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两首》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曾打败来自北 方的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
裴松:《吴历》曰:“……权行五六里,回还作鼓吹。公 见舟船器仗军伍整肃,谓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 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辛弃疾《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年少万兜鍪, 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 谋。” 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 虎,看孙郎。”
休说鲈鱼堪脍, 尽西风,季鹰 归未?求田问 舍,怕应羞见, 刘郎才气。可 惜流年,忧愁 风雨,树犹如 此。倩何人唤 取,红巾翠袖, 揾英雄泪?
不要说鲈鱼如何鲜美, 可以切碎煮熟品尝,如今 秋风已起,张季鹰回到故 乡没有?求田问舍的许汜, 恐怕会羞于见到雄才大略 的刘备。可惜年华如水流 去,我为这风雨飘摇中的 祖国而忧愁,光阴虚度, 连树木都这样老大了。请 什么人唤得那穿红着绿的 温情女子,来揩拭英雄留 下的眼泪?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 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 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 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仲谋:孙权的字,孙权曾在京口建立吴都。 风流:指英雄遗风,英雄伟业带来的影响。 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 金戈铁马:指精锐的军队。 气吞万里:豪气能吞吐万里江山,气概非凡 元嘉:刘裕之子刘义隆的年号,指刘义隆。 狼居胥:山名,在内蒙境内。汉朝霍去病击匈奴 至此,封山而还。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佛狸:后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
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孙仲 谋处。舞榭歌 台,风流总被 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 常巷陌,人道 寄奴曾住。想 当年,金戈铁 马,气吞万里 如虎。
大好江山古今恒在,但 是无处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 了。当年繁华景象的歌舞楼 台,连同英雄业迹都被历史 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 如今夕阳映照着荒凉草木, 在那普通的街巷,人们说这 就是当年南朝宋武帝刘裕住 过的地方。回想当年,刘裕 率领精锐军队北伐,气势像 猛虎一样,扫荡万里,把盘 踞中原的敌人都赶走了。
语出《世说新语》。晋朝的桓 温北伐,途中见到自己早年栽种的 柳树已经粗过十围,便叹息道: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此处借以抒发自己不能为抗击 敌人,收复失地而效力,徒然虚度 光阴的感慨。

苏 辛• 词 比• 较
词到苏轼手里进一步扩大了题材 和意境,建立起豪放的词风。但豪放词 到辛弃疾手里才臻于完善而达到高潮。
苏轼的词:具有豪迈奔放的感情, 坦率开朗的胸襟,形成了豪放而飘逸的 风格。 辛弃疾的词:既表现出慷慨激昂的 感情,跃跃欲试的雄心,又表现出深沉 的苦闷和报国无门的悲愤,形成了豪放 而沉郁的风格。
晋朝吴地人张翰(字季 鹰)在洛阳做官,在秋季西 风起时,想到家乡莼菜羹和 鲈鱼脍的美味,便立即辞官 回乡。于是,后来的文人将 思念家乡,弃官归隐称为莼 鲈之思。
购买田地和房舍。
《三国志· 陈登传》记载:许汜向刘备 诉说自己去拜访陈登时,陈登不理财他, 自己上大床躺下,让许汜睡下床。刘备说: 当今天下大乱,你没有救世之意,只知道 求田问舍,言无可采。如果是我,我就睡 在百尺楼上,而让你睡在地上。这里是指 那些只知道谋求私利而不关心国家安危的 人。
再写曾起事于京口的另一个英雄南朝刘裕,
他出身寒微,仍能以英雄气概北伐中原,气吞胡 虏,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 阳、长安。功业的煊赫,都因一个“无处寻觅”, 而成了流风余韵。当时韩侂胄急于北伐,辛弃疾
歌颂刘裕实是机带双敲,讽谏 当权者应采纳正确的北伐战略。 显示了作者对光复大业的深谋 远虑。既表现了词人抗金救国 热切愿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 也抒发了对统治者苟且偷安, 不图恢复,不用人才的愤懑。
本词运用了五个典故:
孙仲谋——怀念英雄,表达收复失地 的理想。 寄奴——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
佛狸祠——今昔对照,不堪回首。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借古讽今, 与前人对比鲜明。 廉颇——自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
即景言事。用孙权、刘裕建功立 业史实,表明作者抗金救国的雄图大略。 开篇远眺大好河山,借景抒情,缅怀 曾在京口建都的孙权。赤壁一战,孙权以 少敌多,败曹操军队。辛弃疾先以“英雄” 一词颂扬,转而以为,像孙仲谋那样的英 雄人物再无处找寻。暗示南宋统治者昏庸 无能,忧国之心已见。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 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 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 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 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 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楚地的天空辽远空阔,千里弥 楚天千里清秋, 漫着清爽的秋气,浩荡的江水 水随天去秋无 流向天边,秋色无边无际。遥 际。遥岑远目, 望远处起伏的山岭,有的如玉 献愁供恨,玉 簪般峭立,有的如螺髻般回旋, 簪螺髻。落日 向我呈献出无限的愁苦和怨恨。 楼头,断鸿声 在落日斜照的赏心亭上,在孤 里,江南游子。 雁的哀鸣声中,流落江南的游 把吴钩看了, 子站在楼上瞭望。我仔细把吴 栏杆拍遍,无 钩宝刀看过,把亭上的栏杆拍 人会,登临意。 遍,但没有人能领会我登高望 远的心情。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 东历城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1161年,21岁的 辛弃疾率众 2000多人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抗 金义军。辛弃疾曾亲率 50 骑,直入驻有 5万大军 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义军的叛徒张安 国,渡过淮水,南归建康(南京)。历任湖北、 湖南、江西安抚使(掌管一路军政的长官),多 有利国便民举措。从 43 岁起,闲居江西信州达20 余年。到了晚年,朝廷又起用 他,任浙东安抚使和镇江知府。任内 因力主抗金而不能久于其位,抑郁而 殁。
源自文库
上片先描写景物,这是作 者登临时即目所见,从中引出 漂泊南方、渴望报国,而无用 武之地的幽愤。 下片述怀言志,三个典 故叠用,表达了丰富而复杂 的情感内涵,体现了稼轩词 擅长用典、“以文为词”的 特色。
诗歌主题
这首词作者通过写登建康 赏心亭的所见所感,抒发作者 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 志和功业未成的苦闷心情,表 现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 判,表达深沉的爱国之情。
南朝宋武帝刘裕的 小名。刘裕生长于京口, 起兵北伐,灭南燕,后 秦,又废晋帝,建立刘 宋。
汉朝霍去病追击匈 奴至狼居胥山,封山 (筑土为坛祭祀山神, 纪念胜利)而还。
宋文帝刘义隆北伐 军败,北魏太武帝拓 跋焘率兵追击,中途 建立一座行宫,称佛 狸祠,佛狸是拓跋焘 的小名。
靠谁来问:廉颇老了,饭量还 好吗?作者以廉颇自比。
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赢 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 中犹记,烽火 扬州路。可堪 回首,佛狸祠 下,一片神鸦 社鼓! 凭谁 问: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 年间轻率地兴兵北伐,想要 效法前人再封狼居胥山。却 只落得个兵败逃跑,仓皇失 措。南归至今,四十三年过 去了,向北遥望,还记得当 年扬州一带遍地烽火。往事 怎能回想,在敌占区里,后 魏帝佛狸的祠庙前,眼下一 片神鸦的啼叫声和祭社的鼓 噪声!由谁来问:廉颇老了, 饭量还好吗?
《史记》记载:廉颇被免职后,到了魏 国,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想再起用他, 派人去看他的身体状况。 “廉颇为之一饭斗 米,肉十金,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 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 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 召。’”
春秋吴人善铸钩,故称。 后也泛指利剑。 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 若个书生万户侯。 ——李贺 《南园》
诗歌主题 借古讽今,表达了对孙、刘功 业的赞扬、向往,对南宋统治者草 率用兵和不思收复中原的讽刺、不 满,表现了作者词人报效国家的强 烈愿望。
用所在地历史事件来表达思想,是本词一大 特色。这首词除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归宋的一节 外,全属用典。有孙权称雄、刘裕挥戈、义隆北 顾、去病封山、佛狸建祠、廉颇饭否。廉颇一事 见于《史记》,其余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内容 关合“京口怀古”这个题目。这和一般诗文用典 很不同。词中提到几次南北战争,全是几十万人 的大战,都不过用了三四句,或正面铺叙(金戈 铁马),或反面点染(仓皇北顾),或亲身经历 (烽火扬州),或借用遗迹(佛狸祠下),境界 全出而色彩各异。也使全词情调回旋跌宕。
鉴史述怀。刻意用刘氏父子功业 相反的故事,以事说理。词人展开的是一幅 令人沮丧的历史图景: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 之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轻信王 玄漠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 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都城震恐。 词人回溯历史,意在告诫权要。次年 韩侂(tuō)胄伐金败绩,果为辛 弃疾言中。结尾三句,借廉颇自比, 表示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 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
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 这一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改调江 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今南 京)。这时他已经三十五岁了,南归已 逾十年,壮志依然难酬,胸中充满郁愤 之气。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 辛弃疾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 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 抒情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