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护理常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肌梗死护理常规
【疾病概述】心肌梗死是心肌的缺血性坏死。系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
【护理评估】
1、病史:1)本次发病特点与目前病情:评估病人此次发病有无明显诱因,胸痛发作的特征,疼痛剧烈程度、是否进行性加重,是否有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的表现。
2)患病及治疗经过
3)心理-社会状况
2、身体评估 1)一般状态:观察病人的精神意识状态,尤其注意有无面色苍白、表情痛苦、大汗或神志模糊反应迟钝甚至晕厥等表现。2)生命体征: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有无异常及程度。3)心脏听诊:注意心率、心律、心音的变化,有无奔马律、心脏杂音及肺部啰音。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心电图:常规12导联心电图是否有心肌梗死的特征性,动态性变化,对下壁心肌梗死者应加做右胸导联,判断有无右心室梗死 2)血液检查:定时抽血检查血清心肌物标记以了解心肌坏死程度和病情进展。【主要护理问题】
1、疼痛:胸痛与心肌缺血坏死有关。
2、活动无耐力与心肌氧的供需失调有关。
3、有便秘的危险与进食少、活动少、不习惯床上排便有关。
4、潜在并发症:心律失常、心力衰竭
【主要护理措施】
一、止痛:一般先给予硝酸甘油含服,随即静脉滴注硝酸甘油。
疼痛不能缓解者可给予镇痛剂,吗啡为首选止痛药物。伴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禁用吗啡。吗啡用量为3~5mg,皮下注射或静脉注射。
派替定止痛效果较吗啡弱,剂量25 ~~50mg,肌肉注射。
①在使用止痛药物过程中,要注意密切观察:观察患者胸痛的性
质、程度、部位、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对止痛药的反应情况。
②注意是否有呼吸抑制及血压下降等情况的发生。
二、吸氧:吸氧越早越好,方法有鼻导管吸氧法,面罩吸氧法。
通常在发病早期用鼻导管给氧24-48小时,流量
3-5L/min。严重低氧血症者经气管插管应用机械通气治
疗,根据动脉PaO2变化调节流量。对于伴有COPD患
者,应给予持续低流量低浓度吸氧。用氧过程中注意用
氧安全。
三、用药护理
1、硝酸酯类治疗:使用硝酸酯类药物时应密切监测血压,
以防止血压骤降,发生低血压休克,影响重要脏器的
血供。
2、抗血小板、抗凝治疗:使用抗血小板、抗凝药物时,
应注意观察出血倾向.
3、β受体阻滞剂治疗:应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
忌突然停药,以防心衰加重。定期复查心电图,出现
传导阻滞或心率<60次/min时停用。合并有慢性喘息
性支气管炎、重度肺气肿、重度心衰和传导阻滞者应
慎用或禁用此药
4、镇静剂:可用小剂量镇静类制剂以消除患者神经紧张、
忧虑和恐惧等。应用吗啡应减量(3-5mg/次,皮下注
射),避免呼吸抑制。
5、利尿剂:应用利尿剂时应密切注意电解质(血钾)的
变化。
四活动指导
1、第1周,一般应严格绝对卧床休息,可做低运动量的体力活动,如肢体的被动活动,以期减少静脉血液淤滞及血栓形成。
2、第2周,应逐渐增加体力活动,可被动或主动地在床上坐起,
并逐渐增加床边起坐时间、次数和活动量。
3、第3周,可在床边室内活动和自身护理。
4、第4周,可离开病室到走廊、厕等处,作近距离的活动。
五、饮食护理:发病初期,应少食多餐,以流质为主,并避免过
冷或过热的膳食。随着病情好转,可适当增加半流食,并逐步增加热能,允许进食适量的瘦肉、鱼类、水果等。避免过量和刺激性食物,不饮浓茶、咖啡,避免进食大量脂肪。一般建议低盐饮食,但急性期若小便中钠丧失过多,则不必过分限制钠盐。
六、排便护理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常吃些蔬菜、水果及易
消化、高热量、高纤维素饮食。心肌梗死患者应遵医嘱常规使用缓泻药物,如麻仁丸,果导等。告知病人不要用力排便。
七、心理护理首先护士的工作要做到有条不紊、忙而不乱、娴熟
的护理技术打消患者的不安情绪;其次要在患者接受的情况下,主动介绍监护环境及监护仪器在使用中出现的情况;再次要针对患者的心理安慰患者,解释病情,使患者情绪安定。八、健康指导:1.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疾病。
2.合理调整饮食:适当控制进食量,禁忌刺激性食物及烟、酒,少吃动物脂肪及胆固醇较高的食物。
3.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如紧张、劳累、情绪激动、便秘、感染等
4.注意劳逸结合:当病程进入康复期后可适当进行康复锻炼,锻炼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有否胸痛、呼吸困难、脉搏增快,甚至心律、血压及心电图的改变,一旦出现应停止活动,并及时就诊。
5.按医嘱服药:随身常备硝酸甘油等扩张冠状动脉的药物.
6. 指导患者及家属学会简易应急措施
7.定期门诊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