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十四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1963-1998年发生的地震分布
崩塌的分类与形成
第一节 区域自然灾害类型
三、海洋灾害
海洋灾害指由于海洋的自然环境激烈变化而在海上或海岸地 带发生的自然灾害。主要包括风暴潮、海啸、海水倒灌、海浪、 海冰、赤潮等种类。
四、生物灾害
由动植物的活动和变化所造成的灾害,就是生物灾害。农林 牧生物灾害、森林火灾和草原火灾是主要种类。
参考文献:DeVautier,1993年
第二节 区域自然灾害形成机制
三、灾害的连锁效应作用
灾害发生具有连锁效应,在其他自然力量和人类经济 社会系统的作用下会向复合化发展,形成次生灾害。
自然灾害发生的连锁反应
参考文献:孙峥,2008年
第三节 区域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方法
联合国ISDR的定义,风险是由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的损害结果 的致灾因子和脆弱性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所导致的损害结果的可能 性或人口伤亡、财产损失和经济活动波动的期望损失,可以用风险
第二节 区域自然灾害形成机制
一、影响自然灾害进一步形成的要素
本质上,灾害包括两个基本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因此 灾害发生也就不外乎自然变异与人为影响这两个原因。酿成区域自 然灾害,除了地球的自然变异外,人为影响可以说是成灾的主要影 响要素,也是我们所能避免或者减轻的方面。区域自然灾害的人为 影响要素大致包括以下六类。
➢ (一)灾害文化 ➢ (二)政策导向 ➢ (三)城市建设 ➢ (四)资源开发 ➢ (五)科学技术 ➢ (六)灾害应急管理
第二节 区域自然灾害形成机制
二、自然现象与人类利用的共同作用
自然灾害存在于自然现象与人类对自然利用系统的互动过程中。 大自然和人类的交互作用生产有用的资源造福于人类,但同时也产 生灾害风险危险威胁人类。
(R)= 致灾因子(H)* 脆弱性(V)来表示。这也是我们进行风
险评估计算的理论依据。目前,国内外已形成较成熟的风险分析与 评估流程的模型,具体的区域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方法常用的有综合 指标法和脆弱性曲线法(灾损曲线法)两种。
一、风险评估的主要模型
目前,国内外应用较广泛的灾害风险分析与评估模型主要有 UNDRO模型、NOAA模型、EPC模型、FEMA模型、SMUG模型、 APELL模型等。
相对脆弱性计算公式:相对脆弱性 = 特定灾种的死亡人数 / 百万 暴露人口。
第三节 区域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方法
二、综合指标法
(二)多发区指标计划(Hotspots) 该方法从全球视角出发,构建了死亡风险、经济损失风险和经济损
失率风险(损失占经济总量的比例)等3个灾害风险指数,并应 用于每一种灾害,然后绘制以省为评估单元的单灾种全球灾害 风险区划图。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第十四章 区域防灾减灾规划
第十四章 区域防灾减灾规划
第一节 区域自然灾害类型 第二节 区域自然灾害形成机制 第三节 区域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方法 第四节 区域防灾减灾规划的编制 第五节 区域综合防灾规划——南京都市
区的案例
第一节 区域自然灾害类型
区域自然灾害是区域防灾减灾规划中影响较大的一类灾害, 也是目前区域防灾减灾规划研究最多的一个领域。我国的自然灾 害类型多,分布范围广,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性。
风险的计算公式是:风险 = 灾害等级·暴露要素·脆弱性指数。
第三节 区域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方法
二、综合指标法
(三)美洲计划(American Programme)
美洲计划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等机构合作,从全球转到国家层面, 开发了四个独立的指标体系:灾害赤字指数(DDI)、地方灾害 指数(LDI)、普适脆弱性指数(PVI)和风险管理指数 (RMI),用于描述国家级的灾害风险构成要素。PVI反映国家 级的人类脆弱性水平,用来衡量国家内部固有的脆弱性的复合 指数。PVI可直接由暴露和敏感度(ES)、社会-经济脆弱度 (SF)、恢复力缺乏(LR)等3个二级指标的平均值表示。
区域灾害风险分析与评估模型
参考文献:燕群和蒙吉军,2011年
第三节 区域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方法
二、综合指标法
综合指标法是将致灾因子、承灾体脆弱性这些风险属性通过 一些指标具体化,并借助GIS等计算机手段综合叠加运算,划分区 域自然灾害风险等级。
综合指标法的关键在于指标的选择与标准化。自然灾害具有 复杂性、系统性与不确定性,因此国内外专家学者也相应提出了 各有优缺的风险评估指标。
地震、洪水等灾害事件仅仅是灾害发生的诱发因素、导火线、 外因,尽管其频率、强度对灾情有重要作用,但国家制度、经济发 展水平、社会组织结构、地方灾害管理能力和居民的防灾意识等则 是影响灾害规模和影响强度的基本因素和内因。因此地理特征多样 性和不同的社会经济承受能力(或人类控制自然的能力)会影响到 对灾害风险的感受程度。
一、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指因气象异常而导致的灾害。主要包括水灾、干旱、 寒潮、台风、沙尘暴等种类。气象灾害具有灾害种类多、影响范 围广、发生频率高、灾情后果重、持续时间长、易发生次生灾害 等特点。
第一节 区域自然灾害类型
我国重大自然灾害分布图
第一节 区域自然灾害类型
二、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指由于地质动力作用所导致的岩体或土体位移、地 面变形以及地质环境恶化,并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现象或过 程。主要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等 种类。
第三节 区域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方法
二、综合指标法
(一)灾害风险指标计划(DRI)
灾害风险指标计划(DRI)是2000年由联合国开发的风险评估方 法,也是从全球视角出发,第一个开发了以国家为单位的人类 脆弱性指标,包括相对脆弱性和社会-经济脆弱性两个具体指标。 考虑数据的可获取性、全面性、准确性,选取百万暴露人口的 死亡率作为相对脆弱性指标,相对死亡率越高,相对脆弱性越 高。
第二节 区域自然灾害形成机制
自然事件与人类利用系统交界中的环境风险
参考文献:Burton,1998年
第二节 区域自然灾害形成机制
灾害风险的感受程度与地理特征多样性、社会经济承载能力的关系
参考文献:Hewitt,1971年
第二节 区域自然灾害形成机制
自然事件和社会经济承载能力的变化对灾害风险的感受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