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历史-近代前期的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专题练习(五)有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英国B.德国
C.俄国D.日本
6.(安徽卷文综15)传教士郎怀仁等上书拿破仑三世:“现在我们能够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
取得这个自由应当归功于陛下的大力保护,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
”据此判断,该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7.(四川卷文综历史5)图1是法国某报刊登的关于晚清的一场战事的图片。
该战事的后果是()
A.《南京条约》的签订B.中国西南门户被迫打开
C.沙市、重庆等商埠开放D.《辛丑条约》的签订
8.(上海卷历史20)1860年,曾国藩在作战前线接到“新刻英吉利、法郎西(法国)、米利坚(美国)三国合约条款”,“阅之不觉呜咽”。
这些令他“呜咽”的合约条款,与美国相关的部分出自()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9.(来源湖北省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晚清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景象。
但清朝并未及时变革国家制度,一场令国人痛心的战争证明所谓的“中兴”并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
这场战争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10.(郑州市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广州等五港口英商,或不时来往,但不可妄到乡间任意游行,更不可远入内地贸易。
……倘有英人违背此条禁约,擅到内地远游者,不论系何品级,即听该地方民人捉拿,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但该民人等不得擅自殴打伤害,致伤和好。
”(《虎门条约》)该条款的制定充分表明签约的中方代表()
A.精明强干B.不谙近代外交
C.不顾自身利益D.软弱无能
11.(郑州市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后,咸丰帝躲在避暑山庄,一不痛心割让九龙,二不吝惜巨额赔款,却认为外国派员驻京“最为中国之害”。
对咸丰帝这一看法的正确分析是()A.极力维护封建专制统治B.认识到列强对华侵略的本质
C.将维护国家尊严放在第--位D.认识到列强派员驻京给中国带来的危害最大12.(曲靖市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1842年英国对华商品输出额近1 000万英镑,到1843年达到1 500万英镑,1844年上涨到2 200万英镑,这—变化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中国赔款增强英国实力B.通商口岸增多有利于中国出口
C.割让香港便于商品中转D.协定关税有利于英国对华贸易
13.(长郡中学高三第三次月考)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 100万元下降到1 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
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B.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抵制
C.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缩减D.清政府限制广州对外贸易
14.(巴蜀中学高三第二次月考)光绪三年(1877),清政府向日本派出近代中国第一个驻日外交使团,黄遵宪为参赞随团赴日。十年后创作完成《日本国志》,该书刊行后更多地是受到日本人的关注,至甲午战败,该书的价值才广为国人所知,从而名满海内。这反映了()
A.国人真正意识到了落后B.民族危机的加深
C.国人认同君主立宪制D.洋务运动的破产
15.(巴蜀中学高三第二次月考)中国著名史学家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1840年以前是我们对人家不公正,1840年以后是人家对我们不公正。”两个“不公正”分别是指()
A.友好往来;闭关锁国B.平等互利;侵略战争
C.和平外交;共同发展D.领土完整;互不侵犯
16.(邢台市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官场现形记》里有这样的情节,且说这位制台本是个有脾气的,一言不合就拿顶子给人碰,也不管人家脸上过得去过不去。
但他一听是洋人的事,大惊失色道。
“这两桩都是个关系洋人的,你为什么不早说呢?快把节略拿来我看!”这个故事的背景最可能发生在()
A.清朝初年的广州口岸B.19世纪40年代初的青海
C.19世纪后半期的南京D.民国初年的上海公共租界
17.(邢台市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有学者指出,近代中华民族自觉统一体的形成,以及中华民族自觉意识的形成是与外来民族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该学者意在强调()
A.西方入侵助推中华民族意识近代化B.中外关系的恶化有利于民族大团结
C.传统的民族意识受到民众质疑D.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反侵略密切相关
18.(邢台市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839年,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在致巴麦尊的信中,把林则徐限期缴出鸦片烟的命令说成是“不正当的恐吓行动”,在他(义律)被迫应允交出二万余箱鸦片烟后,又诬蔑禁烟运动是“不可饶恕的暴行”。
这体现出()
A.英国试图占领中国港口B.禁烟运动激化中英矛盾
C.列强侵华野心逐渐膨胀D.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19.(山西省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名校联考)1895年2月,在光绪帝召集的朝会中,文廷式主张效仿俄皇亚历山大一世迁都(其最终战胜拿破仑),要求迁都与日本继续作战,但该主张由于其他大臣的反对而被否决。
材料体现出()
A.晩清中央政府腐败无能B.甲午战争决定了中国国运
C.中日经济变革结果不同D.清政府成为列强侵略工具
20.(山西省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名校联考)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规定所有通商五口,每口内准英
近代前期的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答案
1~5.CACDD 6~10.BDBCB 11~15.ADABB 16~20.CABAC
21~25.CCDCA
近代前期的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解析
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文字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并进行解释的能力。
据题干“19世纪后,许多国家尤其沿海国家无可选择地与海洋联系在一起。
但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并未真正认识这一世界大潮,而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呈现出“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状态。
”,再结合时代背景可知,近代中国发展海军知识被动的接受和本能的反应,民意认识到发展海军是世界的潮流,排除ABD三项;发展海军知识是一种被动和短视的现象;故本题选D项。
2.【解析】试题分析:依据表格中“1894——1914年”日本对中国贸易的数字明显呈上升趋势,说明日本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加剧,故A项正确;此时,英国仍然是过激强国,对英贸易比重降低不能说明英国国际地位下降,故B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资本倾销为主,故C项错误;晚清中国国际地位比较低下,故D项错误。
3.【解析】本题考查了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内容。
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建成了当时亚洲第一的北洋海军,从实力对比上来讲中国相对于日本是占据上风的。
由“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可知西方人士判断中国最终取胜的依据主要是他们认为洋务运动受到较大成效,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项。
洋务运动中虽然对中国军队进行了西式改革,但也局限于部分,并没有对全部军队实行西式改革,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
集权制度将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虽然能够提高决策效率,但不利于调动全体的积极性,所以集权制度对中国的影响不全是积极的,所以B项错误;当时中国是列强侵略掠夺的主要对象之一,所以中国不可能获得广泛的外部援助,所以D项说法错误。
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解答本题关键就是光绪帝所说的这句话“台湾割则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下主!”。
中国近代台湾离开祖国的怀抱是在甲午中日战争战败之后,甲午战争后中日签订《马关条约》,从此台湾脱离祖国的怀抱,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才回到祖国的怀抱,因此本题选择D项。
5.【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日本在中国势力的消长。
依据所学,自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同时也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作为其邻国的中国首当其冲受到日本不断的侵略,致使日本在华利益成不断上升趋势,一战期间更形成了独霸中国的局面。
所以应选D项。
英国在19世纪末势力开始削弱;一战后,德国势力退出中国,基本上为日本所攫取;俄国十月革命后,对中国采取友好政策。
故ABC三项与题意不符。
6.【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及调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紧扣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即“拿破仑三世”,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拿破仑三世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1870)可以得出本题的时间范围,由“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即得出外国人深入到中国内地,且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到北京,综合判断得出,此条约应该是《北京条约》,B项符合题意;而ACD三项条约内容与时间上均与题意无关,故选B 项。
7.【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图片等历史素材,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图片中的“美国国旗的显眼、后到”、“美国兵”、“其他外国国旗”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BC三项条约所对应的战争(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分别只涉及有一个国家的侵略,即英、法、日。
而图片描述的侵略国家比较多,由此判断这次战争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束后签订了《辛丑条约》。
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D项。
8.【解析】本题考查《天津条约》的内容。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是清政府与英国签订的,故A 项错误;《天津条约》是清政府与英法美俄签订定的,故B项正确;《北京条约》是清政府与英法签订的,故C项错误;而《辛丑条约》虽然和美国有关,但却是在1901年签订,故D项错误。
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9.【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同光中兴”指的是洋务运动,从时间推断当是甲午战争,故C项正确。
同治皇帝在位时间为1862年至1874年,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故A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处在光绪帝统治时期,排除B项;D项不符合题意。
10.【解析】由材料“倘有英人违背此条禁约,擅到内地远游者,不论系何品级,即听该地方民人捉拿,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可知,该条款规定由英国人在中国闹事,闹事者交由英国领事馆,其实是丧失了治外法权(一国国民在外国境内不受所在国管辖,如同处于所在国领土以外一样。
根据国际法和外交惯例,此种特权只有外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外交代表等才能享有。
军舰、军队根据协议通过外国国境时,也可享有此种权利)。
由此可说明此代表不懂近代外交,故B项正确;A.D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C项,并非此代表不顾自身利益,而是他不懂得如何维护自身利益,故C项错误。
11.【解析】“外国派员驻京”方便西方列强监控北京政府的一切行为,是对清朝专制统治的巨大威胁,而咸丰帝痛恨此条内容,正是出于其维护清朝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故A项正确;咸丰帝对列强侵华仅仅关心是否威胁到清朝专制统治,材料无法体现咸丰帝认识到要打开中国市场的侵略本质,故B项错误;从“一不痛心割让九龙,二不吝惜巨额赔款”可以看出,咸丰帝置国家主权沦丧于不顾,并非将维护国家尊严放在第--位,故C项错误;从咸丰帝在“外国派员驻京”方面的反应可以看出,其表面认为是对中国的危害大,实际上咸丰帝眼中的中国就是清政府,他是关心清朝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并非关心中国整体国家和民族利益,故D项错误。
12.【解析】英国对华商品输出额增多是协定关税利于英国对华贸易而导致的,所以D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英国实力也不是靠中国赔款,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从1844年等时间来看当时通商口岸还尚未增多,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项。
13.【解析】1842年,《南京条约》开放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分散了对外贸易,所以“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所以A项正确。
D项错误;B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 项不符合鸦片战争后英国打开中国大门的史实,排除。
14.【解析】从材料“至甲午战败,该书的价值才广为国人所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导致国人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故B项正确;A项错误,错在“真正”;材料中没有体现出CD项。
15.【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前一个“不公正”是指平等互利;后一个“不公正”主要是西方列强为满足工业革命后商品输出需要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造成的,故B项正确;ACD项排除。
16.【解析】材料这提到洋人害怕说明是近代刚刚开始之时,应该是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英国打败,故C
项正确;A项当时属于正当贸易,不会害怕;B项中青海还没有接触到洋人;D项中租借洋人早已来到中国,习以为常。
17.【解析】“外来民族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说明了中华民族意识近代化的觉醒与外来侵略有一定的联系,故A项正确;B项中关系恶化不符合题意;C项中民众质疑材料没有体现;D项中反侵略不是材料主旨。
18.【解析】材料中义律在致巴麦尊的信中显然把林则徐的禁烟运动与中英矛盾联系在一起,故B项正确;A项占领港口不是材料中体现主要目的;C项此时还没有体现出;D项是《辛丑条约》签订之后。
19.【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甲午中日战争进行之时,效仿俄国的建议被其他大臣否决,说明了清政府中央内部的官员不主动积极改革,内部腐败无能,故选A项;甲午战争影响了中国,但不能决定中国国运,B项错误;材料所述的是晚清中央大臣对迁都与日本作战的反对,不涉及中日经济改革,C项错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D项错误。
20.【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章程》规定中国的通商口岸准许英国官船停靠并豁免钞税等费,由此可知,英国官船可停进中国通商口岸城市,侵犯了中国的领土主权,故选C项。
材料未涉及民意,排除A项。
材料中的做法便利了列强侵略活动,BD项错误。
21.【解析】材料中提及导致外族入侵之原因是“我无国民故也”,提出“无国民则亡,有国民则强”的主张,显然强调了国民意识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阶级分化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B项中普遍觉醒,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提及政府对于民族危机的态度,故D项错误。
22.【解析】材料中“进驻汉城”“由于中国人的行动”“将军队派到朝鲜”的信息说明美国对于朝鲜半岛局势非常关注,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直接点出日本侵略朝鲜,故A项错误;美国只是关注,并不是想维持现有局势,故错误;材料中没有美国对日本支持的信息,故D项错误。
23.【解析】本题表格中突出的表现出鸦片战争对中国的自身认知观念的变化。
从最开始“天朝上国”自居的态度到后来渐趋平等的态度,是一种观念的转变,所以本题选择D项。
A项无法从材料得出;B项错在洋务运动此时还没有开始;C项与材料表现的含义相悖。
24.【解析】从咸丰皇帝的“自古要盟不信,本属权宜”,即不尊重所签条约,到恭亲王奕䜣的“以守约为主,以践言为先”,说明清政府认识到遵守条约的重要性,逐步接受近代国际规则。
故答案为C项。
A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D项“维护权益”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25.【解析】这次“换约”事件属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组成部分。
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的《天津条约》增开长江流域的镇江、南京、九江、汉口为通商口岸,允许外国军舰和商船在长江各口岸通航,列强侵略势力逐步深入中国内地。
故答案为A项。
《马关条约》的签订,推动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B项;《辛丑条约》的签订,导致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工具,排除C项;《马关条约》允许各国在中国投资办厂,促使清政府允许外企合法化,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