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读的李鸿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晚清“破屋”的裱糊匠

——被误读的李鸿章

高中语文组刘玉可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下午好!

大家刚才品味了一杯杯读书如何重要的奶茶,下面我给大家换个口味,端上一碗浓烈的老白干!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觅封侯。”

如此豪气干云,光芒万丈的诗句不是出自栏干拍遍、挑灯看剑的辛弃疾,也不是出自僵卧孤村、心忧国民的陆游,而是出自“权倾一时,谤满天下”的李鸿章!鲍校长在第126期《教工天地》的《可爱的孔子》中定位:“孔子是中国人隔膜最深的中国古代文化人!”其实,如果不读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李鸿章也容易被隔阂简化为“刽子手”和“卖国贼”。

说李鸿章是“刽子手”,是因为他在内战时镇压太平军起义,用鲜血换来顶戴花翎。说李鸿章是“卖国贼”,是因为他代表清政府与多国列强签订30多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其中包括国人视为奇耻大辱的《马关》和《辛丑》。如果翻开徐中约著的《中国近代史》和蒋廷黻写的《中国近代史大纲》,你就会看到时局维艰下悲催无奈又勤勉忠诚的李鸿章。

先说李鸿章的无奈:

李鸿章一直致力于振兴中国军事力量,在北洋水师成立的第13年,就在中国在数千公里的海防线上装备了25艘舰艇,其中“定远”、“镇远”两艘铁甲战舰,为东方第一巨舰。但这支海军命运多舛,先撞上千年罕见的“丁戌[xū]奇荒”,然后又遇上慈禧太后的60岁“万寿庆典”,仅颐和园工程,就挪用海军经费750万两,等于吞掉半支海军舰队。甲午战争开战之前,北洋海军的实力仅够自保,完全不足以应付境外开战。这场一场没开打就注定败局的战争!梁启超也说“李鸿章绝无可胜之理”。这是李鸿章的第一层无奈!

在《马关条约》谈判中,李鸿章无论大、小事,都用电报向国内最高当局请示,割地之权,是早经授予的;由于电报密码被破译,两亿赔款的底线早被日方掌握,因此,李鸿章在谈判桌上无论如何辩争也于事无补,这是落后必然挨打的铁证,也是李鸿章的第二层无奈!

在马关的春帆楼上谈判时,李鸿章坐的椅子还被截短了一节,面对日本代表伊藤博文咄咄逼人之势,李鸿章又惨遭日本浪人行刺,左脸中弹,血染官服。当李鸿章受伤无法完成台湾割让交接时,光绪皇帝的一声:“李鸿章不得推脱!”,长子李经方不得不替父出行,头上因此分到一顶“卖国贼”的帽子,人称“割台大臣”,从此变得郁郁寡欢。这是李鸿章的第三层无奈!

甲午一败,李鸿章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马关》一签,民愤四起,国人声讨:“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将矛头指向了李鸿章,从此,“卖国贼”这顶帽子紧扣其头。“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事后李鸿章没有辩说自己是丧权辱国的替罪羊,只是无声泪下,对人叹了一句:“一生事业,至此扫地无余!”因签约的强烈刺激,李鸿章发誓终身不再踏上日本国土。在1896年出访欧美回国途中,经日本横滨港换乘轮船,他一看摆渡的是日本小船,怎么也不肯上,随从只好在两艘轮船之间架了一块木板,75岁高龄的李鸿章,最终没有违背自己的誓言,在起起伏伏的海面上,毅然决然、步履蹒跚、慢慢腾腾、忽忽悠悠地挪了过去。这是李鸿章能唯一能选择的维护尊严的辛酸与无奈。

再说李鸿章的忠诚:

当大清向八国联军宣战是,冷静铁血的李鸿章听后,情绪完全失控,老泪纵横,用手杖触地:“内乱如何得止?”其悲伤让所有在场的官员动容失色。接着果然国都沦陷,朝廷逃亡陕西的同时,12道金牌急召远在两广的李鸿章进京。有人力主李鸿章自立为王,趁机夺回汉人天下;英国官方来电,主张李鸿章拥兵自立,并愿意全力支持。但李鸿章置之不理,还要求赶快把电文烧掉。

在西安多次敦促之下,原意不愿收拾残局的李鸿章不得已而受命北上。李鸿章到北京后,全无谈判筹码,由于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染上风寒,一病不起,故作拖延、漫天要价的八国联军唯恐再也没人来收拾烂摊子,一个耗尽“中国财力兵力”的“议和大纲”终于出笼。在生命的最后时间里,躺在病榻之上,开始咳血的李鸿章指挥着下级官员把损失降到最低点——从一开始提出的10亿两白银降到4亿5000万两,经多番请示行在,才在“议和大纲”上签字。4亿5000万两,是对4亿5000万中国人所定的数字,“人均一两,以示侮辱”。国人声讨又起:“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李鸿章接受了这个侮辱。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份文件上,李鸿章将名字的三个字写成了一个“肃”字的模样。在此时,他是以受封的“肃毅伯”身份落下耻辱的签名。悲恸欲绝、心力交瘁的李鸿章在签字回来后,再次大口大口地吐血。医生诊断为:胃血管破裂。弥留之际,李鸿章仍口述遗折,提出了“多难兴邦,力图自强”的政治观点。

在临终病榻上,李鸿章曾口占一绝。在这首绝笔诗里,李鸿章不但写出自己孤身一力难扶大厦的悲凉,也似乎预见到了自己将背负重大骂名,成为祭坛上代人受过的牺牲品,一些意象甚至暗伏清朝的没落与衰亡:“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尾联笔锋一转,把对个人悲剧的伤痛转向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他对后继者的叮嘱——“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其情怀与语气,几乎与著名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如出一辙!当然,李鸿章与孙中山,所代表的阶层不同,所维护的政权不同,所崇尚的政治理念也大有差异,但李鸿章用生命真切践行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大字!

当李鸿章去世的消息传开,慈禧当场就流下了眼泪,感叹:“大局未定,再也没有人分担了。”并称赞李鸿章是“再造玄黄”之人。

“于政治上为公敌,其私交亦泛泛不深”的梁启超在李鸿章去世后的第二个月,创作出了20世纪四大传记之一《李鸿章传》,书中评价:“当戎马压境之际,为忍气吞声之言,旁观者尤为酸心,况鸿章身历其境者!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并认为李鸿章与诸葛亮、王安石、俾[bǐ]斯麦等人都大有一较高下之处。

《清史稿·李鸿章传》评价说:“中兴名臣,内政外交,常以一身当其冲,名满全球,近世所未有也。生平以天下为己任,忍辱负重,庶[shù]不愧社稷之臣。”

近代史学家唐德刚认为其“内悦昏君,外御列强”,是近代外交中国“两个半”外交家的其中一个(另外,周恩来是一个,顾维钧是半个。)美国总统格兰特称李为当时世界上四大伟人之首,与当时英国首相,法国总理甘必大,德国宰相俾斯麦齐名。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李鸿章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李鸿章也曾自我评价:“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海军,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如一间破屋,为纸片糊裱。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笼,随时补葺[qì]。乃必欲爽手扯破,真相破露,不可收拾。”所谓“裱糊匠”就是指李鸿章企图为维护清朝统治、抵制外侮也尽一份力,从中不难看出其无奈之心!

这样一位从曾国藩摇幕僚到晋升为晚清第一重臣的乱世枭雄,这样一位选择“修补”晚清“破屋”经世致用的儒家,这样一位力图挽天朝的狂澜于既倒,扶统治大厦之将倾的“补天派”,这样一位弱国的外交强手,这样一位在文化上奉行“中体西用”的“拿来主义”者,难道不比“全盘西化”和“闭关锁国”都符合实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