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智慧广场——等量代换 教学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慧广场——等量代换》教学建议
本信息窗呈现的是一组代数式。▲和●分别代表两个未知的加数。在探求▲和●各代表几的过程中,学生初步学习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体会其作用。
学生通过本节学习,应掌握简单的代换方法,能体会等量代换的作用,同时培养推理能力,发展思维能力。
教学时,先让学生独立观察情境图,读懂题中的数学信息:一是▲+●=12,二是▲=●+●+●,问题是:要求▲、●各表示几。明白题意之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合作探索中,教材呈现了四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一种方法是从▲+●=12人手,凭经验列举,直到找出符合▲=◆+●+●条件的答案。第二种方法是从▲=●+●+●人手有序地一一列举,直到找出符合▲+◆=12条件的情况。第三种方法是把▲换成3个●来试一试,发现4个●等于12,从而得出1个●等于3。第四种方法与第三种方法道理相同,只是用符号来记录解决问题的过程。其中第一、二种方法都是用列举的方法尝试寻找答案,这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而第三、四种方法是用等量代换的思想来解决问题,是本课要学习的新方法。教材这样编排,旨在引导学生经历自主探索、获得新知的过程,在与列举思想方法的对比中初步体验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的价值。
教学时,可先让学生大胆猜想▲及●代表的数字是几?在猜想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寻找正确答案。这里要注意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把自己的思考过程记录下来,验证自己的猜想。由于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对列举法已经很熟悉了,因此,大多数学生都可能用到教材呈现的前两种方法进行列举。少数学生可能会用等量代换的方法。因此,探索部分可分为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先交流列举尝试的方法。交流时,要做到有层次,先交流无序列举,再交流有序列举,让学生经历从无序到有序的思维过程。评价时应充分肯定学生用列举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对有序列举的学生予以充分的肯定。第二个环节,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加以适当引导:能把▲换成●来词试吗?(如果前面没有或只有少数学生发现等量代换的方法,这里可以二次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并且提供可操作的学具或引导画图,使学生可以比较容易想到利用▲和●之间的等量关系进行替换,从而解决问题。)在第二次交流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思考:一、找到“代换”的关键是什么?即:首先要从信息中找到▲和●的关系,再利用▲
和●的关系进行等量代换。一、代换后有什么好处?即:两个未知数变成一个未知数,解狭问题的方法简单而巧妙。
“自主练习”第1题利用三种小动物在天平上保持平衡的情境,进一步巩固等量代换能具体应用,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练习时,引导学生思考:一只鹅相当于几只鸡重,首先要知道1只鸭和多少只鸡同样重,再利用鹅和鸭的质量关系进行等量代换。
第2题是一道用“等量代换”思想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题目。练习时如果有困难,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将自己的想法表示出来,把操作、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表象。
第3题是一道仿例练习,练习时,教师关键要引导学生说说两种图形代表的数字之间的等量关系,然后再放手独立解决。交流时,要求学生把代换的过程叙述清晰。
第4题和第5题是用文字叙述的等量代换问题。练习时,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让学生先用学具摆一摆,或用画图的方法试一试。学生借助直观图来找出相互之间的等量关系。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8页,等量代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