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辅文编校规范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书辅文编排规

傅祚华

一、辅文概述

辅文是相对于正文而言的。图书正文之外的文字,诸如封面文字、书名页文字、容提要、作者简介、序、前言、凡例、目录、文后参考文献、索引、跋、后记等都是辅文。辅文是图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古代图书的辅文

1. 简册时代

相传孔子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我国第一部诗歌集——《诗经》,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首,就有《毛诗序》(西汉)流传至今。西汉司马迁著《史记》,撰有《太史公自序》。

自然,目录是少不了的。

2. 印刷时代

明代学者胡应麟说:“雕本(印刷)肇自隋时,行于唐世,扩于五代,精于宋人。”唐代诗人白居易把自己写的诗编成了诗集——《白氏长庆集》,他的朋友元稹给《白氏长庆集》写有一篇序文。

印本书籍,封面、页也完备起来。

(二)书刊辅文的作用

1.保证图书的完整性

一本图书如果缺少必要的辅文,就会显得残缺。辅文编制不规,也不可能成为一本合乎标准的图书。

2.强化图书的功能

有些图书辅文可以起到强化图书功能的作用。例如常见的大事年表、译名对照表、参考文献等就具有这种功能。

3.引导购买和阅读

读者在接触图书时,除了面封的图形之外,最先看到的就是书名、作者名、名等面封文字和容提要、作者简介、目录、出版前言、序等辅文。是读还是不读,是买还是不买,这些辅文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4.有利于检索的准确快捷

目录、索引等辅文可以帮助读者迅速找到查阅项目所在的位置。这些辅文编制得科学、严密,读者查阅起来就能快捷、准确。

(三)辅文的种类

按照功能,辅文大致可分为识别性辅文、介绍性辅文、说明性辅文和检索性辅文四类。

1. 识别性辅文

识别性辅文主要包括封面文字、书名页文字,具体容有书名、作者、出版者、说明、图书在版编目数据、版本记录等。

2.介绍性辅文

介绍性辅文主要包括容简介、作者简介和封面宣传语等。

3.说明性辅文

说明性辅文主要包括序、前言、凡例、注释、参考文献、跋、后记、出版后记等。

4. 检索性辅文

检索性辅文主要有目录、索引、符号表、检字表、引文出处说明等。

按照编排位置,图书辅文可分为正文前辅文、正文中辅文和正文后辅文三类。其中正文中辅文特殊一点,主要有编者按和注释两种,有时被视为正文的一部分。其中注释常会排在正文之后,因而也被视为正文后辅文,所以人们谈图书辅文往往是谈正文前辅文(简称前辅文)和正文后辅文(简称后辅文)两类。

二、图书前辅文

(一)封面文字

封面文字包括面封(封一)、腰封、书背、底封(封四)上安排的文字。

1. 面封文字

面封上通常会标明书名(含版次、卷号等书名信息)、作者及著作方式和出版单位。如果是丛书,则加印丛书名。引进版图书应在原作者名前注明国籍,同时印上译者名。

由于封面设计通常着眼于美术设计,因而文字处理相对灵活。与书名页文字相比,可以适当简略,只要不与其抵触即可。

书名是面封上必须醒目排印的文字。而作为面封这个美术作品的一部分,以书法作品形式出现的书名,要求相对宽松。

有的面封,一个书名被分成几部分,分别使用不同的字体字号,这应属正常。

作者名通常放在书名之下。也有的将作者名放在书名之上。

出版者也是面封常印的文字信息。通常排印在面封的下部。

有些重量级图书,为了突出书名,面封上不列作者名和出版者名,这也是正常的。

2. 腰封文字

腰封文字是宣传语,容不外推荐和赞美之言,或由作者、编辑撰写,或引名人评语。

推荐和赞美也得靠谱,不能信口开河。

3. 书背文字

“书背”是连接面封、底封的部分。在通俗的语境中,“书背”一般被称为“书脊”。而在出版专业术语中书脊指的是书背两侧的棱。

基本依据是国家标准GB/T11668—1989《图书和其它出版物书脊规则》。

书背印书名、出版者名(有时也印作者名);多卷集的印卷次;丛书名或副书名是否印,则视整体设计的需要与可能而定。

(1)书背文字的简略性

由于书脊位置狭小,书背文字可以比面封文字更简略。有的只列本书书名一项文字,丛书名可以不列。位置充裕的,可以加列出版者、作者以及社标。

(2)书背文字的竖排

竖排汉字的行的次序问题。有人先排左行,后排右行。其实,千百年来,汉字竖写,都是先写右行,后写左行的。

外文排列问题。不太厚的书,外文需要顺着书背排列,这就出现了由哪一头开始排的问题。当书直立时,外文由上至下念是对的。

(3)无字书背与边缘名称

国家标准GB/T11668—1989《图书和其它出版物书脊规则》规定:“书脊厚度大于或等于5毫米的图书及其它出版物,应设计书脊。”

书背确实太窄,无法排字时,可在封底上靠近书背边缘15毫米之排印书名。这是一种很适用的变通方法。在图书上架后,可以方便查检。

4. 底封文字

底封应该印定价、书号及其条码。

也常见在底封印有广告、评介文字的。

(二)书名页文字

书名页文字包括附书名页文字、主书名页的扉页文字和版本记录页文字。国家标准GB/T 12450—2001《图书书名页》对书名页的容有系统的规定。

1. 附书名页文字

附书名页位于主书名页之前。按照《图书书名页》的规定,附书名页应“列载丛书、多卷书、翻译书、多语种书、会议录等的信息”。

不设附书名页时,附书名页的书名信息需列载于扉页上。

2. 扉页文字

《图书书名页》规定扉页“提供图书的书名、作者、出版者”。此处三项信息必须齐备。

(1)书名

书名包括正书名、并列书名及其他书名信息。

再版书的版次应该标明。

这里,由外文再版书翻译过来的图书的版次的标注,存在一个问题,值得辨析一下。

(2)作者

《图书书名页》规定:“作者名称采用全称。翻译书,应包括原作者的译名。”通常,原作者名前应注明国籍。国籍一般用简称,置于方括号,如“[美]”“[英]”“[日]”。

近年来,由于外语热,常有科技文献中采用原名,不译出的。这种做法,用于书名页是不妥当的。

标准还规定“多作者时,在扉页列载主要作者,全部作者可在主书名页后加页列载”。这主要是考虑到一些工具书常常有主编、副主编、编委,动辄数十人,一些大型辞书的作者可能上百,甚至更多,扉页放不下。

作者的排序值得讨论一下。

常见的有三种排法:按作用大小,按音序,按笔画。

按汉语拼音排序。可逐字比较:汉语拼音→音调→笔画数→笔画顺序→字符集编码。

按笔画排序。可逐字比较:笔画数→笔画顺序→字符集编码。这里的笔画顺序,指的是一个字从起笔到末笔的笔形顺序:横、竖、撇、点、折。具体实践中,又有“按姓氏笔画为序”“按笔划为序”的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