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节地与室外环境
1、简述应当从几个方面评价风环境,主要的评价指标有哪些?
答:风环境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人行区域风环境
一般情况下要求建筑周围人行区距地面1.5m高度处的风速小于5m/s,风速放大系数小于2s,以达到满足不影响人们正常室外活动的基本要求。
评价指标以风速状况为主。
2.无风区或涡旋区
在某些区域是否会形成无风区或涡旋区,导致通风不畅,严重的阻碍空气流动,影响室外散热和污染物消散。
评价指标以流场、空气龄分布状况为主
3.建筑物前后风压分布状况
严寒、寒冷地区冬季保证除迎面风面之外的建筑物前后压差不大于5Pa。
评价指标以风压状况为主。
二、专业报告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使城市生态环境不断遭受破坏,水、地、能源等资源的需求大幅度增加,营造以崇尚自然、回归自然为主旨的绿色生态型城市,已成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发展趋势。由此,绿色建筑的思想应运而生。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这就要求我们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既要坚持“保护环境”与“节约资源”的方针又要在此基础上创造出高质量、高效益的生活空间。作为一名风景园林工作者,从自身的专业角度,我认为植物对二氧化碳的固定量和绿地率的关系在保护环境,为人们提供健康的生活空间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针对第4.1.6绿地率及4.1.14植物群落谈谈个人的理解与建议。
1.住区的绿地率不低于3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低于1㎡。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同时又通过呼吸作用吸收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吸收的二氧化碳要比呼吸作用中排出的二氧化碳多20倍。通常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0.03%,氧气21%,但在城市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有时可达0.05%~0.07%,局部地区甚至高达0.20%。随着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氧气含量减少,人们会出现呼吸不适,头晕耳鸣,心悸,血压升高等一系列生理反应,严重的甚至导致死亡。如果按成年人每天呼出二氧化碳0.9kg,吸收氧气0.75kg计算,为达到空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理论上每人所需要面积为10m2的树林或25m2 草坪的绿地。另据有关研究表明,当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时,二氧化碳的瞬时浓度量直线有规律下降,当绿地率达到40%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则可保持正常浓度。依个人见解,对绿色住宅建筑绿地率不应低于40%,人均绿地面积不低于1.5㎡。
2.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植物自分布特点,栽植多种类型植物,乔、灌、草结合构成多层次的植物群落,每100㎡绿地上不少于3株乔木。
根据所选的不同类型植物的配置比例,各种绿地类型的单位绿地面积的净日固碳量从大到小依次为乔灌草型、灌草型、草坪型和草地。同样一块绿地,采用不同的种植方式,获得的固碳量差异很大,采用乔灌草的复层绿化形式是只种植草坪的3倍多。因此,居住区的绿化设计除了考虑美化功能外,还要进行分析不同种植方案的固碳能力,选择最佳的种植方案。
单位绿地面积的净日固碳量取决于绿地类型、所种植物的单位叶面积的固碳量和植物绿量。因此,在居住区内有限的绿地面积上,应以单位绿地面积的生态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故此,居住区中的绿地系统在结构设计及植被种类配置时应以生态效益的最大化为优先原则,根据地区自身的地理气候条件在相应的乡土植被中选择高绿量、高固碳能力的品种并组成良好的乔灌草复层结构,强化绿地的生态功能,达到绿地释氧固碳的最优化。
乔木树种在释氧固碳方面的能力要优于灌木和草本,而且其寿命长,随着树龄的增长,树木绿量明显增加,包括释氧固碳在内的生态效益也相应增加,小型灌木和草本绿量增长慢,而且不易管理,特别是草地,养护成本较高。因此,发展以乔木为主的复层绿化结构,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绿色居住建筑绿地植物的配置根据生态和景观的需要,选用乔灌草的复层绿化或单层绿化,每100㎡绿地上不少于5-6株乔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