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教育实验、道尔顿、改造主义、要素主义、永恒主义、存在主义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ompany Logo
中国“新教育实验”之理论框架
构建理想课堂
营造书香校园 建设数码社区
六大行动
师生共写随笔
双语口才训练
聆听窗外声音
中国“新教育实验”之理论框架
理想的
德育
学校 十 大 教师 校长 学生
智育
体育 美育
领域
劳动技术教育
父母
理想的
Company Logo
中国“新教育实验”之基本原则
中国“新教育实验”之背景
1949年,毛泽东主席在阐述我国的教育方针以及一系列教育问题 时,也明确指出:建设新教育要以老解放区的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 旧教育某些有用的东西。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教育:必要的乌托邦”这一命题。 这一命题意味着教育必须具有一种着眼于未来的精神。同时还有“去 掉空想,留下理想;追逐梦想,成为现实”的新内涵。 因此,朱永新 从这一考虑出发,撰写了一系列文章来论述21世纪的“新教育”。
西方教育思潮
Contents
中国“新教育实验”
道尔顿制在中国 改造主义教育思潮的历史发展及基本观点 要素主义教育思想的当代发展 永恒主义教育目的观 存在主义教育之师生关系
Company Logo
中国“新教育实验”
• “新教育实验”
从语汇学角度讲,“新教育实验”有三种理解或具有三层内涵:一 是“新教育”实验,二是新“教育实验”,三是以朱永新为代表的新 教育共同体的教育探索行动。
根据英文原版的书籍和 英文报刊上的文章,经过编 译后出版或刊登在当时教育 领域最有影响的几种杂志上 ,并将编译的内容通过讲座 的形式在中小学教师中进行 广泛地传播,这方面的代表 人物当推舒新城。
1925年,应中华教育改进 社的邀请,帕克赫斯特来华访 问了上海、南京、天津、奉天 、北京等地,分别在教育部、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第三 院、中华教育改进社和艺文中 学,对道尔顿制的原理、心理 根据等内容作了演讲,直接在 我国传播了道尔顿制。
成为学校提升 教育品质的理 想平台。
成为新教育共 同体的“精神 家园”和共同 成长的“理想 村落”。
Company Logo
中国“新教育实验”之理论框架
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
B
无限相信学生与 教师的潜力。
A
C
重视精神状态, 倡导成功体验。
五个基本观点
让师生与人类的 崇高精神对话。
E
D
强调个性发展,注 重特色教育。
道尔顿制在中国
舒新城与道尔顿制 我们都知道,道尔顿制在中国的实验是以失败告终的,舒新城对此 颇为伤感,但他坚持认为,道尔顿制所体现的教育理念不会因一时的失 败而消失。他说:“倘若教育者留意于社会环境、历史背景,再注意 于儿童个性、‘全人’生活,道尔顿制终当盛行于中国。所以我以为 道尔顿制之在中国不是新不新的问题,也不是可以一试不一试的问题, 乃是中国教育者是否重视儿童而完成其‘全人’的生活的问题。 对舒新城的评价: 舒新城对道尔顿制在中国的实验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精神得到 了国人的认可。正如于述胜教授所说: “舒新城的道尔顿制研究是在 传统与现代,情感与理智,中国与西方的张力关系中展开的,不能被 归结为简单的西化行为,尽管在表面看来,五四运动前后盛行的包括 道尔顿制在内的很多新教育实验,具有中国新教育的最西化形式”。
道尔顿制在中国
道尔顿制在我国的实验
1
上海吴淞中学 是最早试行道 尔顿制的。 2
东南大学附中的 实验是当时水平 最高的(廖世承 把实验的整个过 程和结果编辑成 《东大附中道尔 顿制实验报告》。
3 北平艺文中学 是施行时间最 长的。
Company Logo
道尔顿制在中国
舒新城与道尔顿制 舒新城是在中国最早试行道尔顿制的教育家之一,也是对道尔顿制 进行反思最深刻的教育家。1922年下半年,时任中国公学中学部主任 的舒新城在学校试行道尔顿制,并先后在“教育杂志”、“中华教育 界”等刊物发表了一系列介绍道尔顿制的文章,成为当时研究道尔顿 制的知名学者。1923年,舒新城根据英文原版的《道尔顿制之教育》 编译出版了《道尔顿制概观》(中华书局1923年5月发行)。他还到很多 地方进行演讲,并通过调查统计听众对道尔顿制教育研究或实施中所 遇到的问题,并对每个问题进行了解答,所以编写了《道尔顿制讨论 集》。除此书外,还在1924年一年内编写出版了《道尔顿制浅说》、 《道尔顿制研究集》两本书。 1922年10月至1923年暑假前,他已在各地作关于道尔顿制的公开演 讲十余次。1923年暑假,国立东南大学暑期学校开设道尔顿制学习班, 学员来自全国十二个省份,由舒新城主讲。学习班结束后,舒新城又到 上海、武进、宜兴、武昌、长沙各处演讲。据统计,自1922年至1925 年,国人撰写的关于道尔顿制的论文共150篇,其中舒新城所发表的有 关文章就达21篇之多;全国出版的有关专著共17本,而由舒新城译作、 撰述、编辑的著作就有6本。
2002年10月,新教育实验在苏州昆山玉峰实验学校正式启动; 2003年,参与新教育实验的学校达到了上百个,遍及江苏、安徽、山 东、伤害、吉林、广东等十多个省市。迄今,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的 200多所学校正式参加了实验。
中国“新教育实验”之理论基础
哲学基础
心理学基础
伦理学基础
全面发展学说 行动论
两个目 标
追 寻 理 想
超 越 自 我
Company Logo
中国“新教育实验”之理论框架
三大改变
1
2
3
改变学生的 生存状态
改变教师的 行走方式
改变学校的 发展模式
Company Logo
中国“新教育实验”之理论框架 四重教育境界
1
2
3
4
成为学生享受 成长快乐的理 想乐园。
成为教师实现 专业发展的理 想舞台。
1
2
3
实验的科学 化、规范化 程度有待提 高
专业支持的 力度有待加 强
理论深度有 待提升
Company Logo
道尔顿制在中国
• 选择本主题的意义:
从20世纪20年代的柏克赫斯特女士两次访华到今天我 们与道尔顿中学的互访及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我们与道尔 顿制依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一著名的试图用外国教 育理论解决我国教育实际问题的实验,对今天的教育改革 仍富有启示和借鉴意义。在日益重视学生自主、合作、探 究学习的今天,对于道尔顿制教育进行重新认识和思考具 有必要性。
道尔顿制在中国
舒新城与道尔顿制 后来,在各地参与道尔顿制实验的学校已达40多所时,舒新城却并 未因此心满意足自庆成功,而是以《道尔顿制可有的弊端》为题警示教 育界。再后来,当道尔顿制进一步趋于时髦,全国教育联合会也要求各 省教育会及教育行政机关着力推进这一实验,舒新城听到这个消息不仅 乐观不起来,反而觉得有种担优犹如骨鲤在喉,不得不提笔著文向人们 发表“逆耳之言”。 舒新城担心什么呢?舒新城担忧人们对道尔顿制的盲从:“道尔顿 制许多不好的现象,或者为一般人现在没有感触到;倘任它这样下去, 于它的前途很有妨害。”舒新城强调,道尔顿制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两个 方面:一方面道尔顿制本身并非十全十美,虽然它是一种新的教育方式, 但它并不是完美无缺,所以在实验时不能将其神化,不能对其盲从。而 且,道尔顿制产生于美国.在欧洲甚为风行,但移植到中国,则有一个是 否适应是否需要的问题,所以不可盲目照搬;另一方面的弊端则是由中 国教育界的惯性所造成,“我国大部分的教育者平日办学校,大概是遵 照部章按部就班地干下去,对于旧方法与制度本不怀疑,只因社会上有 一种崇拜外国新方法的习尚,教育者在此环境中,也想趋新以自炫.不问 需要.更不问原理,一若把新方法的名词加上去,便可以做新教育家。果 以此种动机而仿行新方法.不论新方法怎样完备,因施行者不彻底了解 之故,终要误用而发生弊端。”
ຫໍສະໝຸດ Baidu
潜力论 状态论
和谐论 崇高论
个性论
中国“新教育实验”之理论框架
• 理论框架
一个核心理念、两个目标、三大改变、四重教育境界、五 个基本观点、六大行动和十大领域。
中国“新教育实验”之理论框架
一个核心理 念
为 了 一 切 的 人
为 了 人 的 一 切
Company Logo
中国“新教育实验”之理论框架
生成性原则 强调过程
发展性原则 强调创新
客观性原则 强调真实 公益性原则 强调开放
实践性原则 强调操作
新教育实验的基本原则
中国“新教育实验”之特点
注重建设、强调行动
A B 新教育实验的 特点
贯彻“平民精神”
C
以“教师发展”为基点
D
搭建实验的网络平台——“教育在线”
中国“新教育实验”之不足
新教育实验存在的问题
道尔顿制在中国
中国当前的道尔顿制实践
1987年,道尔顿学校的教师访问中国,道尔顿学校的美术系和广州美 术学院举办了第一次美术教师交流会。 2001年,道尔顿前任校长Richard M.Blumenthal先生参加了北大世 界著名中学校长论坛并发表了《道尔顿计划在21世纪中的角色》的演 说。 2005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陈金芳领衔翻译的《道尔顿教育 计划》一书。 2007年,道尔顿学校的理事会通过了道尔顿国际教育决策,其中尤其 侧重与中国高等学院进一步的交流和合。 2008年,道尔顿学校代表团访问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清华大学附属 中学,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和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并做了进 一步的交流;该年11月,道尔顿学校的师生受新加坡莱佛士书院高中部 的邀请一起访问了北京市第九中学。
Company Logo
中国“新教育实验”之背景
在西方教育发展史中,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新教育思想非 常盛行,其代表人物有被称为”新教育之父“的英国教育家贝雷迪和 怀海特、沛西·能等。此外还有德国教育家利茨、法国教育家德莫林、 比利时教育家德可乐利以及瑞典教育家爱伦·凯。他们主张建立符合 现代社会需要的教育,在各自的国家建立”新学校“。认为学校的任 务主要是促进儿童个人的自由发展,即身体和心灵的健全发展,而不 是用书本知识去压抑儿童的发展。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新教育思想 广泛传入我国,兴起“新教育”之风。 1862年,我国同文馆建立,标志着中国新教育的兴起。,此后, 中国数千年传衍而来的教育制度逐渐被新教育制度替代。
1919年,陶行知先生在《试验主义与新教育》中提出新教育的概 念:夫教育之真理无穷,能发明之则常新,不能发明之则常旧,有发 明之力者虽旧必新,无发明之力者,虽新必旧。故新教育之所以新, 旧教育之所以旧,则视其发明能力耳。同一时期,蔡元培、陈鹤琴等 人也都从自己的角度阐释了他们对新教育和旧教育的认识。蔡元培曾 写过《论新教育和旧教育之起点》;陈鹤琴提出了生活教育。
道尔顿制在中国
• 道尔顿制
道尔顿制的全称是“道尔顿实验室计划”(The Dalton Laboratory Plan),其创始人是帕克赫斯特(Parkhurst)。道尔顿制是把教室变 成各科作业室,将每门学科的内容分解成若干段,每大段再分成若干 小段。每段都有明确要求和完成标准,按月或周分配。学生根据各学 科的内容分配,签定一定阶段的工约,自由学习;教师在作业室内随时 准备个别指导。学生把学习结果送教师处,教师根据事先定好的标准 评定学生的成绩。学生完成一个工约,通过考核,教师认为通过,另换 新工约。这是以一种契约形式师生双方达成协议,可以给儿童以一种 类似于工作的学习的责任,这样的学习会增强学生有目的的意识和完 成学习任务的信心与能力。在各科作业室里,放着与本学科相关的各 种图书、挂图、仪器,学生随时进行翻阅和实验,以解决自己遇到的 问题。
• 朱永新
朱永新(1958-),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心理学、教育哲学、教育管理等。出版有《中华 教育思想研究》、《困境与超越—当代中国教育述评》、《心灵的轨 迹—中国本土心理学论稿》、《我的教育理想》、《新教育之梦》等 著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主编《当代日本教育丛书》 等30余种丛书,并主持《新世纪教育文库》的编选与出版工作。由他发 起并主持的“新教育实验”已经在全国200多所学校展开,取得了显著 的成果。
道尔顿制在中国 道尔顿制在我国的传播
背景
20世纪 20年代
“五四”新文化
运动的前导。
班级授课制和年 级制的弊端。
Company Logo
道尔顿制在中国
道尔顿制在我国的传播
传播途径
1
2
3
一些当时到外国考察教育 的人们认为道尔顿制教育不仅 以其新出现引起了世人的注意 ,而且它为解决中国的教育问 题提供了可能和希望,于是将 其介绍到国内。林木在《道尔 顿式教育的研究》中提到:“ 我到欧美诸国去考察教育状况 的时候,最引起我注意的是道 尔顿式教育。”
中国“新教育实验”之理论框架
构建理想课堂
营造书香校园 建设数码社区
六大行动
师生共写随笔
双语口才训练
聆听窗外声音
中国“新教育实验”之理论框架
理想的
德育
学校 十 大 教师 校长 学生
智育
体育 美育
领域
劳动技术教育
父母
理想的
Company Logo
中国“新教育实验”之基本原则
中国“新教育实验”之背景
1949年,毛泽东主席在阐述我国的教育方针以及一系列教育问题 时,也明确指出:建设新教育要以老解放区的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 旧教育某些有用的东西。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教育:必要的乌托邦”这一命题。 这一命题意味着教育必须具有一种着眼于未来的精神。同时还有“去 掉空想,留下理想;追逐梦想,成为现实”的新内涵。 因此,朱永新 从这一考虑出发,撰写了一系列文章来论述21世纪的“新教育”。
西方教育思潮
Contents
中国“新教育实验”
道尔顿制在中国 改造主义教育思潮的历史发展及基本观点 要素主义教育思想的当代发展 永恒主义教育目的观 存在主义教育之师生关系
Company Logo
中国“新教育实验”
• “新教育实验”
从语汇学角度讲,“新教育实验”有三种理解或具有三层内涵:一 是“新教育”实验,二是新“教育实验”,三是以朱永新为代表的新 教育共同体的教育探索行动。
根据英文原版的书籍和 英文报刊上的文章,经过编 译后出版或刊登在当时教育 领域最有影响的几种杂志上 ,并将编译的内容通过讲座 的形式在中小学教师中进行 广泛地传播,这方面的代表 人物当推舒新城。
1925年,应中华教育改进 社的邀请,帕克赫斯特来华访 问了上海、南京、天津、奉天 、北京等地,分别在教育部、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第三 院、中华教育改进社和艺文中 学,对道尔顿制的原理、心理 根据等内容作了演讲,直接在 我国传播了道尔顿制。
成为学校提升 教育品质的理 想平台。
成为新教育共 同体的“精神 家园”和共同 成长的“理想 村落”。
Company Logo
中国“新教育实验”之理论框架
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
B
无限相信学生与 教师的潜力。
A
C
重视精神状态, 倡导成功体验。
五个基本观点
让师生与人类的 崇高精神对话。
E
D
强调个性发展,注 重特色教育。
道尔顿制在中国
舒新城与道尔顿制 我们都知道,道尔顿制在中国的实验是以失败告终的,舒新城对此 颇为伤感,但他坚持认为,道尔顿制所体现的教育理念不会因一时的失 败而消失。他说:“倘若教育者留意于社会环境、历史背景,再注意 于儿童个性、‘全人’生活,道尔顿制终当盛行于中国。所以我以为 道尔顿制之在中国不是新不新的问题,也不是可以一试不一试的问题, 乃是中国教育者是否重视儿童而完成其‘全人’的生活的问题。 对舒新城的评价: 舒新城对道尔顿制在中国的实验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精神得到 了国人的认可。正如于述胜教授所说: “舒新城的道尔顿制研究是在 传统与现代,情感与理智,中国与西方的张力关系中展开的,不能被 归结为简单的西化行为,尽管在表面看来,五四运动前后盛行的包括 道尔顿制在内的很多新教育实验,具有中国新教育的最西化形式”。
道尔顿制在中国
道尔顿制在我国的实验
1
上海吴淞中学 是最早试行道 尔顿制的。 2
东南大学附中的 实验是当时水平 最高的(廖世承 把实验的整个过 程和结果编辑成 《东大附中道尔 顿制实验报告》。
3 北平艺文中学 是施行时间最 长的。
Company Logo
道尔顿制在中国
舒新城与道尔顿制 舒新城是在中国最早试行道尔顿制的教育家之一,也是对道尔顿制 进行反思最深刻的教育家。1922年下半年,时任中国公学中学部主任 的舒新城在学校试行道尔顿制,并先后在“教育杂志”、“中华教育 界”等刊物发表了一系列介绍道尔顿制的文章,成为当时研究道尔顿 制的知名学者。1923年,舒新城根据英文原版的《道尔顿制之教育》 编译出版了《道尔顿制概观》(中华书局1923年5月发行)。他还到很多 地方进行演讲,并通过调查统计听众对道尔顿制教育研究或实施中所 遇到的问题,并对每个问题进行了解答,所以编写了《道尔顿制讨论 集》。除此书外,还在1924年一年内编写出版了《道尔顿制浅说》、 《道尔顿制研究集》两本书。 1922年10月至1923年暑假前,他已在各地作关于道尔顿制的公开演 讲十余次。1923年暑假,国立东南大学暑期学校开设道尔顿制学习班, 学员来自全国十二个省份,由舒新城主讲。学习班结束后,舒新城又到 上海、武进、宜兴、武昌、长沙各处演讲。据统计,自1922年至1925 年,国人撰写的关于道尔顿制的论文共150篇,其中舒新城所发表的有 关文章就达21篇之多;全国出版的有关专著共17本,而由舒新城译作、 撰述、编辑的著作就有6本。
2002年10月,新教育实验在苏州昆山玉峰实验学校正式启动; 2003年,参与新教育实验的学校达到了上百个,遍及江苏、安徽、山 东、伤害、吉林、广东等十多个省市。迄今,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的 200多所学校正式参加了实验。
中国“新教育实验”之理论基础
哲学基础
心理学基础
伦理学基础
全面发展学说 行动论
两个目 标
追 寻 理 想
超 越 自 我
Company Logo
中国“新教育实验”之理论框架
三大改变
1
2
3
改变学生的 生存状态
改变教师的 行走方式
改变学校的 发展模式
Company Logo
中国“新教育实验”之理论框架 四重教育境界
1
2
3
4
成为学生享受 成长快乐的理 想乐园。
成为教师实现 专业发展的理 想舞台。
1
2
3
实验的科学 化、规范化 程度有待提 高
专业支持的 力度有待加 强
理论深度有 待提升
Company Logo
道尔顿制在中国
• 选择本主题的意义:
从20世纪20年代的柏克赫斯特女士两次访华到今天我 们与道尔顿中学的互访及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我们与道尔 顿制依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一著名的试图用外国教 育理论解决我国教育实际问题的实验,对今天的教育改革 仍富有启示和借鉴意义。在日益重视学生自主、合作、探 究学习的今天,对于道尔顿制教育进行重新认识和思考具 有必要性。
道尔顿制在中国
舒新城与道尔顿制 后来,在各地参与道尔顿制实验的学校已达40多所时,舒新城却并 未因此心满意足自庆成功,而是以《道尔顿制可有的弊端》为题警示教 育界。再后来,当道尔顿制进一步趋于时髦,全国教育联合会也要求各 省教育会及教育行政机关着力推进这一实验,舒新城听到这个消息不仅 乐观不起来,反而觉得有种担优犹如骨鲤在喉,不得不提笔著文向人们 发表“逆耳之言”。 舒新城担心什么呢?舒新城担忧人们对道尔顿制的盲从:“道尔顿 制许多不好的现象,或者为一般人现在没有感触到;倘任它这样下去, 于它的前途很有妨害。”舒新城强调,道尔顿制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两个 方面:一方面道尔顿制本身并非十全十美,虽然它是一种新的教育方式, 但它并不是完美无缺,所以在实验时不能将其神化,不能对其盲从。而 且,道尔顿制产生于美国.在欧洲甚为风行,但移植到中国,则有一个是 否适应是否需要的问题,所以不可盲目照搬;另一方面的弊端则是由中 国教育界的惯性所造成,“我国大部分的教育者平日办学校,大概是遵 照部章按部就班地干下去,对于旧方法与制度本不怀疑,只因社会上有 一种崇拜外国新方法的习尚,教育者在此环境中,也想趋新以自炫.不问 需要.更不问原理,一若把新方法的名词加上去,便可以做新教育家。果 以此种动机而仿行新方法.不论新方法怎样完备,因施行者不彻底了解 之故,终要误用而发生弊端。”
ຫໍສະໝຸດ Baidu
潜力论 状态论
和谐论 崇高论
个性论
中国“新教育实验”之理论框架
• 理论框架
一个核心理念、两个目标、三大改变、四重教育境界、五 个基本观点、六大行动和十大领域。
中国“新教育实验”之理论框架
一个核心理 念
为 了 一 切 的 人
为 了 人 的 一 切
Company Logo
中国“新教育实验”之理论框架
生成性原则 强调过程
发展性原则 强调创新
客观性原则 强调真实 公益性原则 强调开放
实践性原则 强调操作
新教育实验的基本原则
中国“新教育实验”之特点
注重建设、强调行动
A B 新教育实验的 特点
贯彻“平民精神”
C
以“教师发展”为基点
D
搭建实验的网络平台——“教育在线”
中国“新教育实验”之不足
新教育实验存在的问题
道尔顿制在中国
中国当前的道尔顿制实践
1987年,道尔顿学校的教师访问中国,道尔顿学校的美术系和广州美 术学院举办了第一次美术教师交流会。 2001年,道尔顿前任校长Richard M.Blumenthal先生参加了北大世 界著名中学校长论坛并发表了《道尔顿计划在21世纪中的角色》的演 说。 2005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陈金芳领衔翻译的《道尔顿教育 计划》一书。 2007年,道尔顿学校的理事会通过了道尔顿国际教育决策,其中尤其 侧重与中国高等学院进一步的交流和合。 2008年,道尔顿学校代表团访问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清华大学附属 中学,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和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并做了进 一步的交流;该年11月,道尔顿学校的师生受新加坡莱佛士书院高中部 的邀请一起访问了北京市第九中学。
Company Logo
中国“新教育实验”之背景
在西方教育发展史中,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新教育思想非 常盛行,其代表人物有被称为”新教育之父“的英国教育家贝雷迪和 怀海特、沛西·能等。此外还有德国教育家利茨、法国教育家德莫林、 比利时教育家德可乐利以及瑞典教育家爱伦·凯。他们主张建立符合 现代社会需要的教育,在各自的国家建立”新学校“。认为学校的任 务主要是促进儿童个人的自由发展,即身体和心灵的健全发展,而不 是用书本知识去压抑儿童的发展。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新教育思想 广泛传入我国,兴起“新教育”之风。 1862年,我国同文馆建立,标志着中国新教育的兴起。,此后, 中国数千年传衍而来的教育制度逐渐被新教育制度替代。
1919年,陶行知先生在《试验主义与新教育》中提出新教育的概 念:夫教育之真理无穷,能发明之则常新,不能发明之则常旧,有发 明之力者虽旧必新,无发明之力者,虽新必旧。故新教育之所以新, 旧教育之所以旧,则视其发明能力耳。同一时期,蔡元培、陈鹤琴等 人也都从自己的角度阐释了他们对新教育和旧教育的认识。蔡元培曾 写过《论新教育和旧教育之起点》;陈鹤琴提出了生活教育。
道尔顿制在中国
• 道尔顿制
道尔顿制的全称是“道尔顿实验室计划”(The Dalton Laboratory Plan),其创始人是帕克赫斯特(Parkhurst)。道尔顿制是把教室变 成各科作业室,将每门学科的内容分解成若干段,每大段再分成若干 小段。每段都有明确要求和完成标准,按月或周分配。学生根据各学 科的内容分配,签定一定阶段的工约,自由学习;教师在作业室内随时 准备个别指导。学生把学习结果送教师处,教师根据事先定好的标准 评定学生的成绩。学生完成一个工约,通过考核,教师认为通过,另换 新工约。这是以一种契约形式师生双方达成协议,可以给儿童以一种 类似于工作的学习的责任,这样的学习会增强学生有目的的意识和完 成学习任务的信心与能力。在各科作业室里,放着与本学科相关的各 种图书、挂图、仪器,学生随时进行翻阅和实验,以解决自己遇到的 问题。
• 朱永新
朱永新(1958-),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心理学、教育哲学、教育管理等。出版有《中华 教育思想研究》、《困境与超越—当代中国教育述评》、《心灵的轨 迹—中国本土心理学论稿》、《我的教育理想》、《新教育之梦》等 著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主编《当代日本教育丛书》 等30余种丛书,并主持《新世纪教育文库》的编选与出版工作。由他发 起并主持的“新教育实验”已经在全国200多所学校展开,取得了显著 的成果。
道尔顿制在中国 道尔顿制在我国的传播
背景
20世纪 20年代
“五四”新文化
运动的前导。
班级授课制和年 级制的弊端。
Company Logo
道尔顿制在中国
道尔顿制在我国的传播
传播途径
1
2
3
一些当时到外国考察教育 的人们认为道尔顿制教育不仅 以其新出现引起了世人的注意 ,而且它为解决中国的教育问 题提供了可能和希望,于是将 其介绍到国内。林木在《道尔 顿式教育的研究》中提到:“ 我到欧美诸国去考察教育状况 的时候,最引起我注意的是道 尔顿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