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_儿童时期1型糖尿病诊疗常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信作者:倪桂臣,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100045北京・对策研究・
儿童时期1型糖尿病诊疗常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
糖尿病是体内胰岛素缺乏或胰岛素功能障碍所致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异常的全身性慢性疾病。
儿童时期糖尿病是指小于15岁的儿童发生糖尿病者; 95%以上为1型糖尿病,极少数为2型糖尿病。
病因
1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β细胞被破坏而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所致。进一步分为自身免疫性和特发性。特发性仅见于美国黑人及南亚印度人,无自身免疫抗体,但仍有胰岛素绝对缺乏。
多数认为自身免疫性1型糖尿病是在遗传易感基因的基础上,在外界环境因素的作用下,由于自身免疫反应,导致β细胞的损伤和破坏,最终因功能衰竭而发病,占1型糖尿病的绝大多数。
诊断
一、临床表现
起病较急,部分患儿常因感染或饮食不当而诱发。典型表现为三多一少症状,即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减轻。多尿常为首发症状,如夜尿增多,甚至发生遗尿,较大儿童突然出现遗尿应考虑有糖尿病的可能性。
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症状者约占20%~30%,年龄越小酮症酸中毒的发生率越高。表现为精神萎靡、意识模糊甚至昏迷,呼吸深长,有酮味,节律不整,口唇樱红,恶心、呕吐、腹痛,皮肤弹性差,眼窝凹陷,甚至休克等。
二、实验室检查
11血糖:WH O咨询报告《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定义、诊断和分型21999》公布的糖尿病最新诊断标准为:以静脉血浆葡萄糖(mm olΠL)为标准:当患儿有“三多一少”症状、尿糖阳性时,空腹血糖≥710mm olΠL(≥126mgΠdl),或任意血浆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h时的血糖≥1111mm olΠL(200mgΠdl)者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2.尿糖:任意尿呈阳性反应,根据含糖多少可分为(+), (++),(+++)及(++++)。为了对糖尿病进行监测应留取四段尿和四次尿。
四段尿:以三餐和睡眠之间的四段时间划分留取的尿标本。如:早7点(早餐)至中午11点(午餐)为第一段尿,中午11点至下午5点(晚餐)为第二段尿,下午5点至晚9点(睡前)为第三段尿,晚9点至次晨7点为第四段尿。
四次尿:为每次餐前半小时及睡前半小时排空膀胱,在此后半小时中留取的尿。
3.尿酮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尿酮体阳性。
4.葡萄糖耐量试验:对临床无症状、尿糖阳性,但空腹和任意血浆葡萄糖浓度<1111mm olΠL的患儿不能确诊为糖尿病时,才需要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葡萄糖用量为1175gΠkg,最大量不超过75g。溶于200~300ml水中,在5~15min 内服完,于服糖前、服糖后30、60、120、180min分别取血测葡萄糖。
5.血液气体分析和电解质测定:有酮症酸中毒时可见代谢性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等变化。
6.血脂:胆固醇、甘油三酯、游离脂肪酸等可增高。
7.血胰岛素及C2肽水平:可用于1型、2型糖尿病的鉴别诊断。1型糖尿病早期可见轻度下降,随病程延长而愈趋明显。C2肽在血中半衰期较长,测定值较稳定,在酮症酸中毒纠正后检测餐前及餐后2h的C2肽值以了解患儿残余β细胞功能,对指导胰岛素治疗有帮助。
8.血胰岛细胞自身抗体测定:有条件的单位可以开展,如测血中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 AD2Ab),胰岛素抗体(I AAb),胰岛细胞抗体(IC AAb)等,对1、2型糖尿病的鉴别有一定帮助。
治疗
一、胰岛素治疗
根据胰岛素的种类及作用时间可分为短效普通胰岛素(RI),中效珠蛋白胰岛素(NPH)和长效鱼精蛋白胰岛素(PZI)。
1.剂量:新患儿开始治疗时可用RI015~110I UΠ(kg・d);年龄<3岁者用0125I UΠ(kg・d),总量分3~4次注射,每次于进餐前20~30min皮下注射。参考残余β细胞功能,如空腹C2肽过低者及病程较长者,早餐前用量偏大,中、晚餐前用量可相等。
混合胰岛素(RIΠNPH)治疗:每日可注射两次,早餐前注射量占总量的2Π3,晚餐前占1Π3,一般RI与NPH之比不大于1∶3,残余β细胞功能较好者可用30∶70,一般用50∶50者效果好。先抽取短效胰岛素,再抽取中效胰岛素。用混合胰岛素治疗者,若午餐前血糖经常≥1111mm olΠL,可在午餐前加用小量RI(2~4I UΠ次)。
短效与长效胰岛素(RIΠPZI)混合治疗:儿科应用较少,一般用于病程较长、使用胰岛素剂量较多及需要长效胰岛素提供胰岛素基础量的患儿,可以在RI一日注射3~4次的基础上,在早餐前或晚餐前的RI中加入PZI混合注射;二者的比例需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一般需RI∶PZI ≥4∶1。
2.剂量调整:根据血糖(有条件的单位可测定早晨空腹、早餐后2h、午餐后2h、晚餐后2h及睡前的全血血糖)和尿糖检测结果按需调整胰岛素剂量。
RI的调整:早餐前用量:参照第一段尿及午餐前次尿尿糖进行调整;午餐前用量:参照第二段尿及晚餐前次尿尿糖进行调整;晚餐前用量:参照第三段尿和睡前次尿尿糖进行调整;睡前用量:参照第四段尿及次日早餐前次尿尿糖进行调整。
短中效胰岛素混合治疗的调整:早餐前RI及晚餐前RI 调整:同上述RI的调整方法,早餐前NPH根据第二段尿及晚餐前次尿尿糖调整。晚餐前NPH根据第四段尿及次日早餐前次尿尿糖调整。
3.注射部位:双上臂前外侧,大腿前外侧,腹壁等部位为宜。应按顺序成排轮换注射,每针每行间距均为2cm。以防止长期在同一部位注射发生局部皮下组织的纤维化或萎缩。
二、计划饮食
糖尿病儿童饮食计划原则是应该满足其生长发育和日常活动的需要。根据患儿家庭饮食习惯进行适当限制和灵活掌握。每日所需热量=4184+年龄×(290~420)k J [1000+年龄×(70~100)kcal]。年龄偏小、较瘦的儿童应选择较高的热卡,<3岁儿童用每岁41814k J(100kcal),随年龄而递减;而年龄偏大、较胖,特别是青春期女孩则宜用较低的热卡,可每岁20912~25110k J(50~60kcal),总热量≤8368 k JΠd(≤2000kcalΠd)。运动量特大者可用较高热量。热量的分配为:碳水化合物占50%~55%;蛋白质15%~20%;脂肪占25%~30%。食物成分中蛋白质应以动物蛋白为主;脂肪应选用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每日最好摄入足够的蔬菜或含纤维素较多的食物。每日每餐的热量分配应基本固定,可以分为早餐1Π5,午餐和晚餐各2Π5,每餐中留少量作为餐间点心,并按时定量进餐。不能按时进餐时必须测餐前血糖调整胰岛素或进餐量。
三、运动治疗
初诊的糖尿病儿童在糖代谢紊乱阶段,必须在血糖控制良好的情况下,根据年龄、运动能力安排适当的项目,每天定时定量进行运动。运动时需做好胰岛素用量和饮食的调整或运动前加餐(如在第四节上体育课时),以防低血糖的发生。有酮症酸中毒时不宜进行任何运动。运动可以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血糖,增加能量消耗,减少肥胖的发生,调节血脂,增强体质等,对糖尿病的治疗和并发症的防治有一定意义。
四、糖尿病教育及心理治疗
应贯穿于糖尿病诊治的整个过程,对患儿进行糖尿病知识的普及及心理教育。使患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住院期间应对家长进行糖尿病知识的教育。首先是治疗的必须技能,如胰岛素注射,饮食安排,血糖及尿糖监测等,针对患儿及家长的焦虑、恐惧、紧张情绪等进行细致的解释和安慰,长期治疗控制好血糖的重要性等,糖尿病教育应逐步加深内容,使患儿及家长配合治疗,达到良好的控制效果,以防止、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五、自我监测
出院患儿应做好家庭记录,包括:饮食,胰岛素用量,血糖,尿糖、尿酮体的检查结果及参加活动等情况,有助于每次门诊复查时医生根据病情变化及早采取治疗措施。
六、糖尿病病情及慢性并发症的监测
1.血糖及尿糖:血糖或尿糖每天测2~4次,至少2次。血糖控制监测标准见表1。
表1 血糖控制的监测标准
测定时间理想良好差需调整治疗
空腹血糖316~611410~710>810>910
餐后2h血糖410~710510~11101111~1410>1410
凌晨2~4时血糖316~610≥316<316或>910>910
糖化血红蛋白<6105<716716~910>910
注:(1)血糖浓度单位为mm olΠL,糖化血红蛋白单位为%;(2)血糖<316mm olΠL时易发生低血糖,特别是年龄较小儿童
2.血脂:糖尿病患儿常有脂代谢紊乱,应在开始诊断及治疗后进行监测,最好每半年监测1次,以便及时纠正异常改变,防止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3.糖化血红蛋白(HbA1c):正常值≤6%。应2~3个月测1次,1年至少4~6次。
4.其他:定期到门诊随访,无固定糖尿病门诊时,应由专门医生对糖尿病患儿进行门诊随访。常规定期检查眼底、尿微量白蛋白及尿β
2
微球蛋白排泄率,每年应做1~2次上述检查;以早期发现、治疗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
七、门诊复诊
出院后1~2周复诊,病情稳定、家庭对治疗技能掌握后,可2~3个月复诊1次,每次复诊前进行血糖、24h尿糖和HbA1c的测定,定期进行血脂及眼底等检查。每次来诊时,医生应了解家庭记录和患儿情况,进行身高、体重、血压等体格检查,对医嘱的修改建议及个人特殊情况的指导等。最好能有营养师协同进行复诊。
八、糖尿病儿童夏令营或联谊会
对患儿的治疗和精神心理治疗有较好的作用,有条件的单位应推广。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处理
一、诊断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