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_总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队伍构成
传统中医内科医师 —— 老一辈纯中医 或懂一些西医基本知识的纯中医,是中 医的中坚力量,具深厚、扎实的中医理 论与临床实践,有丰富临床经验。
中西结合内科医师 —— 西学中或中学西 而以西为主。
现代中医内科医师 —— 中西结合以中 医为主。
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指出消渴病易发 疮疡。
王焘《外台秘要》指出消渴病“每发则小便 至甜”的特征。
此时期还对伤寒、温病、疟疾、肺痨等传染 病作了描述。
心痛、虚劳、脚气、水肿在辨证上有了较大
提高。
编辑版ppt
18
(3)治疗学
《肘后备急方》用青蒿治疗疟疾;用海藻 治疗瘿病。
《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用常山、蜀漆 治疟疾;白头翁、苦参治疟疾;槟榔治寸 白虫;谷皮治脚气。
如何学好中医内科学
学好中医基本理论 中医思维全程投入 大忌学习时西套中
编辑版ppt
11
本教材的编写特点与学习方法
▪ 概念:掌握概念,了解别名 ▪ 历史沿革:了解历代对该病证历代的重要学
术思想 ▪ 病因:记标题 ▪ 病机:掌握主要的病机及基本病机、病位、
涉及脏腑、病理因素、病理性质、演变与转 归,可用示意图帮助记忆
商将医学分科为疾医、疡医、
食医、兽医。
编辑版ppt
14
(二)奠基(春秋
秦汉)
《脉法》《五十二病方》 《治百病方》 《足臂十一脉灸经》 《阴阳十一脉灸经》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
编辑版ppt
15
附:《内经》与《伤寒论》在中医学中的地位
1. 始于战国而成书于西汉的《黄帝内经》始一部划 时代的医学著作,全面的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 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体现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对 内科疾病分别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生理系统,
编辑版ppt
8
为啥要学好中医内科学?
▪ 能够独立防治内科常见病+多发病 ▪ 提高临床和科研能力 ▪ 学习和研究中医其他临床学科的基础
编辑版ppt
9
如何学好中医内科学?
▪ 熟练掌握辨证论治的方法 ▪ 虚心学习,博采众长(多读名医医案) ▪ 注重临床实践 ▪ 合理运用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
编辑版ppt
10
编辑版ppt
12
本教材的编写特点与学习方法
▪ 分型论治:重点掌握 ▪ 主症特点、兼症、舌脉 ▪ 治则、方药、加减 ▪ 转归:主要并发症,结合病机学习 ▪ 预防调护:熟悉
编辑版ppt
13
二、中医内科学发展史
(一)萌芽 (殷商时代)
殷代甲骨文记载:心病、头痛、 胃肠痛、蛊病。 殷商发明用药酒、汤液治病。
1.病因学、症状学、治疗学的充实和发展:
(1)病因学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寸白虫、瘿病。
葛洪 《肘后备急方》:尸注、癞、沙虱。
南宋·陈无择《三因及一病证方论》分内因、
外因、不内外因。
编辑版ppt
17
(2)症状学
《诸病源候论》记述病侯784条,对胸痹的 症状如疼痛、性质、部位与预后作了描述。
24
清代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医宗金鉴》 《临证指南医案》 《张氏医通》 《证治汇补》 《辨证录》 《医学心悟》 《医林改错》 《血证论》 《外感温热篇》《湿热病篇》 《温病条辨》
编辑版ppt
25
现代
1.中医内科学 ; 2.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 3.现代中医内科学 。
编辑版ppt
26
三、现代中医内科学
编辑版ppt
5
三、中医内科学的范围
外感病
内伤病
编辑版ppt
6
中医内科疾病
外感病 内伤病
伤寒----六经辨证体系
温病----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体系
脏腑病证
肺系病证 心系病证 脾胃系病证 肝胆病证 肾系病证
气血津液辨证
经络病证
编辑版ppt
7
演变
内科急症、热病、脑病、 肺病、心病、脾胃病、肝胆病 、肾病、老年病、肿瘤等。伤 寒论 、金匮要略与温病学已 合为中医临床基础。
奠 风、寒、暑、湿、燥、火等病因,以及疾病的临床表 基 现特点来加以认识,为后世内科疾病的分类与命名打 阶 下了基础。 段
2. 东汉张仲景总结前人的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 著成《伤寒杂病论》,创立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 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和脏腑辨证论治理论体系。
编辑版ppt
16
(三)充实(魏晋 金元)
编辑版ppt
3
性质
是临床专业课,是中
医学学科的主干课程,是临床诸
学科的基础。其水平 很
大程度上反映了中 医
临床水平的发展水平。
编辑版ppt
4
地位
中医内科学包含了古代所称的“ 大方脉” 、“杂医” 等内容,它
继承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和医疗 经验,同时又汲取了现代中医内科 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新成就、新技 术、新进展,在中医学尤其临床学 科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医内科学总论
第一章 绪言
编辑版ppt
1
导
绪言
言
基
本
框
架
总论:气血、风寒 燥火、湿痰饮、 六经、卫气营血
及各脏腑的 病机病证基本概念
和治疗原则
各论:中医内科 各常见病证
编辑版ppt
2
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 及范围、演变
定义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
和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研究并阐明内 科所属病证的病因、病机、证候、 诊断、辨证论治规律和转归预后以 及预防、康复、调摄等问题的一门 临床学科。
编辑版ppt
22
源自文库
(3) 王肯堂《证治准绳》; (4) 张介宾《景岳全书》; (5) 秦景明《症因脉治》; (6) 李宗梓《医宗必读》; (7)《景岳全书》的阴阳互补 ; (8)《医宗必读》的治泻九法至今仍
具重要意义 。
编辑版ppt
23
清代
巨大成就期-----温病学说
叶天士
薛雪
吴鞠通
王孟英
编辑版ppt
金元四大家:为中医内科学提供了丰富的 理论与临床经验 ▪ 《内科摘要》:首先用内科命名的医书 《景岳全书》:对内科的理论与实践作出了 重要贡献
编辑版ppt
21
(四)形成(明清)
明代
(1)薛己的《内科摘要》,首先用内科命名。
(2)王纶《名医杂著》指出:
外感法仲景 热病用完素
内伤法东垣 杂病用丹溪
是对当时内科学术思想的一个很好的总结
《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收载大量方 药反映了当时的成就。
编辑版ppt
19
2.学术理论的创新: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倡导火热学说主寒凉大法;
张从正倡导攻邪而善用汗、吐、下三法;
李东垣论内伤而重脾胃;
朱丹溪滋阴派提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编辑版ppt
20
《脉经》:脉学理论与操作方法系统化 《诸病源候论》:病理专著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病因专著
传统中医内科医师 —— 老一辈纯中医 或懂一些西医基本知识的纯中医,是中 医的中坚力量,具深厚、扎实的中医理 论与临床实践,有丰富临床经验。
中西结合内科医师 —— 西学中或中学西 而以西为主。
现代中医内科医师 —— 中西结合以中 医为主。
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指出消渴病易发 疮疡。
王焘《外台秘要》指出消渴病“每发则小便 至甜”的特征。
此时期还对伤寒、温病、疟疾、肺痨等传染 病作了描述。
心痛、虚劳、脚气、水肿在辨证上有了较大
提高。
编辑版ppt
18
(3)治疗学
《肘后备急方》用青蒿治疗疟疾;用海藻 治疗瘿病。
《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用常山、蜀漆 治疟疾;白头翁、苦参治疟疾;槟榔治寸 白虫;谷皮治脚气。
如何学好中医内科学
学好中医基本理论 中医思维全程投入 大忌学习时西套中
编辑版ppt
11
本教材的编写特点与学习方法
▪ 概念:掌握概念,了解别名 ▪ 历史沿革:了解历代对该病证历代的重要学
术思想 ▪ 病因:记标题 ▪ 病机:掌握主要的病机及基本病机、病位、
涉及脏腑、病理因素、病理性质、演变与转 归,可用示意图帮助记忆
商将医学分科为疾医、疡医、
食医、兽医。
编辑版ppt
14
(二)奠基(春秋
秦汉)
《脉法》《五十二病方》 《治百病方》 《足臂十一脉灸经》 《阴阳十一脉灸经》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
编辑版ppt
15
附:《内经》与《伤寒论》在中医学中的地位
1. 始于战国而成书于西汉的《黄帝内经》始一部划 时代的医学著作,全面的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 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体现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对 内科疾病分别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生理系统,
编辑版ppt
8
为啥要学好中医内科学?
▪ 能够独立防治内科常见病+多发病 ▪ 提高临床和科研能力 ▪ 学习和研究中医其他临床学科的基础
编辑版ppt
9
如何学好中医内科学?
▪ 熟练掌握辨证论治的方法 ▪ 虚心学习,博采众长(多读名医医案) ▪ 注重临床实践 ▪ 合理运用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
编辑版ppt
10
编辑版ppt
12
本教材的编写特点与学习方法
▪ 分型论治:重点掌握 ▪ 主症特点、兼症、舌脉 ▪ 治则、方药、加减 ▪ 转归:主要并发症,结合病机学习 ▪ 预防调护:熟悉
编辑版ppt
13
二、中医内科学发展史
(一)萌芽 (殷商时代)
殷代甲骨文记载:心病、头痛、 胃肠痛、蛊病。 殷商发明用药酒、汤液治病。
1.病因学、症状学、治疗学的充实和发展:
(1)病因学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寸白虫、瘿病。
葛洪 《肘后备急方》:尸注、癞、沙虱。
南宋·陈无择《三因及一病证方论》分内因、
外因、不内外因。
编辑版ppt
17
(2)症状学
《诸病源候论》记述病侯784条,对胸痹的 症状如疼痛、性质、部位与预后作了描述。
24
清代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医宗金鉴》 《临证指南医案》 《张氏医通》 《证治汇补》 《辨证录》 《医学心悟》 《医林改错》 《血证论》 《外感温热篇》《湿热病篇》 《温病条辨》
编辑版ppt
25
现代
1.中医内科学 ; 2.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 3.现代中医内科学 。
编辑版ppt
26
三、现代中医内科学
编辑版ppt
5
三、中医内科学的范围
外感病
内伤病
编辑版ppt
6
中医内科疾病
外感病 内伤病
伤寒----六经辨证体系
温病----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体系
脏腑病证
肺系病证 心系病证 脾胃系病证 肝胆病证 肾系病证
气血津液辨证
经络病证
编辑版ppt
7
演变
内科急症、热病、脑病、 肺病、心病、脾胃病、肝胆病 、肾病、老年病、肿瘤等。伤 寒论 、金匮要略与温病学已 合为中医临床基础。
奠 风、寒、暑、湿、燥、火等病因,以及疾病的临床表 基 现特点来加以认识,为后世内科疾病的分类与命名打 阶 下了基础。 段
2. 东汉张仲景总结前人的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 著成《伤寒杂病论》,创立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 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和脏腑辨证论治理论体系。
编辑版ppt
16
(三)充实(魏晋 金元)
编辑版ppt
3
性质
是临床专业课,是中
医学学科的主干课程,是临床诸
学科的基础。其水平 很
大程度上反映了中 医
临床水平的发展水平。
编辑版ppt
4
地位
中医内科学包含了古代所称的“ 大方脉” 、“杂医” 等内容,它
继承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和医疗 经验,同时又汲取了现代中医内科 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新成就、新技 术、新进展,在中医学尤其临床学 科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医内科学总论
第一章 绪言
编辑版ppt
1
导
绪言
言
基
本
框
架
总论:气血、风寒 燥火、湿痰饮、 六经、卫气营血
及各脏腑的 病机病证基本概念
和治疗原则
各论:中医内科 各常见病证
编辑版ppt
2
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 及范围、演变
定义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
和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研究并阐明内 科所属病证的病因、病机、证候、 诊断、辨证论治规律和转归预后以 及预防、康复、调摄等问题的一门 临床学科。
编辑版ppt
22
源自文库
(3) 王肯堂《证治准绳》; (4) 张介宾《景岳全书》; (5) 秦景明《症因脉治》; (6) 李宗梓《医宗必读》; (7)《景岳全书》的阴阳互补 ; (8)《医宗必读》的治泻九法至今仍
具重要意义 。
编辑版ppt
23
清代
巨大成就期-----温病学说
叶天士
薛雪
吴鞠通
王孟英
编辑版ppt
金元四大家:为中医内科学提供了丰富的 理论与临床经验 ▪ 《内科摘要》:首先用内科命名的医书 《景岳全书》:对内科的理论与实践作出了 重要贡献
编辑版ppt
21
(四)形成(明清)
明代
(1)薛己的《内科摘要》,首先用内科命名。
(2)王纶《名医杂著》指出:
外感法仲景 热病用完素
内伤法东垣 杂病用丹溪
是对当时内科学术思想的一个很好的总结
《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收载大量方 药反映了当时的成就。
编辑版ppt
19
2.学术理论的创新: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倡导火热学说主寒凉大法;
张从正倡导攻邪而善用汗、吐、下三法;
李东垣论内伤而重脾胃;
朱丹溪滋阴派提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编辑版ppt
20
《脉经》:脉学理论与操作方法系统化 《诸病源候论》:病理专著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病因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