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古的一生功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博古的一生功过

在中共军史上,国人谈论最多的恐怕是林彪24岁担任军团长。然而,在中共党史中,有一位24岁的年轻人,直接从党员擢升为中共党的最年轻领袖,成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宣传家和社会活动家,却不一定为国人所知了。

他,就是博古(秦邦宪)(1907~1946)。

博古,39岁为国捐躯,一生虽然短暂,却有四个地方为他塑像。这四个塑像是他一生中的四个里程碑。

然而,博古在中共党史上创下的两项“纪录”,迄今未曾被人打破:

第一,他被指定为中共中央总负责时,连中央委员都不是,这样的“擢升”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第二,他当时不过24岁,是中共历史上最年轻的领袖,人称“中共中央的小伙子”。

博古(秦邦宪),1907年6月24日出生无锡一个书香世家。早年在无锡、苏州求学,思想进步,为学生领袖。他自幼学习成绩优异,在江苏省立第二工业学校预科毕业(新中国成立后该校合并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该校将他与梁思成作为品学兼优突出的学生榜样,为他们做了雕像)。

1925年11月,秦邦宪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11月考入莫斯科中山大学,这年12月,博古从海参崴登上了去莫斯科的列车。火车穿越一望无际的西伯利亚,到处是白茫茫的草原和树林,到处是严寒和冰雪,但博古的心里却是热血沸腾,一想起克里姆林宫

上空的红星,他就想大喊大叫上几句。最后凭着顽强的毅力,博古战胜了严寒、饥饿和孤独,终于来到了莫斯科中山大学。在中山大学,他取俄文名“博古诺夫”,这便是演化成“博古”的由来。当时,中山大学的教授多数是托洛茨基派,第一任校长卡尔·拉狄克就是托洛茨基派的拥护者。博古一行人到校后,正值拉狄克讲中国革命运动史的课。博古头一次从拉狄克的嘴里听到沙俄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野心和晚清政府的无能,认为拉狄克是位了不起的校长。

但不久,拉狄克因卷入托洛茨基与斯大林的权力斗争旋涡,丢掉了校长职务。原来的副校长、时年26岁的米夫接替了拉狄克。上任伊始,米夫就在学校里建立了中国问题研究所,把托洛茨基派的教授一律免职,十分器重和信任他的中国弟子王明。

图为1928年5月,秦邦宪与刘群先的结婚照。

刘群先,1907年出生无锡人,1924年参加革命,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时期,以在庆丰纺织厂和申新三厂做工作掩护,从事工人运动,是名声大震的女工运动领袖。

1927年底赴苏联学习,回国后参加长征,担任妇女队队长,在苏区和陕北仍担任女工部部长。

1938年,派往长江局工委任主任。

1940年,因积劳成疾,组织上安排赴苏治病。

1942年,在苏联卫国战争中牺牲。

博古在苏联学习工作了4年,大大提高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水平,增强了为共产主义理想献身的坚强信念和为中国革命事业奋斗的信心与勇气。但由于他不了解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回国后,特别是在担任中共中央总负责人期间,把学到的一套苏联革命的经验和理论,生搬硬套地推广到中国革命中去,给中国革命造成了严重损失。

1945年,博古回顾在苏联学习的情况时说:“教条主义的思想方法,也就是在这个时期种上根。”

博古在中山大学学习期间的一大“收获”,就是结识了比他高一班的王明等人,并以王明为核心,形成一个由博古、凯丰(何克全)、何子述、洛甫(张闻天)等28个中国学生组成的小宗派,号称“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通过王明,博古还结识了米夫。

博古是一位天生的宣传鼓动家,声音响亮,配上大幅度的手势,演讲极富煽动力。而他的热情奔放也很快赢得了米夫的喜爱。

1930年5月,博古回国(博古、秦邦宪两个名字交替使用)。

当时,中共中央总书记是向忠发,但实际负责人是李立三。出于对中国革命现状的估计过高,同年6月11日,李立三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的决议,犯了“左倾”冒险主义错误。

7月9日,中共中央机关在上海举行政治讨论会。博古第一个站出来批评李立三,接着何子述、王稼祥等一一发言,矛头直指李立三的“左倾”路线。最后,王明做了长篇发言,声称李立三犯了“托洛茨基主义、陈独秀主义和布朗基主义的混合错误”。

原来,从苏联回国不久的王明野心勃勃,早就想取代李立三,便事先与博古等人商量好,借机发难。然而,大权毕竟还是掌握在李立三的手中。

几天后,向忠发出面找王明、博古等人谈话,宣布对他们纪律处分,这反倒使博古跟王明贴得更近了。

几个月后,米夫以共产国际代表的身份来到上海,王明立即得势。不久,中共中央迫于米夫的压力,取消了对王明、博古等人的处分。

1931年1月7日,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王明一步登天,当上了中共中央政治局

委员。曾与他“共患难”的博古自然受到重用,4月,博古担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总书记。

此时,中共中央总书记向忠发与特科负责人顾顺章被捕叛变,党的地下组织遭到严重破坏。

由于中央委员和政治局委员都远不足半数,王明在远赴莫斯科前,根据共产国际远东局(这时米夫已经离开中国)的提议,决定成立临时中央政治局,由博古、张闻天(洛甫)、康生、陈云、卢福坦、李竹声6人组成,王明把博古推上了中共中央总负责的宝座。

图为董必武、徐特立、林伯渠(前排左起)、叶剑英、秦邦宪、周恩来(第二排左起)在延安合影。

10月10日,共产国际批准了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的组成,年仅24岁的博古临危受命,任临时中央政治局总负责人。

王明让博古负总责,而自己不担任总书记,可谓用心良苦。

其一,博古既是王明在中山大学同学,又是“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的骨干分子。

其二,博古时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总书记,资历浅,斗争经验少,对共产国际和王明又忠心耿耿,这非常有利于王明遥控指挥。

其三,王明一旦从苏联回国,仍可以名正言顺地坐上总书记这把交椅。

临时中央政治局一开始就做了许多重要事情。首先是做出了《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为抗日救国运动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起了重大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