逆之分。
染色质重组可以包括整条染色体,如X染色体失 活;也可以涉及某个染色质区段,如果蝇体节 发育模式完成之后许多同源异型基因必须关闭, 有一组称为Pc-G的蛋白质在其中起关键作用。 他们将核小体的空间排列进行压缩,使染色质 的构型转变成异染色质状态。这种构型改变是 持久性的,可传递给子细胞。
小组成员:20085078 莫楚 20085090 张浩浩 20085096 李睿
主要内容
1.表观遗传的定义 2.表观遗传的现象 3.表观遗传的机制(重点介绍) 4.研究表观遗传的意义
一、表观遗传学(epigenetics)定义:
对表观遗传学的定义在所包含的内容方面有 宽泛和狭窄之别,但在两个主要点上是一致 的: ①表观遗传学研究基因如何发挥其功能以及基 因之间的互作关系; ②表观遗传学研究的范畴仅涉及DNA序列之外 的使基因表达模式发生改变并可使之在世代 之间稳定遗传的因素。
Igf-2 Igf-2m
正常小鼠
Igf-2m Igf-2 矮小型小鼠
17
由正反交实验可以看出: 印迹基因的正反交结果不一致、不符合孟德尔 定律。 小鼠 Igf-2 基因总是母本来源的等位基因被印迹, 父本来源的等位基因表达,因此是母本印迹。 基因印迹使基因的表达受到抑制,导致被印迹的 基因的生物功能的丧失。
染色质重建与表观遗传
真核生物中基因表达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染色质结构的影 响,组蛋白及其他包装蛋白并非只是简单的结构成分, 它们也参与基因的表达调控。染色质的包装可分为2种 水平,即核小体和30nm的染色质纤维。染色质结构至少 在2方面对基因表达施加影响:
1、染色体的某一区段包装程度决定位于该区段的基因 是否表达; 2、假如某一基因可以接触,基因所在的核小体位置及 其周边环境会影响到该基因的表达。
1、染色质重建 2、DNA甲基化 3、位置效应
1、染色质重建
在细胞分裂周期的间期,染色体转变为分布在整个细胞 核基质内疏松纤丝状态的染色质,分为常染色质和异染 色质。在常染色质区,转录调控因子可以和DNA分子接 触促使基因表达。异染色质处于收缩状态,转录调控因 子无法与DNA分子结合,基因保持沉默。细胞分化过程 伴随着染色质构型的改变,这种改变的状态在同类型上 下代细胞间是可遗传的,也是一种典型的不涉及DNA序 列改变却使基因表达模式发生改变的表观遗传。染色质 状态的改变称为染色质重组。
1992年Hall将其定义为:在发育过程中遗传因 子和非遗传因子作用与细胞使其选择性控制基 因的表达,并逐步增加表型复杂性的过程。
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 epigenetics的定义 逐步向狭义方向发展,Russo等将其描述为: 不涉及DNA序列的变异但基因的表达模式发生 了可遗传的改变,并能通过有丝分裂和减数分 离将改变的基因表达模式传递给子细胞或下一 代的过程。
二、表观遗传现象:
古有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同一种中药材在不同 产地,其药效差距甚远。说明相同基因型的生物 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表型有很大差别。
在经典遗传学中,人们发现在玉米中有一种叶鞘 花色素的表型变异不涉及基因突变,可通过等位 基因的互作改变基因的表达模式并可以传递给下 一代,这种现象称为副突变。
2、DNA甲基化
DNA分子的化学修饰主要是甲基化。DNA的 甲基化在基因的表达调控中起重要作用。 基因组的甲基化模式可影响表型并能通过 体细胞遗传,但不改变细胞的基因型。
DNA甲基化与表观遗传
例如:脊椎动物肌肉细胞的前身是肌原细胞,在肌 原细胞分化过程中,基因组发生的显著变化是许多 已经甲基化的DNA的胞嘧Biblioteka Baidu发生去甲基化。如果在体 外培养的肌原细胞中掺入5-氮脱氧胞苷使其在DNA复 制时取代正常的胞嘧啶从而改变DNA的甲基化状态, 培养的肌原细胞在没有外源诱导因子的作用下可以 分化为肌肉细胞。如果将已分化的肌肉细胞DNA提取 并纯化,然后注射到肌原细胞中,也能使肌原细胞 分化为肌肉细胞。
在果蝇中发现,一个决定复眼颜色的基因由于染 色体区段倒位而转移到靠近异染色质位置时,可 使该基因沉默,但基因本身并未发生突变,这种 现象称为位置效应。
还有因为等位基因来自上一代性别不同的亲本而 使表达模式发生可遗传变化的基因组印记。
三、表观遗传机制:
虽然表观遗传学现象不涉及基因或DNA序列改变, 但表观遗传仍然具有物质基础,它们同DNA的序列 组成、基因的空间位置、染色质的构型变化和DNA 的碱基修饰有关。主要的机制有:
核小体与基因表达
核小体是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其核心八聚体 与DNA结合可以阻止转录因子的接触
染色质重建影响到染色质的精细结构,有足够的 数据证明他对基因表达同样有重要影响。这一过 程涉及一组成为染色体重建装置的蛋白质。
真核生物活细胞很少有裸露的DNA存在,即使处于 活跃转录时期的DNA也或多或少的与转录装置及 RNA聚合酶结合。未转录的DNA则始终保持与核小 体核心组蛋白的结合,一方面阻止转录因子与其 接触,另一方面可避免收到细胞中游离的核酸酶 及其他化合物的伤害。转录的起始和延伸同染色 质结构的动态变化有关。现有两种模型用于解释 染色质中间的机制:先入模型,动态模型。
机制: 基因组在传递遗传信息的过程中,通过基因组的化 学修饰(DNA的甲基化;组蛋白的甲基化、乙酰 化、磷酸化、泛素化等)而使基因或DNA片段被 标识的过程。
正
Igf-2 Igf-2 正常小鼠
交
♀ Igf-2m
Igf-2m 矮小型小鼠
反
♂Igf-2m Igf-2m 矮小型小鼠
交
Igf-2 Igf-2 正常小鼠
这一实验结果表明:
①细胞命运的确定与基因组的甲基化状态有关;
②DNA甲基化是决定基因表达模式的重要因素; ③DNA甲基化模式可以在上下代细胞间传递; ④DNA甲基化只限于碱基的修饰,并不改变DNA的
序列组成。
基因组印记
概念: 传给子代的亲本基因在子代中表达的状况取决于基 因来自母本还是父本的现象。该现象在合子形成时 已经决定,是涉及基因表达调控的遗传。
染色质状态的改变有可逆和非可逆之分。
染色质重组可以包括整条染色体,如X染色体失 活;也可以涉及某个染色质区段,如果蝇体节 发育模式完成之后许多同源异型基因必须关闭, 有一组称为Pc-G的蛋白质在其中起关键作用。 他们将核小体的空间排列进行压缩,使染色质 的构型转变成异染色质状态。这种构型改变是 持久性的,可传递给子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