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学习迁移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早期的迁移理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在1890年首先通过记忆实验表 示了对形式训练迁移理论的怀疑。他的结论是:记忆能力不 受训练的影响,记忆的改善不在于记忆能力的改善,而在于 记忆方法的改善。继詹姆斯之后,许多心理学家纷纷设计更 严密的实验,从不同角度向形式训练说提出挑战。其中桑代 克和伍德沃斯的研究影响最大。桑代克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 提出了共同要素说,又称相同要素说。
一、早期的迁移理论
研究表明:通过平行四边形训练,被试对矩形面积的判 断的成绩提高了,但对三角形、圆和不规则图形的判断的成 绩没有提高。
一、早期的迁移理论
桑代克的理论把注意力集中在先期学习活动与后期学习 活动共有的那些因素上。心理学家贾德的理论则不同。贾德 经过实验强调原理、原则的概括对迁移的作用。贾德并不否 认两种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成分对迁移的影响,但不同 意像共同要素说那样将共同成分看作是迁移产生的决定性条 件。他强调前后两种学习包含的共同原理原则及学习者对这 种原理原则的概括是迁移产生的两个条件,因此,学习者对 原理掌握得越好,概括化水平越高,越有可能在新情境中产 生迁移。概括化理论又称概括原理说。
二、学习迁移的分类
(二)正迁移和负迁移
所谓正迁移,又称积极迁移,指的是一种 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积极影响或促进。如已有 的知识、技能在学习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的过
程中,能够很好的得到利用。如平时我们所说
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就是典型的 正迁移的例子。
二、学习迁移的分类
(二)正迁移和负迁移
所谓负迁移,又称消极迁移,是一种学习 阻碍和干扰了另一种学习,即一种学习对另一 种学习产生了消极影响。如反应定势等对另一
第一节
学习迁移概述
第二节
第二节
学习迁移理论
学习迁移的促进
第一节
学习迁移概述
一、学习迁移的定义 二、学习迁移的分类 三、学习迁移的意义和作用
一、学习迁移的定义
现代心理学家一般认为,学习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 种学习的影响,即学生获得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动作 技能、学习策略和方法等与新知识、新技能之间所发生的 影响。 学习与迁移不可分割,只要有学习,就有迁移。
二、迁移理论的新进展
产生式迁移理论是由辛格莱和安德森提出来的。他 们用不同计算机文本编辑程序的学习实验证实了他们的 迁移理论。这一理论适用于解释基本技能的迁移。其基 本思想是,先后两项技能学习产生迁移的原因是这两项 技能之间产生式的重叠,重叠越多,迁移量越大。例如, 在打字和文本编辑之间没有共同的产生式,而在两种文 本编辑之间有许多共同的产生式,这是导致迁移效果不 同的最重要原因。
一、学习迁移的定义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随时发现学 习迁移的踪迹。比如,加法的学习影响着乘法的学 习,而乘法的学习反过来也影响着对加法的重新理 解;右手投篮的技术会促进左手技术的掌握;学生 在家庭中养成的行为习惯会影响他在学校的行为习 惯 ;在学校人缘好的学生到社会中人际关系也不错; 等等。
概括,或精心地鉴别出不限于特殊情境并能普遍应用的
原理、主要观点、策略或步骤。这样的抽象成了学生反 省认知知识的一部分,可以用来指导将来的学习与问题
解决。
三、学习迁移的意义和作用
(一)理论意义
首先,学习迁移理论是学习理论的必要组成部分 ,对其进行研 究可以丰富学习理论。 其次,学习迁移机制正是知识、技能向智力、能力转化的心理 机制,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人们理解教育的最终目的。 再次,学习迁移是有意义学习得以进行的基础 , 有助于揭示有 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奥苏伯尔把学生的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 义学习,其中,有意义学习的效果往往比机械学习的效果好。其实, 而有意义学习就是一种理解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必须在新 旧知识之间建立起实质的联系,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已有知识经验对 新学习的影响,是一种迁移。
第三节
学习迁移的促进
一、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二、学习迁移的促进
一、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一)主观因素 1.学生的智力水平与年龄
2.学生的认知结构
3.学生学习的心理定势 4.认知技能与策略 5.学习态度与方法
一、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二)客观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 2.学习情境的相似程度 3.教师的指导
二、学习迁移的分类
(四)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
横向迁移又称水平迁移,是指在内容和程度上相似 的两种学习之间的迁移。例如,数学课上学习了三角方 程式后能够促进物理课学习计算斜面上下滑物体的加速 度。纵向迁移是指不同难度、不同概括性的学习之间的 相互影响。包括较容易、较具体化的学习对难度较高、 较抽象的学习的影响和较高层次的学习原则对较低层次 的具体学习情境的影响。例如,学习了“番茄”、“土 豆”、“萝卜”、“青菜”的概念,有助于“蔬菜”这 个概念的学习,这属于纵向迁移。
二、学习迁移的分类
(一)知识的迁移、动作技能的迁移、习惯的迁移、态 度的迁移
如已经掌握了的某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的学习 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这就是一种知识的迁移; 已经学会了骑自行车的人再学习骑摩托车会感到比 较容易,这就是一种技能的迁移;儿童在做语文练 习时养成爱整洁的书写习惯,有助于他们在完成其 他作业时形成爱整洁的习惯,这就是一种习惯的迁 移;一个受到了老师不公正对待的孩子,一提到学 习就很厌烦,甚至连游戏也不想参加,这就是一种 情感和态度的迁移。
三、学习迁移的意义和作用
(二)实践意义 1.促使教育者“为迁移而教”,提高教育教学的效
果
2.促使学习者“为迁移而学”,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提高学习效率
第二节
学习迁移理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 早期的迁移理论 二、迁移理论的新进展
一、早期的迁移理论
形式训练说在欧洲和北美盛行了约 200 年,至今在国外 和我国仍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心的各种官能能不能分别加 以训练,使之提高,从而自动迁移到一切活动中去呢?教学 的主要目标是不是训练心的各种官能呢?形式训练说对这些 问题的回答虽然十分肯定,但它的鼓吹者和信奉者却并没有 拿出经得起科学检验的证据。 形式训练学说关于迁移的解释是从唯心主义的观点出发 的,缺乏足够的实验依据。
一、早期的迁移理论
1901 年,桑代克提出了“形状知觉”实验。他以大学生 为被试,训练他们判断各种形状、各种大小的图形的面积。 在训练前对他们进行了预测,让他们估计127个矩形、三角形、 圆形和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使他们判断形状面积的能力达到 一定的水平。接着,对被试进行充分的训练,训练所用的是 90个10~100平方厘米大小的平行四边形。最后,对被试进行 这样两种测验:第一个测验是要求他们判断 13 个与训练图形 相似的长方形的面积;第二个测验是要求被试判断 27个三角 形、圆形和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这 27 个图形是预测中使用过 的。
地开从朋友那里借来的车。这种迁移的关键是原先的技
能有充分的练习,而且练习是在变式的情境中进行的。
二、学习迁移的分类
(六)低通路迁移和高通路迁移
高通路迁移涉及有意识地应用先前习得的抽象知识
于新的情境。例如,你在学习教育心理学原理时想到这 些原理将来在你的教育和教学实践中应用。这种迁移就
是高通路迁移。高通路迁移的关键是有意识地进行抽象
二、学习迁移的分类
(五)特殊性迁移和一般性迁移
特殊性迁移是指某一领域或课题的学习直接对学习 另一领域或课题所产生的影响。也就是说,特殊迁移是 指内容相关的两种知识、技能学习之间的迁移。一般来
说,特殊迁移是发生在相同或相关的知识领域。
二、学习迁移的分类
(五)特殊性迁移和一般性迁移
非特殊性迁移,又称一般性迁移,是指迁移产生的 原因还不明确,既可能是原理原则的迁移,也可能是态
度的迁移。也就是说,一般性迁移是指与具体内容无关
的领域的学习之间的迁移。这种迁移可能由学习的动机、 注意的因素引起,也可能由学习的其他准备活动或学习 方法、学习策略引起。
二、学习迁移的分类
(六)低通路迁移和高通路迁移
低通路迁移是指经过充分练习的技能自动迁移,不 需要反省性思维。例如,开惯了自家车的人可以很轻松
二、迁移理论的新进展
现代认知心理学强调认知策略和元认知在学习和问题解 决中的作用,因此认知策略的迁移愈来愈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元认知迁移理论认为,认知策略的迁移要达到可以在多种情 境中迁移的程度,一个重要的条件是学习者的元认知水平。 元认知是指学习者对认知过程的自我意识、监控和调节。认 知策略的迁移受元认知水平的直接影响。根据元认知迁移理 论,认知策略的成功迁移是指问题解决者能够确定新问题的 要求,选择已获得的适用于新问题的特殊技能或一般技能, 并能在解决新问题时监控它们的应用。元认知迁移理论把学 习者看做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和管理者。许多研究表明, 元认知水平的提高确实能改善学生对策略的使用和对学习的 监控、调节。
学习的效率或准确性产生的消极影响就是负迁
移。这种迁移给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是很严重 的。
二、学习迁移的分类
(三)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 反之,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则称为逆向迁 移。顺向迁移有助于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逆向 迁移有助于已有知识的巩固和完善,因而在教育 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利用这两种迁移,促进学生的 学习行为,增强其学习效果。
二、学习迁移的促进
(一)制订明确具体、现实的教学目标 (二)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组织与充分的学习 1.合理安排教材与教学内容 2.加强对学习内容的练习 3.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
二、迁移理论的新进展
认知结构的迁移理论是奥苏伯尔根据他的有意义言 语学习理论(同化理论)发展而来的。奥苏伯尔认为, 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产生的,不 受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他所说 的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内的知识结构。广义的说,它 是学生已有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及其组织;狭义的说,它 是学生在某一学科的特殊知识领域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 及其组织。奥苏伯尔认为,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是实现 学习迁移的“最关键的因素”。只要有意义的学习发生, 就会产生学习的迁移。
一、早期的迁移理论
迁移的格式塔关系说又称迁移在迁移概括化理论的基 础上,格式塔心理学家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1929年,格 式塔心理学家苛勒用“小鸡啄米”实验论证了这一假说。
一、早期的迁移理论
他用小鸡和一个三岁小孩为被试,训练他们在两张颜色深浅 不同的纸上找食物吃。这两张纸一张是浅灰色,另一张是深灰色, 食物总是放在深灰色的纸上。先让被试对深灰色纸和浅灰色纸形 成分化性条件反射,即对深灰色纸产生食物条件反射,对浅灰色 纸不发生食物条件反射。小鸡需 400 ~ 600 次练习,小孩需 45 次练 习能形成这种条件反射。然后,用一张比原来的两张纸颜色都深 的黑灰色纸来代替那张浅灰色纸,以此来观察小鸡是到过去总放 着食物的那张深灰色纸上觅食,还是到新放的黑灰色纸上觅食。 如果被试到深灰纸上觅食,就证明迁移是因两种情境中存在相同 要素产生的;如果被试到黑灰色纸上觅食,那就证明迁移的产生 不是由于相同要素的存在而是因为事物间相同关系的存在。结果, 小鸡对新纸的反应为 70% ,对原来深灰色纸的反应为 30% ;而小孩 100%对两张纸中颜色较深的那张纸产生反应。
一、早期的迁移理论
实验表明,被试的反应并不是根据刺激物的绝对性 质做出的,即迁移的产生并不是因为相同要素的存在, 而是因为他们顿悟了事物之间的关系。因此该理论认为 学生“顿悟”两种学习情境中原理原则之间的关系,特 别是手段—目的之间的关系,是实现迁移的根本条件。 其实质也就是指在两种学习情境中存在某种相似的关系, 这是迁移的前提条件,而学习者“顿悟”了两种学习情 境的共同关系是迁移的关键和根本。
一、早期的迁移理论
贾德为了证明他的观点, 1908 年进行了一个著名的 “水下击靶”实验。 该实验以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为被试,根据教师的评 定把他们分为能力相等的甲、乙两组,训练他们射击水中 的靶子。其中,甲组在练习射击之前学习了光学折射原理, 乙组则不学习该原理。在射击潜于水下3.05厘米的靶子时 这两组的成绩基本相同,这说明理论并不能代替实地的练 习 ; 但当情景改变,把靶子置于水下 10.16 厘米时 , 学习过 折射原理的甲组同学不论在速度上还是在准确度上,都大 大超过了没有学过光学折射原理的乙组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