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国古代文论论述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题
1、论述中国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1)与中国古代长期封建社会的发展大体同步,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形成了自己的体系,独具一格,有其正确性与深刻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2)由于社会的农业性与宗法性,这个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4)收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以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模仿),发展为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5)中国古代文论家往往又是诗人、散文家,其论著也就往往情文并茂,有不少论著本身就是优美的文学作品。
2、孔子的文艺观
(1)《论语》为我国古代文艺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文艺理论的产生、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他评诗、乐的标准是“恩无邪”,(3)论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不学诗,无以言”“兴、观、群、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4)论文艺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情欲信”“辞欲巧”(5)孔子的艺术观,以仁为核心,以中和为指导,鲜明的主张艺术从属于伦理道德,政治观念及其制度,其文艺观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在文艺创作与文学批评上,尚实致用精神以及文艺服务于政治的观点,对我国古代传统文论产生、形成和发展都有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
3、论述《物色》篇的主要内容
(1)《物色》篇所论及乃是文学与自然的关系,指的是心与物,主体(人类)与客体(自然)在长期实践中所形成的心物感应关系,于是“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触发心灵而创作出艺术美。(2)在心与物,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中,前者虽是受动者,但并不是没有能力作用的,“诗人感物,连类不穷”,经深入的观察体验,发挥联想作用,便会创作出能够“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的佳作。(3)由此可见,文学的创作并非对自然的机械复制,而是经过了审美的观照和创造,正因为这样,后者才能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
4、论述《知音》中怎样才能达到知音?
(1)首先,要求批评家“操千曲”“观千剑”“圆照之象,务先博观”,即通过丰富的实践嘉庆和提高鉴赏的能力,(2)其次,要端正态度,做到“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也就是批评做到“公平公正,客观”。(3)再次,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即“六观法”(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4)最后,遵循正确的步骤,创作的过程是“情感,而辞发”,鉴赏的过程是“披文以入情”,由形式到内容,深入下去,(5)随着批评鉴赏活动的深入,主体必然会获得美感享受。
5、与前人相比,钟嵘的“物感说”有什么发展
(!)钟嵘的“物感说”是“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他把气的概念和“物感说”相结合,使其“物感说”具有更广泛的哲学以为。(2)他认为,除自然景物可以感发诗歌外,不同寻常的社会生活更可使人们产生创作激情,从而产生“可以群,可以怨”的动人诗歌。(3)他列举出大量形形色色的人生遭际,绝大部分都是属于哀怨不平之情,反映出封建社会里苦难多欢乐少的社会现实,说明了被压迫,被损害人们的痛苦生活产生诗歌的土壤,从而突出了“诗可以怨”的作用。
6、论述严羽的诗歌审美特征论
(1)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2)严羽认为,诗歌题材的这种特殊要求和规定就是“吟咏性情”,即诗歌不以知识学问为
具体内容和表现对象,而以“吟咏性情”为根本。
(3)“别趣”之“趣”,指诗歌的艺术旨趣,强调了诗歌的题材是“吟咏性情”,诗的艺术旨趣是创作应以艺术旨趣的实现为目的的,他要求诗歌内容必须表现诗人的独特审美感受。(4)“别材”“别趣”强调诗歌“吟咏性情”,明白指出它“非关书”“非关理”,但并不否定诗中理性内容的存在,严羽只是反对直接以书、理、学问为诗,他还反对诗中的抽象理语,但强调要有理趣,而理趣寓于“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的审美境界中,使读者感受其理而又无说教之感。
7、如何评价严羽都是个理论
(1)严羽的诗歌理论成就表现在:①提出“别材,别趣,妙悟,熟惨,以识为主,以盛唐为法”等理论,揭示了诗歌的内在审美特征以及诗歌欣赏、创作的思维方式,构成了一个以审美为核心的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不同于以狡猾功能为核心的儒家诗论体系。②它不但大大的提高了我国古代诗学理论,还深化了中国古代对诗歌审美特征及思维方式的认识,为我国古代诗歌理论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③他这时针对但是诗坛流弊而发,具有很强的现实批判性,对于扭转当时诗风,具有重要作用。
(2)严羽的诗歌理论的局限性表现在:批判文坛时弊而青岛市个审美特征的同时,却护士了诗歌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对于古代作品,他只肯定汉魏盛唐,而对中晚唐及当时诗歌创作,基本予以否定,是缺乏发展眼光的。
8、如何评价公安派的“性灵说”?
(1)“诗出自性灵者为真诗尔”,这是袁宏道提出的;(2)他还提出:“夫性灵穷于心,寓于境”性灵是一种即景即情的抒发,他强调都是一种个人特点定的不为传统礼教所规范的情感以及无拘无束的表达方式。(3)袁宏道标举灵是继承了这一含义,着重以诗文表达个人的情趣,而不是如正统派所重视的经天玮国的道理。但是袁宏道所提倡的性灵说,其意义又绝不仅于此;(4)“人各有性,率性而行,是谓真人”。
9、叶燮是如何论述诗歌创作中的主客关系的?
(1)从客观的条件说,“理”是指事物的内在本质及其发生发展的根据,也就是有一定规律可寻的“自然之理”,“事”是客观事物按照自身规律的发展而呈现的具体面貌,这不是指人的主观之情感,而是指事物的情状,即特殊的主观属性,也指事物表现出来的个性情态。(2)再谈创作的主观条件“才、胆、识、力”“才”是指才思才华,是文学家驾驭创作的具体艺术才能,“胆”指作家敢于突破传统束缚独立思考能力,在创作中表现为自由创作的艺术精神。“识”指文学家对与世界事物是非美丑的辨识能力,“力”则指作家运用形象概括生活的功夫和笔力,以及其独树一帜,自成一家的气魄。(3)“理、事、情”是诗歌创作的客观基础,但“理、事、情”必须通过主观的“才、胆、识、力”来表现,“以在我之四,衡在物之三,合而为作者之文章”。(4)诗之“理,事,情”与客观的原型有区别,诗中的“理,事,情”是虚无,而不是定位,即“幽渺以为理,想象以为事,恍惚以为情。”
10、李渔如何论述戏曲语言的特点?
(1)对于曲文语言,李渔首先要求他们浅显通俗,因为“填词之设,专为登场”,但浅显易懂并不代表粗俗肤浅,传奇的语言应该把“深”和“浅”统一起来,力求深入浅出,以“浅中见才”。(2)他还要求辞采有“机趣”,“机者,传奇之精神;趣者,传奇之风致”,即是风趣,生动,活泼的语言。与词采讲究“机趣”相应,他要求宾向意取尖新。在填词作曲时要注重音律和谐,讲究音乐美,符合演唱需要,主张要严格遵循曲谱来写作,恪守词韵,(3)戏曲语言还要性格化,即语言要符合人物的性格和身份。
11、论述金圣叹在小说创作理论方面取得什么成就(或有什么观点)
(1)性格论是金圣叹小说理论中最有创见的精华部分,主要表现在:第一,成功的塑造人物性格,是小说创作的首要任务和取得艺术成就的根本标志;第二,通过分析《水浒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