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玄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竹林玄学(255-262)

代表人物:嵇康
嵇康(223—262年或224—263年),字叔夜,汉族。三国时魏末文
学家,思想家与音乐家,曾娶曹操曾孙女,官曹魏中散大夫,世称 嵇中散。后因得罪钟会,为其构陷,而被司马昭处死。创作有《长 清》《短清》《长侧》《短侧》,合称“嵇氏四弄”,与东汉的 “蔡氏五弄”合称“九弄”。隋炀帝曾把“九弄”为科举取士的条 件之一。其留下的“广陵绝唱”的典故被后世传为佳话,《广陵散 》更是成为我国十大古琴曲之一。

(二)魏晋玄学的产生背景
1.学术思想根源:经学(儒)走向衰微
2.社会政治根源:名教(儒)之治动摇
3.清议的演变
经学(儒)走向衰微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后,使得儒学变成了利禄之途的工具。读 经释经日益繁琐支离,使人不得要领。
“说五字之文,至二三万言”
皓首穷经

儒家杂染天人感应学说,东汉时谶纬之说流行,今文经学与 阴阳家等合流,流于迂腐和荒诞。 东汉中期始有人对儒学的神化作出批评
(四)魏晋玄学的分期
正始 玄学
竹林 玄学
元康 玄学
东晋 玄学
正始玄学(240-249)

代表人物:何晏
何晏(190——249),字平叔,汉大将军何进之孙。曹操纳晏母为
妾,晏被收养,为曹操所宠爱。少以才秀知名,好老、庄言,“美 姿仪而绝白”,喜敷粉,“行步顾影”,人称“傅粉何郎”,娶魏 金乡公主,后官至侍中、吏部尚书,爵列侯,为司马懿所杀。
正始玄学(240-249)

这些观点在中国思想史上是有重要意义的。
第一,他们明确论述了本质和现象的关系,但不满足于现象,而力
求抓住本质; 第二,他们洞察到本质是有层次的,世界的整体有本质,每一个具 体事物也有本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所以说玄学思想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理论思维向着深化方 向发展,这个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不过,他们夸大了本质和 一般的作用,把本质和一般看成是现象和个别的源泉,从而 使本质和一般成为没有物质依据的纯粹抽象的东西。

重要著作:《声无哀乐论》,《养生论》,《释私论》 核心思想:
1.自然名教:“越名教而任自然”

饱则安寝,饥则求食,怡然鼓腹,不知为至德之世。
2.声无哀乐论:声音和人的感情是两种不同的事物 3.明胆论:元气陶铄,众生禀焉。

重要成就与影响:嵇康提出:“越名教而自然”,从以德配 天转向以人为中心的思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 纯哲学,纯文学在这一时代诞生。


清议,即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为依据,臧否人物。为官者一旦触犯清议, 便会丢官免职,被禁锢乡里,不许再入仕。这是庶族与士族斗争的产物。 清议禁锢之科的设置从政治上来说是为了适应庶族遏制士族而设,但客 观上也起到了维护封建家族关系,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的作用。 【又】清议,对时政的议论;社会舆论。 魏晋名士以清谈为主要方式,针对本和末、有和无、动和静、一和多、 体和用、言和意、自然和名教的诸多具有哲学意义的命题进行了深入的 讨论。清谈的进行有一套约定俗成的程式,清谈一般都有交谈的对手, 藉以引起争辩。争辩或为驳难、或为讨论。在通常情况下,辩论的双方 分为主客,人数不限,有时两人,有时三人,甚至更多。谈话的席位称 为“谈坐”,谈论的术语称为“谈端”,言论时引经据典称作“谈证”, 谈论的语言称为“谈锋”。在清谈的过程中,一方提出自己对主题内容 的见解,以树立自己的论点,另一方则通过对话,进行“问难”,推翻 对方的结论,同时树立自己的理论。在相互论难的过程中,其他人也可 以就着讨论主题发表赞成或反对的意见,称为“谈助”。到讨论结束时, 或主客双方协调一致,握手言和,或者各执一辞,互不相让,于是有人 出来调停,暂时结束谈论,称为“一番”,以后还可能会有“两番”、 “三番”,直至得出结论,取胜一方为胜论,失败的一方为败论。
王充:神化的儒学造成“虚妄显于真,实诚乱于伪”而“疾虚妄”,
因而作《论衡》 王符批评官场之腐败、生灵之涂炭,士风之日下、学者之浮华

汉末大乱,统一王朝解体,儒学受到冲击,经学衰微是必然 的,史称汉魏之际“纲纪既衰,儒道尤甚”。 名法思潮的兴起,学术风气朝着向玄学发展的趋势前进。何 晏王弼以老庄说儒经,使学术风气为之转变。黄老思想的延 续与进一步发展,推动了玄学的产生,为玄学提供了除儒学 而外的另一种理论基础
清谈



玄学与清谈的区别: 区别一:清谈的内容不一定是玄学 区别二:玄学是学术,清谈是一种生活方式 区别三:玄学是书面著作,清谈是口头交流 清谈中的玄学命题: 钟会撰《四本论》始毕,甚欲使嵇公一见,置怀中,既诣宅,畏其 难,怀不敢出,于户外遥掷,便面急走。 旧云,王丞相过江左,止道“声无哀乐”、“养生”、“言尽意” 三理而已;然宛转关生,无所不入 清谈中的非玄学命题: 殷中军问:“自然无心于禀受,何以正善人少,恶人多?”诸人莫 有言者。刘尹答曰:“譬如写水著地,正自纵横漫流,略无正方圆 者。”一时绝叹,以为名通。
清议的演变---清谈



清议最早出现在东汉后期。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专权,一些 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为求声名与官禄,各树朋党。互相吹嘘, 自此臧否人物成为风气。之后,清议由品评具体人物发展为 讨论才性问题与圣人标准问题,从而产生了才性之学。变其 具体评议朝廷人物任用得当否,即清议,而为抽象玄理的讨论, 即清谈。至汉末魏晋时,儒家经学虽仍为官方学术主流,然 玄学风气则随名士清谈逐渐流行。 刘劭著《人物志》,提出弄清人的才质问题是鉴察人物的关 键,还认为圣人应具有“中和之质”。刘劭的才性之学直探 人物的本质,又强调《老子》的君人南面之术,为魏晋玄学 的产生开辟了道路。 何晏、王弼的清谈玄学从更抽象的角度,远离具体人物的讨 论,跃进宇宙观的高度,要直探整个世界的本质、本性,并 用老子的虚无哲学来解释世界本体,用老子的无为政治来填 补儒家名教之治。
正始玄学(240-249)



凡人任情,喜怒违理,颜回任道,怒不过分 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 也。”(《老子》四十章注) 夫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必生乎无形,由乎无名。无形无名者, 万物之宗也。不温不凉,不官不商。听之不可得而闻,视之不可得而 彰,体之不可得而知。味之不可得而尝。故其为物也则混成,为象也 则无形,为音也则希声,为味也则无呈。故能为品物之宗主,苞通天 地,靡使不经也。(《老子指略》) 凡有起于虚,动直于静,故万物虽并动作,卒复归于虚静,是物之极 笃也 。 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神明茂,故能体冲和以 通无;五情同,故不能无哀乐以应物。然则圣人之情,应物而无累于 物者也。今以其无累,便谓不复应物,失之多矣 仁德之厚,非用仁之所能也;行义之正,非用义之所成也;礼敬之清, 非用礼之所济也。(《老子》三十八章注) 本在无为,母在无名。弃本舍母,而适其子,功虽大焉,必有不济; 名虽美焉,伪亦必生。(《老子》三十八章注)

重要著作:《道德论》,《无名论》,《论语集解》 核心思想:
1.本末有无:“贵无论”
2.自然名教:“名教本于自然”
3.圣人有情无情:圣人“无情而有性”

重要成就与影响:是正始时期清谈的领袖人物,是魏晋以下 玄学风气的开创者,是贵无论的首倡者,突破了两汉以来宇 宙本原论的框架。
正始玄学(240-249)
魏晋玄学
壹 何谓“玄学” 贰 魏晋玄学的产生背景 叁 魏晋玄学的实质
肆 魏晋玄学的分期
伍 魏晋玄学的核心内容
陆 魏晋玄学的意义
柒 关于玄学
(一)何谓“玄学”

“玄学”其广义是指一切抽象的理论,也称“形而上学”, (metaphysics )即研究超物理或超经验东西的学说。其狭 义就是指“魏晋玄学”,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 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与世俗所谓玄学、 玄虚实有不同。“玄”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老子》: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扬雄也讲玄,他在《太玄·玄摛》 说:“玄者,幽摛万类,不见形者也。”王弼《老子指略》 说:“玄,谓之深者也。”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 说。
1.本末有无 :“贵无论”
2.动与静 :“本静末动” 3.言意之辩 :“得意忘象”和“得象忘言” 4.圣人有情无性:“以性统情” 5.自然名教 :“名教本于自然”

重要成就与影响:王弼从“以无为本”对本末,体用,一多,名教与自然等 概念进行了新的解释.他开创的玄学,不仅为儒道融合开辟了道路,而且为 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的佛教文化的融合开辟了道路,宋明理学汲取了玄学 本体论,建立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三教合一的思想体系。“魏晋玄学的 奠基者”
名教(儒)之治动摇

更迭变幻的政权,动荡不安的社会,以及统治者自身所作所 为对他们所倡导的名教的践踏,使统治集团本身为了维护自 我利益,必须改弦更张,寻找新的思想武器和统治法术来为 己服务,玄学于是产生。
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曹操《求贤令》) 豪门士族 庄园经济(相对独立性) 选拔人才 九品中正制

代表人物:王弼
王弼(224——249),字辅嗣,魏国山阳(河南焦作)人,出身书香门第,雅好读书,
辞才辩逸,少年即享高名,官至尚书郎,爵封偃师伯,与夏侯玄、何晏等同开玄学清 谈风气,世称“正始之音”。虽享年24岁,但著述颇丰。

重要著作:《老子注》《老子指略》《周易注》《周易略例》 核心思想:
名法思潮

东汉后期,谶纬神学受农民起义的冲击,王充、仲长统等进 步思想家的批判,渐趋破产。适应三国初年迫切需要人才的 形势,统治者看中法家以法治国、考核名实,名家循名责实, 掀起名法思潮。出现了刘劭《人物志》等著作,以君臣关系 为题,探讨考核人物的名实问题,德才问题,后又推及人物 人才的普遍性以及天地万物的根本,成为玄学根本问题探讨 的先声。经学衰落,名法思潮兴起,动摇了旧观念,既承袭 儒家纲常名教,又吸收道家的自然主义与抽象思辨,成为风 气。学术风气朝着向玄学发展的趋势前进。
竹林玄学(255-262)

代表人物:阮籍
阮籍(210~263),三国魏诗人。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
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 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与嵇康、刘伶等七人为友, 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

重要著作:《通易论》,《通老论》,《达庄论》 核心思想:
(三)魏晋玄学的实质

玄学是儒道合流的思想体系:玄学不是道家学说的 变种,也不是儒家学说的延续,而是儒道合流的思 想体系。
1.玄学的思想资料是《老子》、《庄子》和《周易》,
合称“三玄”,而《老子》、《庄子》则被视为“玄 宗”。 2.玄学的思想形式主要是注释经典,这种形式,既继承 了儒家的传统,又融合了道家的抽象思辨的特色。 3.玄学家多力求把孔子和老子、道家的无为和封建的伦 理等级关系和观念结合起来。 “尚自然” “笃名教”
1,自然名教 :“折衷名教与自然”

重要成就与影响: 阮籍的思想,由儒,而老,而庄,都有成文的专 论发表.他能将庄子的思想消化,而成功地运用于现实的世界 中.他对所处的时代和自身的地位认识都很透辟,使他不独能 享盛名,还能不为盛名所累.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建安七子,是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 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 曹氏父子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他 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 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 人,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 歌,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据陈寅恪先生考,西晋末年,比附内典, 外书的“格义”风气盛行,东晋初年,乃取天竺“竹林”之名,加于 “七贤”之上,成为“竹林七贤”。“竹林”既非地名,也非真有什么 “竹林”。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 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 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他们大都“非汤武而薄周孔, 越名教而任自然”“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生活上不拘 礼法,追求清静无为,被道教隐宗妙真道奉祀为宗师。其中,嵇康和阮 籍的成就最高。七人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倾向略有不同。 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 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

士族门阀制度森严,使下层读书人无法进入更高的统治阶层 读书人入仕无望,转而从老庄思想中寻求安慰,这为玄学的 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一个现实的土壤。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清素白浊如泥,高第良将却如鸡。

士族阶层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争权夺利,互相倾轧,他们希 望在玄学中得到精神的解脱,减轻压力。另外,在复杂的政 治形势下,表明无意仕途,好敬老庄,减轻外界的敌意,再 者,他们同时也需要用玄学来替自己荒淫腐化的生活作掩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