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历史与社会中考复习提要(九年级全一册)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独立自主、和平共处
1、对外政策:建国初期我国外交三原则P29;1953年,周恩来总理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奠定了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外政策的重大发展(不与任何大国结盟,赋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新的内容)
2、我国外交工作取得的成就:到2002年已与160多个国家建交;1971年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9年中美建交;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及相关会议在上海成功举行,这是迄今为止我国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2001年,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上海合作组织”建立,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4)改革开放的影响:使中国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也使中国人民的生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二、“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
1、“一国两制”的提出者和含义(P26)
2、“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1)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1997年6月30日;1999年12月20日。
(2)香港、澳门回归的意义
3、当今的台湾问题现状(P26):两岸的交流;阻碍统一的因素。
(2)抗美援朝取得胜利的原因:中朝军队的英勇战斗;抗美援朝战争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党的英明决策和正确指挥;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
(3)结果: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4)美国将军认为美国在朝鲜进行的战争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同错误的对手,打一场错误的战争”。
2、其他措施:①肃清国民党残余武装和土匪,实现西藏的和平解放;②建立各地各级人民政府,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③实行土地改革,彻底消灭封建土地制度(1952年底)。
二、进入社会主义
1、进入社会主义的标志: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1956年底),标志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2、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一五”计划在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方面的成就(P16)
2、殖民体系的瓦解
(1)20世纪40年代,亚洲首先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浪潮。越南北部、朝鲜和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印度作为最大的殖民地国家,印度的独立对帝国主义殖民体系产生了巨大冲击。
(2)亚非会议: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这次会议是独立后的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地区重大问题的国际会议。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公认的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1)工业:鞍山钢铁公司(鞍山)、1956年第一辆国产汽车诞生、第一批喷气式飞机。
(2)交通:1956年长江上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大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公路、青藏公路、新藏公路修建。
三、失误与挫折
原因: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
表现(P17):①忽视国情和经济规律,急于求成的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五六十年代,非洲仅1960年就有17个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
(4)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殖民时代的终结。
二、经济上:各国的现代化追求
(1)二战后,在新的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出现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时代。这一时期持续了近二十年,被称为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黄金时代”。
第三部分 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
第一单元 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
【知识结构】
【考试要点】
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课 战后世界新格局
一、政治上的重大变化
1、“两极”格局与“冷战”
(1)两极格局指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的格局。从时间上来说存在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以1990年两德统一为终点。
(2)从历史原因来说,与1945年2月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上的雅尔塔协定有关。
三、时代主题与当代中国
1、“冷战”后的和平主题
(1)“冷战”的结束及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
(3)北约和华约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形成,标志着东西方对峙格局的形成。
(4)两极格局下美苏对立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冷战”。
含义:是指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军事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冷战”是美苏争霸的主要形式。
表现:①政治上-1947年,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的开始)。②军事上-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柏林墙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美苏争霸的极端体现);美苏军备竞赛;侵越战争。
②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文化大革命。
教训: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保护自然环境;协调国民经济的比例;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等。
四、成长的骄傲:“两弹一星”精神永驻(P20)
1、时代楷模:黄继光、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英雄模范;
钱学森、邓稼先、钱三强、李四光等科学家。
2、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使单一公有制经济转变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2)对外开放:从沿海开始,再到内地,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3)感受不平凡的变化(P24—25):
①“深圳速度”和“浦东巨变”;②生活日用品的变化;③休闲方式的变化。
(2)六七十年代,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和香港(亚洲四小龙)经济的高速发展,成为落后国家与地区现代化的突出事例。
(3)1964年,七十七国集团建立,要求改变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
第二课 共和国的风雨历程
一、巩固新生政权
1、抗美援朝战争(1950—1953)
(1)中国出兵朝鲜的原因:①美国将战火烧到了中国边境,并派第七舰队侵入我国台湾;②若美国侵占朝鲜,不利于我国的稳定、经济发展和改革,也使得国内反动势力更加猖獗。
第三课 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一、改革开放的时代
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召开,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邓小平成为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中国从此进入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最明显特点:改革开放
(1)对内改革:从农村开始,再到城市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对外政策:建国初期我国外交三原则P29;1953年,周恩来总理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奠定了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外政策的重大发展(不与任何大国结盟,赋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新的内容)
2、我国外交工作取得的成就:到2002年已与160多个国家建交;1971年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9年中美建交;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及相关会议在上海成功举行,这是迄今为止我国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2001年,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上海合作组织”建立,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4)改革开放的影响:使中国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也使中国人民的生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二、“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
1、“一国两制”的提出者和含义(P26)
2、“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1)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1997年6月30日;1999年12月20日。
(2)香港、澳门回归的意义
3、当今的台湾问题现状(P26):两岸的交流;阻碍统一的因素。
(2)抗美援朝取得胜利的原因:中朝军队的英勇战斗;抗美援朝战争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党的英明决策和正确指挥;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
(3)结果: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4)美国将军认为美国在朝鲜进行的战争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同错误的对手,打一场错误的战争”。
2、其他措施:①肃清国民党残余武装和土匪,实现西藏的和平解放;②建立各地各级人民政府,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③实行土地改革,彻底消灭封建土地制度(1952年底)。
二、进入社会主义
1、进入社会主义的标志: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1956年底),标志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2、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一五”计划在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方面的成就(P16)
2、殖民体系的瓦解
(1)20世纪40年代,亚洲首先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浪潮。越南北部、朝鲜和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印度作为最大的殖民地国家,印度的独立对帝国主义殖民体系产生了巨大冲击。
(2)亚非会议: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这次会议是独立后的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地区重大问题的国际会议。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公认的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1)工业:鞍山钢铁公司(鞍山)、1956年第一辆国产汽车诞生、第一批喷气式飞机。
(2)交通:1956年长江上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大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公路、青藏公路、新藏公路修建。
三、失误与挫折
原因: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
表现(P17):①忽视国情和经济规律,急于求成的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五六十年代,非洲仅1960年就有17个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
(4)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殖民时代的终结。
二、经济上:各国的现代化追求
(1)二战后,在新的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出现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时代。这一时期持续了近二十年,被称为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黄金时代”。
第三部分 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
第一单元 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
【知识结构】
【考试要点】
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课 战后世界新格局
一、政治上的重大变化
1、“两极”格局与“冷战”
(1)两极格局指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的格局。从时间上来说存在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以1990年两德统一为终点。
(2)从历史原因来说,与1945年2月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上的雅尔塔协定有关。
三、时代主题与当代中国
1、“冷战”后的和平主题
(1)“冷战”的结束及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
(3)北约和华约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形成,标志着东西方对峙格局的形成。
(4)两极格局下美苏对立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冷战”。
含义:是指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军事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冷战”是美苏争霸的主要形式。
表现:①政治上-1947年,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的开始)。②军事上-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柏林墙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美苏争霸的极端体现);美苏军备竞赛;侵越战争。
②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文化大革命。
教训: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保护自然环境;协调国民经济的比例;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等。
四、成长的骄傲:“两弹一星”精神永驻(P20)
1、时代楷模:黄继光、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英雄模范;
钱学森、邓稼先、钱三强、李四光等科学家。
2、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使单一公有制经济转变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2)对外开放:从沿海开始,再到内地,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3)感受不平凡的变化(P24—25):
①“深圳速度”和“浦东巨变”;②生活日用品的变化;③休闲方式的变化。
(2)六七十年代,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和香港(亚洲四小龙)经济的高速发展,成为落后国家与地区现代化的突出事例。
(3)1964年,七十七国集团建立,要求改变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
第二课 共和国的风雨历程
一、巩固新生政权
1、抗美援朝战争(1950—1953)
(1)中国出兵朝鲜的原因:①美国将战火烧到了中国边境,并派第七舰队侵入我国台湾;②若美国侵占朝鲜,不利于我国的稳定、经济发展和改革,也使得国内反动势力更加猖獗。
第三课 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一、改革开放的时代
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召开,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邓小平成为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中国从此进入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最明显特点:改革开放
(1)对内改革:从农村开始,再到城市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